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物理同步练习9.2 液体的压强(培优卷)

修改时间:2025-02-13 浏览次数:2 类型:同步测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如图所示,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鸡蛋分别放入盛有不同液体的烧杯中,鸡蛋在甲杯中悬浮,在乙杯中漂浮,且两杯液体的液面相平。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两种液体的密度关系为ρ B . 鸡蛋排开两种液体的质量关系为m>m C . 鸡蛋受到两种液体的浮力关系为F<F D . 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关系为p<p
  • 2. 甲、乙两个形状未知的容器的底面积之比为 , 两容器内盛有同种液体,如果两容器底面所受的液体压力相等,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 甲、乙两容器底面所受液体的压强之比 B . 甲、乙两容器底面所受液体的压强相等 C . 甲、乙两容器内液体的深度之比 D . 甲、乙两容器内液体的质量之比
  • 3.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底面积和质量都相同的甲、乙两个平底容器,分别装有深度相同、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B . 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C . 液体的密度 D .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 4. 如图,薄壁轻质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不同的液体A、B,有两个相同的金属球分别浸没在A、B液体中,此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相等。现取出容器中的金属小球,则A、B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量ΔpA、ΔpB和两容器对地面的压力变化量ΔFA、ΔFB的关系是(  )

    A . ΔpA>ΔpB       ΔFA>ΔFB B . ΔpA<ΔpB       ΔFA=ΔFB C . ΔpA>ΔpB       ΔFA=ΔFB D . ΔpA<ΔpB       ΔFA<ΔFB
  • 5. 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完成的托里拆利实验,原来玻璃管竖直,汞充满全管,有关尺寸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当地大气压强等于75cm高汞柱所产生的压强 B . 玻璃管倾斜后,若不慎将上端碰出一小孔,则汞会向上喷出 C . 换用更粗的玻璃管竖直放置进行实验,管内外汞液面高度差将减小 D . 若竖直放置时管内混入了少量空气,当地大气压强应小于75cm高汞柱所产生的压强

二、多选题

  • 6. 如图所示,甲、乙两容器中装的都是水,与乙等高的丙容器中装的是酒精。已知酒精的密度是0.8×103kg/m,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最太 B . 丙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最小 C . 乙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力一定最大 D . 三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相等
  • 7.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相同柱形容器,分别装有甲、乙两种液体,甲液面高于乙液面。液体中的ab两点处于同一水平高度,ab两点的液体压强相等。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甲液体的密度小于乙液体的密度 B . 甲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大于乙液体对容器的压力 C . 装甲液体的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小于装乙液体的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D . 分别从两容器中取出相同质量的液体后,剩余的甲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更大

三、实验探究题

  • 8. 如图是小明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因素”的实验。

    (1)实验前按压探头橡皮膜,发现U形管内液面无明显变化,说明装置(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2)实验中通过观察U形管里来观察压强的大小,该研究方法为

    (3)①比较乙、丙两图可知,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内部压强随增大而增大;

    ②比较丙、丁两图可知,当深度一定时,液体内部压强随增大而增大;

    ③图丙中保持探头的位置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U形管两液面的高度差(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小明设计了图戊装置来测量盐水的密度,装置内外两个容器紧密粘合在一起,内部小容器的底部为一张弹性很好的橡皮膜。他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内部小容器内装入适量待测盐水,发现橡皮膜向下突出;

    ②在外部大容器内装入清水,直到橡皮膜保持水平

    ③用刻度尺测出盐水深度h,以及清水与盐水的液面高度差 , 请你写出盐水的密度表达式:(用含有h、的式子表示)。

  • 9. 学习了液体压强后,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有两只杯子,分别盛有水和盐水,但没有标签,你能否用压强计将它们区别开?

