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                           

A、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没有仇恨,没有愤怒 B、没有愤怒,没有仇恨;只有记忆,只有悲哀,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C、只有记忆,只有悲哀,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没有愤怒,没有仇恨 D、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别了,白家庄矿——记两对父子矿工的煤炭情

12月21日凌晨4时,太原白家庄矿的祁彬茂从睡梦中醒来。他已不用早早起身赶往煤矿,但多年养成的习惯他一时还改不了。

上午8时,在白家庄矿300公里之外,柳林赵家庄矿的张彦和同事们陆续升井,换衣吃饭。当天是冬至,母亲专门给他捎来了饺子。

上午10时,天上飘起了雪花。祁彬茂走出白家庄矿二号井副井旁的检身房透透气。煤矿关闭后,53岁的他留下来看护停产的二号井。

白家庄矿的矿工,有的留下,像祁彬茂一样站最后一班岗,为工友们守护曾经相依为命的老矿井;有的转岗,像张彦一样奔赴新的工作岗位,融入中国煤炭火热的事业当中。

张彦和祁彬茂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告别白家庄矿,告别负重前行的过去,迎接充满希望的未来。

别了,白家庄矿。

今年10月,山西焦煤西山煤电白家庄矿,这座拥有82年历史的老矿,在全国煤炭去产能的大潮中第一批关闭,退出产能100万吨,圆满谢幕。2016年,在山西,像白家庄矿这样关闭的煤矿共有25座,退出产能2325万吨,居全国第一。

白家庄矿共有两口挖煤的井,一个叫南坑,一个叫二号井。

南坑是白家庄矿的主力井口,始建于1953年1月。坑口上方红色的“五角星”“红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至今依然熠熠生辉,记录着时代的荣光。如今,南坑的5层办公大楼已人去楼空。南坑副井入口已用砖和水泥封死,墙面上张贴着告示:“井筒名称:南坑副斜井;关闭时间:2016年10月”。

在二号井副井处,青灰色的墙体、巷道口两旁的说明牌、井口右侧的检身房……每一处缝隙里都嵌着黑色的煤屑,无声地诉说着这些年的辛劳和付出。

“以前,这里坐人的小车一辆接着一辆。现在,拆得就剩下这一个铁杆了。”站在井口,顺着老矿工祁彬茂手指着的方向望去,是黑黢黢的巷道,深不见底。巷道宽7米多,上有钢梁,下有轨道。曾经,采煤工人坐车沿着巷道斜面向下700多米,再步行前往各个作业面,那里纵横交错,是黑色的煤的世界。

站在坑口,有风从巷道深处劲烈吹来,带着历史的呼啸,涌向外面的广阔天地。

别了,白家庄矿。

时间回到1962年,张彦的父亲张保艾19岁来到白家庄矿,当起一名采煤工人。

“那时候是人工采煤,打眼放炮挖煤全靠一双手,工人下井一黑夜,眼都不能眯一下。”回忆当年,张保艾老人感慨万千,“上世纪70年代提倡高采高产,目标是‘突破百万吨’。本来是 3 班倒,经常是一个班延长四五个小时,我们义务加班,家属也跟着下井帮忙。采出来的煤日夜不停地运出去,支援国家建设。”

今年73岁的张保艾,身材高大,精神矍铄,靠挖煤艰难地养大了张彦兄弟4人。张彦和父亲同为一线采煤工人。父一辈、子一辈,这样的情形在白家庄矿并不少见。“儿子当采煤队长,干活可拼命了,我们老两口心疼他。”张保艾老人对大儿子的工作非常支持。他知道,干活拼命是煤矿工人的一贯作风。

今年3月23日,在下井27个年头之后,张彦转岗到赵家庄矿上班。“离开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真是舍不得啊。我们那帮老兄弟各奔东西,说分就分了,有去马兰矿的、有去斜沟矿的、有去官地矿的,我们105人转到了赵家庄矿。出发前,领导嘱咐我们注意安全,继续好好采煤。”张彦觉得除了离家远点、生活有些单调外,工作环境和收入变化不大,“这是大势所趋,有国家号召,有政策支持,我们没有一个人下岗,都端上了新饭碗。”

