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19-11-05 浏览次数:374 类型:一轮复习
材料一:美国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始于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面对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获取经济利益成为人们长途跋涉的直接动力。政治制度几乎同时逐步扩展到西部。西部精神是在西部开发中逐步形成的,而这种精神又推动了西部乃至整个美国的发展。在美国的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大量掠夺,大批印第安人被屠杀或因疾病传染而死亡;亚裔人和其他民族的白人后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或歧视。
——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兴起于元朝的土司制度,是对秦朝至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政策的重大完善。这一政策主要实行在西南地区。明清承元制,雍正还发展了唐太宗的思想,主张“中国自古一统”,内地和边疆没有“华夷中外之分”。明清把大部分土司的品级从三四级降到五级。土司职位世袭。元朝规定继承应该得到中央批准,明朝要求继承人须到中央政府履行手续,清朝进一步规范了人选范围。明清时期,持续大规模地改土归流(改土司制度为内地的郡县制),成效显著。在此过程中,各地措施有所差异,更非“一概更张”,如广西已基本完成、川滇“土司尚留十之六七”。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低关税或自由贸易政策,实行全面的保护关税。19世纪末,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认为英帝国应该建立共同的关税,以保护帝国不受到外来竞争的危害。这个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自由贸易的原则,而自由贸易长期以来已经是英国的立国之本,受到两大党的共同维护。1903年张伯伦公开宣布他主张建立保护性关税,并辞去殖民大臣职务。不久,他建立“关税改革同盟”,大力宣传关税改革思想,掀起声势浩大的关税改革运动。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著《英国通史》
材料二: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通过对890种商品提高征税的法案,各种商品进口税平均提高40%.当时上千名经济学家反对这种经济上的极端民族主义,认为最后对美国也会不利,但胡佛认为此法符合美国民族最高利益。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关税战。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60%~100%.到1932年4月更增加到76国以上。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1925—1926年,德国关税提高了29%,法国提高了38%。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将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提高关税,全部关税的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对此,法国对进口美国小汽车增税60%,英国于1930年制定《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织品增税50%.德国又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的关税。1933年6月,64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由于与会的主要国家采取转嫁危机的利己主义立场,这次会议无果而终。
——摘编自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