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3课《背影》同步练习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父亲为什么要坚持亲自送我上车?
(3)、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4)、文中两个“踌躇”说明了,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你身上,你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呢?
(7)、联系上下文体会父亲说的“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句话。
(8)、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轮椅上的歌

      ①早晨,去公园的次数多了,发现园内不仅有晨锻的人、有唱歌的人、有跳舞的人,还有许多乘坐轮椅的人,这些人虽然为数不多,却也构成了晨光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②与他相识是在一道坡道上,那天我正走出公园大门,发现相邻的坡道上,一男子推着轮椅车正夹在拐角处,我正欲上前相助,他用眼光制止了我。只见他身子软软地倚着轮椅,双手紧握着车的把手,两眼注视着坡面,双脚行着,巍巍颤颤的,一寸一寸的向前挪动,额头上的青筋在微微抖动。经过约二十多分钟的艰难推进,轮椅终于拐过了转角,他长长的舒了口气,露出了胜利者的笑容。陪着他的妻子告诉我,他每天要经过无数次这样的“拼博”。正是有这样的精神,他从患病卧床不起,经半年锻练,已能推着轮椅,每天早上到公园来散步了。我在他微微的笑意中看到了生命的坚持。

      ③公园溜鸟区就在河边的竹林旁,一长排挂钩上,每天早上挤滿了各式的鸟笼,动听的鸟鸣声此起彼伏,在小河上空盘旋。我沿着公园环道快走,每次经过这儿,在一群溜鸟人中,数他的笑声最欢快。有一次问他,什么事让你天天这么快乐?他笑答,鸟欢叫我快乐!手指处,一只圆型的大鸟笼中一对美丽的小鸟正上下跳跃,欢快的鸣叫着,坐在电动轮椅上的他不时的与鸟儿呼应着。鸟友们悄悄对我说,他是位高位截瘫者,十年前一次交通事故留下了后遗症,溜完鸟他还要载着失智的老伴去散步。他的人生哲学是:笑也是一天,哭也是一天,心中充满了快乐,痛苦就进不去了!生活给了他一片阴暗,他的脸上却充满了阳光。每次看到他笑呵呵离去的背影,我从中体会到了人生的欢乐。

      ④那天,走过小树林旁,林间小径推出一辆轮椅,上面坐着个中年妇女,推车的却是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太。我正纳闷,只听中年妇女对白发老太说:“阿姆,你推了这么多路吃力不?我跟你换一下,你坐着我来推你。”老太说:“我很开心,一点也不吃力。”这时跟在后面的一位中年男子对我说,老太是他的母亲,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医生嘱咐要多散步、多晒太阳,但老太就不愿外出,他们夫妻俩就对老太说,按照居委会的要求,全家一起去公园做游戏,才每个礼拜天把老太“骗”了出来。我不知他们具体用了什么方法,但我从中年夫妇关注老太的目光里感受到了关爱与孝心。

      ⑤生活是一首五彩缤纷的乐曲,这些坐在轮椅上的特殊人群,用自己对生命的坚持,用自己对人生的欢乐,用自己对亲人的关爱,谱写出了一支支轮椅上的歌,在生活的乐曲中奏响了独特而又感人的旋律。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最后一次支离破碎的善意

    她是班里最让人心怜的差等生.起初,很多人不明白,为何她的成绩如此要命,学校还三番五次地为她召开募捐大会,直到那次体检之后大家才知道,她不但是个色盲,反应速度也有着极大问题,于是,先前那些对她冷嘲热讽的同学,忽然悔恨起来.

    每每开展关于帮助她的主题,同学们都会异常团结,最让人感动的是,几年间,她从不曾对谁哭诉过她一贫如洗的家庭,更不曾报怨过自身的种种不幸,相反,她的乐观,豁达,乐于助人,深深感染了周围的所有少年.

     记得有一次,隔壁班的坏男生笑话她是弱智,并在楼梯间故意把她绊倒,告诉她,这条路,是聪明人才能走的,以后,她再也不能走,这件事,她始终守口如瓶,整日欢笑着与班里的同学一同来去,只是,每每走到那个楼道时,她总是不经意撒开她们的小手,独自走向另一边稍远的楼道.

