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西河池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民诗人”吴芳吉

史飞翔

    吴芳吉这个名字今天已鲜为人知,然而事实上他却是“五四时期”享誉诗坛的“人民诗人”“爱国诗人”,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与苏曼殊的俊逸才华前后辉映。吴芳吉的诗歌充满爱国主义感情,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群众困难,揭露社会矛盾,真实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意愿。吴芳吉诗歌的特点是“不中不西,不古不今,不雅不俗,不激不随”。他创作的《婉容词》《两父子》《护国岩词》等蜚声中外、脍炙人口,受到周恩来、冯玉祥、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赞誉。吴芳吉兼师众长、独树一帜的诗体,开创了一代诗风之先河,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婉容词》等被选入30年代的中小学教材,影响了几代人。

    吴芳吉(1896—1932),号碧柳,祖籍湖北,后举家迁往重庆江津县德感坝居住。吴芳吉幼时即天资聪颖,机敏过人。3岁时,母亲刘淑贤授以《诗》,能背诵《周南》《召南》各篇。10岁时父亲蒙冤入狱,吴芳吉一路跋山涉水从江津来到重庆,替父申冤,厅堂之上他落落大方、有理有节,其超人的胆识和智慧令办案的法官深深折服,于是送父子俩回家。此事在重庆一时传为佳话。13岁时,吴芳吉创作了1000多字的读后感——《读外交失败史书后》被老师用石印印刷全文,在江津各学校散发,一时洛阳纸贵,吴芳吉由此名噪全县,誉满江津,被称为“神童”。

    1911年,15岁的吴芳吉和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学者,一代国学大师的吴宓教授,同时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备学校(后改为清华大学),分在一个班学习,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12年,四川籍同学何鲁与美籍教师发生矛盾,吴芳吉被选为代表与校方斗争,因拒绝写悔过书,被开除。离开学校后的吴芳吉无处可去,只好流浪街头。后来听说天津四川会馆对在京津的四川青年免费提供食宿,于是辗转前往。此后,在好友吴宓的劝说下,吴芳吉返回四川老家。回家后,吴芳吉先后任职于嘉州(今乐山)中学英文教师,上海右文社《章氏丛书》校对,永宁(今叙永)中学教师,上海《新群》诗歌编辑,湖南长沙明德中学教书,西北大学教授,沈阳东北大学教师,成都大学中文系主任,四川大学教授,江津中学校长等,期间还创办重庆大学。

    1919年7月,吴芳吉从永宁中学回乡,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他慨然加入朱近之等人发起组织的白沙学界联合会,组织游行,发表演说,积极投身革命。与此同时,他创办《场期白话报》《场期讲演》,发表《明月楼述》《护国岩词》《两父女》等诗作,教育群众。这些诗作感情真挚,音调婉转,广为流传,吴芳吉在诗坛上的地位从此奠定。

    此后,吴芳吉用如椽大笔写下了《儿莫啼行》《思故国行》《红颜黄土行》《痛定思痛行》等著名诗篇,揭露军伐的暴行和国民党的腐败,描绘了穷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惨状。吴芳吉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赢得了人民大众的一致爱戴,人们亲切的称他为“人民诗人”“爱国诗人”,尤其是他的“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的名句更是享誉华夏,深为郭沫若等一批名人志士所喜爱。

    1932年4月,应加拿大友人之邀,吴芳吉赴重庆大学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讲演《儒家思想与耶教精神》,并现场吟诵新作——颂扬19路军的《巴人歌》。身患感冒的吴芳吉激昂悲愤,声泪俱下,难以自制。不料竟因劳累过度引发肺结核旧疾,当场昏倒,不省人事。

