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题目。

总有人为弱者转身

马德

    ①窗外,乌云布满了天空,天气变得闷闷的。办公室里也昏暗了起来

    ②陶安说,我爸爸说了,他不来。

    ③陶安的父亲是个酒鬼,陶安打电话的时候,他正在一家狗肉馆喝酒,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嘴里骂骂咧咧的,说,别说是你们老师,就是市长见我,我也不见。陶安有爹有娘,却比孤儿还孤单。他上学,一直是姐姐在供着,姐姐一个人漂在北京,很不容易。

    ④崔老师泡了两袋方便面,汤水足足地,端到陶安面前说:“赶紧吃了,你饿了吧!”陶安端起泡面的缸子,还是不敢看老师,蹲下来,吸溜着吃了起来。吃着吃着,两颗很大的眼泪落在了缸子里。

    ⑤下午,宿舍里,一个学生丢了钱。满宿舍的人,都认为是陶安偷的。原因是,下午就他一个人回过宿舍。陶安说,我没拿,我真的没拿过钱。其中一个不由分说,一下子扑上去打了陶安,还说,不是你偷的,谁会偷?你说还会有谁偷?陶安站在那里,一下手也没还,任由那个学生拳打脚踢了半天,只是不停地说,这钱不是我拿的,这钱不是我拿的。

    ⑥拿,拿,拿,你连个偷都不想说。另一个学生恶狠狠地一脚飞踹过来,陶安“咕咚”一下子就被踹倒了。倒了的陶安,愤怒地盯着对方,眼里像要着了火,但没有站起来反抗,在地上坐了好半天。

    ⑦班主任崔老师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他把陶安领到办公室,问他情况。“老师我没拿,我真的没拿别人的钱。”陶安深深地埋着头,不敢看崔老师的眼睛。崔老师“嗯”了一声,然后,轻轻为他拍去裤子上的脚印。

    ⑧“老师也知道你没拿,你不会拿别人的东西,你也不是那样的孩子。”崔老师故意在最后一句话上加重语气。望着一脸无助的陶安,崔老师不由自主地“唉”了一声

    ⑨陶安突然抬起了头,盯着老师看。刚才老师的一叹,像针一样,扎在了他的心上。

    ⑩几天后,崔老师在班里开了个主题班会。主讲人是请来的,陶安看了一眼,心里就“咚咚”地跳,他知道这一定是崔老师故意安排的。同学们很兴奋,因为主讲人有在那所著名大学就读的资历,实在是让他们仰慕。那天,请来的人滔滔不绝,讲了很多学习方法,以及为人处世之道。最后,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⑪“我在学业之余,常在外面打零工。有一次,在一家餐馆帮忙,不知道是谁碰倒了一摞餐盘,碎了一地。收工的时候,老板问是谁打掉的,开始大家都说不知道,后来,却都指向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个孤儿,一只眼睛先天弱视,仿佛他打碎餐盘,是天经地义的。谁知老板一笑,说:‘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在外面被人打了,回家后还要被妈妈打一顿。然后,还要等着打我的孩子来,妈妈抱着我,让那个孩子打,打够了才走。这件事,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当人穷了,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有一种天理,叫蛮不讲理;有一种公道,叫惨无人道。而且,在这样的公道和天理面前,你还得装聋作哑。仿佛,所有这一切,都是你应该承受的。因为,没有人愿意听弱者申辩理由。但我相信,这个尘世,一定会有人为弱者转身。因为,永不泯灭的良知,就像太阳一样在头顶照耀,也总有人会因为良知,而为弱者转身。’老板的话结束后,那个碰摔了盘子的人主动站了出来。果然,不是那个孤儿!”

