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8 论教养同步练习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躬订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③④段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3)、下列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守规矩的重要性。 B、荀子《劝学》中的“木受绳则直”这句话可以用来论证规矩所起到的作用。 C、“东施效颦”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不守规矩的危害性。 D、“商鞅立木”的事例可以运用到第④段中,论证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拒绝句号》,完成题目。
                                                                                                  拒绝句号
       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它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般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杯的喜悦吗?
         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但人生还有另一种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斗的路。这路原本无止无休,你在任何一处都可以起步,踏上征程;你也可以在任何一处画个句号,退了出来。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句号的缘故:那精疲力竭的放弃、自寻清闲的逃逸、江郎才尽的低头认输,乃至收获后的自满自足,甚至在目标达到之后,辉煌的目标也会划为一个句号,尽管这句号闪闪发光。句号,就是停止,就是终结,就是事物最终变为有限的、死去的符号。
         我说的是这种句号。可怕的是,这些句号总是不知不觉地出来。你呢,不知不觉地完结。想想看,你曾经做过了哪些有益的事?究竟是什么时候并怎样弃你而去的?句号往往又是和人的自足、人的彻悟、人的惰性连在一起的。所以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画上的。人随时可能舒舒服服给自己画个句号,休止了自己。
         因而,我害怕句号。我对句号保持着近乎神经质的警惕。在与句号的斗争中,我一边感到生命的活力,常常闻到自身肌肉搏斗后散发出热烘烘的清香;一边认识到这原是生命存在所必须进行的奋争,也是与自身惰性与保守的对抗。当然,它何其艰难!跨过每一个句号,都需要付出双倍的力量,其中一半是创造力。然而,只要在人生或艺术的道路上,消灭一个句号,便开始一段崭新的充满诱惑的路。我们还会发现,被我们拒绝和消灭的句号,最终竟然会变成逗号。你是不是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最积极和充实的人生,是不断努力地把句号变为逗号。

阅读下文,的哈问题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

       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

       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

       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年3月(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的姿势

    ①我读小学的那所学校,是由解放前的“关帝庙”改建的。原来的庙墙上画着五颜六色的壁画,在大大小小的壁画中,至今仍然印象极深的是那幅“关公夜读兵书图”:关羽端坐在椅子上,左手捋长髯,右手捧书,在灯下细读;周仓持那柄青龙偃月刀,在一旁侍立。当时听老人们讲关老爷如何了得,所以对他的读书也从心里敬佩,现在回想起来,不免心生一点非议:总是用那样的姿势读书,是不是太累呢?

    ②读书,确实有一个姿势问题。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求知,一是消遣。以求知为目的的读书经历,几乎人人都有,如小学生上课,自然要正襟危坐,目不斜视,这是最板正的;回家以后写作业,或课余进图书馆自学,虽说也是求知,但读书时的姿势就不必那么讲究了,伏案默读,仰望房顶,伸伸懒腰,可以凭个人的需要作出选择。至于成年人的读书求知,甚至可以一杯茶、一支烟、与他人聊天交流,自由度就更大了。

    ③最能使身心放松、读书姿势最随便的,是以消遣为目的的读书。消遣,就是消闲解闷儿。就是用自己感觉愉快的方式度过空闲时光,没有任何负担,求得快乐、放松就行。与之相配的读书姿势,自然也应当是怎么舒适怎么来。比如说,郊游时躺在草地上读的书,临睡前用来催眠的书,旅行中装在口袋里的书,都该是消遣性的。为了排遣心情的郁闷,或为了打发时光,随便翻上几页,那是不必讲究什么姿势的,或躺或卧,或站或行,只看自己的高兴了。参观中南海毛泽东旧居,那一张床上有一半放着书,甚至连卫生间马桶座前也放着书,原来伟人的读书也是那么洒脱自在。求知也好,解闷也罢,只要读进去就行,而姿势和处所,则是不必太讲究的。

    ④从读书的姿势,也引来了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国传统的线装书,纸轻、册薄,能折卷把握,既便于携带又能卧读,而西方的传统书籍是硬壳精装,且其厚无比,虽说便于上架保存,但却无法作消遣式阅读。所以,鲁迅先生对此也颇有微词,说:“洋装书便于插架,便于保存,但看洋装书要年富力强,正襟危坐,有严肃的态度。假使你躺着看,那就好像两只手捧着一块大砖头,不多工夫,就两臂酸麻,只好叹一口气,将它放下。”“这样的时候,我赞成中国式的线装书了。”讲述得这般形象而有趣,可见是先生的经验之谈。确实有切肤之痛,才有这么深刻的体会。不过,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图书也与世界接轨。普通书不用说了,就连古籍也用硬壳封面包装,线装书有特殊需要才出版,只有在古旧书店才能见到它的踪影了。这固然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可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读书人的遗憾啊!