    1932年5月9日,一代诗人吴芳吉溘然长逝,享年36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芳吉创作的诗歌蜚声中外、脍炙人口,受到周恩来、冯玉祥等人的高度赞誉,因而被选入30年代的中小学教材。 B、10岁的吴芳吉跋山涉水来到重庆替父申冤,他在厅堂上落落大方、有礼有节的表现,展示出了超人的胆识和智慧。 C、从永宁中学回到故乡的吴芳吉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组织游行,发表演说,投身革命,展现出伟大的爱国情怀。 D、吴芳吉身患感冒,仍坚持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讲演《儒家思想与耶教精神》并现场吟诵新作《巴人歌》,当场昏倒,不省人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芳吉是“五四时期”享誉诗坛的“人民诗人”“爱国诗人”,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至今深受人民的喜爱。 B、文章首先对吴芳吉的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及影响做了整体介绍,总领全文的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就读于北京清华园留美预备学校时,吴芳吉与美籍教师发生口角,但他拒绝写悔过书结果被开除,之后无处可去,只好流浪街头。 D、文章对吴芳吉的求学经历、工作经历以及其创作经历都做了详细描述,突出了吴芳吉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3)、文中说,人们称吴芳吉为“人民诗人”“爱国诗人”,对此,你怎样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我在父亲赵望云的笔墨中度过自己不知事的童年和充满理想又经历过迷茫的青年时期,这两个时期,父亲对我有着深刻的影响。

    小的时候,我们家里客人络绎不绝,几乎都是为着父亲的画而来。父亲善良随和,从不忍心让来访者空手而归。更有黄胄哥、济众哥、庶之哥(三位均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索性吃住在我家,随父亲习画。这是一个热闹的充溢着温馨和生机的大家庭。许多人以为我会随父亲学画,但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从未强迫我一定得走他的路。

    父亲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旅行写生画画,即使受迫害最深的日子也没有歇脚。他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特别是面向大西北,沿着古丝绸之路,深入祁连山的崇山峻岭、八百里秦川的乡间地头、秦巴山区的林场民居体验生活,创作出大量反映人民生活的传世之作。张大千曾这样说过:“我画马不及悲鸿与望云,悲鸿的马是奔跑的马,望云的马是劳作的马。”老舍先生这样说:“赵先生的山水画本来很有工夫,可是他不喜欢山水里那些古装老翁,所以就在乡间细细地观察,深深地揣摩,要把活人活事放在图画里,以求抓住民间的现实生活,使艺术不永远寄存在虚无缥缈之间。”的确是这样,父亲的画作与劳动人民息息相关,构图中既有理性的审美观,又有豪放自由的笔墨,更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以自己独创的画风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

    我敬重父亲,每次站在他的身边,专注地看他作画,我的心里都会产生隐约的音乐线条,这是一种神奇而美妙的感觉,这感觉随着父亲笔墨的变化和线条的流动而强烈着,强烈着。在父亲画案旁的我,鬼使神差地坚定了当作曲家的决心。父亲一直钟爱中国戏曲音乐,拉得一手好 京胡,他早就发现我在音乐上的天赋和超常的爱好。但那个年月,出身于我们这样家庭背景的孩子是很难进入高等学府的。在我考试结束后,得知考试成绩很好,我兴奋不已。但如父亲所料,我还是落榜了。我酷爱音乐,哪里能经受住这样的打击,一下蔫了。父亲搂过我说:“你既然热爱音乐,就应该认认真真地爱,切不可屈服于眼前的小挫折,时间长着呢。”父亲温暖的怀抱和亲切的鼓励让我轻松了许多,我更加坚定了学习音乐的决心。

    在音乐学院学习的过程中,父亲似乎离得很远,又似乎站得很近,我觉得自己是父亲手中的风筝,他掌握着我的方向,引领我飞向蔚蓝的天空。

    大学毕业分配时,我留在了西安,工作单位是陕西戏曲剧院秦腔团,这和我做真正意义上的作曲家的理想有相当的落差。父亲却认为:“到秦腔团工作是一个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绝好机会,中国戏曲音乐是民族民间音乐的根,不论你学了多少西洋作曲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你今后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你安下心来把它弄明白,将会终身受益。”幸亏父亲及时点拨。在秦腔团的工作中,我开始用大量时间了解秦腔、碗碗腔、眉户,了解它们的板路曲牌形式、唱腔结构、锣鼓特点等等,并与其他剧种如京剧、豫剧、晋剧、川剧等作比较,寻找它们不同的特点。父亲期许的目光告诉我:“美术是凝固的音乐,希望有一天,你用自己的音乐为爹的画注入活力。”我在心中对父亲郑重承诺。从此我的努力有了更明确的动力。

