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广安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农业3.0时代

所谓农业3.0时代,是相对农业1.0、2.0时代而言。农业1.0时代对应于传统农业社会,其特征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给自足,技术水平较低,耕作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对风调雨顺、地力水源等自然因素依赖度高。农业2.0时代开启于近代以来的工业社会,其特征是工业革命的成果逐渐反哺于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工业品广泛使用,农业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较大改观,农产品“量”的问题基本解决。

农业3.0时代则发端于后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它既是对农业2.0时代的继承,也是对农业2.0时代的超越;它的技术水平更高、生产效率更高,同时也更加个性化、更具丰富性;它不仅满足“量”的需求,也能很好地满足“质”的要求。总之,这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颠覆性的农业。

农业3.0时代的农业样态,更是林林总总,琳琅满目,比较重要的就有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定制农业、品质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养生农业、观光农业等等,以及由这些农业样态交叉融合而来的新样态。

    比如智慧农业,它把信息技术引入农业的生产、流通、销售、管理等环节,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以及智能农业装备,依托大数据,实现农业的精细化种植和智能化生产,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升级再造。

    又比如绿色农业,它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民众对高品质、安全健康农产品的需求相对接,采用农药减量、生态循环、施用有机肥等绿色生产方式,生产市场认可的绿色农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类似这样的农业样态不断兴起,“农业+”“+农业”,农业正在抛弃单纯的“地里刨食”,告别简单粗放、整齐划一,迈向一个新时代——农业3.0时代。

(节选自2017《半月谈》13期)

(1)、选文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逻辑顺序 C、空间顺序
(2)、选文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
A、打比方、作比较 B、列数据、打比方 C、举例子、列数据 D、分类别、作比较
(3)、下列选项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介绍了农业3.0时代的含义及其样态。 B、农业1.0时代是单纯的“地里刨食”,自给自足的传统时代;农业2.0时代是简单粗放、整齐划一,广泛使用工业品的时代;农业3.0时代是信息化、技术化水平更高的新时代。 C、蔬菜种植基地引进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可以感知土壤和环境的变化,根据这个变化给蔬菜提供种植需求,这是智慧农业的一种体现。 D、删掉“农业2.0时代的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较大改观。”这句话中的“较大”一词,更能准确体现农业1.0到2.0时代的惊人变化。
举一反三
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听天气预报别只注意温度
①关心天气变化的人每天都收听天气预报,但是不少人往往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判断环境冷热的惟一指标,这是片面的。
②气温适中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较小。所谓气温适中,是指使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不冷,这个温度叫做“不感温”。人们对环境的“不感温”是不同的,如人体对空气不感温为24℃,对水的不感温为34℃,这就是说在24℃的空气和34℃的水中,人们会觉得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因为人正常体温为37℃,在空气中,24℃的空气会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而体内产生的热量则会弥补空气带走的那部分热量,使得人体向外散失的热量与体内产生的热量正好相等,人体保持了相当的热平衡,使人们感觉良好。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不感温”时,人们就会有明显的冷感或热感。这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冷热感起很大的作用。比如,当气温25℃、相对湿度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的感觉(即舒适);同一气温,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时,人体就感觉闷热了……
③人体的冷热感与风力也有重要的关系。冬季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本来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如果坐上奔驰的卡车或窗户大开的汽车、电车,立刻就会觉得风声大作,周身寒冷。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从实验中,大致可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气温在0℃以下,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绿豆那些事儿

    ①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绿豆了。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对绿豆的记载。绿豆跟大豆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华作物。只是与大豆相比,绿豆总是显得地位卑微:大豆位列五谷,与稻、黍、稷、麦被供奉于庙堂之上,而绿豆呢,只能与山芋为伍,居于杂粮之中。其实,有这样的差别,也不难理解,因为,就营养成分而言,绿豆的确太过中庸,只含有淀粉(61%)和蛋白质(22%),而大豆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40%,于是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

