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随州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书评,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

刘永红

    ①目前,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三四十万种,然而能够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专栏鳊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

    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等24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美文,或论述读书的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

    ③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以下诸位名家大师,且看他们怎么说。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易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要多读书,所谓现千剑而后识器。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也就愈可靠。”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

    ④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升学、备课等与饭碗有关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把书读活。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冯友兰先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作家刘堂江曾经研究过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读书方法,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丐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读的文章或者书籍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秦牧的读书方法是“鲸吞牛食法”,“鲸吞”指的是泛读,“牛食”指的是精读,两者互相结合,调配得当。由是观之,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⑤读书更是一门艺术。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譬如,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作家毕淑敏认为,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⑥正如该书封面上那幅版画:一本打开的书与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这是本透着一股书香味,散发着一丝书卷气的装帧雅致的好书。《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当今的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日益式微的当下,如何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去的关键之处。

(选自2017年9月7日“新华网”,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3)、作者在第④段列举大量事例,是否累赘?为什么?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透着书香味的好书,有很强的可读性。 B、易中天、朱光潜一致认为,读书之法,应先博览群书,而后鉴别选择。 C、读书是一种美好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熏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D、只要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每一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
      ①有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这对夫妇决定为孩子养一只小狗。小狗抱回来以后,他们就请朋友帮忙训练这只小狗。在第一次训练前,女驯狗师问:“小狗的目标是什么?”夫妻俩面面相觑,很是意外,嘟囔着说:“一只小狗的目标?当然就是当一只狗了。”他们实在想不出狗还有什么另外的目标。女驯狗师极为严肃地摇了摇头说:“每只小狗都有一个目标。”夫妻俩商量之后,为小狗确立了一个目标:白天和孩子们一道玩,夜里看家。后来,小狗被成功地训练成了孩子的好朋友和家的守护神。这对夫妇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做一只狗要有目标,更何况是做一个人。
      ②我们常常把别人的期待当成了自己的目标。孩童时,这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你会渐渐地长大,无论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美好,它也不属于你。除 非有一天,你成功地在自己的心底移植了这个期望,这个期望生根发芽,长成了你的目标。那时,尽管所有的枝叶都和原来的母体一脉相承,但其实它已面目全非,它的灵魂完完全全只属于你,它被你的血脉所滋养。
      ③我们常常把世俗的流转当成自己的目标。这一阵子崇尚钱,你就把挣钱当成自己的目标,殊不知钱只是手段而非目标,有了钱之后,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把钱当成目标,就是把叶子当成了根。过一阵流行美丽,你就把制造美丽保存美丽当成了目标,殊不知美丽的标准有所不同,美丽是可以变化的,目标却是相对恒定的。美丽之后你还要做什么?美丽会褪色,目标却永远鲜艳。
      ④有人把快乐和幸福当成了终极目标,我觉得这也值得推敲。快乐并不只是单纯的快感,类乎饮食和繁殖的本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最长远最持久的快乐,来自于你的自我价值的体现,而毫无疑问,自我价值是从属于你的目标,一个连目标都没有的人,何谈价值呢!
      ⑤一株树的目标也许是雕成大厦的栋梁,也许是撑起一把绿伞送人阴凉,也许是化做无数张白纸传递知识,也许是制成一次性筷子让人大快朵颐……还有数不清的可能,我们不是树,我们不可能穷尽也不可能明白树的心思。我们是人,我们可以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
      ⑥有一位女子曾说过,出名要趁早。我看,确立目标要趁早。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你永远拥有两个世界
                                                                                                       游宇明
       ①任何一个人都拥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手中的世界,一个是心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你已经掌握的世界,比如你现在从事的职业、你目前所处的地位、你当下的亲人、朋友……心中的世界是你未曾掌握却时刻梦想获得的世界,比如你希望从事的事业、你渴望获取的财富、你渴盼争得的荣誉、你企望得到的人际关系……这两个世界构成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容纳了你所有的心血和汗水。
       ②人无疑应该善待手中的世界,手中的世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它可以让你呼吸、给你温情。但人永远不能放弃心中的世界。人有一点与动物不同,他是为梦想活着的,没有梦想,人就没有朝气,就不会想方设法开发生命的种种潜能,就可能终生碌碌无为。心中的世界就像一座我们从来没有走近过的山,里面藏满了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就像一条我们从来不曾趟过的河,里面充满着迷人的波涛。手中的世界只是我们走向心中的世界的一个基地,却不是我们停步的理由。
       ③我们想走向心中的世界,需要带几个伴侣上路。
       ④第一个伴侣是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创造某个辉煌、抵达某种高度的心理素质。人先要相信自己,才能超越自己。一个过于自卑的人很难实现生命的辉煌。
       ⑤世界总是多角度的,生活中有阳光、云霞,也会有风雨、泥泞,抵达过心中的世界的人,在只有手中的世界的时候,无不遭逢过靠山山崩、靠水水流的日子。鲁迅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够高了吧,可他在民国教育部做公务员时,曾因支持学生运动,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开除过;写《哈利·波特》的乔安妮·凯瑟琳·罗琳现在够出名了吧,但她曾经离婚之后又碰上失业,最穷窘的时候连一日三餐都成问题。这两个人后来之所以能够走向美丽的心中的世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忍耐力这个好伴侣。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面对失败,一般人会想,我这人太笨,注定干不成这个事,干脆算了吧;向往心中的世界的人则认为,我这么聪明,眼前这点困难算什么,换个方向再试几次,我就不信突破不了。结果,他们真的取得了成功。
       ⑥我们还应该极大地培育自己的才华。人固然要有梦想,然而,如果你缺少抵达梦想的起码的才华,梦想再多也是废纸。
       ⑦自信、忍耐力与才华的关系,好比一条河的奔流,自信、忍耐力提供的是河床,才华是实现河流流动的势能——没有河床,河流自然流得不那么痛快;没有势能,河流根本就流不起来。
       ⑧没有一个人不想踏平手中的世界的围栏 , 拥抱花红柳绿的心中的世界,但生活无时不在告诉我们:心中的世界不是高蹈于云端的极乐福地,它其实是一个人在手中的世界里不断出发、抵达的结果。
                                                                                                                (选自《新时文·触摸思想的力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算命不如修德