    我崇拜父亲,虽说父亲对我的生活的关照并非事无巨细,但父亲的艺术才华和他坚韧不拔的内心情愫是我一生的榜样。在压力最大的年月,父亲很少说话,只是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不停地作画,累了,便靠着床头,搭着小棉被,微闭着双眼,手中的香烟忽明忽暗,这个时候谁也不会打扰父亲,我们知道父亲虽然停下手中的画笔,可他心中的笔却没有停住。一家人共同守护着父亲心灵的创作净土,在那片净土上,父亲拖着病残的身躯耕耘出他的晚年百幅系列作品。这一组作品是父亲灵魂深处对美好生活的追忆与呐喊,他如交响诗一般冲撞着我的心,激励着我的音乐创作。我热爱父亲,是他的给予让我收获了多彩的人生。如今,我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父亲依然是一座巍巍高山矗立在我的心中。

(赵季平《心语——怀念父亲赵望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散尽千金济英才

﹣﹣追忆邵逸夫先生

    1月7日中午,站在写有“逸夫楼”三个字的大楼前,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校长乐平海心中感慨万千:“多亏了邵逸夫先生捐建的教学楼,经受住了芦山强烈地震的考验。”这一天,著名的爱国人士、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107岁。

“逸夫楼”见证慈善一生

    虽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邵逸夫的长相与生平,但或多或少都听过或见过“逸夫小学”、“逸夫楼”等由他捐助的设施,这些见证了邵逸夫慈善为怀的一生。

    苏州大学姜礼尚教授曾与邵逸夫先生有一面之缘。时任苏州大学校长的姜礼尚教授回忆说,1992年自己随受捐赠学校代表团前往香港参加捐赠仪式,和邵逸夫有了一面之缘。“邵逸夫先生虽然做了这么多慈善,也有很高的社会威望,但为人十分低调。”姜礼尚说,但邵逸夫先生的亲和力很强,在晚宴上主动与代表团代表们合影。

    邵逸夫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支持内地教育、医疗事业的发展。据教育部消息,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先生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迄今赠款金额近47.5亿元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邵逸夫奖”媲美诺贝尔奖

    邵夫先生长期支持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教育科研发展,也关注人类科学进步,创举之一是设立了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该奖项成立于2002年,设有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以及数学科学三大奖项,单项奖金高达100万美元,足以媲美诺贝尔奖。一年一度的“邵逸夫奖”自2004年起已颁奖10次。有人拿了“邵逸夫奖”之后就拿了诺贝尔奖。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原所长陈省身先生于2004获得首届“邵逸夫数学奖”。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与高校合办艺员培训中心

    上世纪90年代初,邵逸夫先生向当时的国家教委提出,希望在内地选择一所大学创办电演员艺训班,吸收内地人才,进行培训后进入香港无线电视(TVB)工作两年。这一设想得到国家教委的支持,最终将合作点定在了邵逸夫先生曾经捐赠过的华南理工大学。

    据参与该项合作的鄢秋萍老师回忆,艺员培训中心面向内地招生,由香港无线电视提供资金支持,在华南理工大学校内授课,双方邀请艺术专家对学员进行授课与培训,经过培训的艺术人才以及电视技术人员可以进入TVB工作。一直到1996年共举办了近10期培训班,培养出邵兵等一大批演艺人才。

逸夫先生一路走好

    邵逸夫逝世的消息传到邵先生在故乡浙江多次捐助过的浙江大学,许多师生和校友纷纷用微博、微信等方式表示哀悼和敬意。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韦路说:“邵逸夫的名字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向邵老致敬!”

