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孝感市八校联谊2017-2018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分享阅读,传递社交温度

    ①阅读能让人“疯狂”吗?最近,曾在电影《哈利·波特》中扮演学霸赫敏的演员,在伦敦地铁里“丢”了100本书,结果“整个伦敦读疯了”,开启了一场寻书、读书、传递的分享阅读之旅。

    ②读书首要的是书籍,但“阅读危机”并没有随着书籍形式的多样化而缓解。一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阅读人群减少、阅读水平下降令人们普遍担忧。同时,互联网和数字大潮的来临,虽然改变了阅读习惯,电子书等却没能让人更亲近阅读,反而使阅读显得碎片化。如何激发阅读兴趣,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③阅读如寻宝、读书可产生游戏一般的效果,趣味无穷。在法国格勒诺布尔市,火车站里设置故事书自动分发机,在旅行中让阅读像买饮料一样便捷;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每逢当地情人节,政府就鼓励女士送男士书籍、男士送女士玫瑰,让花香与书香交融;在印度新德里市,一个民间组织借助“书中寻宝”活动,帮助人们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相较于以往各国通过立法来促进阅读,参与阅读和分享阅读切中了多数人的社交需求,从另一层面预示着,散出去的是纸张与文字,收获的则是人际交往的温度。

    ④正如有人参加类似活动后说,“工作之后我就很少读书了,是你让我找回了读书的乐趣和激情,让我明白分享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事实上,读书是装订知识,而读出创意、读出乐趣、读出不同,则是在体验社会冷暖。

    ⑤相对而言,当下的“舔屏阅读”“指尖阅读”,虽然更容易分享与传播,只要键对键式的操作即可,但却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现代社会,人们可能陌生化了,但不能冷漠化。尤其是在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除了一个又一个的二进制代码,依旧少不了一次又一次的触碰,如同一次书籍传递、街头快闪、角色互换,既是“成人之美”,又会“手留余香”。

    ⑥每一次行走都是在开启一段未知的相遇,分享阅读亦然。我们身处的数字时代,看似天涯比邻,但多数情况只是匆匆而过。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文字也会有表情、有温度,而这需要用心传递下去。一本书、一封信、一张明信片,完成交流虽然慢,但仍然充满期待、值得等待,因为“慢一点才能写出优雅浪漫的话语”。

(李洪兴/文,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有删改)

(1)、第①段引用电影《哈利·波特》中的演员在地铁里“丢”书引发读者热潮的新闻,除了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之外,还有哪些作用?
(2)、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互联网和数字大潮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因为电子阅读的方便让人更亲近阅读,只是阅读显得碎片化。 B、相较于以往各国通过立法来促进阅读,巴塞罗那市每逢当地情人节,政府鼓励女士送男士书籍、男士送女士玫瑰,这一举措使读书变得有趣,且收获了人际交往的温度。 C、当下的“舔屏阅读”“指尖阅读”, 尽管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但是更容易将读书分享与传播,人与人之间可以冷漠,但思想的触碰依然有“手留余香”之感。 D、分享阅读亦是在开启一段未知的相遇,我们身处的数字时代,看似人们匆匆而过,实则天涯比邻。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我们可以在网上用电子书和信传递浪漫。
(3)、请结合本文观点,为某校的“图书漂流站”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改变世界的力量

孙道荣

      ①儿子让他去城里住几天。儿子大学毕业之后,在城里找了工作,谈了女朋友,结了婚,现在,总算也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这都是儿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他这个当爹的,基本上没帮上什么忙,除了当年供他上学之外。听说这几年城里的房子贼贵,一个卫生间,就远远超过他家四间大瓦房的钱,换句话说,即使他和老伴将乡下的老宅卖了,连给儿子买个毛坑都不够。