     ⑫同学们中间随即响起了一片掌声。陶安也坐在下面鼓掌,黑黑瘦瘦的身子,颤抖着,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瞬间,他泪雨滂沱,哭成了泪人。看着主讲人,他嘴里不停地喃喃着两个字:姐姐……

(选自2014年1期《今日文摘》,有改动)

(1)、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2)、阅读第⑧段中划线的句子,描绘一下崔老师“唉”时的所思所想。
(3)、说说文中的崔老师是一位怎样的人?
(4)、文中的“弱者”具体指谁?题目“总有人为弱者转身”有何深刻含义?
(5)、有读者认为陶安偷了钱,也有人认为他没偷。你怎样认为?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查 问          
                                                                                                    [俄国]契诃夫
        那天中午。地主沃尔迪烈夫,一个高大壮实、头发剪短、眼睛突出的男子,脱掉大衣,拿绸手绢擦一阵额头.胆怯地走进衙门里。那儿满是用钢笔写字的沙沙声。……    “我想在这儿查问一点事情,不知该找谁接洽?”他对看门人说。那人正从办公室深处走出来,手里托着盆子,上面放着玻璃杯。“我要 在这儿打听一点事情,并且要一份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那您就往那边走,老爷!诺,找窗子旁边坐着的那一位!”看门人用托盘指着尽头的窗子。
        沃尔迪烈夫嗽了嗽喉咙,往窗子那边走去。那边是一张绿色桌子,桌面土满是斑点,倒好像那桌子害了斑疹伤寒似的。桌子的边上放着两叠厚厚的蒙着一层灰尘的案卷,一本还算整洁的翻开的簿子放在醒目的桌子中央。一个青年靠桌子坐着,头上竖起四撮头发,鼻子很长而且生着粉刺,身上穿着褪色的制服。他把大鼻子戳到纸上,正在写字。他右边鼻孔旁边有一只苍蝇在散步,他就不时努出下嘴唇,往鼻子底下吹气,这就给他的脸添上极其操心的神情。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在您这儿,”沃尔迪烈夫小心地对他说,“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姓沃尔迪烈夫。……顺便我要一份三月二日会议记录簿上决议的副本。”
        文官把钢笔探进墨水瓶里蘸墨水,然后看一看:笔尖上蘸的墨水是不是太多了?他相信墨水不致滴下来,于是沙沙响地写起来。他的嘴唇努出去,然而用不着再吹气:苍蝇飞到他耳朵上去了。
        “我可不可以在这儿查问一下?”沃尔迪烈夫过一分钟又问道。“我姓沃尔迪烈夫,是地主……”
        “伊凡•阿历克塞伊奇!”文官对空中喊了一声,仿佛没看见沃尔迪烈夫似的。“等商人亚里科夫来了,你就对他说,要他在给警察局的呈文副本上签个字!我已经跟他说过一千回了!”
        “我想查问我同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的诉讼,”沃尔迪烈夫喃喃地说,“这个案子是大家都知道的。我恳切地请求您为我费一费神。”
        文官仍然没看见沃尔迪烈夫,正捉住他嘴唇上一只苍蝇,仔细观察它,然后把它扔了。地主嗽一嗽喉咙,拿出方格手绢大声擤鼻子。然而这也无济于事。文官仍然不理他。他们沉默了两分钟光景。沃尔迪烈夫从表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放在文官面前那本翻开的簿子上。文官皱起额头,带着操心的脸色把簿子拉过去,合上了。
         “我要查问一点小事,……我只想弄清楚古古林娜公爵夫人的继承人是根据什么理由……。我可不可以打搅您一下?”
        可是文官只顾想心思,站起来,搔着胳膊肘,不知什么缘故走到一个橱柜那儿去了。过了一分钟,他回到他的桌子这边来,又摆弄簿子:这回簿子上又放了一张一卢布钞票。
         “我只打搅您一分钟。……我只要查问一点小事。……”
        文官却没有听见。他动手抄写一个什么文件。
        沃尔迪烈夫皱起眉毛,灰心地打量所有那些笔底下沙沙响的人。
         “他们写个没完!”他暗想,叹气。“他们写个没完,叫他们都见鬼去吧!”
        他离开桌子,在房子中央站住.绝望地垂下双手。看门人文端着玻璃杯穿过房间,大概留意到沃尔迪烈夫脸上的狼狈神情了,因为他走到沃尔迪烈夫面前,轻声问道:
         “哦,怎么样?问过了吗?”
         “问过了,可是人家不愿意理我。”
        “ 那您就给他三卢布好了,①……”看门人小声说。
         “我已经给过两卢布了。”
         “那您就再给一卢布。”
        沃尔迪烈夫回到桌子那边,在翻开的簿子上放了一张绿色钞票。
        文官又把簿子拉到跟前来,动手翻阅,随后,忽然间,仿佛出于无意似的,抬起眼睛瞧着沃尔迪烈夫。他的鼻子开始发亮,转红,由于微笑而起皱纹了。
          “哦,……您有什么事要我效劳吗?”他问。
          “我想查问一下我的案子。……我是沃尔迪烈夫。”
          “很高兴,先生!是古古林一案吧?很好,先生。那么认真说来,您要查问的究竟是什么呢?沃尔迪烈夫就向他陈述他的要求。
        文官活跃起来,仿佛一股旋风把他卷进去了似的。他查档案,吩咐人抄写副本,给申请人端椅子,所有这些事一刹那间全办完了。他甚至谈了谈天气,问了问收成。等到沃尔迪烈夫起身走出去,他就送他下楼,殷勤而恭敬地陪着笑脸,做出他随时愿意在申请人面前跪下去磕头的样子。不知什么缘故,沃尔迪烈夫倒觉得过意不去,就顺从某种内心的冲动,从衣袋里取出一张一卢布钞票来,递给文官。那一个不住鞠躬,陪着笑脸,把钞票接过去,而且用的是一种近乎魔术师的手法:钞票只在空中一闪,就无影无踪了。……
         “哎,这些人啊,②……”地主暗自想着,走到外面街道上,站住,用手绢擦额头。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①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②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③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④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⑤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