    淮阴师范学院宣传部部长朱延华翻出了一份20年前的校报,上面在显眼的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我校“逸夫图书馆”落成》,编辑是朱延华。朱延华说:“‘逸夫图书馆’建成,从校长到学生精神都为之一振,这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东南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李小男表示,斯人已逝,福泽后人,东南大学师生将永远感念这位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慈善家。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景泰教授说:“2007年,我亲自参与了逸夫基金投资我校300万元港币的项目,航师生会永远铭记这个名字。”

    同济大学档案馆馆长朱大章说:“近20年来,‘逸夫楼’一直是同济利用率最高的建筑之一。”网友“啖月忽律”说:“我在‘逸夫楼’里扯过皮,拿过奖,看过毕业典礼,读过书。愿老人家走好!”

    “我们会永远感谢邵先生捐资助教的千秋功业,勤勉求是,严谨治学,为国为民,前行不辍。”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顾玉林说。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草根画家

张虎生

①初见虹先生作画,是在南艺后山坡的香樟树下。午后的春阳,温煦可人。香樟树高大丰茂,嫩绿的新叶,层层叠叠伸展开来,翡翠般灿烂。周围围着不少人,几个石墩,一块大石板,权作画案,中央端坐着的,便是久闻大名的虹先生。看客总是抑制不住兴奋,又正值各种植物传递春信的当口,尤其头顶这棵香樟,招摇的香气,靡靡洒洒,迷人到醉。虹先生却入了禅定,唯见一支画笔,游走在一柄阔不盈尺的宫扇上,细细沙沙,旁若无人。虹先生的笔端,蘸上了一点点的红,非灯笼的艳,也非辣椒的火,而是红里晕着些微藤黄,似有似无,有点日出时那份辉煌。朱砂啊!有人低声道。话音刚落,老干虬枝,嫩蕊点点,一枝雪里红梅,亭亭玉立,于空渺的洁白处,盎然地妙曼地生长出来。自然又是一阵惊呼。有数人同时请教:此画可卖?虹先生没搭话,持着扇柄,反反复复地揣摩,这才落款、钤印,印不大,仅一个字:虹。

    ②“舒服了!”画家自言自语道

    ③自此,看虹先生作画,就成了我期待的享受。虹先生五十开外,素朴少言,随身一只极普通的塑料袋,盛着他心爱的文房四宝。衣香鬓影的大街上,薄裳轻履,提着塑料袋的虹先生,是如此不合时尚,一副三四十年前小厂会计的模样。的确,不但衣着,连内心,虹先生都秉持着逝去甚远的老旧格调,譬如远离烟酒,甚至连茶都不碰,再隆重的场合,也永远是清水一杯。无疑,幼时父辈们遭遇的冲击,成年后供职单位的散落,铸成了一道坎。然而,正是诸种不幸,将少年的朦胧憧憬,孕育成长达三十多年的水墨浸染。虹先生一路拜得诸派名师,积下满腹画稿,才有了今日出手便得的古雅和磅礴。

    ④前几日,我随众人去东郊虹先生的一间大房子,那里,桌子大,纸笔大,自然气势也大。上午,旭日东升,满室堂皇,铺纸濡墨后,虹先生案前立定,手握毫管,目视远方,那凝思运筹的架势,如同一位出征将军,即将跃马万重关山。众人屏息,只见虹先生指尖一抖,再一沉,三下两下,画面右下处,一块巨石悄然出世。下面将发生什么,还是个大大的悬念,但以石垫底,这画,就有了足够的底气,有了坚实的依傍。果然,说有河,就有了流觞曲水,说有山,就有了叠翠峰峦,然后,光也来了。光明,一个古今向往的词,在虹先生的笔下,在远山的峰巅,隐隐绰绰的,露出一个不大的半圆。毫尖墨本就不多,虹先生再伸进笔洗里轻濯一番,澹淡的水墨,化作云漪,渐次晕散开来,连绵不绝如缕,而先前留着的辐条状三两束空白,陡然的,就直射下来,分明是佛光乍现。众人掌声响起,都眼巴巴地望着虹先生,盼着他继续演绎眼前的天地塑造。虹先生沉默不语,双眉微锁,几乎一寸寸地在画上扫描 , 检验作品的姿态,真如古板顶真的会计,熟悉他的人都在等待那一句“舒服了”。