      ②城里他也是呆过的,那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儿子刚考上大学,这可是整个村庄的骄傲。可是,高昂的学费,让他犯了难,靠土疙瘩里抠点钱,根本担负不起。不得已,他也进城了,加入了农民工大军。他没文化,又没技术,只能找最脏最苦最累的活,他扫过马路,帮人家看过仓库,做过扛包的苦力,在毒日头下挖过一个个坑,汗流浃背地踩过三轮车,最后,一个做包工头的老乡,将他领了过去,在老乡的施工队里做小工。老乡的施工队,盖了一幢又一幢楼房,眼看着一片片光秃秃的土地上,竖起一幢幢漂亮的房子,他眼睛都看直了,城里的房子可真漂亮啊。工友们见他看傻了的样子,跟他逗乐取笑,你也给儿子先买一套吧,这样,儿子将来毕业了留在城里,就算有个根了。他嘿嘿干笑几声,就他那点工钱,勉强供儿子上学用,年底了,连回家的路费,往往都得跟工友借,在城里买房子?下辈子吧。

      ③还是儿子有出息,工作才八九年,就在城里买了房子,虽说房子很小,又破旧,是十几年前的老房子,听说还向银行贷了一大笔款,但到底在城里有了自己的窝,而且,人家银行肯将钱借给你,凭什么?说明你可信,有能耐,能还得起。他想,儿子在城里,这就算真正站住脚了。不像自己,虽然也在城里流血流汗打拼了三五年,可是连个小小的印记都没有。谁知道你也在这个城里生活了几年呢,施工队盖过那么多房子,但他不是瓦工,没砌过一块砖;不是木工,没刨过一根木;不是电工,没拉过一根电线……他只是个小工,搬来运去,扛东递西,几乎每一颗黄沙,每一粒水泥,每一块板材上,可能都留下过他的汗水,但仅凭这一点,就认为楼房是自己盖的,他可不好意思说。儿子大学毕业后,他就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了乡下,他太累了,身子骨已经不行了,而且,他也实在放不下地里的庄稼,圈里的牲口,还有厨房里的老伴。

      ④又要进城了,这让他有点激动。他不知道,好多年过去了,城里变成什么样了。十几年前,新盖的楼房,高大的脚手架,睡过的低矮的工棚,黑乎乎的饭盒子……排着队从他面前闪过。忽然,有一抹浅浅的绿色,一闪而过。那么绿,那么翠,那么嫩。他想啊想啊,终于想起来了。对了,就是它,爬山虎。那天,在杂乱的工地上,他发现了一株爬山虎的幼苗,从一堆建筑材料中探出了几片嫩芽。他认得它,乡下到处都能见到它的影子,如果是在庄稼地里见到它,他会毫不犹豫地将它连根拔起,扔掉。可是,现在是在城里,在到处是砖头水泥和钢筋的建筑工地上,这一抹绿,显得那么无辜,那么脆弱,也那么好看。他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将它连同边上的泥土一起挖了起来。然后,他找到一幢刚竣工的楼房墙角,将碎砖碎瓦扒开,种了下去,并从工棚后面,为它弄来了几捧泥土,覆盖在它的周围。种下爬山虎不久,他们就搬到了另一个工地去施工了,他也慢慢忘记了它。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又想起它,也许那是在他看来,惟一带给这个城市的改变吧。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株当年的爬山虎,也许早枯死了,或者什么时候被人当作野草拔除掉了。

      ⑤儿子在车站接到他,然后一起坐公交车,回儿子的家。城里的变化太大了,他完全认不得它了。

      ⑥辗转来到儿子住的小区。是个老小区,房子都有点破旧了,很多房子的外墙,变得斑驳,与周边的新小区相比,显得有点寒酸。模模糊糊有点印象,但他不能确定,当年他们有没有在这个小区施工过。

      ⑦儿子的家在二楼。只有一个房间,一个客厅,客厅还正对着另一幢楼的外墙。儿子没有足够的钱买面积大一点,朝向好一点的房子。他拉开客厅的窗帘,突然怔住了。只见对面那幢楼的墙壁上,爬满了爬山虎,从儿子家客厅的窗户望过去,郁郁葱葱,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⑧他问儿子,对面墙上的爬山虎,是谁栽种的?儿子回答,听老邻居说,那幢房子刚交付时就有了,也许是飞来的种子扎了根,也许是有人无意间种下的,也没人特别在意它,十几年下来,就爬满整面墙了。