    事情终于还是让班里的同学知道了,那天,我头一次见后排的男生们如此团结,硬拉着她去走那条稍近的楼道.她被人群簇拥着去了,走着走着,簌簌的落起泪来了,那个坏男孩再也没敢欺负她.

    临近毕业,班里人无不暗自伤感,尽管几个高才生连番上阵为她补习功课,但大家心照不宣,似乎都已经早早预料到,这位让众人心生怜悯的小妹,将要在高考中名落孙山.

    事如所料,填写志愿那天,她逐一邀请了班里所有的同学,哽咽着说,这几年,她一直想找个机会报答大家,她实在想不出办法,只得每日积攒零花钱,好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请同学们到门外的餐馆里大吃一顿。

    那天,班里好多同学都哭了,可最后却没有一个人前去赴约,因为没有一个人舍得花这个钱,如此暗藏悲怆而又饱含大爱的饭啊,叫我们如何下咽?

    时光毫不留情地将我们推散,各自奔向了天南海北,尽管生命中先后出现了无数的面孔,但对于多年前的那个弱小坚强的女生,心中还是保留着一份挂念,只是,历经世事之后,忽然对昔日的自己,有着深深的无奈和愧疚。

    当年,如果我们能忍住泪水,欢喜地吃下她郑重邀请的那一顿饭,那么,即便她从此一生暗淡无光,也可以在惨淡的记忆中自豪的追想,很久很久之前,自己曾那么拼命尽全力地回赠过那些帮助过她的人——那是多么光彩而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只可惜,这最后一次足以给往后岁月带来慰藉的机会,也被我们执拗的善意,击打得支离破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菊事

丁立梅

       ①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②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篮子里。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冬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的惊叹,好漂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长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长青菜和菊。几棵青菜,几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⑦天冷,菊越发的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脉脉温情。(选自《扬子晚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的茶道精髓

①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一种很有益的和美仪式。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包括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这七种主要义理。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②“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中国茶道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而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标志之一。和谐——中国茶文化不朽的灵魂。

       ③“以茶待客”是中国的习俗。有客人来,端上一杯芳香的茶,是对客人极大的尊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情谊。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情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④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情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⑤“静”是中国茶道的精髓,“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⑥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如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⑦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的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有节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松林蘑菇香

    ①成熟的季节里到处飘荡着丰收的香气,除了广袤的田地,农家餐桌上更多的珍馐藏在山野林间。这其中最大众化的便是蘑菇。一人,一篮,不需远途跋涉,不需技术工具,只需来到山野林间。我虽在山里长大,但循规蹈矩的生活占满了全部的时间,总是错过蘑菇丰收的季节。难得的今年的雨水足,又常是夜下昼晴,采蘑菇的人总会收获满满地归来。窄窄的巷路旁,常摆满了邻居们晾晒的蘑菇,黄灿灿的,煞是好看。看得我心里痒痒的,非得亲自去一趟才算过瘾。

    ②吃过早饭,父亲启动了电三轮,在父亲的叮咛声中,我把自己从里到外捂得严严实实,然后就跟随他出发了。三轮车驶过宽阔的省道,再转入一条颠簸的小路。瞬间就有了从城市入乡村的感觉。刚下过雨的小路更加难行,三轮车在小路上醉汉般摇摇晃晃。我紧紧抓着车档方才坐稳。小路的两旁先是两排住家,然后是一片杂草丛。一只黄白色的猫咪探头探脑地侦查了一番,然后跃入草丛,倏忽不见。草丛过后便是农田和松林交替出现。

    ③彼时虽是夏末秋初,但农田里不论是黄豆还是稻子,都已散发出成熟的香气。半小时之后三轮车终于停了下来,四下一望,右侧是一片松林,左边一片齐整的白桦,白桦身后是几垄玉米,玉米地后隐藏着又一片松林。那便是我们采蘑菇的地点。我下了车,走到白桦树前看一下地形,竟然惊动了一个墨黑的小东西,闪电般蹿下树,奔到对面,一个闪身就进了丛林。我猜应该是只松鼠。去石林游玩时,见过被关在笼子里的纯黑的松鼠,尾巴粗黑,耳朵尖处一丛突出的绒毛。那时才知道它叫魔王松鼠,标价800元出售。相比之下这只被我惊动的松鼠要幸运得多。

