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下面是彤彤在“走近汉字”探究活动中,通过不同途径搜集到的资料。请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丰子恺先生在《书法略说》中说:“世界各国的文字,要算我们中国字为最美术的。别国的字,大都用字母拼合成,长短大小,很不均齐。只有我们中国的字,个个一样大小,天生成是美术的。”

材料二:成熟汉字约形成于夏商之际,而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童年时期。中国古代一切思想观念、文化、文明都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才传布久远,保留至今。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汉字是具有中国标识的文化符号,将使中国的文化传播更为有效,让世界更快更好地认识中国。

(1)、通过对图表的分析,你能得出怎样的探究结论?
(2)、下面哪本书对完成这次探究活动最有可能提供帮助?(    )
A、《左传》 B、《说文解字》 C、《朝花夕拾》 D、《论语》
(3)、班级组织“走近汉字”主题演讲会,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开场白”。要求:①符合“走近汉字”主题;②不少于60字。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甲】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有删改)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根据对太阳和自然界的观察形成的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知识体系。反映季节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七十二物候基于二十四节气发展而来,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战国至西汉期间《逸周书·时训解》中首次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为七十二物候:以五日为候,________,六气为时,________。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乙】。

(选自陶妍洁《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有删改)

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对照图(春季部分)

材料三:

    德国人伊纳早在1859年就建议把一年分为八个物候季节。其他物候学者也主张这样划分,并且认为它必须从当地植物种属中选出适合于这目的的植物用来说明各季的特征。这样的分季,用之于农业生产,【丙】是显而易见的。

    以多年日平均气温和多年物候现象的平均日期为指标,北京全年共分为十一个季段。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制定了便于安排农活的一种新的日历——自然历。

北京自然历(部分)

月份

物候现象

平均

日期

(日/月)

观测

年数

最早

日期

(日/月)

(年份)

最晚

日期

(日/月)

(年份)

多年

变幅

(天数)

仲春

4月

榆树始花

山桃始花

加拿大杨始花

连翘始花

杏树始花

玉兰始花

探春花始花

小叶杨始花

碧桃始花

19/3

29/3

2/4

2/4

4/4

4/4

5/4

5/4

6/4

12

24

13

7

24

13

5

9

6

9/3

18/3

25/3

30/3

25/3

25/3

2/4

25/3

2/4

(1976)

(1963)

(1968)

(1973)

(1975)

(1963)

(1963)

(1973)

(1975)

29/3

8/4

11/4

4/4

13/4

15/4

10/4

20/4

12/4

(1964)

(1964)

(1964)

(1976)

(1957)

(1964)

(1976)

(1965)

(1976)

20

21

17

5

19

21

8

26

10

    自然历制作后,自然现象的顺序不会改变,人为的耕作制度改变时,只是农活日期有了改变,仍可根据自然现象作农时预测。在没有气象记录的地方,根据自然历和当年的物候观测,即可预测农时。不仅如此,反过来还可由物候现象推算温度的高低。这对于农业生产有很多便利。

(选自宛敏渭《论北京物候季节的划分与农时预测》,有删改)

请你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银发知播

ㅤㅤ在“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一个平均年龄77岁的短视频博主群体荣获集体奖。这个群体由13位老院士、老教授,中小学老教师组成,他们退休后转战互联网,把短视频变成科普课堂,将拼音、天文、物理、文学等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大众,大家称他们为“银发知播”。

“银发知播”部分人物

人物

身份

年龄

事迹

汪品先

同济大学教授、海洋与地球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86岁

“马里亚纳海沟底下有什么?”“地球转那么快,你会晕地球吗?”汪品先院士在网上发布科普视频,用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年轻人传授海洋知识,至今已经更新了80多期视频,收获了近200万关注者。

戴建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教授

67岁

通过短视频讲解古诗词,以古诗词讲解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风格在网络上走红。如今粉丝已经超过770万。

吴於人

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

73岁

退休后,和十多位博士生一起开设短视频账号,给大家科普物理常识、演示趣味物理实验。她会随手从马甲口袋里拿出各种日用品,用简陋的实验,让一个个晦涩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成为“科学姥姥”。

热评

ㅤㅤ“银发知播”感动我们的是那旺盛的生命力。虽已高龄,却玩转网络;白发飘飘,却依然很潮。

(选自2023年3月7日“中工网”,有改动)

ㅤㅤ“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一个“老”字,凝缩着不容小觑的时间价值。虽然体力和精力日渐衰退,但他们经过岁月洗礼的实践智慧却不曾改变。

(选自2023年3月7日《南方日报》,有改动)

ㅤㅤ这些积累和丰富知识的老人与时俱进,走在了时代潮流的前面。让自己的账号成为移动的课堂。

(选自2023年3月6日“光明网”,有改动)

【材料二】

摇滚奶奶

ㅤㅤ近日,在短视频平台上,一位79岁的“摇滚奶奶”吸引了万千网友的目光。她花白的头发、带有皱纹的皮肤,都显露出古稀之年的痕迹。然而,在她拨动吉他琴弦、开口唱歌的一瞬间,她仿佛又回到了青春年华。

这位老奶奶名叫董云蓉,退休后才开始学习吉他,68岁时因一个翻唱流行歌曲的视频火爆全网。除了在电视与网络上亮相,董云蓉和乐队成员们还经常到各地社区、福利院中表演,把热情和欢乐带给更多人。

(选自2023年7月25日“杭州网”,有改动)

同学们认为以上材料很有时代性,决定编辑成公众号推文,请你协助完成下列任务。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