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二中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车到山前没有路

    ①“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意思是说,事到临头总有解决的办法。然而,古今中外的很多事却证明了一个相反的道理:车到山前没有路,有备方可无患,未雨绸缪乃是做事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②想当年吴越争霸,勾践因准备不足,草率用兵,结果兵败被围,在会稽山无路可走,最后只得屈膝投降,忍受做奴仆的屈辱。归国后,卧薪尝胆,十年生息,十年积蓄。也就是说,他为洗雪国耻,用了二十年的时间精心设计,积极筹划,后来才能抓住机遇,一举灭吴。历史才成就了一代霸王。试想,如果勾践不接受前车之鉴,车到山前再找路,那必然是无路可走或者是死路一条。

    ③兵家历来都主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打无准备之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④汉高祖定三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准备得何其巧妙;楚霸王目光短浅,刚愎自用,不纳范增之计,岂有不败之理?

    ⑤面对曹操大军压境,诸葛孔明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行动,不是仓促迎敌,而是寻找战机。巧借东风,火烧赤壁。周密的计划,精心的准备,取得胜利是意料之中的。

    ⑥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存“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侥幸心理,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设想未来的各种可能,做最坏的打算,也就是说防患于未然。

    ⑦做一棵树,就应有经受风雨的准备;做一条船,就应有______的准备;做一名水手,就应有______的准备。

    ⑧因为,很多时候,车到山前是没有路的。

    ⑨世事如烟,谁能保证出发后能及时看清前面的高山?人生如棋,即使你是勇往直前的骏马,也可能会马失前蹄,有去无回。

    ⑩有人说,路能否走通,有时候靠的是机遇。但是,机遇从来不会垂青没有准备的人。

    ⑪好比汽车拉力赛,如果过于自信,对自己的车不检修,不加油,那么开不到山前,在半路上就可能抛锚了。

    ⑫好比去登山,如果你不先练好双脚,不强化体质,再加上没有物质上的充分准备,那你就只有望山兴叹了。

    ⑬故,远行必备良驹,过河定问轻舟。欲攀登险峰先看看体魄,要穿越沙漠先估计好要面对的风险。

    ⑭千万不要把希望都放在“山前”,因为你不是愚公;千万不要盲目地自信,因为你的前面常常有翻不过去的大山。

    ⑮车到山前必有路,说到底,这是懒人的自我安慰,也是不思进取者冠冕堂皇的借口。

    ⑯车到山前没有路,其实质,则是开拓者的自我警示,也是智者开启未来的闪光的钥匙。

(选自《思维与智慧》)

(1)、在本文中,作者批驳了什么观点?表达了什么观点?
(2)、第②~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联系上下文,仿照第⑦段的划线部分,在第⑦段的两处空白横线上填上合适的短语。

做一棵树,就应有经受风雨的准备;做一条船,就应有的准备;做一名水手,就应有的准备。

(4)、说说第⑥段和第⑩段在文中的作用。
(5)、“车到山前必有路”与“车到山前没有路”仅有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你赞同哪种观点?请列举出一个具体事例来加以阐释。(不能列举文中的事例)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贵在养成良好习惯
      ①一位已经卸任的哈佛大学校长告诉他的学生:“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则二十年后,必判若两人。”这是一个十分有益的告诫,说明学习成才贵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何谓习惯?字典的解释是:“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常常接触某种新情况而逐渐适应,也称为习惯。习惯有好坏之分。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利的习惯。激励大师金克拉说:“良好的习惯是你能够拥有的最好的素质,尤其在事业上。”他总结了使他事业和人生皆臻化境的因素:自律,努力工作,判断力,诚实正直,守信,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幽默感。这些素质是任何成功人士都必须具备的。
      ③有人说:“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是人后天的全部本性。”这是从生物学角度对习惯作出的更为本质的分析与判断。生物学家告诉人们,不断重复的习惯性行为,往往会转变为一种肌体的内在的机能和行为倾向,这是一种生物的内在本性。人们从小就接受这样一种教育、培养和训练,那就会使人每一天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利于人每一天的生活。因此,人们要做到尽可能地把一些有益的行为转变为习惯性的、自觉的行为,抵御和避免一些不利的行为。
      ④习惯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自己的职责,也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深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习惯决定命运。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对1200名失败人士进行过调查,当被问及他们失败的原因时,几乎95%的人都认为“不良的习惯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习惯就像地球的引力一样,无处不左右人们的生活。人们平时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⑤良好习惯需要培养。据说,柏拉图当年曾经因为某件小事责备过一个小孩。小孩委屈地说:“就因为这点小事,你就责备我吗?”柏拉图严肃地回答说:“如果养成了习惯,可就不是小事了。”每个人的所有行为,即便是极其小的细节,都会被一种我们觉察不到的东西记录下来,这东西便是我们自己所养成的习惯。比如,每天同一时刻开始读10分钟书,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每当这一时刻即使事先没有做好准备,你也会进入同样的精神状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人们习惯在早已习惯的轨道上滑行,习惯在习惯的人与事中穿梭。可以说,习惯是一种行为的本能。
      ⑥抑制坏的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关键在于自我节制。正如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说:“如果今天能做到有所节制,下次就容易做到,再下次就更容易做到。因为习惯能改变人的本性。它要么能阻止人性中的邪恶,要么使其更为放纵。”年轻人更需严格自制,不能放纵自己,不能养成懒散的习惯,贪玩好乐的习惯。而要积极进取,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需从规范自己的每一个细微的行为开始。
                                                                                                               (选自《成功之路》有删改)