    ④这片被松林遮挡的玉米因为缺少风吹长得细瘦不堪,又经一夜雨淋,倒伏不少。我和父亲穿过玉米地又经过一片杂草地,然后到了松林。远远一望,一垄垄悉意种植的松树高大挺拔,密密的连成一片,松林下的小蘑菇都顶着伞状的脑袋在张望,一片一片的,像长在地里的金子。

    ⑤我问父亲松林怎么长的这么齐,父亲说这是退耕还林的人工林,当初三十出头的姨夫还种过呢。这么算来,这片松林已经三十多年了。难怪十年树木,这密密匝匝的一片林子若是被当年的种植者看见也会颇有成就感吧。松林里蘑菇有两种,一种是灰色的,一种是金黄的。因为生长的时间有先后,并不冲突。现在正是黄蘑菇独占鳌头的时候,整个松林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或一个,或一对,或一丛,傍着松树生长,像是精心种植的。这种黄蘑菇我不知道它的学名,却很爱吃。色泽金黄,口味浓郁,又好采。冷冬时节,炖上一锅小鸡炖蘑菇,农家绿色鸡肉配上蘑菇山野的香气,当真是人间美味。我和父亲开始在林间穿梭,松树枝杈交错,像是拿着长枪守卫宫门的武士。

    ⑥我弯着腰,小心避开那些枝杈,一垄一垄地采。小黄蘑菇长得也不尽相同,有的根茎短粗,伞状的头小小的,应该是蘑菇中的小胖子;有的根茎细长,伞状的头撑的很开,该是蘑菇中的大个子;有的细细瘦瘦,像个大头钉,是个婴儿;有的大大撑开了蘑菇头,很粗壮,煞有威风地站在那,该是个英俊潇洒的汉子。松林中的蘑菇少有泥土,它们都藏在厚厚的松针里,掐着它们的腰把它们连根拔起的时候轻轻捋捋,松针就全都掉了。我和父亲循着各自的路线慢慢前行,再回头时已不见对方的踪迹。四下一望,视力的极限尽是密林。于是扯开嗓子喊着:“爸……”四野寂静无声,这声音如同被放置在巨大的湖面上,随着水波飘荡而去。紧接着四周就被这声音填满了。随后,父亲的应答声又穿过密林悠悠地传回来“哎……”声音过来,心也就安定了,继续低头采这遍地的金黄。

    ⑦等再遇到一片草丛时,才发觉这片已经到了松林的边缘,再往前又是一片更大的松林。父亲说那里就是他和妈妈昨天采蘑菇的地方。我们简单商议一下,决定从松林的边缘再往回走,走到头就回家。便又一路采回去,虽说已采过一遍,但还是发现了很多“漏网之鱼”。昔年,这里林地尽毁,垦荒为田。然后又退耕还林,恢复生态。一毁一还之间,便跨越三十载的光阴。如今这里树高林密,蘑菇一年一年地生长,一年一年的被采,到底还是自然最为慷慨。

    ⑧原路返回,穿过白桦到达小路上时,日已偏西。明亮的日光穿透松林,越过白桦的枝杈照射到小路上。父亲带着深蓝色的鸭舌帽,坐在前头开车。我坐在父亲的车斗里,望着父亲的身影,身旁放着两个装满蘑菇的编筐,鼻尖萦绕着蘑菇的香气,耳边是呼呼的秋风,视所能及是一片温暖的阳光和阳光下的田野……

散文鉴赏与品析

社区的早晨

肖复兴

①社区的早晨,即使酷暑,炎热如火,依然人气很旺。旁边的几个大小超市,进进出出的人最多;银行和邮局里,人也不少。在新型的社区,这些配套的服务设施都在跟前,和住宅只隔一条小马路,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意思的是,这几处,见到的大多是老人。只有社区大门前的马路上,不停穿行着三轮电动车和摩托车,骑车的是清早第一拨送快递的年轻人。社区的甬道上,奔跑的快递小哥,手里提着各种包裹和塑料袋,头盔下滴落着汗珠。