    ⑤千百年来,山水写意,云闲人淡,貌似玩物怡情,实则是心神运化:点染勾勒间,现实的种种块垒顷刻消融,若化作林中月石上泉,便更成就了无眠梦中的壮阔波澜。

    ⑥虹先生签着几家画廊,还是几家画院的艺术总监,但于他,唯有画画,才实实在在得要紧。画廊的画卖了,虹先生得随时提供作品,他戏称四处赶活为“补墙”。有人为他抱屈:人家画廊老板几年工夫,就有房有车了。他答道:人家老板也难的。朋友约请,社区相邀,他一律慷慨应允,非但分文不取,而且及时周到……这样干净的人,我生怕带给他哪怕一丝的烦扰。每次看虹先生作画,我都默不作声;每次同行,我都故意落后几步。望着人流中他清朗的背影,不知怎的,想起罗大佑的一句歌词: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黑夜里移动

陈思宏

    漆黑的夜里,找光。

    柏林有一家餐厅,名为NoctiVagus,此为拉丁文,Nocti为“黑夜”,Vagus为“移动”,意即“黑夜里移动”。

    这是一家没有光的餐厅。

    春夜微寒,我和T走进这家餐厅,室内明亮温暖,与一般餐厅无异。服务生马上过来招呼,帮我们挂外套,问好,闲聊。所有的服务生都是盲人。我们坐在等候区看菜单,招呼我们的服务生是个年轻的女孩,她的脸一直朝向我们,笑容和煦。她向我们推介海鲜,说自己是个爱吃鱼的人。前菜、主菜、点心点妥,餐后还有咖啡跟甜点,服务生接着解说待会儿入座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首先,我们必须把身上所有的光源全部关掉,用餐时严禁拍照。服务生开始给我们做心理建设,等会儿进入的用餐区是彻底黑暗的,但请不要惧怕,虽然餐厅里完全黑暗,但设有特殊的感应系统,安全逃生门也很齐全,让客人可安心用餐。

    在服务生的带领下,我们和另外一组客人一起进入一个光线幽微的区域,这是一个过渡区,让我们从明亮走入幽暗,视觉慢慢习惯弱光源,准备迎接黑暗。服务生请我抓住她的手臂,跟着她走。我尾随着,连续掀开数个帘幕,终于走进了用餐区。我身体突然静止,不敢迈出下一步,因为这里头,果真,完——全——没——有——光。服务生轻声说:“跟我来,左转,来,放心,直走,您不会撞到任何东西,右转,对,就是这里,正前方就是您的椅子,请慢慢坐下。”

    我坐下,没有光,就是没有光。我把手放在面前,完全看不到我的手指。T的声音从桌子的另一头传来,声音里有些许惊慌:“你在哪里?”

    和我们一起进来的那组客人,因为其中一位女士完全无法忍受黑暗,尖叫抗拒。她的呼喊很快消失在帘幕后,应该是被服务生带向光明了。我被黑暗钉在座椅上,身体僵硬,不安开始在皮肤上逼出汗滴。服务生突然发声,我被她的声音吓了一跳,原来,她一直站在我身旁。“我来跟你解说,您的右手边是刀,左手边有叉,杯子在正前方,请您开始用手去寻找,慢慢来,饮料随后上桌。”

    我慢慢伸出手,碰触到桌、巾、刀、叉、匙、杯,还有,从对面伸过来的T的手。我们在黑暗中握了彼此一下,“相濡以手汗”,给彼此打气。

    身体稍微放松之后,我开始听到许多声音。四周其实有许多客人,我看不到任何桌椅和身影,但有许多细碎的人声从四面八方传来。我听到刀锋撞上瓷盘的声音、饮料倒入杯子的声音、笑声、聊天声……当视觉失去作用,我的听觉逐渐开启,敏感度升高。然后,我就明白,为何餐厅要叫“黑夜里移动”了。