      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

      母亲病故时,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摩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老天爷,别下雨,包子馒头都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

      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

      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爱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就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着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

      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起了童年。

      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

      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毛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

      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不断呻吟:“疼死我了!”“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的看我,然后转过头去。

      1985年暑假,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

      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耳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

      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

      不少人都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

      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启蒙老师

贾平凹

    ①5岁那年,娘牵着我去报名,学校不收,我就抱住教室的桌子腿哭,老师都围着我笑,最后就收下了,但不是正式学生,是一年级“见习生”。娘当时要我给老师磕头,我跪下就磕了,头还在地上磕出了响声。

    ②那个女老师倒把我抱起来,我以为她要揪我的耳朵了,那胖胖的、有着肉窝儿的手一捏,却将我的鼻涕捏去了。

    ③“学生了,还流鼻涕!”大家都笑了,我觉得很丢人,从此就再不敢把鼻涕流下来。因为没有手巾,口袋里常装着杨树叶子,每次进校前就擦得干干净净的了。

    ④老师长得很白,讲课的声音十分好听,每每念着课文,就像唱歌一样。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她这么好听的声音,开头的半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听懂她讲的是什么,每一堂课却被她的声音陶醉着。所以,每当她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一句话也答不出,她就说:“你真是个见习生!”见习生的事原先同学们都不知道,她一说,大家都开始小瞧我了,以后干什么事,他们就朝我伸小拇指头,还要在上边呸呸几口,再说一句:“哼,你能干什么,你真是个见习生!”我们为此打过几次架。

    ⑤娘后来狠狠地揍了我一次,罚我一顿不准吃饭。老师知道了,寻到我家,向我和娘做了检讨,说是她的不对,问我是不是听不懂课。我说:“我光听了你的声,你的声好听!”她脸红红的,就笑了。从此,我就下了决心,一定不落人后,老师对我格外好起来,她的声音还是那么好听,但一下课,就来辅导我,惹得同学们都眼红起来。

    ⑥一年级学完后,老师对我说:“你年纪小,不让你升级。”我当即就吓哭了。老师却将我抱起来,说她是哄我,宣布我再也不是见习生了。我一高兴,就叫她“姨姨”,叫完就后悔了。她却并没有恼我,还拧了我的嘴一下,她笑了。我也笑了

