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2018年中考语文冲刺模拟试卷(五)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窗前的树

张抗抗

    ①我的窗前有一棵树。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②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决不喧哗。又过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③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④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⑤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粟,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却窥见它的树干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⑥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⑦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它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⑧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⑨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

(1)、对文本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序,生动地抒写了洋槐在春夏秋冬的不同姿态。 B、文章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窗前洋槐的偏爱与崇敬之情。 C、对洋槐的花开花谢作者不喜不悲,表达了对生命轮回的无奈。 D、文章结尾的“默契”是指作者与槐树虽无言相对,但又心意投合。
(2)、请概括洋槐树在春夏秋冬的主要外形特征。
(3)、第②段“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第⑧段“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划横线的“沉稳”和“沉默”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4)、请品析第⑤段句子

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粟,它呻吟。

(5)、你觉得洋槐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从洋槐的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生活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
                                                                                                               元无心
      ①梨、苹果、香蕉、土豆等果蔬汁很容易变色。变色后不仅难看,味道也受到影响。怎么办?加点柠檬汁。
      ②果蔬中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多酚化合物。去皮之后,这些化合物就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醌(kūn)化合物。这种醌化合物很容易互相连接,成为“褐色素”,从而使这些食物变色。而柠檬汁中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它可以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可以直接被氧化,从而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以此来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这样,抗坏血酸牺牲了自我,保护了脆弱的多酚,保持了果蔬“新鲜”的颜色。
       ③在食品工业中,人们根据柠檬汁的作用机理,就可以直接添加抗坏血酸。在超市销售的果汁和蔬菜汁,很多酒添加了抗坏血酸,以保持其外观和风味。
       ④抗坏血酸的作用不仅于此。人们在熟肉制品中经常会加入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两种作用:一是与肌红蛋白反应,使之呈现诱人的红色;二是抑制细菌生长,实现防腐功能。加入抗坏血酸,可以促进前一个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发色”的过程。许多人认为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其实,它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的亚硝胺才是一种致癌物。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在不需要亚硝酸盐的肉类食品中,有时也会加入抗坏血酸。因为肉中油脂氧化会释放出不好的味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如果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抢先消耗周围的氧气,从而保护油脂不被氧化,有助于保持肉味的“新鲜”。
      ⑤抗坏血酸本身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脱氧抗坏血酸。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在面食加工中,常常加入抗坏血酸,改善面团性能,增加面团筋道。面粉中含有谷胶蛋白,其中有许多巯(qiú)基——就是带着一个氢原子的硫原子,脱氧抗坏血酸会掠夺其氢原子。当我们揉面时,巯基中的氢原子就会被脱氧抗坏血酸夺走,剩下的硫原子就会两两相连,形成所谓的二硫键。当大量的二硫键形成,面团中的谷胶蛋白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增强其筋道。
         ⑥大多数情况下,食品添加剂都是为了改善风味、口感,增加食品稳定性等等,本身并不具有营养意义。但是抗坏血酸并不属于这个“大多数”。在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时候,它通常被叫做“抗坏血酸”。而它本身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维生素C不稳定,空气、光照、加热、与金属容器接触,都会使它失去活性或者分解。但是,正是它的这种不稳定,使它具有了良好的“抗氧化性”。在体内,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加到食品中,它舍己为人先被氧化,从而保护食品中的其它成分。
       ——选自《食品与生活》(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我说,你听
                                                                                           木铃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的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说“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到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特别奖励
          恢复高考那年,我们正读初一,新来的班主任是位教英语的姓宋的老头。
         第一堂英语课,宋老师将一张偌大的字母表挂在黑板旁的墙壁上,虽然是手写的,但看起来一目了然。之后,他又在黑板上板书一遍,逐个地教我们:“学好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看样子,他是一个慈祥的老头,并不是一个严厉的老师。
         有一天上英语课,他发给我们每人一张白纸,要求我们按顺序默写出26个英文字母的大小写,他说对此次测验成绩优秀的学生,将给予特别的奖励。尔后,他就若有所思地站在门前,眼望着门外出神。20分钟后,他似乎醒过神来,立即收上试卷,并很快阅完了所有试卷,然后拍拍手,轻松地宣布:“很好!除了一个同学写错了3个字母外,其他同学都是100分,很高兴有这么多同学能得到奖励。但在奖励之前,我不得不警告这个学生――张小哲,请你站起来!”
         张小哲是一个一向沉默的男孩子,从不惹人注目。此时,他站了起来,两眼望着老师。
         宋老师对他说道:“我实在想不通,这么简单的几个字母,全班同学都会,而独有你一个弄出差错,你说你惭愧不惭愧?”
        张小哲默不作声,所有同学都幸灾乐祸地盯着他。“你必须回答我!”宋老师一反之前的慈祥态度,透露出一种近似残酷的威严,“惭愧,还是不惭愧?”
       “我不惭愧。”张小哲轻声地说,但他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脸绷得紧紧的。
      “居然不惭愧。那么,你凭什么理由?难道大家错了而你一个是对的?快说!什么理由?”宋老师近似歇斯底里地吼道,并一步步向他逼近,脸上奇怪的表情令人捉摸不透。
        我们不再幸灾乐祸,心里都有些紧张地为张小哲捏一把汗。
       “我有理由。但我绝对不说。”张小哲望着逼近自己的老师,眼里噙满了泪水。“老师,你不要逼我,我不会说的,如果你一定要逼我,我现在就离开学校。”他真的提起了书包。沉默,短暂的沉默。我们看见宋老师朝张小哲走过去,双手放在张小哲的肩头,一改刚才的暴怒,温和地说道:“好吧,我不再逼你,请坐下吧。”
       然后,他退回讲台,扫视着全班学生,语重心长地说道:“第一天上课我就讲过,学好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我并不急于知道你们的英语成绩,但很想知道你们的为人,所以才有今天的这个测验。请大家再次抬头仔细看看我身后的那张字母表――你们以为我忘记摘下的字母表,它有一个不易察觉的错误,而除小哲外,你们全部照抄不误。他虽然没有得到一百分,但他是个诚实的人,所以,他敢于说自己不惭愧。这种勇气非常难得,很少有人能在强大的逼迫下坚持真理,威武不屈。请大家终生牢记:重要的不只是成绩,更要有品德。这,这就是我要给你们的特别奖励!”
         那一刻,全班54名同学有53名低下了头。只有张小哲没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万一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⑪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⑬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⑭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逃匿的倭瓜