    ②除了蛋白质含量不如大豆外,绿豆的淀粉含量不如水稻,产量更是敌不过小麦,于是,它被分在杂粮之中也就合情合理了。

    ③虽然身为杂粮,绿豆却是不甘寂寞的配角。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面,总会多多少少存点绿豆,且不说那些绿豆粥、绿豆糕、小朋友吃的绿豆冰棍以及我们餐桌上的凉拌绿豆芽,单是夏日里每家每户的绿豆汤,就足以证明其对餐桌的贡献之大。

    ④更为特别的是,绿豆的淀粉有着优良的烹饪性能。中国美食中有一种特殊的食材——粉条,(一种纯淀粉“面条”),而在粉条之中,又以绿豆淀粉制成的为佳。绿豆淀粉颗粒出奇的细腻,降低了制作粉条所需的剪切力。说通俗点,就是可以在制作粉条时进行充分的搅拌。这样,生产出来的粉条就会既透亮,又筋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作物能够提供如此高质量的淀粉,这也就是假冒绿豆粉条横行的一个原因吧。

    ⑤另外,富含淀粉的绿豆还有一个特殊用途,那就是制作冻冰棍。绿豆细腻的淀粉赋予了冰棒特有的疏松感。当然了,这种纯绿豆汤冻出来的冰棍,远远没有后来的绿豆雪糕那样松软。不过在早些年那些被糖精水冰棒统治的夏天里,绿豆冰棒已经算得上是极品了。

    ⑥只是,绿豆真如其颜色一样能为我们遮挡烈日,提供凉爽吗?

    ⑦其实,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带走酷热的魔力,而是因为其中富含钾、钠、钙等各种矿物质。夏天,我们很容易出汗,这时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各种宝贵的矿物质。此时喝绿豆汤,可以迅速补充体液和流失的矿物质,达到消暑的目的。所以,在抢救中暑病人的时候,不能给他们喝纯净水,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⑧于是,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绿豆,便成了消暑的佳品。其实,在夏天喝绿豆汤,跟我们激烈运动后,最好补充带盐分的饮料是一样的道理。同时,绿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如香豆素类等),在饮用时会带给我们清爽的心情。

    ⑨虽然名为“绿豆汤”,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煮的绿豆汤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被氧化形成了红色物质,而氧化跟水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以及与氧气的接触情况有关。所以,如果我们用纯净水和不锈钢高压锅来煮,会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绿”豆汤。当然了,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

    ⑩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有一个传说,神农氏之所以能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绿豆。这个“绿豆解百毒”的传说明显只是个传说,但记载绿豆解毒的医学典籍还真不少。比如,《开宝本草》中说,绿豆可以“消肿下气,压热解毒”;《本草纲目》中说,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仿佛绿豆就是万能解毒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迷信绿豆可以解百毒的话,那很可能会延误治疗。

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古琴音韵

    ①中国古琴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在所有的弹拨乐器中,古琴是唯一能够点状出音,同时又能制造出大量线状奇迹的乐器,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②古琴之外的其他弹拨乐器一般都是点状出音,即每弹一次出一音,因而音与音之间会有明显的间隙,不连贯。这使它们在表现音乐的强度和力度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在表现深邃、悠远的意境方面,有着明显的欠缺。然而古琴却没有这样的缺憾。古琴的有效弦长特别长,振幅大,振动时间久,所以古琴在演奏中会出现独有的“走手音”。“走手音”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所造就的线状音迹能让声音产生游动感。这可以使琴音显得绵延而深远。

    ③“走手音”的另外一个特点也能使琴音显得绵延而深远。这个特点就是它可以使古琴的琴音产生逐渐弱化的听觉效果。它的渐弱效果是靠琴弦的振动强度逐渐减弱而产生的,从听琴者的角度来说,音色渐弱迎合了人的心理变化趋势,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激发出人们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钟子期就是先被俞伯牙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所吸引感染,后来才与俞伯牙成为知音的。

    ④古琴之所以能营造出独特的幽深效果,也与该乐器自身的音域有关。多数乐器的音域取向是向中高音区发展,而古琴是往低音区和超低音区发展。这往往能给听琴者低沉、悠远的感受。