    ⑦我那时最爱语文,尤其爱造句,每造一句都要写得很长,作业本就用得费。后来,就常常跑黄坡下的坟地,捡那死人后挂的白纸条,回来订成细长的本子;一到清明,就可以一天之内订成十多个本子呢。但是,句子造得长,好多字不会写,就用白字或别字替着,同学们都说我是错别字大王,老师却表扬我,说我脑子灵活,每一次作业都批“优秀”,但却将错别字一一挑出。让我连做三遍。学写大字也是我最喜欢的课,但我没有毛笔,就曾偷偷剪过伯父的羊皮褥子上的毛做笔,老师知道后,就送了我一支。我很感谢,越发爱起写大字,别人写一张,我总是写两张三张。老师就将我的大字贴在教室的墙上,后来又在寺庙的高年级教室展览过。她还领着我去让高年级学生参观。高年级的讲台桌很高,我一走近,就没了影儿,她把我抱起来,站在那椅子上。那支毛笔,后来一直用到没毛了,我还舍不得丢掉。

    ⑧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我的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娘要给父亲去信,总是拿着几颗鸡蛋来求老师代写,教师硬是不收鸡蛋,信写得老长。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她说:“你现在能造句了,你怎么不学着给你父亲写信呢?”我说我不会格式,她说:“你家里有什么事情,你就写什么,不要考虑格式!”我真的就写起来,因为家里的事我都知道,都想说给父亲听,比如奶奶的病好转了,夜里不咳嗽了。娘的身体很好,只是唠叨天凉了,父亲的棉衣穿上没有。还有我学习很好,考试算术得了100分,语文得了98分,是一个字又写错了。信花了3天才写好,老师又替我改了好多错字,说:“以后到高年级做作文,或者长大写文章,你就按这路子写,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我从那时起就记住了老师的话,之所以如今我还能写些小说、散文,老师当时的话对我影响很大。

    ⑨这一年,我们上完了二年级。寒假里,同学们都去挖药、砍柴卖钱,商量春节给老师买些年画拜年。到了腊月三十中午,我们就集合起来,拿着一卷子年画,还有一串鞭炮去找老师,但是,老师却不在。问校长,原来她调走了。校长拿出一包水果糖来,说是我们的老师临走时,很想到各家去看看我们,但时间来不及了,就买了这些糖,让开学后发给我们每人一颗。我们就都哭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我的那位老师,在寺庙里读了4年书,后来又到离家15里外的中学读了3年,就彻底毕业了,但我的启蒙老师一直没有下落。如今,老师还在世没有,我仍不知道,每每想起来,心里就充满了一种深深的惆怅。

(选自《自在独行》,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版,有删改)

文学阅读。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小题。

录取通知书

廖天锡

①我小学毕业那年,统考前学校组织我们住校补课。一天,我丢了15张饭票,合计3斤12两(旧制16两为1斤),是5天的定量口粮。

②我哭着跑回家,母亲一听慌了:“怎么得了!这5天吃什么?”

③我沮丧地说:“不读了!”

④父亲说:“虽然饭票丢了,但书还是要往上读!”他立即从队上的食堂称来3斤12两米。这是父母亲两天多的口粮,给了我。他们吃什么?我没要,咕哝道:“反正考上了,也供不起!”

⑤“谁说的?我肩膀顶不起脊背顶!丢了几张饭票就不读书了?以后不知还要碰到多少难事呢!”60岁的父亲着了魔似的把我拖到学校,把米交给学校食堂。

⑥我担心父母亲饿肚子,中午又往家里跑,却看见他们在稻草树下忙碌。生产队的稻草扎在树腰上,下面悬空,两头小中间大,呈漂亮的弧形,像一个巨大的球,雨再大都淋不进。时令已是盛夏,树腰上只剩松松垮垮的稻草帽。父亲见了我,十分尴尬地说:“捶点谷子!”说着,解开两只稻草活结,把稻草横摆在簸箕里,他们一个一个翻找。母亲用拇指甲小心翼翼地把夹杂在稻草中的谷穗掐断,放到身边的铜脸盆里,又继续翻找。然后是捶,接着,母亲端起簸箕颠簸——扬弃禾叶、灰尘和瘪谷,留在簸箕里的是一点点二皮谷。母亲把二皮谷颠进铜脸盆里——我掉了15张饭票,两位老人要从稻草堆里找补,渡过难关。