      ①《庄子•外物》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宋元君与白龟的故事,最后还让孔子上场做了个评论:

      ②宋元君半夜梦到有人披头散发,在侧门边窥视,并且说:“我来自名为宰路的深渊,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里去,但是渔夫余且捉住了我。”元君醒来,叫人占卜此梦,卜者说:“这是神龟啊。”元君说:“有叫余且的渔夫吗?”左右的人说:“有。”国君说:“命令余且来朝见。”第二天,余且入朝。元君问:“你捕到了什么?”余且说:“我网住了一只白龟,直径有五尺长。”元君说:“把你的龟献上来。”

      ③白龟献上之后,元君又想杀它,又想养它,心中犹豫不决,叫人来占卜,卜者说:“杀龟用来占卜,吉利。”于是,元君命人挖去龟肉,用龟甲占卜,七十二次都没有失误。

      ④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说:“神龟能够托梦给宋元君,却不能避开余且的渔网。它的智巧能够占卜七十二次没有失误,却不能避开挖肉的祸患。这样看来,智巧有穷尽之时,神妙有不及之处。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开万人的谋害……”

      ⑤孔子的评论中,让人闻之心惊的是“虽有至知,万人谋之”一语。武侠小说中,没有人可以独自对付武林同盟的人海战术。不论你如何聪明,“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是万人共同对付你?若想躲过这样的灾难,显然需要大智巧。

      ⑥所谓大智巧,至少要从提高自我修养着手。《庄子•徐无鬼》记载了一只灵巧猴子的故事,可以作为借鉴:

      ⑦吴王一行人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山。群猴看见人来,都惊慌地跑开,逃到丛林中。这时,有一只猴子,从容地攀着树枝跳跃,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的身手。吴王射它,它敏捷地接住来箭。吴王命令左右军士一起迅速连发数箭,它就中箭摔下树而死。吴王回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自以为灵巧,仗着身手敏捷来傲视我,才会落到这样的下场。要引以为戒啊!不要以骄傲的态度对待人啊!”颜不疑就去拜董梧为师,去除骄傲的态度,摒弃享乐,谢绝荣华,三年之后,国人都称赞他。

      ⑧以上这段故事中的猴子,确实本领高强,但是奈何万箭齐发,无所遁逃,以致死于非命。猴子只有小智巧,那么人呢?吴王最后对颜不疑说的话,显然有警示意味,而颜不疑也立即决定消解自己骄傲的态度,拜师修炼去了。

      ⑨古代国家设有卜人,是专门负责占卜的官。占卜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周易》占卜。《周易》以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来代表人间的各种复杂处境,并且为每一个卦与爻写下卦辞、爻辞,说明其吉凶悔吝。这一套占卦系统有其灵验之处,但是归结其原理则是强调修德的重要。理由是:有欲望,才会有得失;有得失,才会有吉凶。如果降低欲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后也就不会受制于吉凶之说了。”