      ⑨他的眼睛,忽然有点涩,有点湿,有点热。他揉揉自己的眼睛,他不能确定,它就是自己种下的那株爬山虎,但他想,不管是谁种下的,它改变了一面墙,也改变了这个世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感恩无终

米立

    ①待在家的那几天,父亲的脸笑成了一朵花,我却犯了愁:一是连着几日,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养老院;二是我不知道该怎样跟父亲提这件事。

    ②父亲似乎看出我的顾虑,一再追问,我被迫说出此番回来的目的。

③我说:“爸,我在北京的工作稳定了,没法回来陪你,但是,我的收入并不高,不能把你接到北京照顾,所以,我想帮你找家养老院,你在那里生活,我也会放心一些。”我极尽诚恳地说着这一切,但我心里明白,只是借口而已。父亲听完,神情黯淡下来。

    ④我知道他不会和我一起去北京,他肯定舍不得离开这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可他如果真要待在家里,我难免又会牵挂,毕竟是生我养我的父亲,在他的生活快要不能自理的时候,我不允许自己不以为意。没想到,父亲回过神来,笑着说:“我觉得咱们社区的那家就很好,我明天就搬过去。”

    ⑤那家养老院,我考察过,环境太差,我于心不忍。父亲固执地开始收拾一些生活用品。他一边收拾,一边喃喃自语:“去养老院好,去养老院好,去了,孩子也省心。”

    ⑥看着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佝偻的背影,我再也忍不住了,鼻子发酸,潸然泪下。但是很快,我就抹去腮边的泪水,生活让我只能这样选择。

    ⑦那个晚上,父亲的言语一直不多,他不停地摆弄家里的物件,翻翻这个,动动那个,一副极不舍得又无奈的表情。我不忍看下去,早早回到自己的房间。我久久无法入睡,从门缝里钻进来的灯光告诉我,父亲也是一夜未眠。夜晚那么漫长,父亲的叹息声时不时地穿过厚厚的门板,冲击着我的耳膜。

    ⑧第二天一早,当我肿胀着双眼,出现在父亲面前时,他一脸快乐的表情,仿佛从来就没有伤感过,没有失落过。

    ⑨早餐是父亲做的,煎蛋、豆浆,还有几个热乎乎的包子。我一眼便认出那几个包子是我原来中学校门口那家的,我非常喜欢吃。后来上大学,偶尔回来,父亲都是一大早便骑上自行车给我买回来。现在,父亲老了,骑不动车子了,一定是一早赶了好远的路才买回来的。

    ⑩父亲见我发愣,笑着说:“快吃,快吃,一会儿凉了,我早上晨练,专门用保温瓶给你带回来的。”待我吃完早餐,父亲收拾完毕,最后一次检查家里的门窗水电,然后提上他前一晚整理好的包裹便和我出门了。

    ⑪父亲一直走在前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我能看到他的背影。想起年幼时,父亲第一次送我上幼儿园的情形:他一直把我抱在怀里,直到进了幼儿园,才极其不舍地把我交给老师。初去的那几天,我总是哭闹,后来,父亲把我送到幼儿园,他一直站在幼儿园的栅栏门外,看我在院子里玩耍。隔着栅栏门,看到父亲,我再无惧怕,玩得很开心。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时的感觉。每天放学,我都渴望父亲早些出现在幼儿园门口……

    ⑫而如今,父亲就像一个孩子,我把他送进养老院,他是否也会不适应,是否也会想着有一天,我会出现在养老院门口,接他回家。

    ⑬我再也忍不住了,泪如泉涌。正是眼前这个人,给了我一个家,陪着我渐渐长大。我从背后抱着父亲,开始觉得自己是那样渺小、自私、卑鄙不堪。以前,父亲有我有家,后来,我离他越来越远。现在,我竟然让他连个家都没有。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失声痛哭。父亲一直没有转过身,但我感觉到手背上有父亲掉落的泪。