阅读《生活中的减法》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物质生活多样化了,我们渐渐发觉,身边多余的东西越来越多:衣柜中多余的衣服,电视中多余的广告节目,手机中多余且毫无意义的短信……不知不觉中,生活似乎已被这些多余的东西填满了。
        ②那多余的部分是否也填满了你的心?
        ③多余的部分虽然不可避免,但我们往往本末倒置,将它们变成生活的主旋律。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警惕,不得不反思一番。不难发现,减去多余的部分,可以让你脚步更加轻松的追求梦想。
        ④想想《阿甘正传》里的傻瓜阿甘吧,他智商只有七十,却因为愚笨而更甘心、更踏实地做好一件事。和周围的“聪明人”比起来,他减去了多余的投机取巧,留下来诚恳踏实;减去了被人欺骗后的失落愤懑,用奔跑忘记不快,将他们远远地甩在身后。如果阿甘在自己的未婚妻离开以后沉溺于悲伤,那么我们不会看到那个成功到让美国为之骄傲的阿甘,他只会在消沉中被灰尘覆盖。你想抓住心中的梦想吗?那么,学习阿甘吧。像阿甘那样,快速地减去你生活中多余的部分。
        ⑤减去多余的部分,可以让你离成功再近一些。时钟在滴答,时光在流逝,你却在浑浑噩噩之中,做着那些对于实现目标来说,完全属于多余的事情;这种习焉不察的蹉跎,其实非常可怕。一位钢琴家说过:“练习钢琴不仅需要大段时间的苦练,更重要的是把钢琴放在客厅里,闲下来哪怕只有一分钟,也应该坐下来弹奏。”这位钢琴家就成功地减去了多余的部分,将原本多余的闲暇时间燃烧后充分利用,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⑥我们都应该试着问一问自己,有多少时间成为了我的“多余的部分”?你或许会说没有,因为你很忙,但事实上是,再忙你也有时间和朋友抱怨,再忙也会哀叹自己活得好累。这些“多余的部分”真的多余么?不是的,是因为你没有利用,才显得多余的。成功者被人艳羡,殊不知他们正是利用好了那些所谓的“多余的部分”:在你我睡懒觉、发呆时,他们在埋头工作;在我们抱怨时,他们忘我地拼搏。
        ⑦减去多余的部分,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把减法做透,会让你的人生充满不可预知的惊喜;会让你活得洒脱简约,归于本真却又赢得非凡的意义。把道路上的枝杈劈开,把面前的蛛网拂去,你看,远方的目标更加清晰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是的,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又错过了许多……

       从在商场所看中的一件很适合于自己,并且价钱也不算昂贵的衣衫,竟因不必要的犹豫,放弃了购买,而再次去那商场,满眼都只是不如那件的样式,这类小小的错过,到明明有一个很好的跳槽机会,不仅去了那里可以收入更丰,更重要的是能与自己的兴趣更贴近,却只是因为决心下得迟点,因而痛失良机,那样大大的贻误……总算起来,真是不少!

       人生的路啊,为什么,为什么总是充满了这样多的错过?

       然而细想,可有“万无一失”的人生?

       错过,一般来说,属于人生的常态,只要我们回顾来路,有所得,从在偶然路过的一家小小书店,意外地买到了久访不得的一本诗集,这类小小的收获,到自己积极参与的一项改革,果然取得了重大突破,那样的精神物质双丰收……算起来,也还不少,我们就应感到欣慰!

       没错过,抓住了;错过,溜走了。这正是人生的经纬线,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味的存活。

       没有意识到错过,或许能产生一种自足感,但那意味着灵魂堕入了颟顸的渊薮。

       能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在追悔中产生出一种真切而细微、深入而丰富的情愫,则意味着灵魂具备了升腾的能力。

       有的所错过的,还有机会再次相遇,正因为对错过有了痛切的感受,当机遇再次呈现时,你便会有高度的应变力与把握力,也许,那最后的结果,是与其在上次侥幸抓获,不如这回你冷静而成熟地驾驭……恰恰是因为你上次的错过,才导致了你这次的获得硕果!