      ⑩譬如,“止谤莫如自修”就是一句很好的话。修养到了一定程度时,自然可以逢凶化吉,正如“谦”卦代表谦虚,其六爻“非吉则利”。反之,若无任何修养,则难免招来别人的图谋与敌视,此时命运就不堪设想了。

                                                                                                                                   (作者:傅佩荣  选自《读者》2015年1月第1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放任与自制

    我们看一个淘气的孩子,在父母长辈的宠爱下,有时会说一些没大没小的话,做一些颠三倒四的事。家有客人,他更是调皮捣蛋,无一刻安宁,这就是所谓的发“人来疯”’。

    当然,儿童的自制力本来就较弱,发一点“人来疯” 是情有可原的。但是,为什么有的青年,到了已经懂事的年龄,还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呢?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放任自己。

    比如抽烟,在开始不过是抽抽玩玩的,但有的人却从来不去认真想一想为什么要抽烟,而只是盲目地听凭自己抽下去。于是一根两根,一包两包,直至成为嗜好,积习难改。这不是从放任自己开始的吗?

    如果说,盲目纵欲是自制力的腐蚀剂,那么,反过来自制力是征服放任的有效武器。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描写的保尔·柯察金戒烟的故事。有一次,青年们就习惯能不能改掉这个问题发生了争论。有人说:习惯比人厉害,养成了就改不掉,抽烟就是一例。保尔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人应该支配习惯,但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不然的话,岂不要得出十分荒唐的结论吗?这时,有人挖苦保尔,说他吹牛皮,因为他明知抽烟不好但并没有戒掉。保尔沉默了一会儿,从嘴角拿下烟卷,把它揉碎,斩钉截铁地说:“我决不再抽烟了,要是一个人不能改掉坏习惯,那他就毫无价值。”从此,保尔果然不抽烟了。每一个不想使自己变得“毫无价值”的青年,都应该像保尔一样,下决心依靠自制力跟自己的坏习惯作斗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阅读郭帆的《以丰富细节夯实艺术想象》,回答问题。

①这些年,我一直在拍科幻电影,真实感受到国家的发展进步为科幻文艺崛起提供了强大支撑。观众在大银幕上看到中国航天员身着航天服,在空间站出舱行走,会自然信服而不感到违和。真实世界跟影像世界是有必然联系的,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

②具体到电影创作上,得益于强大的制造业,尤其是3D打印和数控机床的应用,我们制作的特殊道具精度达到产品级水准,营造了逼真的画面质感。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此外,在电影视效层面,我们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常规的比如浩瀚的太空场景、天崩地裂的场面等制作难题都已得到很好解决,尤为可贵的是,这些视效都是由中国团队独立完成的,实现了国产化。

③电影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尤其是科幻电影,最大难点是让想象世界显得真实可信,如此才能把观众拉进来听你讲故事。我们在《流浪地球》第一部上映后做过观众调查,有观众提出:地下城市怎么解决排水问题?没有阳光会不会影响人类生活?有的观众眼光犀利,在一个镜头中看出人物背景不能随镜头远近而有所变化,指出这个场景不够真实。还有观众发现白墙的墙脚过于干净,没有做旧,缺乏烟火气和生活质感。我真心感到观众太懂行了,这些看似“吹毛求疵”的意见,其实是砥砺电影创作不断精进的金玉良言:好电影一定是在无数细节的推敲修改中打磨出来的。

④为了让电影的世界观设定更加科学,在拍摄这部电影续集时,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多个院所的科学家参与联合攻关。比如电影中有一个“地球停止自转”的假定,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时间和历法就变了。科学家通过测算,指出这种情况下一天是60个小时,这样时钟显示的时间就可能是35点20分……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以百科全书的方式进行电影世界观设定,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部分,按照图书馆分类学撰写词条,包括地理环境、天文历法、职业构成、生活习惯等,涵盖人类生活和空间探索的方方面面,内容达十几万字。

⑤我深刻体会到我们需要想象力,更需要把想象力转化为作品的具体方法,即需要建立起符合我们国情的更加强大的电影工业体系——不光是设备和技术,更是流程和标准。这些年,“流浪地球”电影团队把电影工业流程和艺术管理经验完整记录下来并进行研究整理,希望能为后来者的电影创作提供经验。我相信,一茬接着一茬干,未来电影人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电影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