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辽宁省阜新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花儿,已悄然绽放

        ①一年又一年,目送着孩子们一批批离去,总以为一切如流水般过去,能默默守望已足矣。那个傍晚,那一声“老师”,使我顿觉花香四溢。原来,不曾留意间,花儿已悄然绽放。

        ②那是给新生家长培训接近尾声的时刻,已经到最后的联欢环节了。被疲惫袭击得心力透支的我,一个人静静坐在最后面,欣慰地体味着家长们的真情感言和投入表演。一个高大阳光的小伙子走过来,蹲在我的面前,我知道他是一天活动里表现比较突出的一位年轻爸爸。不由得称赞道:“你今天真棒!”小伙子蹲在我面前,凝视着我:“陈老师,您仔细看看,还认识我吗?我是您当年带过的‘小松树’呀!您家访还到过我家呢,我可记得您!”端详着眼前这高大健壮的年轻爸爸,记忆如潮。当年那个胖乎乎的小调皮、小聪明的模样浮上了心头。因为他名字里有个“松”字,大家都亲昵地叫他“小松树”。这小伙子,那眉眼、那举手投足,的确有当年“小松树”的样子。我不由得嗔怪:“你这孩子,怎么不早告诉我呢?”当年的小调皮如孩子般开心地笑了起来:“我想给您惊喜呀,让陈老师看看我当爸爸了。”

        ③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学生长大了,工作了,为人父母了。我的学生有孩子了!我的学生把他的孩子也送到我这儿来了!当年的我,还没有眼前的“小松树”的年龄大,正满怀着梦想和激情去编织着我的教育梦。和班里孩子一起遇到特殊情况时,每每是和他们一起哭、一起笑,许许多多的故事都铭记着。于是,我们在喧闹的演出后场遥忆起当年。小松树说,他们那时背后叫我“小老师”。有一次他到卫生间头磕破了,是我流着泪送他到医院;他伸腿绊小女生时,我狠狠地批评过他;他上小学后,我对他的记忆慢慢模糊,可我的形象依然深深地在他的记忆里……回忆、畅谈,往事如夏日里的淙淙溪流,洗涤着透支,冲刷着疲惫。内心被眼前我的学生、我学生的家长搅动得碧波荡漾、涟漪轻动。

        ④那天家长培训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当年的学生“小松树”获得了最佳表现奖。上台领奖那一刻,他幽默地说要发表获奖感言。他抱着话筒激动地说:“感谢CCTV!感谢幼儿园TV!今天是我26年最开心的时刻。我回到了当年的母校,看到了我最亲爱的老师。我给孩子也选择了我的母校!我作为家长,我又在母校参加了一天的培训活动,还得了奖!太让我骄傲和自豪了!我和我的孩子,要和我们的老师一起分享这最幸福的时刻。”我听到他在喊我,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妈妈指挥着一个胖乎乎的小宝宝蹦跳着上了台。那一刻,我忽然间泪流满面!

        ⑤我轻轻拉过“小松树”的手,只是不再是小手;当年的小不点,如今是一米八几的大个子了。我又轻轻抱起小宝宝,宝宝举起鲜红的奖状。那一瞬间,全场掌声雷动!被一代一代催老又何妨?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有过不完的青春!

        ⑥我的花儿,我的一批又一批的花儿,早已悄然遍地绽放。

    (选自《教师博览》2017年第2期,作者陈玲,有改动)

    (1)结合选文②~⑤段内容,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梳理主要事件,补写方框中的内容。

    【答案】
    (2)选文第③段“他上小学后,我对他的记忆慢慢模糊,可我的形象依然深深地嵌在他的记忆里……”中划线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

    往事如夏日里的淙淙溪流,洗涤着透支,冲刷着疲惫。内心被眼前我的学生、我的家长搅动得碧波荡漾、涟漪轻动。

    【答案】
    (4)选文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
    (5)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你们读了本文,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28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眼界与读书
           ①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②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③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⑤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⑥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歌德是个顽皮的孩子,但好思索,好(    )。有一次,歌德捉到一只小麻雀,将麻雀关在小盒里仔细端详。麻雀的羽毛被小歌德弄得残缺不全,但是他仍没有找到留在脑海中问题的答案:“这柔软的肌肉里,怎么会长出羽毛呢?人的皮肉一样是柔软的,为什么却不长一根羽毛?”

