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金华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餐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本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皆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嚓”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个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本头墩发出的。世界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

    三和尚对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可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傅的一点情意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

(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2)、联系上下文,描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②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息声,再无其他声响。(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4)、如果你来评判,明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
         ①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②“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③“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④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⑤“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⑥“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⑦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⑧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⑨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⑩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⑪“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棗”
        ⑫“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⑬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⑭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恒久的滋味

蒋勋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味觉,这些味觉停留在记忆中,成为生命的滋味。

       小时候,喜欢吃糖,甜味停留在孩童时代的记忆,不只是口腔四周的快乐,同时呼唤起许多满足、幸福、受宠的回忆。

       几乎每一个儿童都有过爱吃糖的记忆,在许多民族的语言文字中,“糖”、“甜”,都已经不单单只是生理味觉上的反应,“sweet”、“candy”,也同时包含了满足、幸福、爱等等心理上的感觉。

       甜味如果是人生第一个向往的味觉,甜味停留在记忆里,也就有了童年全部的幸福感受。人不会一直停留在童年,因此人也不会一直满足生命里只有甜味。甜味是幸福,但是甜味太多,也觉得腻。

       我不知道为什么开始喜欢上了酸味。

       大概是在身体发育之后,十二三岁左右,被称为青少年,被称为惨绿少年 , 好像没有熟透的果实,透着一种青涩的酸味。没有放糖的柠檬汁,盐腌渍的青芒果,那种酸,好像初尝到生命里的一种失落、怅惘,一种不严重的感伤。

       酸是一种味觉吗?

       为什么我们说一个人“好酸”,当然不是他身上的气味,而是他透露出的一种在得不到时的一点点忌妒、讥刺、不满足的愤怨委屈吧。记忆里嗜吃甜食的童年,偶然吃到母亲调了许多醋的面条,立刻皱起眉头,酸得全身皱缩起来,那时还不懂得“酸”的意味。等到我在青少年时期,挤了满满一杯纯柠檬汁,不放糖,咕嘟咕嘟喝着,忽然仿佛懂了生命原来除了“甜”,还有别种滋味。

       但是我品味着“酸”的时候,还是不能了解,为什么母亲会顿顿饭都吃苦瓜,极苦极苦的瓜,加上极臭极臭的豆豉,加上极辣极辣的辣椒,极咸的小鱼干,用热油爆炒,还没有吃,远远闻着,扑鼻一阵咸、辣、臭、苦,呛鼻刺激的气味,呛到使人喉头都是哽咽,呛到眼泪止不住。我长大之后,看着母亲耽溺在这样的味觉里,听她叙述战乱里人的流离,她描述炸弹下来,刚才说话的人,不见了,肠子飞起来,挂在树上。她在咸、辣、臭、苦里,回忆着她五味杂陈的一生吗?

       五味杂陈,说的是味觉,但也是人生。

       人生应该只有甜味吗?还是在长大的过程,一步一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生命经验的扩大,我们的味觉也在经验不同的记忆?我在甜味里记忆幸福满足,在酸味里学习失落的怅惘,在辣味里体会热烈放肆逾越规矩的快感。

       我终于也学会了品尝苦味,在母亲临终的时刻,我怀抱着她的身体,在她耳边诵念金刚经,我懂得一种苦味,比甜味安静,比酸味丰富,比辣味深沉庄严。我难以形容,但是我知道,我不能拒绝生命里这样苦味,我终于知道:我多么眷恋不舍,母亲还是要走!我也终于知道:我人生的滋味大部分从母亲处学来。

       从小到大,记忆里最不能忘记的滋味都从母亲的菜饭里学来。我们很少上餐厅,母亲总是一边摘菜叶,一边娓娓说着故事,她用小火煎着一条赤鯮,鱼的酥香的气味久久停留在空气中,至今也似乎没有消逝。母亲的菜有糖醋,有盐渍,有抹了花椒的辛香,有酸辣,有辣苦,也有臭豆腐奇特使人迷恋的臭香。她教会了我去品尝各种味觉,品尝各种味觉混合的不可言喻的滋味。

       但是母亲的滋味里有一种仪式,她会特别慎重料理,那滋味却只是米麦五谷的平淡。

       每一年过年,母亲要蒸一百个馒头,发面的面头要特别挑选过,蒸锅里的水,大火煮沸,蒸气白烟缭绕,馒头要蒸得白胖圆满,用来在年夜祭拜祖先,也象征预兆一年的平安祥和。母亲在揭开蒸笼的盖子时,慎重庄严肃穆的表情,使我难忘,她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是她有生活的虔诚。

       馒头饱满丰圆,透着淡淡的五谷的香。我负责的工作是在每一个馒头正中心用筷子点一个红点,红染料用天然胭脂调成液体,用筷子头蘸着,刚好一个圆圆的红点。母亲在一旁叮咛:要点在正中心哦!那时候还没入学,大概四五岁,我也开始学会了慎重庄严的举止。

       我如此贴近那些馒头,好像麦子在土地里、阳光里、雨水里的全部饱实的生命都给了我,平淡悠长而且沉着,在所有的滋味之上,是更恒久的滋味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划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节选自《芦花荡》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