截至12月底,白家庄矿已经分流安置职工1500余人,大部分人以对外劳务输出的方式,奔向新的工作岗位。山西有106万煤矿职工,2016年分流的共有20166人。未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煤炭去产能的进程中,分流的煤矿职工人数将达到11.8万人。

张保艾在白家庄矿干了31年,一说到煤矿关闭,他就很激动,眼含泪花:“我离开的时候,矿还在;到儿子张彦离开的时候,矿已经没了。和人一样,矿也有个生,有个死啊。现在,矿也关了,老张、小张也都走了。”

别了,白家庄矿。

“头顶的那盏矿灯哟,在漆黑的巷道中,像太阳一样神圣;脚下的那片乌金哟,通过他们的劳动,让人们感受到温暖的冬;像黑色的煤一样,投入祖国的熔炉中,发光发热,让人看到你心的火红。”

歌谣唱不尽煤矿工人对煤炭的热爱,唱不尽煤矿工人对家乡的深情,也唱不尽山西煤炭对全国发展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共挖了140亿吨煤炭,其中外调出省占到70%。在中国1/60的土地上,山西生产了全国1/4的煤炭。晋煤外运,山西为全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地上,运煤火车开向四面八方;地下,同一时间山西40万矿工正在挖煤。

“我们父子三代都在白家庄矿上班。我父亲在井下挖了40多年煤,我干了37年,我儿子刚刚工作3年。”祁彬茂个子不高,脸庞黝黑,笑容朴实,他指指坐在身边的小祁——祁杰。父子俩笑眯眯的,话都不多。

因为煤矿关闭,祁杰已经从井下的通风岗转到机关的劳资科工作。“以后可能还要转到新岗位,但我还年轻,我相信未来,我相信会越来越好!”祁杰说。

白家庄矿从历史中走来,历经82年风雨洗礼,又转身走进历史的记忆深处。

别了,白家庄矿!但是,它永远不会被忘记,它的离开正是为了中国更美好的未来。

祁彬茂还有两年退休,年纪大了,他受到企业照顾,并没有转岗到其他单位。他尽心守护着完成历史使命的矿井,因为“二号井主井关闭了,副井规划为‘第二批国家矿山公园’,以后人们可以来参观、游玩,了解井下的煤炭世界。”祁师傅充满希望地说,“道路拓宽,绿化造林,拆迁改造……以后这里一定会大变样。”

小红到某报社参加暑期实践活动。正好报社准备推送《别了,白家庄矿》参评中国新闻奖,主编将填写参评推荐表的任务交给了小红。她在填写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拿着表格来向主编请教。请你参与他们的讨论,完成表格填写。

中国新闻奖参评推荐表

作品标题

别了,白家庄矿

参评项目

 

作者

张临山、冷雪

刊播单位

山西日报

首发日期

2016-12-28

刊播版面

要闻3

作品字数

2198

采编背景

2016年,我国全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年重点是推进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山西在全国率先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年关闭25座煤矿,退出煤炭产能2325万吨,居全国第一。关闭煤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人往哪里去”是其中的核心问题,记者决定去采访矿工。

作品简介

 

社会效果

本文在山西日报重大题材报道方面是一次较为新颖的写作尝试。文章一经刊出,便被新华网、人民网、搜狐、腾讯等数十家门户网站、行业网站转载,有的媒体转发同时还专门配发了编者按或是编后语。文章在山西日报微信客户端获得重点推送,在手机微信朋友圈广泛转发,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较为热烈的舆论反响。

推荐理由

 
现代文阅读

成绩最差的学习委员

小学五年,初中三年,我都是在县城的二类学校读的,中考后则干脆进了职业中学。

我永远记得进职中第一天的场景。我像一只内心脆弱的小狗,用外表的倨傲,掩饰对前程没有信心的虚弱。由于小学、初中成绩都不太好,我对教室和老师心存倦意,总觉得那一眼望不到底的读书生涯,会有一个不出所料的失败结局在前方等我。就像一条上了罐头厂原料输送带的鱼,结局明摆着,跟你挣不挣扎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我们班只有四十几个人,教室空出一大截。班主任是位头发花白的红脸男人,梳着背头,随时面带笑容,一说话就露出两颗门牙,仿佛是一只快乐的卡通兔子。

