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69 类型:月考试卷
材料一:石柱记载了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一部法典。它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把奴隶看作主人的工具和财产,不属于人的范围,因而不予保护。如: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拐带、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奴隶者,都要处以死刑;等。
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操控在贵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这个权利为贵族谋利益。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长期的斗争,公元前450年左右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
材料三:“皇帝一生都在征服。如意大利、北非、西班牙……但他对历史的最大贡献却显然不在征战本身,是《罗马民法大全》使他著称于世”。
材料一:它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材料二:“救世主不久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要下地狱。”
材料三:“宇宙间唯一的神是‘真主’安拉……大家都应信仰‘真主’,而不要信仰本部落的神。”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 伯里克利
材料二: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间,他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等等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材料三: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废除了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材料一: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取。庄园经济的兴盛时期约在9-13世纪,它的形成大约和生产力低下有关。14世纪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人身自由,劳役制庄园趋向瓦解。
材料二: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一些商人、工匠以及从庄园里逃亡出来的农奴,聚集在港湾、城堡、教堂以及交通要道周围,进行生产和交易。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中世纪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形成。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材料三:经济的中兴,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十字军东征沟通了东西方接触的渠道,扩大了西方对东方奢侈品的需求。这样,萎缩了几百年的商品活动又兴旺起来,尤其在交通要冲、主教驻地,自治城市蓬勃兴起。自治城市作为经济中心、贸易中心积敛了大量财富,富裕的城市为创办大学提供了大笔经费……另外,还有不少富豪人家捐资兴办大学或资助贫寒子弟上大学。
材料四:拜占庭帝国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君士坦丁堡有许多雄伟辉煌的建筑。
(文明之源头)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文明的碰撞)
材料四: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历经十年征战,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把征服的人变为奴隶。这次东征使希腊文明与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
(文明的衰落)
材料五:拜占庭帝国曾辉煌一时,地跨亚、非、欧三洲,但它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生活在过去的实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实力和荣誉正是它试图维持和恢复的,帝国中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最终在东征西讨中,帝国走向灭亡,但它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