蒋建伟

       ①人会隐藏,瓜,也一样。

       ②可能是长得不好看,圆圆的扁,弯弯的长,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也可能有自知之明,从夏天开始,它就一直隐藏在浓密肥大的叶子丛中,时刻寻找着逃跑的机会,不想让你逮住它。然而当冬天快要来了的时候,掀开这一丛那一丛的瓜秧,“呀”,瓜秧上、黄叶子背面的许多小刺儿一下扎住了手,接着是阻挡不住的突然的惊喜:“倭瓜!满地跑的大倭瓜!”胆小的倭瓜们立马现出原形,大小老少,慌不择路,东西南北,满地乱跑。倭瓜金灿灿的,橘黄黄的,橘黄黄的,身上掺杂的那一丁点的绿,过不了几天也会变黄的。摘倭瓜的当儿,猫下腰,找到老根子往上一拽,“啪啪啪啪”,瓜蔓下的嫩根子一阵乱响,叶子也乱响,黄的绿的,“窸窸窣窣”的尘土惹了一身,直直腰,阳光正毒,大汗“稀里哗啦”地乱淌,湿漉漉的衣服粘在皮肤上,有点痒痒,可一看见瓜秧上悬挂的一个个灯笼,这点脏算什么?只是纳闷:它们到底是如何隐藏了一夏半秋的?

       ③倭瓜的叶子是瓜果类植物中最大的。夏天里,瓜秧有节,蛇似的向前爬,一条两条许多条,贴住地皮的节伸出五六个嫩根子,像手脚一样牢牢抓住一小团一小团的泥土、腐草。瓜秧一枝发四个杈,吐叶,开花。一片片叶子迎着太阳,扯直嗓子,唱着歌儿。拼命高爬过其他的枝枝蔓蔓。一只一只的绿色大手,捧出了一个浩浩荡荡、郁郁葱葱的天下。叶子有两个手掌大,朝阳的一面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刺儿,一不小心就扎你一下,正因为这样,你不敢随随便便去摘花儿,哪一朵花下边不是一大片叶子?

       ④可是,哪怕扎手也要摘花儿,一种谎花﹣﹣只开花、不结果的花儿。谎花装成不说谎的样子,怒放金黄的花蕾,释放出满世界的暗香,吸引蜜蜂纷纷前来采蜜,也吸引你来采花儿。采来的花掺和粉芡鸡蛋油炸,或热水一焯,小葱蒜泥凉拌,下酒就饭,横竖那叫一个好吃。大自然的这类纯绿色食材,你还上哪儿找啊?

       ⑤不说谎的倭瓜花儿,其实就是小瓜纽纽儿。有的秧子每个杈能结两个瓜,有的只结一个瓜,有的瓜纽纽儿长着长着就没了下文,真正坐果之后,那些瓜纽纽儿好像吹小气球似的,从瓜屁股开始,一鼓作气长到头顶,几十天的工夫就变成一个个篮球、一个个大肚子、一个个有梦的人。它们的梦回是什么呢?

       ⑥是绿意萌动的春天?那,是它们小的时候。

       ⑦三四月里,随便做一个深呼吸,满肺腑都是甜甜的空气。刚钻出大地的倭瓜叶子,先是小小怯怯的两片鹅黄嫩绿,而后是变大的一片油绿,然后是一片一片。这当儿,瓜秧子还是嫩嫩的呢,叶子还是小鼻子小眼睛的呢,连浑身上下的小刺儿都那么水嫩,风吹来,步子不稳,细细的腰儿怎么也站不直,连浑身上下的小刺儿都那么水嫩,风吹来,步子不稳,细细的腰儿怎么也站不直。但是,它们大口大口地喝着阳光喝着雨露和风,才几天,一片比一片变大,变肥厚,墨绿墨绿的。它们大手拍着小手,赞美每一天的幸福生活。。

       ⑧太阳底下,瓜秧上的最上边几片叶子在鼓掌。一片叶子突然朝下边望了望,一惊,发现最初的两片叶子,已经变黄、枯萎。它们为什么这么苍老呢?那可是我们的老大!