这位老师叫李洪高,当时四十几岁,教了大半辈子数学。人到中年,面对我们这帮奇异的学生,他的内心其实远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轻松。作为一名教师,看着眼前这队刚在中考中吃了人生第一场败仗,并且不知路在何方的学生,他的内心也是打鼓的。这是多年后我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时他对我说的。当年,他也忧虑得不得了,但因为是老师,必须表现得足够乐观坚强。

开学一个星期之后,李老师开始委派班干部。令我始料不及的是,任命班上的学习委员时,李老师居然叫了我的名字。连我本人也觉得不可思议,要知道,从幼儿园到初中,十多年里我可是连小组长都没当过一次,更不要说学习委员!

此刻,这个任命从天而降,砸得我的头嗡嗡响。我再次抬头看李老师,确认他的眼睛的确看的是我。他眼含笑意,坚定地冲我点了点头。

这对我,是石破天惊、开天辟地般的一件大事。这意味着,在新的学校里,老师并不讨厌我,这对于一个青春期叛逆少年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那时的我讨厌着这个世界,也确信自己被这个世界讨厌。而李老师这一看似不经意的“任命”,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信任。

学习委员有两大工作职责,一是配合教导处写“教学日志”;二是办黑板报。前者要求我每堂课必须坐在教室里,而不能像之前那样,待在学校背后的小树林的时间比在教室里的多。而办黑板报,对于5岁就能在墙上画“丁老头”的我来说,也不是太难的事。加之从小到大,我唯一擅长的就是作文,虽然字写得丑了点,但文章的内容还算有趣。因而,我的黑板报办得还过得去,甚至在年级和学校都有了一点名气。后来,我进报社,编报纸、写新闻,与这段经历也多少有关。

那些日子,我人生第一次为了学习而焦虑。此前,为学习成绩挨过的批评甚至打骂不可谓不多,但我都没那么焦虑过。而此时,我开始在乎作为一名学习委员,我的成绩至少不能是倒数前几名啊!那也太对不起老李了!“老李”是我心中对李洪高老师的昵称,它自然而然地蹦出来,并在我心中保留了一生。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我想过许多办法:找舅舅补课,买各种书,撺掇母亲订杂志和报纸……母亲为了配合我破天荒的勤奋,甚至卖了50斤粮票,花9.8元为我买了参考资料。但这一切,丝毫没有改变我一塌糊涂的成绩单,除语文和体育之外,基本都是红色。但老李在通知书中,不吝惜言语地对我细小的优点进行了放大式的表扬:办黑板报被称赞为热心公益,帮图书馆抬书被视为乐于助人,在联欢会上演哑剧被认为有文艺潜质,连写作文被教导主任批评不符合主流思想,也被他表扬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封通知书发到我妈手中,我妈惊讶得把字数并不多的通知书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她没有排斥开家长会。这样的场景,让我汗颜并且愧。我发自内心地想努力学习,以对得起李老师对我的欣赏和信任。但遗憾的是,直至毕业,我也没有达到一个学习委员该有的程度。

因了那份尴尬和遗憾,我努力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信念在以往是从没有过的,是老李帮我树立起来,并让我受益一生。我至今每天坚持早晨6点就起床读书、写字,心里的感觉,与38年前一样。从那时开始,我向着老李在评语里给我的方向努力。那些文字哪里是对我的评价,分明是对我的期许,像一条条绳子,把我从一条危险且冷酷的路上拉了回来。如果说如今的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热爱和眷恋,那源头,一定可以追溯于此。

毕业10年后,我给老李敬酒时说:“谢谢您!如果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我!”

老李头发更白、脸更红了,笑着说:“当年你一进教室就横起眼睛看人,我就知道不是个善茬儿,特意送你一顶花花帽子戴,想不到效果还很好!”

他把自己比作骗孙猴子戴金箍的唐僧,而我并不认同:____。

我是一个成绩很差的学习委员,我对此既□□,又□□。而老李已经离开人间3年了,愿他在天堂,知道我在想他。

(刊载于2022.12.11,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