    ⑤古琴的“走手音”和自身的音域特点使它有了独特的音韵。人们在欣赏古琴演奏时,会感觉琴音绵长不绝,深邃悠远,会情随音动,觉得幽深的情思萦绕心底,经久不散。

(选文有改动)

下面是小渝同学在“学点心理,助力学习”网站论坛发表的求助帖及部分回复留言。请你阅读后, 完成问题。

求助:中考临近,老师让我策划一次有关学习焦虑的班会。大家给点建议呗。

小渝

“混知”公众号上有一篇相关的,我转几段给你——

身体里的“报警系统”主要由脑子里的三个角色组成:

很久以前,原始人面对危险时,丘脑接收到眼睛和耳朵传来的信号,立马开始四处传输信息!

信号传给楼下的杏仁核,它立即产生了恐惧的呼号:我好害怕!这一叫,惊动了隔壁的下丘脑。为了应对危险,下丘脑飞速给自主神经系统下达指令。自主神经系统调控着身体各个器官,它督促各器官快速响应,原始人瞬间像被打通任督二脉,血脉喷张,这有利于他选择战斗或撒腿狂跑!这个过程,被称为“战斗或逃跑模式”。当原始人大汗淋漓地完成战斗或逃跑时,自主神经系统就会放下戒备,身体也就又恢复淡定的待命状态。直到今天,咱们仍然受用这套机制:当感到不安时,也会像祖先一样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紧张,这样的感受,就是焦虑。

焦虑机制很有用,但它总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儿弄得鸡飞狗跳,也不是个办法,于是大脑开始了系统升级。经过漫长的进化,报警系统2.0版本隆重登场!新版本主要增强了一个理性调节角色——前额叶。前额叶是大脑中负责逻辑、分析、汝策等功能的区域,它可以通过分析实际情况,传递让我们淡定的信号。进化后的前额叶更厚、更发达!丘脑同时把视觉、听觉等信号传给杏仁核和前额叶。有了前额叶的调节,我们可以进一步识别出:哪些是真正的危险,必须进入战备状态;哪些没有那么紧急,可以适当放松戒备。这就是“焦虑”的调节机制!

青少年的前额叶还没有发育成熟,当杏仁核疯狂亮起红灯时,这个职场新手还不能完全控制局面。比如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考试了,想到那么多知识你都没复习,一些难点你也没搞明白……是不是瞬间就没法应对杏仁核的暴走了?如果你的前额叶发育足够成熟,它就会冷静地做好分析,让艰难繁杂的任务逐层分解、井井有条,这样杏仁核的不安就能得到前额叶大哥的抚慰啦!

学习焦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典型的有:

心晴老师缺乏自信。有些同学经历学习的打击,形成了失败定势心理,总是觉得自己做不好,影响了止常水平的发挥,而自信心的缺乏,又加速了对学习的焦虑心态。

动机过强。有些学生总期望自己处于领先地位,害怕失败和落后,把考试看得很重。在这种强烈动机的驱使下,精神高度紧张,甚至不知所措,从而影响考试,逐渐造成了学习焦虑。

准备不足。有些同学平时不好好学习,靠考试前突击学习,没有真正掌握知识,遇到问题就很容易产生焦虑。

此外,有些同学生活作息不够规律不注意休息和营养,最终身心疲劳严重影响考试心理状态,加重了学习焦虑。

其实焦虑并不完全是负面的情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解释了动机水平、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运用在学习中,焦虑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学习效率。适度的焦虑能使我们保持警觉、激发潜能,调动积极的身心状态面对学习,这时学习效率最高。而出学习焦虑程度过高或持续过长时,我们的认知、情绪、行为甚至生理状态可能父到影响,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我们曾举行过类似的班会,以下是老师教案的节选,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三、情境再现,分析原因

1.情境再现

情境一:A学习很刻苦,对学习成绩和老师评价非常重视,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差错。考试中有道题不会做便耿耿于怀、紧张慌乱,连本来会做的题也不会了。

情境二:B每当临近考试便紧张不安,考前常常熬夜复习到很晚,但各学科平时落的知识太多,难以完全解决。人困马乏地上了考场,导致手忙脚乱、焦虑不堪。

2.原因分析

讨论:以上两位同学的学习焦虑是由那些原因造成的?