       有的所错过的,时不复返,机不再来,属于永远的错过,但因为你善于细细咀嚼这错过的苦果,竟能从惆怅中升华出憬悟,乃至于酿出诗意与哲理……你的生命,或许反更有厚度;你的心灵,或许反更有虹彩。

       一念之差中,失之交臂了吗?有时我们虽然错过,只要我们立刻意识到了,并立刻追上前去,力挽狂澜于既倒,我们多半也还可以使错过转化为掌握;问题是我们往往在立即意识到了以后,竟滞涩、凝结住了我们的行动;这样的错过,则几近于过错。

       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荷包蛋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来。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吃那碗有蛋的吧!”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给咬了一半。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就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

    儿子显出一脸无奈。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来,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育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边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了自己碗里面也藏卧着的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分级教材

任翔

       ①近些年,传统丈化教育受到高度重视,新版语丈教材增加古诗文比例更是受到多方关注,这是一件好事。在此基础上,应有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配合语丈、历史等学科的渗透,以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格局,有序、有效地推进传统丈化教育。

       ②关于传统丈化教育,仍有一些重要问题有待厘清,内容遘选仍缺乏系统思路。比如,在认识上.学校与社会教育尚未很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教育价值。有的将传统文化简单等同予“四书五经”,有的将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讲历史知识.有的将传统文化简化为民俗民风、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缺乏对传统文化中蕴合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之涵养垃阐释。—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对丈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还不到位。传统丈化教育既要注重对传统丈化的学习、认知和弘扬,更要注重培育青少年的文化创造力,让他们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联系的角度思考传统文化,为未来文化的创新创造奠定一定的基础,这些是当前我国传统丈化教育普遍缺失的。

       ③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除了要切实抓好教师培养培训外,在庞杂的传统丈化中提炼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再将筛选出的教育内容分级分层落实到体系化的传统文化读本中,是一个好的抓手。笔者通过对我国学科分化以来传统文化教材的统计与分析发现,传统丈化内容比较零散,体例大同小异。特别是在近些年出版的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中,尚未发现一套真正体现以青少年为主体、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读本。因此,亟待编写一套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的传统丈化教育分级教材,以确保传统文化教育有序、有效地开展。

       ④这样的传统丈化教材,可以依据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标准,按照伦理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文学艺术教育三大板块,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地系统编写。形式上,可以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一级教材、二级教材、三级教材、四级教材进行分级。当然,为贴合国家教育的分类--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依照教材编排的内容梯度与能力层级,也可以将四本分级教材称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启蒙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初级教材、中国传统丈化教育中级教材、中国传统丈化教育高级教材。在总体编排上,四个分级教材每项内容形成序列,各项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达到分则序列清晰、合则相互为用的效果。

       ⑤总的来讲,教材编写要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传承为基础,以民族精神的薪尽火传为核心,引领青少年由知识层面的学习向情感的陶冶、素质的提高、智慧的增长、品德的养成逐步提升,引领青少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始于识字读书,进于志修身,成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优秀传统丈化分级教材应当既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又符合传统丈化教育教学规律,既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又能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员修习统丈化的需求。

(选自《光明日报》2017.9.1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焕发自省的力量

何聪

    ①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唯有自省,人才会变得克己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很多人回首自己来路、盘点人生得失时感慨,正是自省精神让自己从歧途走向正路,从缺陷走向完善。在相当意义上说,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

    ②“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危急时刻,人们往往会警醒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而在平常时候,人们则容易失去警觉,习惯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而不是检视自己有无不足、缺点和失误。当自省机制失去效力,凡事责人而不自省,只找别人毛病,而不找自己原因,往往会使小纠纷酿成大事故,正所谓:“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③自省的力量,首先在于可以“立已”。古人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极言自省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世说新语》载,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与蛟、虎并称为“三害”。乡人怂恿他打虎擒蛟,巴望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周处射虎杀蛟三日,回来后得知人们以为他已死而皆相庆贺,始悟乡人患己之甚,乃“有自改意”,由此弃恶从善,终为忠臣孝子。今天,我们讲自省,对思想、工作、生活点滴及细节予以检视,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找不足,其意义并非止于忏悔,而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华人格。

    ④自省的力量,还在于能够“达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这一古今佳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诸改正的行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事当前,我们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对方多半就会有正向的反应,即便一时没有也报之以宽容,很多问题就会在无形中化解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能唤醒自省意识,焕发自省力量,就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重品行、讲道德、守规矩就会蔚然成风。

    ⑤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处身现代社会,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躬自省自身的规则意识、道德品行、言行举止,在自省中知敬畏、受警醒、明方向,我们就将在不断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的水位。

(选自2018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