    ⑭我哽咽着说:“爸,咱不去了,咱回家吧。”他拼命地点头。

    ⑮几天后,我带着父亲回北京。我可以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可是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家的这个男人,我再也不想让他受半点委屈。自此以后,我会一直在父亲身边,站成一棵树,开满一树感恩的花,花叶不败,感恩无终。

(本文摘自《读者》2017年第6期)

阅读《春天里种植自己》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三岁的时候,他的在一个小煤窑打工的父亲,因塌方被埋在土中,撒手而去。父亲被埋葬的那天,母亲哭得声嘶力竭,他黑着脸,就是不哭。大人就对他说,你爸过世了,再也回不来了。

    ②他不说话,只是把头摇得像风中的小草。

    ③他不相信那个老是用宽大的手掌抚摩他,用粗厉的胡须扎他小脸蛋的父亲,会从此永远消逝,像一颗不发芽的种子。他跟母亲在房前的空地种过南瓜,一粒种子点下去,浇一些水,隔一段时间,就长出嫩叶,然后藤蔓爬满架子,最后结出很多很大的瓜。

    ④他问母亲:爸爸种进土里,什么时候再长出来呢?

    ⑤母亲看着他明亮的眼神,不忍心伤害一个孩子的心,就强装笑容说:“快了,快了,明年春天的时候。”

    ⑥于是,他经常坐在屋门前,眼望着后山,希望看到婆娑的树影里他的父亲正大步地走回家中。第二年清明节时,他跟母亲去上坟,坟上的树跟他一样高了,但他的父亲还是没有从地里长出来,唯一看见的是父亲坟头的小树在风中舞蹈,那舞姿是那样凄凉。

    ⑦他问母亲:“爸爸怎么还不长出来,是不是我们没有浇水呢?”

    ⑧母亲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他有点明白过来了,也哭了,眼泪把整个衣襟都弄湿了。

    ⑨十三岁的时候,祸不单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被一场车祸吞噬去生命,他成了孤儿。埋葬娘的那天,天下起瓢泼大雨,但他不哭。也不再相信娘种进土里后,会再长出来。

    ⑩十三岁的孩子没有谋生能力,邻居东凑一把米,西来一爿柴,衣服破了,有人争着拿回家缝补。他和村里的孩子打架了,那些孩子回去肯定挨父母的打。谁家里煮了好东西,一定要派孩子来叫他,以致有些孩子怀疑他是父母送给别人的兄弟。父亲就对孩子黑着脸说:就是,就是,你以后要把他当兄弟。

    ⑪十三岁的时候他在村里有了许多的兄弟姐妹,虽然村里的生活很贫困,但他的生活很幸福。

    ⑫二十三岁时大学毕业,他要求分配回村里的小学任教师,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要报答村里人的恩情,他的学费是村里人用米和鸡蛋换来的。他的工资除了留一点生活费,全部补贴给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为了报恩,他娶了村里一位大字不认一个的女子,只因为这女子的母亲把家里最后的一只母鸡卖了,凑足他的学费。

⑬恩情似山顶的天空压在他的心头,但他瘦弱的身体不是嶙峋的山峦。有时候,他偷偷跑到父母的坟前,让泪水漫过他孤独无助的心灵。他想到三岁时的梦想:假如父母种进土里,能够再长出来该多好啊,至少他现在不会觉得欠了村里人很多的情,这份情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

    ⑭三十三岁的时候他决定离开家乡,想法很简单,离开这些给予他养育之恩的村里人,他不想再背负这沉重的负担了。决定离开的时候,妻子骂他忘恩负义,他摇了摇头,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⑮四十三岁的时候他在城里当了老板,每年都拿出很多的收入交给农村教育基金会,并指定要捐给他工作的那个乡村小学,他不留名,也拒绝记者采访。

    ⑯我成为他的朋友是后来的事情了。有一次酒酣时,他说起了这段经历,我也沉默了许久。然后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现在是把自己种进了生活过的那个乡村了。报恩有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长成大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荫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

