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44 类型:期末考试
(一)今年的世界文化遗产日,古钟博物馆推出了篆刻展。参观前,同学们查找了对篆刻的介绍。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篆刻”一词原为书写篆字和精心为文,本指作赋修辞时雕章琢句,后来逐渐演变成镌刻印章这一艺术的名称。
篆刻艺术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古印可谓不jì其数(甲)不同时期都有其代表性的印章(乙)先秦时期的古玺大开大合,秦印苍劲俊秀,汉印庄严雄浑,唐宋官印屈曲盘旋……可谓①。篆刻艺术在明清两代好手如林,②:明代的文彭被人奉为“篆刻之祖”,他的篆章秀丽典雅,最具特色,开创了皖派;与文彭齐名的何震,被誉为“法古而不泥古”的集大成者,创立了徽派;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兴盛时期,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丁敬和邓石如,他们借古开今,成为浙派的开创者。
篆刻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厚重的文化传统,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它rónɡ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体现了中国艺术家们的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质。中国篆刻于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A.(甲)逗号 (乙)句号 B.(甲)句号 (乙)冒号
C.(甲)冒号 (乙)逗号 D.(甲)逗号 (乙)冒号
9月9日,“印记中国(1949-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幕。众多精美的篆刻作品令公众穿越历史,记录了70年来新中国的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400余件来自专业篆刻工作者、大中小学师生、企业员工和科研单位职工设计创作的篆刻作品集中亮相。从新中国成立之时制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到采用金属3D打印技术制作的最新篆刻作品,种类繁多。印章的内容不仅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渝铁路通车、红旗牌轿车制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里程碑事件,还记录了的确良、籼(xiān)型杂交水稻、复兴号等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相关的标志性事件。
①________水流开________②
鸢飞________③________悟 ________④
(甲)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乙)
(李)广与程不识①俱以边太守将兵,有名当时。广行无部伍、行阵② , 就善水草舍止③ , 人人自便,不击刁斗④以自卫,幕府⑤省约⑥文书;然亦远斥候⑦ , 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⑧、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⑨ , 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⑩犯之,无以禁也;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九》,有删节)
注:①[程不识]汉武帝时的大将,与李广齐名,生平未尝败绩,别称“不败将军”。②[部伍]指军队的编制。行阵:行军的阵列。③[就善水草舍止]选择水甜草肥的地方驻扎下来。④[刁斗]铜制的军用锅,白天用它做饭,夜里敲它巡逻。⑤[幕府]军队的司令部。⑥[省约]简化。⑦[远斥候]在远处布置侦察兵。⑧[部曲]古代军队编制。⑨[治军簿至明]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非常明白,毫不含糊。⑩[卒]同“猝”,突然。
(材料一)
提起刷脸支付,人们已不陌生。无论是餐厅、医院还是交通出行,刷脸支付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现在一些大型企业的考勤记录、密码解锁,也已由指纹识别替代了传统的方式。
传统的身份鉴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鉴定用户自己设置的密码;二是通过鉴定含有用户身份信息的实体物件,比如智能身份证、银行U盾、智能门卡。这两种方式的缺点较为明显:密码容易遗忘,含有身份信息的设备容易被伪造或被盗。由此,生物识别技术应运而生。
