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语段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南省商丘市2019-2020学年四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阅读。

呼风唤雨的世纪<节选>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奥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填空。

①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

②指事先对情况与结果的估计,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

(2)、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么说的原因是
(3)、选文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说明了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有两件事,我认为可以作为我们生活中的镜子,其中一件是老外干的,另一件也是老外干的。我把它们分述如下。

           第一件事:武汉市鄱阳街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6层楼房,该楼的设计者是英国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20世纪末,也即那座叫做“景明大楼”的楼宇在漫漫岁月中度过了80个春秋后的某一天,它的设计者远隔万里,给这一大楼的业主寄来一份函件。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在1917年设计的,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真是闻所未闻80年前盖的楼房,不要说设计者,连当年施工的人,也不会有一个在世了吧?然而,至今竟然还有人为它的安危操心!操这份心的,竟然是它最初的设计者,一个异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是怎样一种因素(体制?岗位责任制?金钱的诱惑?铁的纪律?敬业精神?个人品德?还是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日常的共同遵守的生活准则?)使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在时空中更新换代了数茬人的机构,虽经近一个世纪的变迁,仍然守着一份责任、一个承诺?面对咱们自己的豆腐渣工程,我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

       第二件事:在东北地区滨洲铁路穿越小兴安岭那条最长的隧道的山顶,有一座方方的石碑,那里长眠着一位异国的工程师。这位工程师曾负责这条隧道的设计。当工程进度由于意外没有按照预定时间打通时,这位工程师开枪自杀了!她以自杀抵补自己的失职和耻辱。

  这种自责方式对我们来说太陌生了。我们太习惯于在失败面前寻找“客观原因”了,我们也太习惯于在失误面前为自己开脱了。一个肩上负有责任的人,出了天大的责任事故,别说引咎自杀,辞职谢罪的也少有。一位异国女工程师喷洒着鲜血的自责行为,让我异常分明地看到了我们灵魂中的暗点。

        以上两个故事,将是我后半生永不丢弃的镜子,既照我的言行,也照我的内心,我愿意把这两面镜子送给所有有自省精神的人。

读后感——读《古井》所想到的

    《古井》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它主要写了生活在古井周围的乡亲们,在古井风格的陶冶下,长年不断地帮助两位孤寡老人挑水的事,赞扬了乡亲们无私地向别人奉献而对别人却一无所求的美好品德。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想起了发生在我们邻里之间那种融洽的关系。

    音爷爷是我家的邻居,他早年参加革命跟着毛主席打敌人,右腿负过好几次伤,走路很不方便。我们两家之间有两个垃圾桶,每天早晨,音爷爷去倒垃圾,总是顺便把我家的垃圾也一起倒了。

    有一天早晨,我被门外的争执声吵醒了,就下床走出卧室,原来是我家爷爷和音爷爷争着去倒垃圾。从他们口中,我得知,我爷爷每天早晨起床后,总发现垃圾桶不见了,感到很奇怪。有一天,他起了个早,发现是音爷爷代我家倒垃圾,心里很过意不去,就抢在音爷爷前面,连同他家的垃圾也一起倒了。从此以后,两个爷爷就经常为这件事像讨论一个疑难问题似的,争得面红耳赤,今天早晨又是为此事争执起来。

    我听了他们的话后,一把夺过垃圾桶,对爷爷和音爷爷说:“爷爷,音爷爷,你们别争了,应该我去倒!”没等两位老人反应过来,我已经飞快地跑下了楼梯。

    从这以后,楼梯口再也听不到两位老人的争执声了,每天,当晨光微熹的时候,在花园旁的小道上,总有一个剪着运动式头的小姑娘,拎着两只垃圾桶向清洁箱走去。那是谁?不说,你们也知道。

    事后,我没有多想什么。读了《古井》这篇文章,我掩卷沉思,如果我们的邻里之间,乡亲之间,都这么和谐友好,每一个人都尽力为他人多做好事,热情地向他人奉献自己的一切,却不计报酬,我们的社会将多么美好!