    黑暗中,宾客坐定,但服务生上菜上酒,必须移动。他们都是视障者,黑暗对他们已属平常,把宾客们的座椅位置记熟,就可以在其中穿梭自如。这些服务生在外面的世界里,是绝对的弱势,但在这个工作场所,他们身体的弱点就变成他们的强项了。

    前菜沙拉、浓汤上桌,我在黑暗中进食,行动如树獭,生怕打翻水杯、把刀叉扫出桌面、把浓汤送进眼里。黑暗果然有其分量,肢体被黑暗黏住,一切都迟滞缓慢,咀嚼慢,说话也慢。

    看不到菜色,吃食全然只靠味觉与想象力,我知道自己的主菜是海鲜,但有个东西我嚼了很久,就是无法正确说出它的名称,连续吃了三口,我才惊呼:“这是虾啊!”视觉功能消失,必须仰赖味觉与嗅觉,这是一次全新的就餐经历。

    少了视觉,耳朵伸展成漏斗,四周各种细碎的声响都倒进听觉里。隔壁桌一对男女的对话,让餐厅里所有用餐的宾客都忽然安静下来。原来,大家的耳朵,都变成漏斗了。

    男士说:“你愿意嫁给我吗?”

    静。

    这句话像一根绳索,勒住了所有人的喉咙,话语休止,吃食暂停。

    女士没回答。

    男士继续说:“你看不到,但现在我手上,有个戒指。”

    寂静再度塞满黑暗。我的刀叉在空中悬浮,嘴巴微张,不敢动。

    “你愿意嫁给我吗?”

    依然听不到女士的回答。

    再试一次:“你愿意嫁给我吗?”

    重复三次的问句,在黑暗里回荡,求婚的男士喉咙干渴,声线分叉,问句的结尾很微弱。

    “你愿意嫁给我吗?”

    我受不了了,黑暗我可以习惯,但这种悬疑,杀人哪。

    “你……”

    女士的声音,在此时,终于划破沉默。她的声音,在黑暗里点燃了光。

    在彻底的黑暗中,她哽咽着慢慢回答:“我,一,直,在,点,头。”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海边的雪

张炜

    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天就要黑下来了。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

    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

    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

    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他们颤声叫着:“爸……”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赡养上帝(节选)

刘慈欣

    两万艘外星飞船又布满了地球的天空,在以后的两个月中,有大量的太空舱沿着垂向各大陆的太空电梯上上下下,接走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年多的二十亿上帝。那些太空舱都是银色的球体,远远看去,像是一串串挂在蛛丝导轨上的晶莹露珠。

    西岑村的上帝走的这天,全村的人都去送,所有的人对上帝都亲亲热热,让人想起一年前上帝来的那天,好像上帝前面受到的那些嫌弃和虐待与他们毫无关系似的。

    村口停着两辆大客车,就是一年前送上帝来的那两辆,这一百来个上帝要被送到最近的太空电梯下垂点搭乘太空舱。

    秋生一家都去送本家的上帝,一路上大家默默无语,快到村口时,上帝停下了,拄着拐杖对一家人鞠躬:“就送到这儿吧,谢谢你们这一年的收留和照顾,真的谢谢,不管飞到宇宙的哪个角落,我都会记住这个家的。”他说着把那块球形的大手表摘下来,放到兵兵手里,“送给你啦。”

    “那……你以后怎么同其他上帝联系呢?”兵兵问。

    “都在飞船上,用不着这东西了。”上帝笑着说。

    “上帝爷子啊,”秋生爹一脸伤感地说,“你们那些船可都是破船了,住不了多久了,你们坐着它们能去哪儿呢?”

    上帝抚着胡子平静地说:“飞到哪儿算哪儿吧,太空无边无际,哪儿还不埋人呢?”