⑦我鼻子发酸,暗暗发誓努力学习。

⑧全校只人一人考上县里的重点中学——书本费、住宿费、伙食费全部在内,要42元,但父母亲翻箱倒柜,只凑了10块钱。

⑨幸好凭借录取通知从生产队仓库过了360斤口粮谷卖到粮站转户口,拿到20.88元;加上通知说一学期的学费可以分两次交,父亲终于松了一口气。

⑩开学那天,父亲挑着被子和木箱步行70里,把我送到老城区的永兴二中。次日早饭后,全班同学坐船过便江去新二中的建校工地劳动,父亲又送我到码头。上船后,父亲突然喊:“站里一点!木箱挨着水面了!”说着,揸开五指擦眼睛。我心头一热,也泪流满面。老人家目送我过了江、上了岸才转身离开渡口。

⑪期末考试前,找我搭铺的同级同学让他父亲偷走了我的被子。等我把情况告诉班主任时,他已经跑了。

⑫放假那天,到家已是傍晚,两位老人还在禾场上剁金刚刺柴蔸。父亲说剁成片晒干卖给供销社,5分钱一斤,用来凑下学期的学费。父亲的手被金刚刺的倒钩划开一道道口子,结满紫黑的血痂。我心头一酸放声大哭,说书没法读了。父亲惊问我犯了什么事,我抽泣着诉说了被子被偷的情况。父亲如释重负,说世上只有做贼眼,没有防贼眼;被子没了,书也要往上读。过后补了一句:“你那同学太没良心!”

⑬次日早饭后,我要去找那个同学。父亲说被子是要不回的,练练胆量也好。我跑了15里路打听着那个同学的家,但门已上锁,直到太阳快落山也没开门。被子没要回,那个同学也因此没再去读书。

⑭春节后,我带着舅舅给的一床被子和父亲卖金刚刺柴蔸的钱回校。此后4个学期,我们那一带方圆几里山上的金刚刺柴蔸几乎让父亲一锄一锄挖光了。

⑮初中最后一学期实在没钱入学,父亲决定卖家具。买主是父亲的远房表侄,姓胡,在煤矿下进。原先讲好是30块钱买三屉桌,吃过饭后快搬时,他提出要小衣柜。父亲说,小衣柜是三屉桌两倍的价,但还是让他抬走了。

⑯父亲目送表侄抬着贱卖的小衣柜远去时,怔怔地收回视线,将15张2元面额的人民币一张一张递给我。

⑰“攒劲读书!”老父亲低声叮嘱。

我心头如有春雷滚过。

初秋的一个下午,正在破篾的父亲接过我的高中录取通知书,没看,额头上的皱纹叠作一堆,苦笑着把通知书还给我,轻轻地吐出含混的两个字:“收好!

⑳我把通知书收好,一收,收到现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的味道

龚细鹰

①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 爱的孩子一样细致。两个多月后, 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 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 手掌,在风中轻轻摇摆。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她熟练地掐住棉花秆顶 部的一部分, 稍一用力, “咔嚓”一声将它折断, 对着一棵棵棉花 “狠下杀手”。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

②我着急地大叫: “妈,棉花会死掉的! ”

③母亲轻轻一笑道: “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④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地掉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地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不给它们“打顶”。

⑤母亲的抉择是对的。“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 的花,而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 且短, 虽然看上去绿叶葱笼, 却只有稀硫几朵花开。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⑥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 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⑦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田里,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天空湛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 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

⑧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明月皎洁, 一片一片的 白云层层叠叠, 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 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 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她喃喃道: “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 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

⑨初冬,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 嫁妆。机器扎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 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 铺在崭 新的布上, 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新棉被蓬松厚实, 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 斗。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棉被, 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打雪 仗, 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园走来, 脸和手都冻得通红, 她身 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袄。我问: “妈,你冷吗?”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 “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⑩晴朗的冬日,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晚上把头坦进被里,会闻到一股香味,我问母亲: “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香香的,真好闻。”

⑪母亲说: “哪来的香味?那是棉花的味道。”

⑫母亲老了,再也干不动农活,不能种棉花了,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羽 绒服,可母亲还是说冷,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棉被。穿上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⑬母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穿着蓝色金丝绒棉袄 的老人,背影极像母亲,顿时心跳加速,明知不可能,但还是身不由己紧跑几步追上她……

⑭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子,伫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便咽无语, 一任泪雨滂沱。

⑮多年以后,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一生。

(选自《羊城晚报》 2018 年 6 月 19 日 )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