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11)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其表达效果是         

(2)、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            ”→“             ” →“             ”的变化过程。

(3)、第⑧段中,“妈妈”“又抹眼泪”的原因是             

(4)、作者的“妈妈”“把阴晦留给自己”的具体表现是:①母亲独自默默地回家;②              

“把晴朗留给儿女”的具体表现是:①                   ;②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体现了母亲乐观开朗的个性。 B、赞美了母亲的慈爱、宽容。 C、抒发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D、表现了母爱的无私、高尚。
举一反三
阅读《林中小溪》节选,完成文后题目。
        ①太阳所反映的水上涟漪的影子,像轻烟似的总在树上和青草上晃动着。在小溪的淙淙声中,饱含树脂的幼芽在开放,水下的草长出水面,岸上青草越发繁茂。
        ②这儿是一个静静的旋涡,旋涡中心是一棵倒树,有几只亮闪闪的小甲虫在乎静的水面上打转,惹起了粼粼涟漪。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许多支有力的水都流到了一起,汇合成了一股大的水流,彼此间又说话又呼唤——这是所有来到一起又要分开的水流在打招呼呢。
        ③水惹动着新结的黄色花蕾,花蕾反又在水面漾起波纹。小溪的生活中,就这样一会儿泡沫频起,一会儿在花和晃动的影子间发出兴奋的招呼声。有一棵树早已横堵在小溪上,春天一到竟还长出了新绿,但是小溪在树下找到了出路,匆匆地奔流着,晃着颤动的水影,发出潺潺的声音。有些草早已从水下钻出来了,现在立在溪流中频频点头,算是既对影子的颤动又对小溪的奔流的回答。
        ④就让路途当中出现阻塞吧,让它出现好了!有障碍,才有生活:要是没有的话,水便会毫无生气地立刻流入大洋了,就像不明不白的生命离开毫无生气的机体一样。是的,要是每一步没有这些障碍,水就会立刻流走了,也就根本不会有生活和时间了……小溪在搏斗中竭尽力量,溪中一股股水流像肌肉似的扭动着,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小溪早晚会流入大洋的自由的水中,而这“早晚”就正是时间,正是生活。
        ⑤一股股水流在两岸紧夹中奋力前进,彼此呼唤,说着“早晚”二字。这“早晚”之声整天整夜地响个不断,当最后一滴水还没有流完,当春天的小溪还没有干涸的时候,水总是不倦地反复说着:“我们早晚会流入大洋。”
        ⑥途中有一片宽阔的洼地。小溪毫不吝啬的将它灌满水,并继续前行,而留下那水塘过它自己的日子。
        ⑦流净了冰的岸边,有一个圆形的水湾。一条在发大水时留下的小狗鱼,被困在这水湾的春水中。……有时一些强大的水流,或者有两股水的小溪,呈斜角形汇合起来,全力冲击着被百年云杉的许多粗壮树根所加固的陡岸。真惬意啊:我坐在树根上,一边休息,一边听陡岸下面强大的水流不急不忙地彼此呼唤,听它们满怀“早晚”必到大洋的信心互打招呼。
        ⑧流经小白杨树林时,溪水溶溶像一个湖,然后集中向一个角落,从一米高的悬崖上落下来,老远就可以听见哗哗声,那小湖却悄悄地泛着涟漪,密集的小白杨树被冲歪在水下,像一条条蛇似的一个劲儿想顺流而去,却又被自己的根拖住。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小品建筑
         ①小品,是一种文体的名称,凡属随笔、杂感、散文一类的小文章统称为小品。“小品建筑”是借用文体“小品”之名,专指那些小而简的建筑。
         ②中国古代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古代建筑相比,有它鲜明的特点:除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以外,建筑的群体性也是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性表现为一个建筑往往是由许多单幢建筑组合而成的,从老百姓的住宅到皇帝宫殿莫不如此。明清两代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作为当时地位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建筑也就是一幢平面为长方形、内部也没有分割的单层大殿。然而,就是这些简单的单幢建筑组合成紫禁城这个建筑群体。
        ③这些建筑群体除了有连成一体的殿堂、廊屋、门楼等,还有不少形形色色的相对独立的小建筑与之相配。例如,一座宫殿、一组寺院或者坛庙,甚至大型的住宅,人们都可以看到在建筑群的最外面往往竖立着牌楼;在建筑群大门的前面立有华表、石狮子;在建筑群的主要殿堂前面排列着香炉、日晷 ①以及龟、鹤等兽像。人们熟悉的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大门,九开间的大殿坐落在高大的城台之上。它的形体已经够宏伟的了,但是还不够,在天安门前金水河上有几座金水桥,在桥的左右两边又各安放了一尊石雕狮子和一根华表。正是这威武的狮子、高耸的华表,装点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皇城大门。可见,这些小品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虽然不是主要部分,但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自然,所谓小品建筑,只是相对大建筑而言,二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例如,在重要建筑群中,作为标志的牌楼应属小品。而一般建筑群的一些院门虽然形体并不大,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是,因为这类院门都附在院墙上,并非独立存在,所以不属于小品建筑。中国古代众多的小品建筑都有着特殊的形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中也是相当有成就的。 (选文有删改)
         注:①【日晷(guǐ)】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恋子树

