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中学2016届九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文,的哈问题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诸葛亮生在公元第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不像我们现在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

       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小说和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求了吧!

       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

       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无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作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年3月(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诸葛亮这个人物在历史学家、文学家的笔下是有区别的。 B、诸葛亮享有先见之明的美誉,是人们喜欢他而想象出来的。 C、诸葛亮不能作为智慧的化身,因为他误用马谡使街亭失守。 D、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事后诸葛亮”常因多嘴而坏事。
(2)、下面两个句子中“诸葛亮”的意思一样吗?请解释

①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

②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

(3)、文中“带汁的诸葛亮”有哪些特点?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4)、有专家认为:“读书时,如果能从作者的身份、立场、角度考虑作品的观点,我们会得到更多。”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陈寿《隆中对》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时之事。——诸葛亮《出师表》

③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用数千字记叙描写“三顾”的具体过程,这数千字中大量的笔墨是写刘备在探访诸葛亮的过程中,不停地遇到诸葛亮的朋友亲戚,并误将他们当做诸葛亮本人。)——罗贯中《三国演义》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住。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去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边。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紧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扑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笑着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如何降盐不降味
       ①据统计,中国人每天吃下的盐平均多达10克。要降到普通人低于6克、高血压或者临界高血人群低于4克的“科学推荐量”,许多人可能会觉得“淡得吃不下”。如何在不降低咸味的前提下“降盐”,就成了现代食品领域的一大挑战。
       ②低钠盐是很容易想到的一种思路:用不含钠的“咸味物质”来代替盐。根本上说,咸味是钠离子产生的。在元素周期表中跟钠同一“族”的其他金属,因为原子结构上的相似性,也都有一定的咸味,个头越小,咸味越强。比钠更小的锂或许比钠还“咸”,但它的毒性使得它失去了替代盐的资格。此外与钠最接近的就是钾了。虽然它的咸味不如钠,但对于一般健康人来说,多摄入一些钾无害甚至有益,它也就被广泛用于“低钠盐”中。
       ③不过高浓度的钾会产生苦味,这使得氯化钾的使用受到限制。苦味是一种很复杂的味道。如果能用其他物质来掩盖它,那么就可以用更多的钾来代替钠了。有一个公司开发了一个配方,用酵母提取物等其他调味物质来掩盖钾的苦味,可以把氯化钾的用量增加到接近50%。
       ④低钠盐的问题在于:肾脏、心脏有障碍的人和糖尿病人,钾的代谢可能存在问题,所以过多的钾就可能导致“高血钾”症状。对这些人群来说,以氯化钾为基础的“低钠盐”就存在着风险,没有医生的指导,最好不使用。
       ⑤那么,有没有更“纯粹”的增加咸度方法呢?实际上,在前面所说的那种加酵母提取物的低钠盐里,就用到了“增味效应”。取代了一半的氯化钠之后,按理说咸度会下降,但在其他成分的“增味”作用下,整体的咸味跟普通盐一样。例如味精就是一种增味剂。味精的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也含有钠,所以许多人认为味精的使用会增加钠的摄入量。实际上恰恰相反,味精可以使相同浓度的钠尝起来更咸。要实现相同的“咸度”,可以单独使用盐,也可以用少一些的盐加一些味精。在后一种情况下,味精中的钠加上盐中的钠,还是 要比单纯用盐时的钠要少。
      ⑥另外,在一般的食物中,盐都已经解离成了离子,也就没有区别。不过对于直接食用的固体调料粉,比如中国传统的椒盐粉,或者爆米花、薯片或者饼干等零食上的调料,盐颗粒在舌头上溶解的速度就会影响到咸味的强度。因此有一个公司对普通盐进行加工,把盐的颗粒减小到了纳米尺度,从而大大增加了盐的溶解性能。根据他们的测试,用这些“纳米盐”来实现相同的咸度,盐的用量能够减少25%到50%。
       ⑦从根本上说,“降盐”最直接的途径是逐渐适应清淡的口味。人的口味容易适应缓慢的变化,通过“温水煮青蛙”的思路,可以循序渐进地使自己适应低盐饮食。而这些“降盐不降味”的途径,则可以通过技术来解决健康和美味的冲突。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李云迪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 , 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网络支付焦虑打了谁的脸

    ①“熟人可以篡改你的支付宝密码”,这一消息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刷爆朋友圈,声称只要识别近期购买物品或好友头像,就能找回登录密码,登录其他人的支付宝账号。随后,支付宝发表声明,称其风控系统并不会对所有用户提供识别方式找回密码,同时只有登录密码并不能支付;上海交大的密码与计算机安全实验室也表示对这一安全威胁的描述过于夸大。

    ②看似并非重大的安全问题,依然让支付宝随后选择提高风控系统安全等级,目前只有在用户自己的手机上才能通过这种方式找回密码。无论支付宝还是微信,有关网络支付的“一场虚惊”已经不是第一次,公众的“闻漏洞色变”其实体现出了某种焦虑。

    ③焦虑从何而来?从大的背景来看,网络支付与普通人的生活前所未有地紧密了起来,除了网络购物,还有线下支付、互联网理财、消费金融,多种场景的叠加,让网络支付已经成为普通人处理财产的一个重要渠道。但与此同时,公众缺乏技术基础,对互联网平台的安全创新并不了解,对网络支付安全性的信心并未建立起来。与此相对应的,大多数人并不担忧银行存款的安全,这种安全感其实正建立在对运营平台“靠谱”的判断上。从这一点来看,网络支付平台还应继续加强用户教育,正视用户们的困惑,特别是在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时,比如此次的用识别方式找回密码,要在其产品页面或事前对安全性进行说明。

    ④但这次把板子全打在公众身上也未免偏颇。用户的担忧主要来自于购物清单和好友关系,这两项数据太容易遭到泄露。事实上,用各种方式窃取用户隐私数据已成为网络黑色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拿购物清单来说,不管是电商平台、快递公司,还是手机和电脑所遭遇到的钓鱼网站和木马病毒,都有方法拿到这些数据。况且,包括机票改签、淘宝退货、冒充公检法等“指名道姓”的社工诈骗频频见诸报端,也让公众对基于隐私数据的安全服务方式难言信心。由此可见,对用户隐私数据保护的薄弱正是网络信息安全必须突破的“瓶颈”。从这一点来看,公众对互联网支付的信任感,依赖于整个互联网安全环境的改善和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的进一步加强,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依然有赖于监管、产业和专业厂商等几方面形成合力。

    ⑤不过,尽管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但在教育用户之外,互联网支付平台仍可有所作为,特别是可以借鉴传统银行信用卡的面密支付机制。比如,信用卡如遇盗刷,24小时内可申请追回,互联网支付平台能否实现这一功能?互联网带来的数据化让支付平台相比传统场景有了更多在技术上提升风控水平的空间,但这些创新与尝试是否能真正形成一个为用户所知的,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有效服务用户的安全机制和赔偿措施,目前并不明确。

    ⑥说到底,互联网的安全与便利是一对矛盾,过于强调安全,将让产品的实用性难以保障。考虑到多种支付场景的复杂性,在当前的网络安全形势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来保护用户,同时加强用户教育,将是解决这一矛盾、真正提升用户安全感的关键。

(选自《经济日报》2018年10月13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