(选自《新课标小学生作文大全》)

读《孝子汉文帝》后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如今想来,这话一点不假。

    有一天,我吃完中饭,闲着没事,于是拿出《我是五好小公民》这本书来,在“孝顺父母”篇中,看到了《孝子汉文帝》一文。历史上颇有名气的汉文帝刘恒,虽出生在帝王之家,可他仍然孝顺父母。在母亲长达三年的患病期间,只要一有空,他就陪在母亲床边,亲自为母亲煎药汤,每次煎完,自己总是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他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直到母亲病情好转为止。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想到了我的同龄人。他们有几个能像汉文帝那样孝顺自己的母亲呢?他们唯我独尊:家里的饭菜不合口味,要哭要闹,硬要父母重新做;自己的红领巾丢在家里了,他们打电话回去,让父母给送来;更甚者,连自己的鞋带散了,也要父母给他系……在他们心目中,父母就是他们的奴隶,做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也想到了我自己。以前的我,不也同样存在着不理解父母、不孝顺父母的行为吗?早晨父母起床晚了点,我要在家唠唠叨叨以示不满;中午回家,见饭未煮好,便硬要父母拿钱到外面去吃;父母的生日时,我没有想到为他们做点什么,哪怕一张小小的生日贺卡也未曾动手做过。相反,我的生活中,却处处充满父母之爱:夜深人静时,他们总要起床看我的被子是否盖好,摸摸我的鞋垫是否干燥;遇到天下暴雨时,总能看到他们手持雨伞,站在教室外耐心等候的身影;我生病时,总会见到他们跑东家医院,奔西家药店,为我求医问药的情景……

    的确,父母对子女的爱,那是世间最真诚的爱。有了这爱,那弱小的老麻雀也会吓走庞大的猎狗;有了这爱,那《1.5公斤水的故事》里的老牛才会将以死争得来的水让小牛喝;有了这爱,那瞒着母亲远赴巴格达采访报道战事的我国记者冀慧彦,在“连线巴格达”时,面对电视镜头,他才会深情地说:“是母爱,促使我圆满完成我的工作。”

(选自《新课标小学生作文大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发问的精神

    ①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②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③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④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以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⑤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宽容是一种美德

    宽容的确是一种美德,宽容也的确让人难忘。不妨让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公共汽车上人很多,一位女士无意间踩了一位男士的脚,便赶紧红着脸道歉说:“对不起,踩着您了。”不料男士笑了笑:“不不,应该由我来说对不起,我的脚长得也太不苗条了。”“哄”的一声,车厢里响起了一阵笑声。显然,这是对优雅风趣的男士的赞美。

    一位女士不小心摔倒在一家整洁的铺着木地板的商店里,手中的奶油蛋糕弄脏了商店的地板。她歉意地向老板笑笑,不料老板却说:“真对不起,我代表我们的地板向您道歉,它太喜欢吃您的蛋糕了,于是女士笑了,笑得一脸灿烂。

    是的,这就是宽容——它甜美、温馨、亲切、明亮,它是阳光,而谁又能拒绝阳光呢?这让人想起了丘吉尔。二战结束后不久,在一次大选中,他落选了。他是个名扬四海的政治家,对于他来说,落选当然是件极丢脸的事,但他却极坦然。当时,他正在自家的游泳池里游泳,秘书气喘吁吁地跑来告诉他:“不好!丘吉尔先生,您落选了!”不料丘吉尔却爽朗地笑道:“好极了!这说明我们胜利了!我们追求的就是民主,民主胜利了,难道不值得庆贺吗?劳驾,把毛巾递给我,我该上来了!”

    真佩服丘吉尔,他那么从容,那么理智,只几句话,就成功地展现了一种极豁达、极宽厚的大政治家的风范!

    有句老话:有容乃大。恰如大海,正因为它极谦逊地接纳了所有的江河,才有了天下最壮观的辽阔与豪迈!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芦苇赞

    古往今来,鲜花、芳草、青松、翠竹,都曾得到诗人和画家的青睐(lài)。而芦苇,往往很少被注意和重视。其实,这平平凡凡、朴实无华的芦苇,是很值得人们赞美的。

    盛夏时节,每根芦苇从秆到叶都是鲜绿的,绿得闪闪发亮,嫩得每片叶子都要滴出水来,临风摇曳,婀娜多姿,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根芦苇,应该说是微不足道的,也是脆弱的,无力的,只要大风一吹,就很容易折断,也许芦苇深知自身这个弱点吧,它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总是集群而生,聚众而长。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是一簇簇,一片片,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成林成海,风吹不断,浪打不倒。这时候,你一点也不会觉得芦苇弱小,它给人留下的是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壮观。

    芦苇易生易长。每年冬天被全部砍光,第二年春天一阵春风,几场春雨,又长出新的芦苇,一年又一年,总是生机勃勃。

    芦苇_____虽然不能在高楼大厦中作柱作梁_____但在广大农村却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_____它虽然不名贵_____但人们却可用它编织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用具_____它虽然不像金石那样坚硬_____万古不朽_____但它却可以变作纸浆_____造出洁白柔美的纸来_____就连那些苇梢碎叶_____也可以用来驱寒取暖_____烧火做饭_____

    这就是芦苇,值得赞美并应该得到赞美的芦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