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河北省保定市2017-2018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棉袄与玫瑰

    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补贴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

    冬天的一个傍晚,小两口正在吃晚饭,突然响起了敲门声。珍妮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冻僵了似的老头,手里提着一个菜篮。“夫人,我今天刚搬到这里,就住在对街。您需要一些菜吗?”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黯然了。“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激动:“谢谢您了。”

    关上门,珍妮轻轻地对丈夫说:“当年我爸爸也是这样挣钱养家的。”

    第二天,小镇下了很大的雪。傍晚的时候,珍妮提着一罐热汤,踏过厚厚的积雪,敲开了对街的房门。

    两家很快结成了好邻居。每天傍晚,当约翰家的木门响起卖菜老人笃笃的敲门声时,珍妮就会捧着一碗热汤从厨房里迎出来。

    圣诞节快来时,珍妮与约翰商量着从开支中省出一部分来给老人置件棉衣:“他穿得太单薄了,这么大的年纪每天出去挨冻,怎么受得了。”约翰点头默许了。

    珍妮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赶成了。铺着厚厚的棉絮,针脚密密的。平安夜那天,珍妮还特意从花店带回一枝处理玫瑰,插在放棉衣的纸袋里,趁着老人出门购菜,放到了他家门口。

    两小时后,约翰家的木门响起了熟悉的笃笃声,珍妮一边说着“圣诞快乐”一边快乐地打开门,然而,这回老人却没有提着菜篮子。

    “嗨,珍妮,”老人兴奋地微微摇晃着身子,“圣诞快乐!平时总是受你们的帮助,今天我终于可以送你们礼物了。”说着老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大纸袋,“不知哪个好心人送在我家门口的,是很不错的棉衣呢。我这把老骨头冻惯了,送给约翰穿吧,他上夜班用得着。还有……”老人略带羞涩地把一枝玫瑰递到珍妮面前,“这个给你。也是插在这纸袋里的,我淋了些水,它美得像你一样。”

    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

(1)、联系上下文理解划线词语。

①老人浑浊的声音里又有了几分激动。

娇艳的玫瑰上,一闪一闪的,是晶莹的水滴。

(2)、将划线字换一个字,意思不变。

①“给老人件棉衣”。“置”可以换成

②“终于在平安夜的前一天把棉衣成了”。“赶”可以换成

③“珍妮着补丁的围裙”。“缀”可以换成

(3)、说说下面两段话中划线词语的意义。

①老人的目光落到珍妮缀着补丁的围裙上,神情有些黯然了。“要啊,”珍妮微笑着递过几个便士,“胡萝卜很新鲜呢。”

②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补贴家用。

从划线的词语,我们可以看出,约翰一家的生活,这一点,从后面的内容中也可以看出来,如等。

(4)、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
(5)、棉袄对于两个清贫的家庭来说都很重要,那么你认为玫瑰对他们有什么作用?
(6)、题目《棉袄与玫瑰》有什么含义呢?
(7)、人与人之间的“爱”是通过一些细节表现出来的。你经历过这种感人至深的情节吗?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怒摔指挥棒

    冼星海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许许多多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乐曲,(鼓励  鼓舞  勉励)了中国人民为祖国的解放而斗争。

    抗日战争前夕,冼星海从国外留学回来,在被人称为“东亚明珠”的乐队里,竞没有一个中国职员。

    一天,冼星海在宽敞、漂亮的排练大厅里指挥乐队练习贝多芬的《第八交响乐》。他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指挥,演奏却浮华、轻佻,于是他便把指挥棒一挥,排练暂时停止。他耐心地向队员们讲解这首乐曲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对乐曲的表现手法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时,乐队中发出叽叽喳喳声,有的耸耸肩膀,表示对他的话不屑一顾。“一个指挥对整个演奏负有责任,这你们应该是了解的。”他庄严地说道。

    “这我们了解。”首席小提琴手轻蔑地说,“一个不曾产生过交响乐的国家,能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指挥!”从这群骄横的外国人中(暴  爆  报)发出放肆的笑声。

    面对这种卑劣的行为,冼星海按捺不住怒火,双眼盯着这些外国人,义正词严地说:“我和我的祖国都不能容忍这种卑劣的侮辱!为了维护中国人的尊严,我立刻辞掉指挥的职务!”“啪”的一声,他奋力将指挥棒摔在地上,(毫  豪)不理睬乐队负责人的再三挽留,昂首阔步走出了排练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跑进家来的松鼠

    我们家的房子紧挨着森林。

    一只松鼠跑进我们家来,很快就跟我们相熟了。它整天满屋乱跑,在橱柜和架子上跳来跳去,动作灵活得惊人,从来没有碰掉过一样东西。

    爸爸的书房里,挂着一副从森林里捡来的大鹿角。松鼠常常跳到上面去蹲着,就像蹲在树枝上似的。

    它特别爱吃甜食,经常跳到我们肩膀上要糖吃。有一回,餐柜里的方糖不见了,妈妈把我们几个孩子叫去问,我们谁也不知道。爸爸说我们不诚实,一星期不许吃糖。

    松鼠跟我们一样,一个星期没有吃到糖。

    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儿给它找去呢?