①老家的庭院中有株苦楝树,又叫“恋子树”。树身挨着土墙。枝繁叶茂。二三十米高的个头, 粗壮的腰身,足以让人仰视、敬畏。它支起的绿荫能庇护院棚里的牲畜,能为院中高高垒起的草垛遮风挡雨。

②苦楝树五月开花。花儿碎小,小喇叭口朝天向阳,白色花瓣外透着紫,紫色花苞中裹着白,像一把把握在姑娘手中的花紫伞。苦楝花开最盛的时候,那头待在树荫下嚼着草料的水牛,常常不识时务,“想要伸长脖子一亲芳泽,却又每每忍不住直打喷嚏,一家人因此笑得前仰后合。

③苦楝树根系十分发达,生命力强。父亲后来在屋前屋后又种了好几株苦楝树。每年春尽,屋前屋后,苦楝著花,同气连枝,蔚为壮观。因苦楝花性苦,少有蜂蝶来嗅,故花期颇长,久开不败。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苦楝花会在这连绵不绝的风雨中花枝低垂,一瓣一瓣,坠落在庭前的黑泥中。那份恋恋不舍,那份柔韧相抗,我想父亲是种树人,个中滋味定会了然于胸。

④果实初为绿色,渐为金黄,形态圆或椭圆且光滑。熟若黄枣的苦楝一粒粒一串串密密匝匝垂在枝头,悬在头顶,俏皮可爱。在故乡众多的植物中,不能食用的果实很少,苦楝果是其中之一。没有动物们的骚扰,其挂枝时间变得更为长久。入秋,苦楝的果实开始风干,变红变黑,继而渐渐地萎缩,像老人沟壑纵横的脸,又如一串串暗哑的风铃,在枝头兀自摇曳。隆冬到来时,北风扫荡村庄,植物们悉数上交了全部的绿叶与果实,而庭中的苦楝仍挂着果,微笑着面对北风的搜刮与掠夺,直到在奔向春天的路上耗尽最后一丝力气。

⑤不愿冬眠的鸟驻守在裹着白雪的枝头,生生瞅着苦楝的残果,饥饿地叫唤。父亲见了,也不会去驱赶,而是傻呵呵地笑。父亲得子迟,年届不惑方有了我哥。偏巧那年脊髓灰质炎病毒流行,大哥不幸患病,落下终身的不便。父亲脸上的笑容沉默了好几年,直到有了健康的我。

⑥听大舅说,当年大哥被镇卫生所误诊以致后来难以医治的时候,父亲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他责怪自己没有早点发现,送到县里的医院,责怪自己害了大哥的一生。父亲因此常常借酒浇愁,每饮必醉。我想那酒是烈的,也是苦的吧。那涩涩的滋味一定如苦楝的花、苦楝的果实,在父亲百转千回的愁肠里集结、焚烧,化为穿肠之痛。

⑦庭中的苦楝树长到第二十五个年头的时候,大姐出嫁。父亲截去了树的几条粗枝,晒干熏弯后,做了两把椅子,一口箱子,给大姐作为嫁妆。苦楝树质轻且耐用,适合做农具,拿来做家具。亲友们都觉得寒酸,大姐也不言语。五年后,二姐出嫁,父亲将他种的几棵苦楝树悉数放倒,给二姐做了婚床。

⑧如今,父亲已去世许多年,留给她们的那些旧物,经过无数双手掌的抚摸早已老旧破损。可她们均未丢弃,绑圈铁丝,打上钉子,依旧存着用着。我一直有个疑问,一向心思缜密的父亲如何会独独钟爱粗壮木讷的苦楝树?南北朝时宗檩著《荆楚岁时记》一书中有“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那么,苦楝苦苦地等,迟迟地开,慢慢地落,它到底在等什么?