    (1) 当压强计的金属盒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而小明同学却观察到如图(a)所示的情景,小明接下来的合理操作应该是
    (2) 使用前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选填“漏气”或“不漏气”),如果使用前出现如图(a)所示的情景,说明该压强计;(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3) 测量使用时,压强计中的U形管(选填“是”或“不是”)连通器,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明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杯液体中,如图(b)和(c)所示。他发现图(c)中U形管两边的液柱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c)杯子中盛的是盐水。小明的结论是(填“可靠的”或“不可靠的”),因为
    (4) 要鉴别两种液体可以将压强计的橡皮膜放在两种液体中的深度相同,若U型管内液体高度差较(选填“大”或“小”),则此液体一定是水。
  • 10. 学习压强知识后,课外兴趣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

    一组同学利用A、B两物体、砝码、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1所示。

    (1)同学们通过观察泡沫的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2)比较图1甲、乙两图实验现象,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图所示实验。

    二组同学利用压强计等器材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如图2所示:

    (4)压强计是通过观察U形管两端液面的来显示橡皮膜所受压强的大小;如果所用的压强计U形管中可选择装染色的酒精、水以及水银中的一种液体 ,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小明应该选择三种液体中的装入U形管中。

    (5)比较图2甲和图2乙,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内部压强随液体的增加而增大。

    (6)如果我们要讨论液体内部压强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应选择图2两组实验进行比较。

    (7)小明在此基础上做了如图丁所示拓展实验。他将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膜并倒入水,底端橡皮膜向下凸起,然后将装有水的玻璃管缓慢插入装有某种液体的烧杯中,直到橡皮膜变平,此时测出玻璃管中水柱的高度为 , 橡皮膜到烧杯中液面高度为。据图丁可知该液体密度(选填“>”“<”或“=”)。用小明测得的物理量推导出该液体密度的表达式为(水的密度用表示)。

  • 11. 某同学在测量某液体密度时,将两端开口、底部带有阀门K的三通U形玻璃管倒置在两个容器中,左侧容器盛有密度已知(ρo)的液体,右侧容器盛有待测液体。先用抽气机抽出U形管内部分空气,再关闭阀门K,如图所示,请完成以下填空:

    (1) 如图所示,液柱会上升是因为玻璃管内部气压玻璃管外部气压,形成压强差。(选填“大于”或“小于”)
    (2) 为了测量右侧液体的密度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3) 根据已知液体密度和测量到的物理量可得出待测液体密度ρ的表达式为
    (4) 玻璃管中的空气不能完全抽空,测量结果会(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四、计算题

  • 12. 如图所示,将底面积为100cm2 , 重为10N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质量为6kg,深50cm的水。(ρ=1.0×103kg/m3)求:

    (1) 水对容器底的压强是多少?
    (2) 容器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多大?
    (3) 如果容器中装的是另外一种液体,尺寸仍如图所示,若容器中A点受到的压强为3200Pa,则另外一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
  • 13. 如图所示,立方体木块B上压一重物A,木块B恰好完全浸在水中,AB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水刚好充满容器。已知木块的体积是重物的10倍,木块的体积为 , 木块的密度为 , 水的密度为 , 水的深度为1m,。求:

    (1) 水在容器底部产生的压强;
    (2) 重物的密度;
    (3) 如果把重物A轻轻的推入水中,AB都再次平衡时,通过计算判断容器中水位下降的体积或溢出容器的水的体积。

五、综合题

  • 14. 已知大气压强为  ,  水银密度为  , 求下列封闭气体的压强:

    (1)  如图 7.30 (a) 所示, 开口朝下、竖直放置的 U 形管中用水银柱封闭着一段气体, 水银液面高度差为  。
    (2)  如图 7.30(b) 所示, 玻璃管竖直插入水银槽中, 玻璃管内液面高出水银槽液面  。
  • 15. 物理课上,同学们利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进行了如下的操作。

    (1) 如图甲所示,从结构上来看,U形管压强计(选填“是”或“不是”)连通器;
    (2) 压强计通过U形管两侧液面的来反映液体某一深度处压强大小的。使用前应该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水面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该装置(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3) 通过比较甲、乙两图,可得出结论:同种液体
    (4) 小张同学在图乙所示的实验基础上,保持探头位置不变,向容器内加入适量的浓盐水,他发现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变大了,于是得出“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的结论。他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原因是
    (5) 小明发现用图丙装置不仅可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还可以用它测量未知液体的密度,于是他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往左侧加入深度为的水,测得左侧水面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为

    ②接着往右侧缓慢倒入待测液体,直到橡皮膜

    ③测得待测液体液面到容器底的深度 , 液面到橡皮膜中心的深度为;请你选择相关的物理量,写出待测液体密度的表达式(水的密度用表示)。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