       ⑨这个小精灵呀,仿佛看见了那两片叶子出生前的一幕:

       ⑩一个下午,南风尚寒,零下二摄氏度的天气,一个人在一小块空地里,种下了几粒种子。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6日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走过村庄

胡启涌

①风把我与一地的落叶吹向村庄,步履窸,叶子窸窸。

②河流紧贴着村庄,娴静的河水湛蓝如练。风拂过时,河中清波粼粼,两岸也随着波纹荡漾开去。几棵有些年数的柳树,痴守着河岸,风急柳乱,河风任意侍弄着柳树的长发,河面也变得影影绰绰起来。

③这个隐在山间的小村庄,现在只剩下一片宁静了,人们离开了这里,集体迁到了远处更为便利的小镇。我无数次走过这里,欣赏过这里的草木人间,我在这里能快速地找到内心的故乡,心生安宁。现在,河边没了挑水的人,没了洗衣的人,没了放牛的人……整条河流已交给了几只黑水雉,它熟悉这条河流,只需要抬头一瞥,就会读懂河流的每一个细节。

④整个村庄都是青瓦木房,石墙护院,推开虚掩的木门,屋里的烟火已远去,抬手触摸旧物件,润润的凉凉的,就像受潮的记忆,时时处于破壳发芽的状态。只要随意一摸,手印就会真实地印上去,指纹与木纹清晰地重叠着,一个完整的村庄顿时在心中温暖起来。

⑤瓦房一间挨着一间,沉默得像一群闲坐院边的老人,坐姿各异,满是沧桑。房顶上,道道瓦沟和排排瓦垄上的湿湿印迹告诉我,一场小雨刚刚来过。排排青瓦,是村庄一架铺陈开去的大号钢琴,风吹过,琴声响起,轻时如低诉,急时似号鸣。檐角上的一撮松土上,一根蒿草在风中时俯时仰,指挥着村庄的露天音乐盛会。

⑥瓦檐下的木房已无人居住,一码一码的柴火堆在房前房后。曾经奔忙在田间的铁铧光亮不再,在岁月的销蚀中斑驳暗沉。挂在木梁上的一把锄头,紧紧贴着墙壁,与脱了齿的犁耙、断了柄的钉耙,在时光中保持着一致的静谧。一个完整的背篼搁在屋角,还配有一对精致的棕丝背带,里面装着一些包谷壳,算是对屋里残缺旧物的一个补充。门外一口石水缸,底部已陷在了泥土中,古意苍苍。在曾经的时光里,这座瓦房主人的每一餐饭,每一次浆洗,都从这口水缸开始演绎。还有随处可见的石猪槽,没入瓦砾中的石磨盘,干爽如昔的地窖……待到春天,草芽陆续冒出地面,几阵春雨后,疯长的绿意就会再次把它们覆盖,会将这些故园中的旧物件,精心做成一个又一个的绿色包裹,存放在村庄这里,耐心地等待取件人的到来。

⑦一堵半人高的老墙,像村庄的一道浓眉,由脸盆大小的砾石摆砌而成,大约是村民们从村外河里拾来,光滑的表面有水流的痕迹,也有村民的体温。满墙缠绕的枯瘦南瓜藤,恰似一幅章草书法作品中的几道焦墨,恣意地交织在墙上。几个南瓜无人摘回,如几滴硕大的墨点滴落在墙头。一群麻雀在墙头翻飞,蹦上跳下,叽喳不休。一只流浪猫突然出现,麻雀“噗”的一声飞向瓦房。瓦房是鸟儿最安全的家,麻雀总能在檐下找到舒适住处。它们与燕子为邻,同在屋檐下,燕子的旧日泥巢还空着,一个挨一个地“挂”在檐下。等到草绿花开的日子,燕子归来,它们就会同守屋檐下,共话杏花春雨。

⑧我披着轻寒,一个人走过村庄。这里的瓦房依山而建,一条青石满铺的路,顺着山势随弯就弯地穿过村庄。其实村庄不大,就十几户人家,人们离开后也很少回来了,把带不走的瓦房和过去留在了这里,交给了四季的风雨管理。时间愈久这里就愈安静,适合一个人孤独地走过。

⑨还好,河流不会离开这里,始终以母性的温情拥抱着村庄。我聆听着河流的吟唱,与瓦房、石板,还有那些静躺在光阴里的旧物件,一起依偎在河流的臂弯里,用最暖心的语言慰藉彼此,想起沈从文那一句:我就这样一边看水一边想你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11月02 日16版,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