    ①太阳刚刚爬过对面楼房的顶上,弟弟便开始忙活起来,穿上那件浅灰色的长风衣,背着那把破吉他出门,去家附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班了。

    ②弟弟所谓的工作,在我看来,和他周围那些面前摆着破碗或者竖着写满悲惨经历的牌子的人一样,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但只有他称那是工作,而且他是很认真地说那是他的工作。

    ③他隔一次去的时候,我笑着对他说:“你周围的那些人,不会让你抢他们的生意的!”他神秘地笑笑,说:“我自有办法!”只是那天中午回来,弟弟的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他连饭也没吃,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会儿使传出了呻吟声。到了午后,他居然起来了,而且把风衣上的灰掸得很干净,背上琴又要出去。我叫住他:“换身行头吧,你穿成这样去,不挨打才怪!”他留给我一个倔强的背影,走起路来,腿有点微瘸,看来被教训得不轻。

    ④晚上弟弟回来后神采飞扬,衣服也干干,看来他下午不但没有挨打,生意好像也不错。我打开他的琴盒,却是一个硬币也没倒出来,于是笑说:“你连一毛钱都没挣到,还乐得像检了金条一样!”他故作高深地一耸肩:“太俗,张口闭口都是钱!我这高雅的艺术是金钱能衡量的?”

    ⑤我曾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过弟弟的长篇玄幻小说,他同时写了两本书,都已经签约上架,也已经出版了第一本的第一部。我常批评他:“白天的时间用来在家写书多好,你知道那些读者对你的作品有多么期待?你对得起他们吗?”他回应我的依然是背着琴盒有些酷酷的背影。

    ⑥快冬天了,弟弟还是那身装束。我曾对他说:“你得多买几件风衣了,总穿一件,观众们会有视觉疲劳!”他却说:“没多长时间了,冬天我就不去了,太冷,旁边的那些人冬天也很少出来!”呵呵,他居然跟那些乞丐对比上了。在我看来,他似乎忘了第一天他们联手揍他的事了。他还一本正经地说:“那些人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都是骗钱的!”

    ⑦天气逐渐冷起来了,从我们小区通往广场的柏油路被银杏树叶染成一片金黄。像我这种爬格子的人平时是很少出门的,这天却突发奇想,想去看看弟弟是怎样工作的。正是下班的时间,广场上人来人往,弟弟被那些下班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吉他声、歌声硬是从人群中传了出来。呵呵,这小子,一首看似普普通通的流行歌曲,倒是被他整出了“绕梁三日”的感觉。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看见弟弟面前的琴盒里己悠闲地躺着不少的零钱和整钞,这些钞票和它们新的主人一样,流出一脸的得意。

    ⑧我从人群中退出来,躲在一边。望着落日那诱人的余晖,我点上了一支烟。渐渐地,围拢的人群散去了,弟弟艰难地站起来,把琴盒里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们。呵呵,原来整个秋天,他都是替那些曾经打过他的人讨过冬的钱啊!我想起弟弟在他的小说中说:“网上说今年冬天会更冷,这回你们冬天不用出来了!”

    ⑨为了不让弟弟看到我,我先跑回家,站在一楼的窗口,看着弟弟慢悠悠地走回来,凉凉的风吹动他长长风衣的下摆,他脸上依然是满足的神情。一进门,他立刻换了一副神情,急急地甩了风衣,脱下裤子,把左腿的义肢摘下来,疼得呲牙咧嘴,腿根的断处,已经磨得不堪入目。我忙为他抹药,再把他抱回房间。

    ⑩那个夜里,我在弟弟更新的小说中,看到他借主人公的口说出的几句话:“现在才发现,幸福的事其实是给别人以帮助。而且经历之后才知道,在那份帮助别人而得到的幸福面前,自己的痛苦微不足道。”弟弟在说着他自己的心声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活,需要一把剪刀