四、应对学习焦虑

1.方法分享

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调整情绪、缓解学习焦虑的做法。

2.教师补充

1)运动放松法。当我们感觉到焦虑,有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紧张等感受时,可以通过跑步、游泳等运动使情绪趋于缓和。

2)任务规划法。过于繁难的学习任务考验着我们的逻辑分析和决策能力,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缓解焦虑。例如可以用分解任务法,将难度大的任务分解成简单的小任务,一步步完成。还可以用“四象限管理法”,将繁杂任务分成四类:紧急且重要的、重要但不紧急的、紧急但不重要的、不紧急也不重要的,按照优先度依次处理,以提高效率、缓解焦虑。

3)想象放松法。将焦虑的学习任务想象成宠物“小黑”,把它的优点缺点罗列出来。你就发现“小黑”有调皮顽劣、令你不安的一面,也有活泼可爱、陪你前行的一面。要学会安抚“小黑”、和它好好相处,也要在“小黑”的陪伴激励下走得更远哦!

现代文阅读Ⅰ

莼菜:舌尖上藏着最深的乡愁

——认识《诗经》里的植物

崔丽娟

①思乐泮(pàn)水,薄采其茆(máo)。鲁侯戾止,在泮饮酒。

——《鲁颂·泮水》节选

②莼菜,来自《诗经》里的《鲁颂·泮水》。其中的茆,即莼菜。这是一首歌颂鲁僖公的诗,本诗的主人公兴高采烈地赶赴泮宫水滨,采撷(xié)莼菜以备大典之用。鲁僖公即将驾到,在宏伟的泮宫里饮酒相庆。

③诗中“采茆”是为祭祀作准备。《正义》引《诗义疏》:“茆与荇菜相似,叶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著手中滑不得停。茎大如匕柄。叶可以生食,又可鬻(yù),滑美。江南人谓之莼菜,或谓之水葵,诸陂泽水中皆有”。《本草纲目》中还将荇菜和莼菜进行了对比:其叶似马蹄而圆者,莼也。叶似莼而微尖长者,荇也。莼菜的嫩叶、叶柄和嫩茎均可食用,味道鲜美嫩滑,因此常常在饮酒、欢乐、庆功和祭典中使用。

④莼菜,又名尊蒪(pò)菜、马蹄菜、湖菜等,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茎长1~2厘米,无毛,基部有匍匐根状茎横卧于水体底泥中;花小,单生在花梗顶端,直径1~2厘米,暗紫色;花梗长6~10厘米;叶呈椭圆状,漂浮于水面,长为3.5~6厘米,宽5~10厘米,盾状着生于叶柄,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25~40厘米,有柔毛,叶柄和花梗有黏液;果为革质,不裂,有宿存花柱。

⑤莼菜属水生浮叶植物。曾因其有性繁殖能力弱,对土壤及水环境要求高,原生种群较少,于1999年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1年又被调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莼菜通过地下茎越冬,一般花期为6月,果期为10~11月。

⑥莼菜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浙一带,在云南腾冲的北海湿地也有天然分布,常生在池塘、河湖或沼泽中。莼菜含有酸性多糖,主要存在嫩芽和幼叶叶柄外包裹的透明胶质中,另外,莼菜还包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自古被视为珍贵蔬菜,味道清香,可用来制作杭州莼菜羹、莼菜黄鱼羹等杭州名菜。作为中药材,莼菜具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

⑦莼菜还被人们用来寄托思乡之情。____,“莼鲈之思”就将舌尖的美味和文人浓浓的乡愁串联起来了。

(选自《科普时报》2024年3月30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