生物识别技术是当下最为快速的个人身份鉴定技术,除此之外,利用它进行身份的认定,安全、可靠又准确,同时更易于配合电脑和监控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管理。
因为生物识别技术的优势明显,所以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得以广泛应用。早期,主要为政府部门所用。比如,美国入境关口采集来访者的指纹,从而鉴定他们与签证申请者的身份是否吻合。商业领域的使用也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验证员工身份、医院鉴定患者身份等方面。随着该技术准确度的提升,硬件成本的下降以及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在大众市场逐步 ① 开来。
(材料二)
2006年,美国新泽西州的学校在校园里安装了虹膜识别装置进行安全控制。该校师生都不再使用任何形式的卡片与证件,只要在虹膜摄像头前经过,他们的位置和身份便会被系统识别出来。这里,他们所运用的虹膜识别技术,是通过检查虹膜——瞳孔周围彩色的环形区域来确认人的身份。虹膜识别是身份验证市场中较为精确同时也是较为昂贵的产品,因此用户的接受程度较低。
人脸识别是常见的生物识别技术。这种技术是基于人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用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一系列相关技术处理,并将获取的信息与已存储的信息进行对比,从而识别每个人的身份。
此外,每个人包括指纹在内的皮肤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叉点上各不相同,呈现唯一性且终生不变。据此,我们可以把一个人同他的指纹对应起来,通过将他的指纹和预先保存的指纹数据进行比较,就可以验证他的真实身份,这就是指纹识别技术。得益于电子集成制造技术的算法研究,指纹识别已经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目前生物检测学中研究最深入、应用最广泛、发展最成熟的技术,同时也具有价格低、适用性强的特点。
最近几年,在生物识别市场异军突起的是声纹识别。声纹识别就是把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用计算机进行识别。与其他生物特征相比,声纹识别的应用有一些特殊的优势,如获取方便、速度快、识别成本低,一个麦克风即可,同时还适合远程身份确认。声纹识别技术在近两年迅速发展,无论是在技术的识别准确率与稳定性方面,还是在应用的 ② 与安全性方面,都备受金融机构的称赞。
(材料三)
2015年和2019年生物识别技术市场份额对照图(单位:亿美元)
老师窗前的灯光
韩少华
我曾在深山间和陋巷里夜行,有时候连星光也不见。但只要能瞥见一豆灯光,哪怕它是昏黄的、微弱的,我也会立时感到温暖、振奋。如果说人生如远行,那么在我蒙昧和困惑的时日里,让我最难忘的就是我的一位师长窗前的灯光。
记得那是抗战胜利、美国“救济物资”满天飞的时候,这种物资也被弄到了我当时就读的北京市虎坊桥小学里来。我曾在我的国语老师崔书府先生宿舍里,看见旧茶几底板上,放着一听美国奶粉,上面落满了灰尘。当时我望着形容削瘦的崔老师,不觉想到,他为什么不喝这奶粉呢?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作文,抄袭了冰心先生《寄小读者》里面的几个句子。作文本发下来,得了个漂亮的好成绩。我虽很得意,却又有点儿不安。偷眼看看那几处抄袭的地方,竟无一处不加了一串串长长的红圈!得意从我心里跑光了,剩下的只有不安。直到回家吃罢晚饭,我一直觉得坐卧难稳。我穿过后园,从角门溜到街上,衣袋里揣着那有点像赃物的作文簿。一路小跑,来到学校,我侧身进了校门,悄悄踏过由古槐树冠洒落的浓重的阴影,曲曲折折,进入一座小小的院落里。那就是住校老师们的宿舍了。
透过浓黑的树影,我看到了那样一点亮光——昏黄、微弱,从一扇小小的窗格内浸了出来。我知道,崔老师就在那窗内的一盏油灯前做着他的事情。我迎着那点灯光,半自疑又半自勉地,登上那门前的青石台阶,终于举手敲了敲那扇雨淋日晒以至裂了缝的房门。
“进来。”老师的声音低而弱。
我深深鞠了一躬,肃立在老师那张旧三屉桌旁。老师边打量我,边放下手里的笔,缓缓地问道:“这么晚了,不在家里复习功课,跑到学校里做什么来了?”
我低着头,没敢吭声,只从衣袋里掏出那本作文簿,双手送到了老师的案头。
两束温和而又严肃的目光落到了我的脸上。我的头低得更深了,嗫嚅地说:“这、这篇作文,里头有我抄袭人家的话,您还给画了红圈,我骗、骗……”
老师没等我说完,一笑,轻轻撑着木椅的扶手站起来,到靠后墙那架线装铅印的书丛中,随手一抽,取出一本封面微微泛黄的小书。等老师把书拿到灯下,我不禁侧目看了一眼——那竟是一本冰心的《寄小读者》!
还能说什么呢?老师都知道了,可为什么……
“怎么,你是不是想:抄名家的句子,是谓‘剽窃’,为什么还给打红圈?”
我仿佛觉出老师憔悴的面容上流露出几分微妙的笑意,心里略松快了些,只得点了点头。
老师真的轻轻笑出了声,随之用他那低而弱的声音说:“我问你,你自幼开口学话是跟谁学的?”
“跟……跟我的妈妈。”我怯生生地答道。
老师看着我说,“孩子从母亲那里学说话,能算剽窃么?”
