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09 类型:期中考试
如今,微信朋友圈已成为不少人自我表达和展示的重要平台。从 的文案到层层滤镜的美颜,从 的定位再到恰到好处的点赞,我们每一次的“苦心经营”,都是为了在好友心中留下一个更好的印象,( )。可以说,基于真实的人设管理与建设,是一种正常人际交往的需要,本身 , 可过度包装却多少让这个圈“有点假”。朋友之间,谁还不知谁几斤几两?难怪有网友吐槽:有人一边晒豪宅高调“炫富”,一边却还在转发求砍价的链接。生活不是演戏, 只会遭人嘲笑和不屑,何苦呢?
在家“游”全球,偶尔“骗骗”自己,虽无聊,但也无害。如果常常扮戏精,其损害也不可轻视。一方面,“高大上人设”的背后,既是虚荣和浮躁的驱使,并不乏商家逐利的推波助澜,这让本身如戴假面相见的网络社交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上这些来路不明的照片、视频也存在极大的法律和安全风险。生活不在别处,表演换不来精彩。只有让朋友圈呈现出你在生活中最真实的样子,激发好友的共鸣,才会收获来自大家的真诚点赞。
当屈原以身殉志、投入湘水时,绝对无法想到:那一时激起的波浪会在历代文人心中产生久远难平的震荡。如果说两汉时期,文人们还在争论着屈原的归宿到底有无意义?那么,到了晋、宋易代之际,当采菊东篱、悠然自得的贫士陶渊明,以自作挽辞、平淡而终的形象,向人们昭示了一条田园隐居的生活道路之后,屈原与陶渊明,便成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归宿的象征人物,成为历代文人经常加以比较的对象。
其实,陶渊明与屈原在精神脉络上是息息相通的。屈原所以悲愤绝望,在于对“天道”的根本怀疑。儒、道两家学说都相信存在着公正的“天道”,这是贤士进德修业、完善自我的内在动力。《老子》说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屈原也相信过“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但为何存在着贤士不遇的社会现实呢?这在当时是一个解不开的绳结。屈原在《天问》中已经提出了疑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十分同情屈原的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对仁德高洁的人士往往穷饿而死的现象表示:“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也为屈原《离骚》所抒发的悲哀情感而共鸣,并顺着司马迁的思路,指斥“天道”“报德”之说的虚妄。尽管屈原和陶渊明都认识到:并不存在一个公正无私的“天道”,但他们依旧执着于这一人格理想。所不同的是,屈原一心想通过楚王实现美政,建立功业,终于无路可走;陶渊明却在自我修善、自我肯定的同时,将并不公正的外在功名、社会承认看得轻如浮烟、毫无意义了。
从屈原到陶渊明,这恰恰说明了一种基于文化选择的心路历程。在传统社会中,失意于仕途、困惑于人生的文人,从无路可走转变为有路可走,而且选择了自得其乐的道路。陶渊明的归去,正是古代文人在人格理想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时,所能够选择和把握的自我调适、内心平衡的一种途径,其实也是一种矢志坚守、出入有度的人生信念。自从有了陶渊明作为典范,悲愤无奈的文人便有了“柳暗花明”的转机,纷纷以追和陶诗的形式,表达“归去来”的想法。宋代大诗人苏轼在厌倦了官场风波之后,幡然省悟自己“深愧渊明”,不知“早悟”而归。陶渊明那种身居草屋、却自得其乐的“心远”境界,更被苏轼的诗文发挥到无往而不适意、无往而不逍遥的境地。对这种“心远”境界,朱光潜先生指出,“陶渊明胸中自有无限,所以不拘限于一切迹象,他不但在诗里,而且在生活里都达到最高的禅境。”或许,那是一种文化积淀深厚的精神“田园”,是一种人的内心可以领悟的审美境界。
时至当今,在纷纷扰扰的现实世界中,文人们也会感受到被外在诸多因素所牵制而身不由己的困境,更加渴望获得一种使自我回归、精神自在的支撑力量。于是,陶渊明笔下令人“心远”境界,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无论是花鸟、诗文,还是山水、田园,所有平淡自然的生活,都变得生机盎然、充满情趣,值得细细品味了。
(摘编自《古代文人的归宿:从屈原到陶渊明》)
八宝印泥
王雄
这是民国初年的一天。中秋节刚过,襄阳城的天气便骤然凉了下来。入夜后,江风打着口哨般的尖声怪叫在城外马背巷古渡口码头肆意疯狂,风卷着江雾细细碎碎地飘洒下来,落在古渡口的麻石台阶上,仿佛铮然有声。过往船只趴在江边,静静地歇息着。不时地有些过渡的客人上上下下,顽强地支撑着码头的人气。一只疲惫的小客船穿过江雾悄悄地停靠在古渡口码头。船客乃远道而来的王云升一家子。
王云升本为北京琥璃厂鸿文斋刻字铺的少东家。京城战乱不断,导致家道中落,王云升只得变卖了家产,辞去了堂倌,带着老母妻儿离开京城回到祖籍襄阳来。
从船上下来,突然,走在前头的王母被一个后生拦住。那后生举着一瓷质菱形印盒,说道:“这是我家祖传的印泥,换些银两行不?”
