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一课三练:7.海上日出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山观日出

    黄山之胜,自然在于它那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然而最使我迷恋的却是黄山北海的日出。

    我到北海,正值农历六月十五。那天我起了个绝早,东方天空只出现鱼肚白,滚圆的月亮还镶嵌在暗蓝色的天穹,四周的一切都在沉睡之中,只有早行的人登台阶时发出的嗒嗒声,有时也传来一两声低语和笑声。山间的冷风飕飕,吹在身上很有些寒意。饱餐了露水的松枝,翠色欲滴,散发着阵阵幽香。空气清新极了,我舒展双臂,深深地吸了一口,啊,是甜的。抬头仰望清凉台,那上面已聚集了不少观日出的人,远远望去,模模糊糊,恰似一尊尊雕像。此时天边已出现瑰丽的云彩,为不耽误观日出,我舍弃了眼前美妙的晨景,迎着习习山风,快步朝清凉台登去。天色渐渐亮了起来,云彩不时变幻着颜色,只见紧贴山顶一条橙红色的光带,逐渐向两旁伸展,越来越长,环抱了群山。沉睡的“卧龙”披着薄薄的轻纱,浴着朝霞,慢慢地苏醒过来。彩霞由桔红、淡黄、莲青层层散开,一直扩展到西方天边。几朵墨色云彩,犹如露出在红海上的山峰,千姿百态,气象壮观。这时,启明星渐渐消失在天边。正东方徐徐涌出一片透明的金色霞光,紧接着,山尖上透出了些许发亮的“镜片”。接着,太阳就像美丽羞怯的少女,姗姗露出了脸庞。人们忘情地呼喊:“太阳!太阳!”山风呼呼,似乎也在欢呼这伟大的生命之源——太阳的升起。

    我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它恬静、从容而又色彩斑斓。我惊叹:为人类驱散黑暗、送来光明的太阳,她的出现竟是如此地谦逊,毫不“盛气凌人”!

    太阳已经高高地悬在东方的上空,变得炽热起来。我恋恋不舍地收回目光,放眼纵观那“猴子观海”、“骆驼石”等黄山奇景,只见它们全都染上了一层金辉,倍添丰姿,吸引着无数的游人。

(1)、作者告诉我们,太阳从群山中升起时很从容,请你摘录文中的词语加以证明。

(2)、黄山四大景观分别是:。本文主要描写了黄山日出的
(3)、将下列词语恰当地连起来。

(4)、日出的过程是通过光彩的变化展现出来的,由光带到彩霞、到日出,色彩绚丽,变化多姿,气象壮观。你能从文中找出描写日出颜色变化的词语吗?试一试。

(5)、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并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妈妈喜欢吃鱼头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金贵的鲑(guī)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孩子,你吃。”

    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suō)着,不时吐出一根小刺。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

    29岁时我成了家,另立门户。生活好了,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妻子说:

    “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

    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子无奈,好不容易从鱼鳃(sāi)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也不要吃鱼头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象和猴子

    从前,一头大象跟一只猴子吵嘴。大象身体壮实,感到自豪,说道:“你瞧,我个子大, 体格壮,能推倒一棵大树,你呢?”

    猴子引以自豪的是会爬树,说道:“我会爬树。你能爬到树上,用尾巴把自己倒挂树枝吗?”

    他俩互不服气,去找猫头鹰评理。猫头鹰对他们说:“你们瞧,河对面有一棵又高又大的果树,你们去把果子给我摘下来,我再评理。”

    于是大象和猴子来到河边。然而,(奔 驰、奔腾)的河水把猴子吓住了。

    “还是站到我的背上来吧!”大象骄傲地说,“我个子大,体格壮,在急流里游泳,我可不在乎。”

    猴子爬到大象背上,他俩很快地过了河。

    高大的果树(屹立、挺立)在河边,成熟的果子挂在树梢上。大象想 用鼻子够果子,果子太高够不着;想把大树推倒,树太大推不动。

    “这回该看我的了。”猴子自豪地说,“爬树是我的拿手好戏。”说罢,敏捷地爬了上去,摘下树梢的果子。

    他们渡河回来,把果子交给了猫头鹰。

   “现在能给我们讲讲,谁比谁强吗?”大象和猴子一齐说道。

   “这个问题,谁能答得上来呢?”猫头鹰 说,“你们俩谁也不能单独把果子摘回来。现在你们摘回来了,是你们发挥了各自的特长: 一个负责渡河,一个负责摘果子。”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亲教我学会忍让

    世人的性格多有差异,母亲属于最能忍让的那种。在母亲的为人处世中,她考虑更多的是别人的感受,别人的利益,而非自己。

    记得小时候,我们要是在外面受了委屈,跑回来哭诉时,母亲总会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想想你自己,或者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来思考这件事,你觉得自己有没有错?”说实在的,这话听起来不中听,但事过一想又不得不承认母亲的话很有道理。

    只要是周末,我们家里总是坐满了人,乡亲们都愿意到这里来坐坐。每次客人走后,母亲总要仔细地打扫一遍,从不埋怨,她永远是笑脸相迎,笑脸相送,仿佛这一切都是她应尽的义务。

    母亲不仅对乡亲们这样,对我们带来的朋友也这样。一段时间,我和哥哥都把自己的朋友带回来,家里简直变成了个娱乐中心,唱歌的、跳舞的、打牌的,干什么的都有。

    母亲笑呵呵地在厨房里忙碌着,有几个朋友去帮忙,母亲就跟他们聊人生、聊快乐,说得几个朋友都肃然起敬,那模样就像是学生在仔细聆听老师讲课。

    母亲从不议论别人的是非,她思索更多的是自己不对的地方。她自己这样做,也要求我们这样做。有一次母亲听到我们非议单位的领导,便说:“孩予啊,做人可不能这样啊!”我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一味地忍让只会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老实人吃亏。”她说:“人嘛,活一辈子不就是图个快乐嘛,只要心里踏实了,吃点亏也没什么的。”话从母亲的嘴里说出来,我们连反驳的能力都没有了。

    母亲的这些话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现在,我常常会思索她的话,也试图努力向母亲看齐,但是我知道,要达到母亲那个高度会有多难。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小城故事

    ①初到澳门,视觉一下子不太习惯,什么都那么小,除了大厦和高楼之外,街道、桥梁、广场,都仿佛是为了拍电影而搭的布景。在澳门工作的那些日子,我走在街上,不止一次讶异地想:人都到哪里去了?

    ②下意识地,我抬头望望那些几十层的高楼,然后对自己说:“都在那里面做事呢。”城市和乡村的根本判别就在于它的紧凑、高效。说它紧凑,意味着城市不允许人们像在乡村那样漫山遍野地散步。高效则和经济活动有关,说的是澳门人都有事情做,就不会一股脑儿都跑到大街上去闲逛,把大街挤得黑熙攘擦。

    ③小而紧凑的澳门大大提升了人们对自己居住的这个城市的认同感。住在还不算太大的杭州,家在城西的我,对城东一带已是极陌生了。城市的那一头发生着什么事情,似乎与我无关。澳门总共就这么几条街道。这城里每天发生的变化你都历历在目:什么地方在造房子,哪条街上又开了一家餐馆,某某社团在广场举办什么活动……这些不都是应该算作城市人的生活内容吗?

    ④有一首歌里唱道:“小城故事多……”其实,并非小城市发生的故事真的比大城市的多,而是说生活的故事发生在小城市里,比在大城市里让我们有一种更真实的亲临感,小城故事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