⑨古人《苦楝》一诗说:“不惧霜风煞叶花,凝浓苦涩聚年华。光枝秃秃容颜老,众子团团满树丫。”我后来领悟,苦楝不惧暴雨疾风的摧残,却经不住细雨轻风的耳鬓厮磨。这种柔韧中的坚强,先人后己的退让、苦中作乐的达观像极了我的父亲。

⑩苦棣,闽南一带称为“苦楝仔”,人们唤它“恋子树”。我时常读错它的名字,如同我不曾真正读懂我的父亲。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

母亲的园子

李秀萍

    在我的家乡,每户人家的房前都有个园子。母亲把园子的一角开辟成花圃,种了许多花,因此,我家的园子是菜园,也是花园。

    自春天起,父亲就调侃母亲说:“浇浇你的花园吧。”母亲笑了,我也笑了。父亲话中的意味是,母亲只是一个乡村老太太,本该在园子里种满蔬菜,可是老太太居然浪漫起来,种了许多的花。左邻右舍看见母亲在种花,也都表示那么大一块地种豆角更实惠,种花怪可惜的。

    我和母亲打电话聊天时,母亲说的多是园子里的蔬菜和花草,它们像是母亲养育的婴孩。在栽种、浇水、锄草的繁杂劳动中,它们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母亲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经常给那些花儿拍照,然后通过手机传给我。有时,她还用视频邀我移步赏花,对我作现场解说,令我心头发痒,想回家一睹究竟。

    当我置身母亲的花园,我的心中满是惊叹。在清澈的天空下,大丽花、百日菊、紫茉莉、凤仙花、鸡冠花、格桑花正在盛开。花儿明明是娴静不动的,却有一种让人欢欣鼓舞的能量。它们尽情地绽放,色彩令人陶醉,不知为何,我想到了美妙的音乐、光滑的丝绸,身心无比舒畅和熨帖。

    母亲创造了生活的艺术。她熟知每种花的色彩、轮廓、表情及习性,她使出艺术家的手法,安排好每种花的位置。她想让藤蔓植物沿着墙壁和屋檐攀爬,就设计出几条繁复的路线供其游走,取得她想要的效果。果然,牵牛花找到攀缘物后四处蔓延,形成了一面锦绣墙垣。有趣的是,一些牵牛花穿过旁边的玉米地向远处走去,有多远就走多远,一边伸茎吐叶,一边自在开花。房子的墙角处还种着几株曼陀罗,曼陀罗枝叶茂密,花姿奇特,据说躺在曼陀罗的花枝下,能安然入睡。

    在母亲的房间里,透过窗子随意向外一瞥,便是一幅画。大丽花正对着窗子绽放,从盛夏到晚秋,饱满的花朵时刻展现着炫目的姿采,这是母亲最喜爱的花。从我的房间望出去,风景更加别致,窗外是一片藤蔓植物。·早晨睁开眼睛,在晨曦柔和的光线中,许许

多多的牵牛花和小葫芦在微风中晃动,向我躬身致意,多么可爱,多么令人满足——母亲在某一个清晨看到一朵倏然盛开的花朵,立刻拍照分享给我,想必就是这种心情。

    我和母亲坐在牵牛花架下一边扒豆荚一边唠家常。母亲说园子里的蔬菜品种多,自己吃不过来,就送给亲戚朋友吃,他们高兴,她心里也快乐。我想起《闲情偶寄》中说到的灌园之乐和居家之道:“殊不知草木欣欣向荣,非止耳目堪娱,亦可为艺草植木之家,助祥光而生瑞气。”草木能颐养性情,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当然是一种祥光和瑞气。并且,艺草植木之家多是勤劳之人,不以灌园为苦,反以为乐,日子自然过得朴素而丰裕。

    母亲扒开干枯的豆英,拣选出颗粒饱满的豆子在阳光下晾晒。豆子是芸豆,母亲每年都会为我种一些,她说芸豆的营养价值胜过鸡肉,用来焖饭最好吃。母亲说起从前的事,叙事的节奏随着她干活的方式时断时续,叙事的内容像意识流小说一样变幻不定,把我带回到一段段旧时光里。我凝视着母亲感叹道:“妈,你怎么就老了呢?”母亲看了看我,笑道:“想想你都多大啦?”

    秋天一过,母亲的园子就衰歇了。冬天,白雪覆盖着大地,雪被下休眠的园子应该会做着春天的梦吧。我期待着母亲的园子再度鲜花盛开——那时,我和母亲还会坐在牵牛花架下扒豆英,唠家常,一边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的流云。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月12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