王母连连摇头:“不要,不要!我家就是卖印泥的呢。”
可那后生仍然拦着路,恳求道:“您老就行行好吧。”
这时,王云升走了过来,问明事由,好奇地从那后生手中接过印泥盒,打开盒盖,一阵香气扑鼻。他用手指蘸了蘸,又搓了搓,不由脱口而出:“好印泥。”
王云升正欲向后生问明来历,只见那后生突然尖叫了一声,拔腿便跑。
王云升扭头一看,只见一长者追赶过来。那长者对王云升恶狠狠地说:“给我!”一把夺过了印泥盒。王云升不解,问:“你是……”
“那狗杂种偷了我的八宝泥印。”说完,长者气呼呼地扬长而去。
王云升事后得知,那长者乃襄阳城颇有名气的“娄东派”画家,大名李涛。据说、他鉴定书画,常在画轴展开半尺之际,就已辨出真伪、故得雅号“李半尺”。那后生则是李半尺的傻儿子,即被傻儿子盗出的八宝印泥乃李家祖传之物。
八宝印泥究竟为何物?即琉璃厂清秘阁供给宫廷和六部衙门用玺盖印和字画家落款盖章用的一种特制印泥。其气味幽香,质地细腻,色泽鲜艳,印迹长久不变色。王云升在京城便熟知八宝印泥的故事。在他看来,八宝印泥已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的价值,它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例证,也是一种智慧的象征。他有责任将这种文化继承和延续下去。他曾在清秘阁里找到八宝印泥制作的配方,然而多次实践都未能成功。后来才知制出八宝印泥,必须有实物做参照,可要找八宝印泥实物谈何容易?王云升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踏入襄阳古渡口之时,竟然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八宝印泥,不由惊喜万分。不过,这八宝印泥只是在他眼前一闪即逝,又令他遗憾万分。
这些年,王云升为从李半尺手中求得那盒八宝印泥,可谓用尽了心机。无奈李半尺戒心太重,与王云升交往很有分寸,李半尺乃裱画匠出身,但善学肯钻,熟读《画史会要》,不仅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他一副儒者风度,只是性子高傲,一脸不容人之气。
大约是王云升回襄阳两年后的一天,李半尺突然犯了案。起因是李半尺从窜货市场上买了一古笔筒,此物为小偷从京城所偷,官府传他对案。这古笔筒乃元代官窑闪绿瓷,名叫“钻蓝釉”,上有“枢府”二字。李半尺乃襄阳城的头面之人,被官府传讯,脸面何处?李半尺选择了舍财免灾之举,让人将古物送到官府。谁料,李半尺的大度之举反而让官府倍加生疑,官府更是不依不饶,硬说李半尺与盗贼有染,将其关押,强令他交出其他赃物。事到如此,李半尺已是欲哭无泪。
王云升闻之,设想了多条营救计策,可效果不佳。无奈之际,他想到了能言巧辩的张文静,请他出山也许有法。于是,王云升连夜出门,赶往河北乡下张各庄。
这是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王云升来到张家时,只见张老太太正用一尺见圆的瓷盘子喂鸡。老太太眼不好使,闻见有生人来,说道:“这鸡盘子,我是从来不洗也不换,盘里的鸡食不断,夏天盘里的鸡食也不馊呢。”
王云升说:“您这盘子是个宝物呢。”
这时,张文静闻声走了出来,对老太太说:“你又在瞎说什么?”