    玉莲突然哭出声儿来:“上帝爷子啊,我这人……也太不厚道了,把过日子攒起来的怨气全撒到您身上,真像秋生说的,一点良心都没了……”她把一个竹篮子递到上帝手中,“我一早煮了些鸡蛋,您拿着路上吃吧。”

    上帝接过了篮子:“谢谢!”他说着,拿出一个鸡蛋剥开皮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白胡子上沾了星星点点的蛋黄,同时口齿不清地说着,“其实,我们到地球来,并不只是为了活下去,都是活了两三千岁的人了,死有什么可在意的?我们只是想和你们在一起,我们喜欢和珍惜你们对生活的热情、你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都是上帝文明早已失去的,我们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上帝文明的童年。但真没想到给你们带来了这么多的麻烦,实在对不起了。”

    “你留下来吧爷爷,我不会再不懂事了!”兵兵流着眼泪说。

    上帝缓缓摇摇头:“我们走,并不是因为你们待我们怎么样,能收留我们,已经很满足了。但有一件事让我们没法待下去,那就是:上帝在你们的眼中已经变成了一群老可怜虫,你们可怜我们了,你们竟然可怜我们了。”

    上帝扔下手中的蛋壳,抬起白发苍苍的头仰望长空,仿佛透过那湛蓝的大气层看到了灿烂的星海:“上帝文明怎么会让人可怜呢?你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怎样伟大的文明,不知道她在宇宙中创造了多少壮丽的史诗、多少雄伟的奇迹……现在文明是老了,但不是我们的错,无论怎样努力避免,一个文明总是要老的,谁都有老的时候,你们也一样。我们真的不需要你们可怜。”

    “与你们相比,人类真算不得什么。”秋生敬畏地说。

    “也不能这么说,地球文明还是个幼儿。我们盼着你们快快长大,盼望地球文明能够继承它的创造者的光荣。”上帝把拐杖扔下,两手一高一低放在秋生和兵兵肩上,“说到这里,我最后有些话要嘱咐你们。”

    “我们不一定听得懂,但您说吧。”秋生郑重地点点头说。

    “首先,一定要飞出去!”上帝对着长空伸开双臂,他身上宽大的白袍随着秋风飘舞,像一面风帆。

    “飞?飞到哪儿?”秋生爹迷惑地问。

    “先飞向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再飞向其他的恒星,不要问为什么,只是尽最大的力量向外飞,飞得越远越好!这样要花很多钱死很多人,但一定要飞出去,任何文明,待在它诞生的世界不动就等于自杀!到宇宙中去寻找新的世界新的家,把你们的后代像春雨般洒遍银河系!”

    “我们记往了。”秋生点点头,虽然他和自己的父亲、儿子、媳妇一样,都不能真正理解上帝的话。

    “哦,秋生啊,”上帝想起了什么,又站住了,“走的时候没经你同意就拿了你几本书,”他打开小包袱让秋生看,“你上中学时的数理化课本。”

    “啊,拿走好了,可您要这个干什么?”

    上帝系起包袱说:“学习呗,从解一元二次方程学起,以后太空中的漫漫长夜里,总得找些打发时间的办法。谁知道呢,也许有那么一天,我真的能试着修好我们那艘飞船的反物质发动机,让它重新进入光速呢!”

    “对了,那样你们又能跨越时间了,就可以找个星球再创造一个文明给你们养老了!”秋生兴奋地说。

    上帝连连摇头:“不不不,我们对养老已经不感兴趣了,该死去的就让它死去吧。”

    一个星期后,最后一艘外星飞船从地球的视野中消失。上帝走了。

    西岑村恢复了以前的安静,夜里,秋生一家坐在小院中看着满天的星星,已是深秋,田野里的虫鸣已经消失了,微风吹动着脚下的落叶,感觉有些寒意了。

    “我明白了。”秋生爹说,在这灿烂的星空下,他愚拙了一辈子的脑袋终于开了一次窍,他仰望着群星,头顶着它们过了一辈子,他发现自己今天才真切地看到它们的样子,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充满了他的血液,使他觉得自己仿佛与什么更大的东西接触了一下,虽远未能融为一体,这感觉还是令他震惊不已,他对着星海长叹一声,说:

    “人啊,该考虑养老的事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