    ①一次,我发现了一个很好的题材,确信一定能写出一篇好文章。那个周末的下午从图书馆回家,我一边骑车一边在脑海里勾勒这篇文章,有一种回去后非写出来不可的感觉。

    ②忽然电话响了,是一个很要好的文友打来的。大街上很嘈杂,我决定回家后再回电。路过一家超市,超市外面正在进行换季服装削价甩卖,刚好我需要买件衣服。停车、挑选、购物,花了近半个小时,然后离开。没走多久听到有人喊我,是一个久未谋面的老领导。出于尊重,我陪他聊天、抽烟,花了近一个小时。

    ③快到宿舍,又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个关系很好的同事,求我帮他写个很紧急的材料,于是赶到他办公室。写完材料,天已黑了,他请我吃饭。两人在饭店推杯换盏,一瓶白酒下肚,已到了晚上九点。回到宿舍,匆匆给文友回电话,有点昏昏欲睡的感觉。写出那篇文章的想法早被抛到九霄云外,于是睡去。第二天单位有事整整忙了一天,紧接着单位又组织我们外出学习十天,写作的计划又被打乱了。直到现在,庸常的生活和没有定数的工作,早已将那时构思的文章冲得支离破碎,没了踪影。

    ④前些日子读到捷克诗人塞弗尔写的一个故事。一个叫保尔·魏尔伦的人,他的妻子生病了,他穿着拖鞋跑去药店抓药。在路上遇到了诗人韩波,韩波没费多大口舌就说服魏尔伦到比利时去旅行了。魏尔伦穿着拖鞋走了,他可怜的妻子病入膏肓,还在等他的药呢。

    ⑤有时,我们极像魏尔伦。“抓药”是我们的目的,可是因为太多的牵绊,我们会走上另一条岔路。我们甚至与梦想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原本可以实现的一些目标,因为一些席常的琐事而搁浅、拖拉、消磨。正如我要写的文章一样,被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枝节节所缠绕,直到泯灭。而这些琐碎事务和细枝末节我完全可以精简、压缩、忽略,甚至删除.

    ⑥如果成功是一棵从我们理想的土壤里破土而出的树,那么生活确实需要一把剪刀,用专注的心态,握住毅力的剪柄,用恒心的刀刃剪去那些牵绊、羁缚、错乱的枝蔓。因为,最具价值的人生需要毅力支撑,需要智慧引领,而成功之果常常结在没有乱草藤蔓缠绕的枝头上。

    ⑦有限的生命周期,开花的季节并不多,腐常的风云常常弥漫视野,生活多了变教,能够自给的养料也十分有限,我们必须要做一件事:精心打磨一把剪刀……

阅读

宇宙的中心

东君

    ①乌低飞的时候,在半空中发出的声音很容易被汽车的噪声所湮没,因此,在市镇上空且飞且鸣的鸟是不被人关注的。当它们远离烟尘弥漫的大地,在大到无边的天空中,发出独异而美妙的声音时,我们仍然无法听到。人与鸟,各有各的世界,各有各的活法。

    ②世界上最寂寞的树,英过于终年没有一只鸟在其间歇息。一棵没有鸟的树犹如一条没有船的河。在我们居住的城市,倘若没有一棵树让乌来歇脚,对人而言,这地方固然是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

    ③人在尘世奔波,需要歇息,于是就有了房屋;乌在天空飞翔,需要落脚,于是就有了巢穴。空中有鸟,地上有人,一种“园”的感觉就慢慢生成了。

    ④我家在东南海陬,这里算得上是乡下了吧,我们向来是把鸟的栖居之所称为鸟寒的。如果有人把鸟案念成鸟巢,我们就会觉得过于文气了。在我印象中,村中土墩上那棵最高的树是离天空最近的。那棵树上有一个鸟案,没有人敢上去掏鸟蛋。听大人们说,那座土墩里面埋着一些年代久远的无名尸骨。树的这一头是死者,那一头是生灵,其间必然贯注着一种神秘的东西,我们无以名之,却不能不心生敬畏。我们敬畏树,也敬畏树上的鸟宋。因此,乌在其中睡眠、孵蛋、生活,我们从来不会去惊扰。不过,有时经过树下,听到雏鸟喽鸣,我们会不自觉地抬起头,瞥上一眼;如果有兴致,我们还会啜着嘴,学鸟叫几声。在一段漫长的时光里,乌的神圣家族一直散布在我们村庄上空,跟我们一样过着安静的乡村生活。现在,那座土墩已经消失了,跟着消失的是那些树,以及那些树上的鸟案。