王云升叫了声:“张伯。”
张文静一愣,盯着王云升看了好一会儿,终于认了出来:“这不是小云子吗?”
张文静告诉他,这盘子的神奇之处在于此乃南宋官窑闪绿瓷,无论盛什么食品,都具有保鲜之功效。
王云升一愣:“这盘子也是南宋官窑闪绿瓷?”
张文静问:“你见过?”
王云升便道出李半尺一案,同时也将李半尺收藏八宝印泥之事说了出来,并请求设法救之。
张文静问:“那古笔筒上有字否?”
王云升答:“有‘枢府’二字。”
张文静微微点了点头,说:“李先生有救了。”
原来,由于南宋官窑闪绿瓷名气之大,元灭南宋后,一些私窑纷纷袭南宋旧制,烧制闪绿瓷。由于害怕官府追查,只得在瓷器上加印“枢府”二字,以示区别。
张文静认定,李半尺所得古笔筒乃元代私窑瓷,这类瓷存世颇多,绝不能与南宋的官窑瓷相提并论,不足以量刑。王云升赶回襄阳以此为据,为李半尺讨公道,大获全胜。
李半尺对王云升的感激之情自然不言而喻。李半尺乃义重泰山之人,让家人安排酒菜与王云升一醉方休,当场拿出那盒八宝印泥一分为二,赠予王云升一半,两人终成知己。以这一半印泥为参照,王云升也终于制出了八宝印泥。
(有删改)
公讳光,字君实,其先河内人,晋安平献王孚之后。王之裔孙,征东大将军阳,始葬今陕州夏县涑水乡,子孙因家焉。自高祖、曾祖皆以五代衰乱,不仕。祖讳炫,始举进士,没于县令。皆以气节闻于乡里。而天章公以文学行义,事真宗、仁宗为转运使,御吏,知杂事,三司副使,历知凤翔、河中、同杭、虢、晋六州,以清直仁厚,闻于天下,号称一时名臣。
公自儿童凛然如成人七岁闻讲《左氏春秋》大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义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年十五,书无所不通。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改奉礼郎。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以便事亲,许之。未上,丁太夫人忧。未除,丁天章公忧。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公始进士甲科,事仁宗皇帝,至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始发大议,乞立宗子为后,以安宗庙,宰相韩琦等因其言,遂定大计。事英宗皇帝,为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论陕西刺义勇为民患;及内侍任守忠奸蠹,乞斩以谢天下,守忠竟以谴死。事神宗皇帝,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西戎部将嵬名山欲以横山之众降,公极论其不可纳,后必为边患。已而果然。及王安石为相,始行青苗、助役、农田水利,谓之新法,公首言其害,以身争之。当时士大夫不附安石,言新法不便者,皆倚公为重。帝以公为枢密副使,公以言不行,不受命。乃以为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遂以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崇福宫,退居于洛十有五年。及上即位,太皇太后摄政,起公为门下侍郎,迁正议大夫,遂拜左仆射。公首更诏书以开言路,分别邪正,进退其甚者十余人。旋罢保甲、保马、市易及诸道新行盐铁茶法,最后遂罢助役、青苗。
而公卧病,以元佑元年九月丙辰,薨于位,享年六十八。太皇太后闻之恸,上亦感涕不已。二圣皆临其丧,哭之哀甚,辍视朝。赠太师、温国公,襚以一品礼服,谥曰文正。官其亲属十人。公娶张氏,礼部尚书存之女,封清河郡君,先公卒,追封温国夫人。以元佑三年正月辛酉,葬于陕之夏县涑水南原之晁村。上以御篆表其墓道,曰忠清粹德之碑,而其文以命臣轼。
(选自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有删改)
①以天章公在杭,辞所迁官,求签书苏州判官事以便事亲,许之。
②乃以为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遂以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崇福宫,退居于洛十有五年。
登兖州城楼①
杜甫
东郡趋庭②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注释】①此诗和《望岳》同是诗人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当时杜甫父亲杜闲任兖州司马。②趋庭:典出《论语注疏·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鲤,孔子之子伯鱼。后因以“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此指到兖州看望父亲。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