②社区的早晨,年轻人上班之后,基本上是老人的天下。

③超市里,还能见到老头儿,银行和邮局里,则绝大多数是老太太。很明显,各家的财政大权,基本掌握在老太太的手上,老头儿只是帮忙干提东西的力气活儿。当然,这样的力气活儿,不少也是老太太亲力亲为。她们嫌老头儿买的菜挑得不仔细,便自己肩背着大大的提兜,或手推着小车,奔波于超市和社区,累并快乐着。提兜和小车上露出鲜绿的菜叶、淡黄的鸡蛋和这个季节里正上市的红艳艳的鲜桃、瓜纹鲜亮的西瓜。这些丰富的色彩,跳跃在她们身旁,很快也会蹦到中午和晚上的餐桌上,迎接放学、下班回来的孩子们。A.这一份鲜艳的色彩滤掉了几分夏日的酷热,涂抹着美好一天里的期待。

④这个社区建于新世纪初,算算有小二十年的光景了。最开始入住这里的,大多是外地来北京打拼的年轻人。他们买房的目的很明确,想安定下来,把各自的父母接过来一起住,一来尽尽孝心,二来让老人帮助照看孩子,三代同堂,一举两得。小两口或都来自外地,或一方是本地人,他们的父母,便从外地来到北京,或从北京老城住进这里。

⑤记得去年春末的一个早晨,从超市归来,走进社区,忽然看见一座楼前的小花园一片凋零,有些意外。这家是前几年刚搬来的,买的二手房。主人是一对年近四十的中年夫妇,一眼相中了房前的这个小花园,当下痛快出手,买下了房子。小花园面积有近二十平方米,当初只是稀稀拉拉地种着几株蔷薇。他们锄掉蔷薇,换上满满一花园的月季,还在花园四周围上一圈漂亮的矮木栏。这一切,都是请专业园林工人干的,干得确实漂亮。月季开放的时候,株株挺拔秀气,五彩斑斓,花香四溢。双休日的早晨,能看见他们夫妇俩“你挑水来我浇田”般打理月季,兴致很高。这才过去了几年,月季大多枯死,木栏也都被雨水沤烂,东倒西歪,一片狼藉。小花园以前缤纷花开的盛景,梦一样地随风而逝了。想想,也难怪,他们夫妇俩工作忙,心气远不如刚搬来时那样高涨。小花园,顾不过来了。

⑥今年开春,他们家的小花园又有了生气。凋败的矮木栏全部换成了雕花铁艺围栏,很是美观。枝叶零落成泥的月季都拔掉了,地上铺了一道鹅卵石小径,蜿蜒通向他们家的露台门。小径两旁,摆着几盆天冬草和绿萝之类的绿植,小径周围有限的空地上,种了几株不高的紫薇。荒芜的小花园骤然绿意葱葱,尤其是清晨,露水打湿了鹤卵石小径,打湿了天冬草、绿萝和紫薇树叶,湿润而晶莹,连带着楼栋的四周都清新了许多。

⑦一打听,原来是他们把老丈人和丈母娘从外地请了过来。这一对夫妇忙不过来,便请这一对老夫妇帮忙。小花园,交接班似的,交到了老人的手里。这一切的打理,没有像孩子那样大手大脚请什么专业工人,都是老人自己动手,一点点弄成的。有时候早晨从超市买东西回来,见这一对老夫妇在小花园里忙乎,彼此熟络起来了,便常相互打着招呼。我夸赞他们:“还得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老爷子倒也不客气,说: “那是!家有一老是一宝嘛!”老太太在一旁咯咯地笑。

⑧这天早晨,从超市回社区,路过楼前的这个小花园,看到园子里那几株紫薇开花了。B.花不开便罢,一开就开得茂盛鲜艳,紫红色的小碎花挤在一起,一簇一簇的,那么亲密,风吹过来,摇头晃脑,像是在交头接耳,兴致勃勃地说着什么。想起汪曾祺先生描写紫薇花开的文字:“一个枝子上有很多朵花。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说的就是眼前紫薇花开的样子,就是他们家老少同堂忙乱又重拾烟火气旺盛的样子。

⑨可惜,这天早晨,没见到这一对老夫妇,很想对他们说说汪曾祺老先生写的这段话。

——摘自《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4日01版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