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六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试卷(B卷)

现代文阅读

两个病人

    五官科病房里同时住进来两个病人,都是鼻子不舒服。在等待化验结果期间,甲说,如果是癌,他就立刻去旅行。乙也同样表示。

    结果出来了,甲得的是鼻癌,乙长的是息肉。

    甲列了一张告别人生的计划表后离开了医院,乙住了下来。甲的计划是去一趟拉萨和敦煌,在攀枝花坐船一直到长江口,到海南的三亚以沙滩和椰子树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在哈尔滨过一个冬天,从大连坐船到广西的北海,然后再去北京的天安门;他还要读完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力争听一次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成为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写一本书……凡此种种,共27条。

    他在这张生命的清单后面写道:我的一生有很多梦想,有的实现了,有的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上帝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为了离开这个世界时不存在遗憾,我打算用生命的最后几年去实现还剩下的这27个梦想。

    当年,甲就辞掉了公司的职务,去了拉萨和敦煌。第二年,又以惊人的毅力通过了成人考试,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这期间,他登上了天安门,去了蒙古大草原,还在一户牧民家住了一个星期。现在,他正打算实现出一本书的夙愿。

    有一天,乙在报上看到了甲写的一篇散文,打电话去问甲的病。甲说,我真的无法想象,要不是这场病,我的生命该是多么糟糕,是它提醒了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实现自己想实现的理想。因此,我才体味到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和人生。你生活得也挺好吧!乙没有回答。因为在医院时说的去拉萨和敦煌的事,早已因患的不是癌症而抛到脑后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患有一种癌症,那就是不可抗拒的死亡。我们所以没有像那位患鼻癌的人一样,列出生命的清单,抛开一切多余的东西,去实现梦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是因为我们认为我们还会活得更久。也许正是这一点量上的差别,才使我们的生命有了质的不同:有些人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有些人把梦想带进了坟墓。

(1)、根据上下文解释词语。

夙愿:

遗憾:

(2)、面对癌症的威胁,甲的态度是 ,他采取的行动是 
(3)、甲“感谢”这场病的原因是什么?

(4)、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的?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卢沟桥烽火

       陈开灵先生说,他家住在柳新镇陈塘村。1967年4月,他刚14岁。此前一天,红卫兵将陈塘村东的乱坟岗都给平了。人们说,这些坟里埋得都是国民兵。那天中午放工后,奶奶见人们都走光了,突然在平过坟的地方又筑起一座小坟,并悄悄向他叙述了这件往事。奶奶说,徐州沦陷前不久,保长突然通知她家,把东屋收拾出来接伤兵。结果第二天中午她家就住进了五六个,其中还有一个年轻的女兵,这个女兵模样清秀。抬担架的民工告诉奶奶,头天晚上,日本鬼子和国军在台东18里路的地方遭遇,这个女兵是战地救护员,她见连长倒在血泊中,便前去抢救。这时突然上来一个日本军官,挥舞军刀将连长砍死了。女兵愤怒地举起一块石头把鬼子军官当场砸倒,最后连砸数下,把鬼子的脑浆都砸了出来。不料她刚站起来,一颗子弹就击中了她。  

       等民工走后,这个女兵微微睁开眼睛,她攒了好一会劲,然后吃力地从兜里掏出了一封信,还有两块大洋和一张她在学校时的照片。示意奶奶帮她寄回家。奶奶接过后禁不住号啕大哭。那个女兵当天晚上就死了。两个民夫用担架将她送到村东的乱葬岗,奶奶也跟着担架来到墓地,亲眼看着将女兵下葬。  

       回家后,奶奶通过打听,才知道这个女兵只有18岁,是湖南长沙女中的一位中学生。为抗日救亡,她千里迢迢来到徐州战场。奶奶说,信还没有来得及去寄,因为跑反,便把信藏在箱子底下。等到回家时,发现信皮、信纸因受潮全沤烂了,只有那张照片和大洋还在。详细地址记不清了,信的大意是:“女儿离家参军没有告诉父母,现在有可能身死他乡,望父母不要悲伤。现将身边的两块银元和在校时的一张照片寄回,留做纪念。”   

       听了奶奶的叙述后,当天下午他偷偷跑到奶奶筑好的小坟前,插了一棵柳树,然后又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陈先生说,从1967年到1983年,在这16年的岁月里,他和奶奶每年都要偷偷到女兵的坟上烧把纸。他插的柳条长成了参天大树,奶奶直到年老走不动的时候,她便叮嘱孙子去上坟。奶奶是1995年85岁时去世的,她去世前还反复嘱咐孙子,千万不要忘了去上坟。

       陈开灵先生说,他奶奶是带着愧疚的心情离开人世的。奶奶去世后,他每年都去上坟。他还说,如果女兵的家人能通过晨报获悉这一信息,奶奶在九泉之下都会感到非常高兴的。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再寄小读者(节选)

亲爱的小朋友:

在上一封信中,我曾提到了西西里岛的访问。这个岛我从前没有到过,因此我对它的印象也最深。这个被称为意大利靴尖上的足球的西西里,面积有两万五千平方公里,居民在五百万以上。在这里的一段旅程,我们和海结了不解之缘!

我们住的旅馆,都是面临大海的,我们和意大利朋友聚餐的饭店,也都挑选海边名胜之地;枕上听得见鸥鸣和(潮  朝)响,用饭的时候,仿佛也在啖咽着蔚蓝的水光。一路乘车,更是沿着迂回的海岸,一眼望去,不是无际的平沙,就是嶙峋的礁石,上面还有耸立的碉堡,而眼前一片无边的海水,更永远是反映着空阔的天光,变幻无(极  级),仪态万方,海水是很蓝的;在晴朗的天空之下,更是像古诗上所说的“水如碧玉山如黛”,光艳得不可描画!那颜色是一层一层的,远处是深蓝,稍近是碧绿,遇有溪河入海处,这一层水色又是微黄的。唐诗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写得极好,因为它不但写出斜阳,连江上的微风,也在“瑟瑟”两字中,表现出来了!

车窗的另一面,不是长着碧绿庄稼的整齐田地,便是长着上千(盈  赢)百的杏树、桃树、桔柑树、橄榄树的山坡上的果园。

陌上花开,风景如画。在这片丰(绕  饶)美丽的土地上的居民,是使人艳羡的!

(选自《寄小读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读文段,完成练习。

牛的母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西部的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限定为三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部依赖这三斤珍贵的水。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它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唯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终于,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停了下来。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眸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倒出半盆水正好3斤左右,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哗,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课外阅读轩。

弱种子也要发芽

文/刘克升

    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能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伙,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