    ⑤我家邻居的屋檐下有一个大乌案。有一次,我用弹弓打中屋背的一只燕子。那只燕子从瓦背滑落,扑扇几下,落在阶前。我正要跑过去抓取时,屋顶上空突然掠过一道闪电,然后就是一阵闷雷。响佛了。我听见那个时常一颊一颠走到中堂上三官香的邻居老太太这样嚷道。我们这一带的老人习惯于把打雷称作“响佛”。一个“佛”字使打雷这一自然现象顿然有了几分威势。雷声滚过之后带来的心神不安,使我颇费踌躇。那只燕子,看起来还是一只雏燕,瘦弱得仿佛一片秋风中的树叶,在离我不到五米远的地方抖动着翅膀。忽然想起祖母曾说过“打杀燕子是会被雷劈的”心里更是慌得很,二话不说赶紧钻进家中的被子里,闷头盖脸,大气都不敢出了。父母问我,大白天的,躲到眠床底作什么?我说,我打中一只燕子。为了赎罪,我从米缸里抓了几粒米,打算去喂燕子。来回观察了几次,只见它自始至终都瑟缩在阶前,粒米未进,显得十分无助。我想捧起它,放在中堂的捣臼里。刚伸手,忽然听到邻居老太太喝道,别碰。我吓得缩回了手。我不能理解,她为什么不允许我碰燕子?父亲说,燕子被人碰过之后,燕子妈妈只要闻到人的气味,就不会给它喂食了。那只燕子,最终还是在雨中死去了。长大之后,听一位养鸟的朋友说,燕子虽然寄生于人家的屋檐之下,但它是从来不食咲来之食的。

    ⑥我们这里也有把人的居所称为“案白”的。人鸟同案,是农耕时代的和美景象。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镇上发生了巨变,很多老房子推倒重建,于是,鸟案就不复存在了。唯独有个村庄,依旧沿袭旧俗,即便起了新屋,也会在屋檐下挑出几根竹片什么的,供燕子筑巢。谁家梁间檐下要是没个鸟案,好像是一件挺丢脸的事。但这么多年过去了,鸟案已见落,仿佛它们不曾有过。

    ⑦我走进南方偏远的乡村,时常会发觉,那些无人居住的老宅里面唯有老鼠成窝,断然没有燕子来衔泥筑。但屋檐之下仍旧可见鸟窠荒落之后留下的泥迹,可以想象,当年主人看到鸟与他们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定然是欢喜的,而那些鸟也是需要借这样一个有人气的地方寄居。鸟把天上的气息带到了人间,正如家畜把地气带到家宅。天地之间的气息在人身上交汇,这一家子就有了宁和之感——倘若人看到鸟宋会有一种亲近感,鸟看到人的居所何尝不是如此?

    ⑧早些年,我们村上一座老宅要拆建,主人看见门台下面有个鸟案,突然对工匠发话,让他暂且保留这门台。我不知道,是这门台庇护了鸟案,还是这鸟案庇护了门台。也许,门台与鸟案之间已经变成了一个互相依存的整体了吧。如今,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还能看到这样一座羼弱老门台,不能不让人感叹。一直以为,我们与天空相通的路径是由鸟筑成的,乌案是其起点,而它的终点就落在茫茫宇宙中的某个点上-——也许,这两个点就掌握在神的同一只手里——现在我们把它给阻断,不知要过多少年才得以恢复。偶尔经过那座老宅,抬起头来,看到一个不起眼的乌案,如同看到了某一段路的起点。有时我想,它大概就是巴什拉所说的“宇宙的中心”吧。

本文原载于《天下散文》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