    有一天,午饭后,我正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看书。忽然看见松鼠跳上餐桌,叼起一块面包皮,跳上了大柜顶。过了一会儿,它又来叼走了一块。

    我踩着椅子往大柜顶上瞧,那儿放着妈妈的一顶帽子。我拿起帽子,不由得大吃一惊——那帽子下面什么都有!方糖,纸包糖,还有面包皮和各种各样的小骨头……

    我马上跑去告诉了爸爸:“原来松鼠才是我们家那个不诚实的孩子!”

    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开始储备冬粮。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

课外阅读。   

秘密

    ①盖尔出生了,爸爸妈妈既喜悦又担心,因为盖尔左手的小拇指边上长了根小小的第六指。  

    ②转眼间,盖尔三岁了,父母把他送到幼儿园。晚上他从幼儿园回来,一进门就急切地喊:“迪克说我是怪物!为什么我比其他小朋友多一根手指头?”说完大哭起来。大家沉默了,盖尔的伤心令爷爷感到不安。突然,爷爷的目光掠过钢琴架上的一尊泥塑手雕——大拇指压在手掌心里。

    ③爷爷会心一笑,抱起盖尔放在膝盖上:“宝贝你看,爷爷右手的大拇指是一个小懒虫。从你出生那天起,它就开始睡觉了,到现在都不肯起来。”爷爷边说边伸出右手,把大拇指压在掌心,然后掌心朝下,并把盖尔的左手掌心朝上,当两只手靠在一起的时候,正好十个手指,不多也不少。“哦,我知道了,爷爷的大拇指偷懒不听话,所以我就替您长了一个手指,是这样吗?”天真的盖尔自豪地笑了。小小的他觉得这第六根手指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帮助爷爷。

    ④爷爷迅速地把这件事告诉了家人和朋友,也告诉了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的父母,并请他们一起保守这个秘密。小朋友们再也不嘲笑盖尔了,还佩服他小小年纪就能帮助大人。

    ⑤从此以后,只要见到盖尔,爷爷右手的大拇指就会压进掌心。时间一长,这根指头就麻麻地痛,得用左手帮忙才能慢慢舒展开。久而久之,爷爷竟然习以为常。时时刻刻藏起右手大拇指,也习惯了用四根指头吃饭。不熟悉的人还真以为爷爷的手原本就是这样的。盖尔自从听了爷爷的故事后,对第六指特别关爱,冬天,还特意涂上一层厚厚的防裂霜。他觉得这是爱爷爷的一种表现。

    ⑥五年后,爸爸妈妈要带盖尔到医院切除多余的第六指。盖尔把手藏在背后,急切地喊:“这是我帮爷爷长的手指,怎么能切除呢?除非爷爷的大拇指醒过来!”

    ⑦可是,爷爷的手指五年来一直压在掌心,已经变形萎缩,不可能重新扳直了。当爷爷知道盖尔拒绝切除的原因后,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找来纱布把大拇指缠住,然后告诉盖尔自己的手指动了手术很快就能伸直,盖尔的第六根手指可以完成使命了。盖尔这才听话地去做手术,成功切除了多余的那根手指。而爷爷的大拇指虽然用纱布缠了许久,却始终没有舒展开。

    ⑧爷爷去世后,父母将大拇指的真相告诉了盖尔。那一刻,盖尔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因为沉睡的大拇指给了他完整的人生。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码头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自来唱大戏的,都讲究闯天津码头。天津人迷戏也懂戏,眼刁耳尖,褒贬分明。戏唱得好,下边叫好捧场,像见到皇上,不少名角便打天津唱红唱紫、大红大紫;可要是稀松平常,要哪没哪,戏唱砸了,下边一准起哄喝倒彩,弄不好茶碗扔上去,茶叶沫子沾满戏袍和胡须上。天下看戏,哪儿也没天津倒好叫得厉害。您别说不好,这一来也就练出不少能人来。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间,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有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华佗学医

    有一年疾病流行,华佗亲眼看见许多人被病魔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为了(解除  消除)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  辛苦),来到西山,拜精通医术的老人为师。

    华佗拜师后,师傅说:“这里有许多病人,你就专门侍侯他们吧!”华佗__________耐心地侍侯病人,____________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因为  所以),他在3年时间里就懂得了不少病的病源、病理和用药方法。

     3年过去了,师傅说:“你已经(磨炼  锻炼)了3年,学了不少东西。但是还要学些医书、药典。”他带华佗来到内室,只见到处是书籍、挂图。华佗高兴极了,从此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阅读  攻读)起医书来。

    暑去寒来,又是3年。一天华佗正在读书,突然有人跑来说:“师傅病了,你快去看看。华佗连忙跑去,只见师傅两眼紧闭,手脚僵硬。他摸了摸师傅的额头,又按按师傅的脉搏,然后笑着说:“师傅无大病,自会好的。”人们都(埋怨  责怪)华佗不懂医道, 就在这时,师傅突然坐起来,哈哈大笑说:“华佗说得对,我是故意装病,试试你们的本领的。”众人听了,不得不佩服华佗的本领。

    “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傅,下山给人们治病去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