   ⑤当然,与书的内容相比,装订形式是次要的,读书姿势更是细枝末节。不管用什么姿势读书,读怎样装订的书,关键在于从中汲取营养,学习知识,这才是最重要的、最需要下工夫的。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①时下,消费领域刮起了一股国潮风。2021年“双十一”开售首日,天猫平台的博物馆文创产品销量同比激增超400%,成为“双十一”最大的黑马之一。除了博物馆文创产品外,还有国潮联名的白酒、口红、电子产品。。…。对年轻消费者而言,买国货、用国货、晒国货,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日常生活方式。

②所谓“国潮”,有两层含义: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能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相融合而使产品更具时尚感。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崛起在年轻人心中播下了国潮的种子,仙鹤、朱雀、祥云、古典园林建筑等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出现在服饰、饮料、食品等各类消费品中。

③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形成了坚实的制造基础,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国潮这一被先进技术、创意文化赋能的中国创造不断释放潜力,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而随着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也已从温饱消费阶段逐渐走向品质消费阶段。“80后”、“90后”成为中国的消费主体后,更使“品质>价格”的消费理念成为时尚。人们发现,一些昂贵的外国品牌与低价优质、具有高性价比的国潮品牌在质量上相差无几,外国产品的吸引力在逐渐降低。

【材料二】

①自近现代以来,每次国货运动都与民族认同息息相关。在过去,当面对列强入侵或遭受国外势力威胁时,国货运动的提倡能激发民族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决心,维护国内经济和扶持民族企业更被视为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品牌的打造与发展不仅关系国计民生,更关系国家振兴和国际地位。国潮品牌的创建与发展便是为迎接这一挑战,通过创立本土品牌,在激发内需、振兴经济的同时尝试创制中国特色消费文化和提高国家地位的重要举措。为此,各级政府联合新闻媒体、电商平台积极推动各类中国品牌推介会和国货计划的落地。

②同时,国民也在通过消费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和事务,积极创建民族认同的核心内容。例如,在2021年的河南洪灾中,民族企业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责任担当,激发出国民对国货的认同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从国货运动兴起到目前国潮消费的流行,国潮使我们得以重温和缅怀特定时期的历史回忆和集体记忆,强化民族认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③如今的国潮具有不同于以往国货运动的新特点:第一,将国际潮流元素融入本土品牌的打造中;第二,采取当今最新技术,对产品本身与消费渠道进行创新,以推动中国产品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第三,注重中国品位的全方位营造,以便在国际时尚话语体系中争夺“一席之位”。国潮的兴起标志着东方美学不仅成为国民日常生活的主流,也将影响全球社会,成为现代文化多样性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材料三】

当前,国潮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制造业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落后企业还在利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市场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企业利用国潮热度生产劣质产品;由于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品牌跟风模仿、将中国传统文化生硬地与品牌文化嫁接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国潮要走远,需要持续不断地在“国”的深层意蕴中汲取营养,在求同存异中进行“潮”的推陈创新,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和升华,也要保持开放心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融入更多其他文化元素。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

感悟“闻过”的境界

①刘少奇同志说:“人对错误的态度有三种:改正得快,改正得慢,死而不改。改得慢不好,死而不改更不好。”无论是过错、过失,还是缺点、不足,抑或是缺陷、短板等,皆可称之为"过”。由于工作和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意外情况、偶然因素、突发事件也可能不期而遇,所以有"过"在所难免,实属情理之中,但闻过的态度却不尽相同,也彰显不同的修养和格局境界。乐意闻过、善于省过、勇于改过,既是一种气度、胸襟,更是新时代对我们每一位青年提出的要求。

②“闻过则喜”见智慧。孟子以"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来教育弟子们要正确对待批评,“闻过则喜”便由此而来。喜欢闻过,过键就会且渐消除而分增加:喜欢听赞美词,声誉就会日渐损伤而临。"闻喜则喜"是人的一种本性,要做到像孟子般面对批评而喜是难能可贵的。这就必须和本能较劲,在长期磨炼中,从“闻过不怒”到“闻过不责”,然后才能渐渐达到"闻过则喜"的境界。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体谅别人的善意,拓宽自己的“心量",真正把批评听到心里去;要诚恳接受批评,虚心接纳意见,不断拓宽格局、提升境界。

③“闻过则省”严修身。《庄子·人间世》有一则寓言故事,颜回向孔子请救游说之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斋"。所谓“心斋”,就是一种内省。孔子还补充道,“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即要时常保持戒惧心态,对照高尚道德信念、健康情趣品行审视自己,这样才能练就"百毒不侵"之身。闻过之后做到自省,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不能把毛病当成封特点,更不能把缺点看成优点。“闻过则省"既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重要的修身方法。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到“三省吾身,谓子无怒”,自省一直以来备受推崇。然而,真正做到自省并非易事,对照是非标准知道过错不难,但坦荡面对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诚如孔子感慨:“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只有"日日知非,日日改过",摒弃各种思想"毒未",才能保持思想“常青”。

④“闻过则改”促成长。(周易)灰云:“君子以见则迁,有过则改。"知错必改是闻过的落脚点和目的所在。人,最难战胜的敌人是自己,知过而改诠释的是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善待权力,升华的是道德品行,提升的是能力素质。伤口见光易好,捂着易烂。我们____,坚定改的决心,不回避、不遮掩,即使遇到再大再多的困难也毫不犹豫立即改之,不达目的誓不休;____ ,从点滴细节改起,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改正过错过失; ____,以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经常查漏补缺,在坚持中确保问题清仓见底、整改归零。

⑤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短处,能够改过自新,就是有福的。"我们在向中国梦奋进的征程中,应勇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意志,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