        一个一个的问题在小歌德的脑海中跳跃,虽然没有答案,他仍觉得十分有趣。小歌德真是一个爱思索的孩子。

        父亲约翰发现儿子爱思索的特点,觉得他懂事了,应该让他学习了。父亲亲自做小歌德的家庭老师,教他基础知识、作文和修辞。小歌德领悟很快,对语言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几乎一学就会。

        10岁的某一天,父亲把儿子领进自己的藏书室。对儿子说:“从今天开始,只要你需要,这个藏书室随时对你开放。”小歌德激动得跳了起来 , 问爸爸:“这是真的吗?”

        “爸爸怎么会骗你呢?不过,不过你得先完成你的功课。”

        从那以后,小歌德一有空就躲进藏书室。贪婪地阅读各种书籍,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籍,在他面前展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也引起他的许多(    )。他摸着书本想:“如果我也能写出那么多动人的诗歌、小说,就会给许多人带来美好的感受。我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经常一个人躲在藏书室,阅读、朗诵,并酝酿着写诗。纯真的诗句从脑海里(    )到纸上,他将这些诗献给外祖父外祖母。

        外祖父读了,很高兴,亲了亲他的前额:“孩子,努力吧,你会成为 一个伟大的诗人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如画山水入眼来

    谭谈

        车子在高速公路上跑了一段后,便进入上上下下、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不知拐过多少个“之”字后,汽车在一处坪地停下。我们走下来,司机指指山脚下,要我们先到这里养养眼。一看,脚下是一个深谷,两岸的岩壁高达数百米,笔直地耸立在天地间。两壁之间,紧紧地挟着一湾绿水,那清澈碧绿的水面,十分平静,就如冋是上天遗落在深山里的一块巨大的翡翠。小坪右侧的峭壁上,雕刻着几个大字:乌江源百里画廊。

        汽车载着我们,又在一个“之”字一个“之”字的下山公路上谨慎地走着。好一阵子,才把我们带到这块翡翠旁边。河道上停有几艘游艇。我们是最性急的游客,到得最早。

        水面十分平静。两岸的峭壁山峰,倒映在水中。气势恢宏的高壁险峰,全在三四百米之上,从天泻落,有如石瀑。壁间呈现着奇妙的图案,真是鬼斧神工。一湾湾绿水,紧紧地抱着这一块块峭壁,相依相偎。

        游船在河面上缓缓前行。我们趴在船舱边朝外张望,真是美不胜收。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我们祖国美丽的山水,造就一代一代的大画家。而技艺更高、成就更大的画家,一定是大自然!

        深藏在贵州大山之中的乌江,全长一千多公里,横贯贵州的西部和北部,最后在重庆涪陵汇入长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千里乌江,千里画廊。我们行走的这一段,只是她上游的一小段。这里是一个高山人工湖泊——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修建的东风水库。库区长达六十二公里,最宽处有公里,最窄处只有六十米。

        水库大坝建起后,把这野马冲撞似的乌江水流锁住了。水面上升,河道上一个一个的急流险滩淹没了。在乌江的两道河源:三岔河和六冲河汇合处,形成了一个三叉形的东风湖。库区融高峡、平湖、溶洞、飞瀑于一体,被人们称道为“山似三峡而水胜三峡,水似漓江而山胜漓江”。

        追索数千万年以前,大地发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地壳运动——地质学上称之为“燕山运动”。这次地壳运动,在贵州地盘上形成一条西南往东北走向的大裂谷。裂谷底部就成了这乌江的河床。河床两岸,峰壁险峻,断层壁画,神秘多姿,怎么看,怎么美。

        约莫半个小时,游船上不少人同时发出惊呼声:啊!啊!举头一望,一条宏伟的天桥,跨立在数百米高的悬崖峭壁间。这是有名的鸭池河大桥。桥长一千四百五十米,桥面距水面达四百三十四米。这个高度,在全世界桥梁中位居前列。去年的国际桥梁大会上,它还获得了奖项。

        这一天江上的行程不足十公里,只不过是千里乌江的一段,然而,这如画的山水,扑面而来,进入我心深处,成为我心灵里永久的收藏!

    阅读理解

    我的母亲(节选)

    老 舍

    ①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盆。她料理家务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②从这里,我学到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我还保存着。

    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地给他们温酒做面,又给她一些喜悦。到如今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因为自幼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④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可是母亲并不软弱。那时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性格,也传给了我。在做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儿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画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敢不去,正像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20位老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⑤当我小学毕业的时候,亲友一致地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住宿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当我由师范毕业,被派为小学校的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你可以歇一歇”!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新年到了,正赶上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说:“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⑥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各题。

    幽幽七里香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这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天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书籍。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 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里的其他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暗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在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痕。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⑪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