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民族文化我传承】家国情怀是一种民族记忆,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请阅读下列语段,完成相应任务。
材料一
“传”就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现在岌发可危,有的实际上已经没有“传”的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所以,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存在,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
“承”就是继承、发扬、延续,还包括转化和创新。把传统的文化和物质精神保留下来,之后怎么办?是不是都要学习和弘扬?不行,要区别和选择。对于精华的部分,不仅要保留,而且要使它发挥作用;对于糟粕的部分,要留下来让后人知道,但不要复制,也不需要扩大。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传统文化要分清“传”和“承”》(节选)
材料二
2017年,腾讯和敦煌研究院启动“数字丝路计划”。次年,公司旗下王者荣耀团队提出一个设想,能否为游戏人物杨玉环“穿上‘飞天’的衣服”?
在专家指导下,团队用6个月,派出22位设计师,出了37个版本才终于定稿。定格在壁画中的“飞天”,就此伴着声声琴韵,以游戏人物的面目来到掌心——这款皮肤得到4000多万用户的下载,强势“破圈”了。
新华社2021-04-07《文化国宝有新“活法”》
材料三
主持人: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对当下年轻人的吸引力这么大?
廖昌永(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文化认同,也就是身份认同。古人云“____”,当物质基础到达一定程度,精神需求会更加凸显。中华文化在5000年的发展中,恰恰是不断学习、不断融合、不断提升的,这是它连绵不绝的原生动力。我们说“笔墨当随时代”,文化怎样才能在保持独立的基础之上,跟时代同频共振,这也是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要去思索、去探求的。
杨朝明(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我认为这和文化自信直接相关。我们的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连绵不断,深层原因就在于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与此同时它也铺染着我们的生命底色。就像孔子的弟子颜回夸赞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当我们真正走进传统文化的时候,也会发现它的魅力和它了不起的一面。
光明日报2021-03-08《“出圈”+“回归”,看传统文化如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