“可,可我这是写作文呀!”
“可你也是孩子呀!”老师望着我,缓缓归了座,见我已略抬起头,就眯细了一双含着倦意的眼睛,看看我,又看看案头那本作文簿,接着说,“口头上学说话,要模仿;笔头上学作文,就不要模仿了么?一边吃奶,一边学话,只要你日后不忘记母亲的恩情,也就算是好孩子了……”这时候,不知我从哪里来了一股子勇气,竟抬眼直望着自己的老师,更斗胆抢过话来,问道:“那,那作文呢?”
“学童习文,得人一字之教,必当终身奉为‘一字师’。你仿了谁的文章,自己心里老老实实地认人家做老师,不就很好了么?模仿无罪。学生效仿老师,谈何‘剽窃’!”
我的心,着着实实地定了下来;却又着着实实地激动起来。也许是一股孩子气的执拗吧,我竟反诘起自己的老师:“那您也别给我打红圈呀!”
老师向椅背微靠了靠,眼光由严肃转为温和,只望着那本作文簿,缓声轻语着:“从你这通篇文章看,你那几处抄引,上下也还可以贯串下来,不生硬,就足见你并不是图省力硬搬的了。要知道,模仿既然无过错可言,那么聪明些的模仿,难道不该略加奖励么——我给你加的也只不过是单圈罢了……你看这里!”
老师说着,顺手翻开我的作文簿,指着结尾一段。那确实是我绞得脑筋生疼之后才落笔的,果然得到了老师给重重加上的双圈——当时,老师也有些激动了,苍白的脸颊,微漾起红晕,竟然轻声朗读起我那几行稚拙的文字来……读罢,老师微侧过脸来,嘴角含着一丝狡黠的笑意说:“这几句么,我看,就是你从自己心里掏出来的了。这样的文章,哪怕它还嫩气得很,也值得给它加上双圈!”
半年以后,我告别了母校,升入了当时的北平二中。当我拿着入中学后的第一本作文簿,匆匆跑回母校的时候,心中揣着几分沾沾自喜的得意,因为,那簿子里画着许多单的乃至双的红圈。可我刚登上那小屋前的青石台阶的时候,门上一把微锈的铁锁,让我一下子愣在那小小的窗前。听一位住校老师说,崔老师因患肺结核,住进了医院。
临离去之前,我从残破的窗纸漏孔中向老师的小屋里望了望——迎着我的视线,昂然站在案头上的,是那盏油灯:灯罩上蒙着灰尘;灯盏里的油,已几乎熬干了……
时光过去了近四十年。在这人生的长途中,我确曾经历过荒山的凶险和陋巷的幽曲,而无论是黄昏还是深夜,只要我发现了远处的一豆灯光,就会猛地想起我的老师窗内的那盏灯,那熬了自己的生命,却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永不会在我心头熄灭的灯!
(有改动)
情节 |
心情 |
作文得了好成绩,却发现抄袭处无不加了红圈 |
|
见老师取出《寄小读者》 |
|
|
踏实,激动 |
|
失落,感动 |
①透过浓黑的树影,我看到了那样一点亮光——昏黄、微弱,从一扇小小的窗格内浸了出来。
②迎着我的视线,昂然站在案头上的,是那盏油灯:灯罩上蒙着灰尘;灯盏里的油,已几乎熬干了……
我双手接过作文簿,正要告辞,忽见一个人,不打招呼推门而入。他好像是那位新调来的“训育员”:平时总是金丝眼镜,毛哔叽中山服,面色更是红润光鲜;现在他披着件外衣,手里拿个搪瓷盖杯,对崔老师笑笑说:“开水,你这里……”
“有。”崔老师起身,从茶几上拿起暖水瓶给他斟了大半杯;又指了指茶几底板上的美国奶粉,看了来人一眼,“这个,还要么?”
“呃……那就不客气了。”
等老师把那位不速之客打发得含笑而去后,我望着老师憔悴的面容,禁不住脱口问道:“您为什么不留着自己喝?您看您……”
老师默默地,没有就座,高高的身影印在身后那灰白的墙壁上,轮廓分明,凝然不动。只听他用低而弱的声音,缓缓地说道:“还是母亲的奶最养人……”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