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常熟市2016一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下面这段文字出自古典名著《西游记》,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那大圣护了唐僧,牵着马,守定行李,见八戒与那怪交战,就恨得咬牙切齿,擦掌磨拳,忍不住要去打他,掣出棒来道:“师父,你坐着,莫怕。等老孙和他耍耍儿来。”那师父苦留不住。他打个唿哨,跳到前边。原来那怪与八戒正战到好处,难解难分,被行者轮起铁棒,望那怪着头一下,那怪急转身,慌忙躲过,径钻入流沙河里。气得个八戒乱跳道:“哥啊!谁着你来的!那怪渐渐手慢,难架我钯,再不上三五合,我就擒住他了!他见你凶险,败阵而逃,怎生是好!”行者笑道:“兄弟,实不瞒你说,自从降了黄风怪,下山来,这个把月不曾耍棍,我见你和他战的甜美,我就忍不住脚痒,故就跳将来耍耍的。那知那怪不识耍,就走了。”他两个搀着手,说说笑笑,转回见了唐僧。唐僧道:“可曾捉得妖怪?”行者道:“那妖怪不奈战,败回钻入水去也。”

(1)、上段文字中的“那怪”指的是谁?他本是天庭卷帘大将,因何原因遭贬流沙河畔?
(2)、“那怪”熟悉水性,呆在河中不肯上岸,孙悟空、猪八戒奈何不得,后来是怎么听命于唐僧,成为取经者的?取经成功后,“那怪”被封为什么佛号?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在做  花在瞧

傅秀宏

    那天,我问10岁的女儿:“荷兰的国花,是什么花?”

    女儿走到我的跟前,很快就回答出来:“爸爸,是郁金香。对不对?”

    我非常高兴,点头说是。接着,我又问女儿:“那……你知道‘花语’是指什么吗?”

    女儿歪着头想,最后小声说:“是不是……一种花儿向世界说的话呢?就像妈妈对我说的贴心话一样……”

    我对这种童话般地解释,非常赞赏。“好聪明,那爸爸再问你,白色郁金香的花语是什么呢?一个答案是纯洁的美妙,一个答案是干净的心情,还有一个答案是明澈的眼睛哪个?”

    女儿想了半晌,坚定地对我说:“我都选。

    我提醒说,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我看过一个故事,故事中的郁金香告诉我,白色郁金香的花语,全部包括这三样。

    女儿翘着小嘴,好像颇有依据的样子。

    我来了兴趣,让女儿讲一讲这个故事。

    女儿笑了,拉开了话匣子。

    某天夜里,一个叔叔在高级宴会上,盗取了珍贵的黑珍珠项链。之后,溜回了他的秘密住所。他穿上丝绸长袍坐到书房里的沙发上,静静地读书。突然,门铃响了。原来是一个侦探到访。

    叔叔装出一副笑脸,热情地把这位不速之客领到书房。桌子上,摆着一个插满白色郁金

    香的花瓶,郁金香的花瓣都是闭合的。

    “先生,请问今晚你在哪儿呢?”

    “我一直待在家里。你到来之前,一直是我一个人安静地在书房里看书。你看,就是这

    本《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叔叔指着桌上扣着的那本书。

    侦探把这位叔叔递过来的书翻了一下,又放在桌上。突然,侦探发现花瓶里插着的白色郁金香,不知什么时候,花瓣全都张开了。侦探拔出—枝看了一看,用鼻子嗅了一嗅,又把花插进去,然后肯定地说:“先生,你在撒谎,因为有人看到你刚回来了一会儿。”

    这当口,女儿突然不说了。

    我问:“是谁看到那位叔叔了?”

    “你猜?”

    我摇头,女儿做了一个鬼脸,说:“就是那束白色郁金香呀!它有一双明澈的大眼睛。因为在夜里,白色郁金香的眼睛,就是它的花瓣,是闭合着睡觉的。可是,如果屋里来了人,打开灯光照射一刻钟后,眼睛就会张开的。侦探看到白色郁金香片刻之间张开了,就知道书房刚才—直是黑的,这位叔叔不可能在黑暗中读书。”

    我给了女儿一个漂亮的吻,接着问:“那为什么你还要选‘干净的心情’呢?”

    “白色郁金香,并没有因为和一个小偷叔叔住在一起,就没有了‘干净的心情’。”

    “那‘纯洁的美妙’怎么解释?”

    “花是最纯真,就像天真的儿童,不会撒谎,这样的心儿最美妙了!”

    我惊叹了,连连鼓掌。孩子看课外书,看出了不一般的高度。

    孩子们都有一颗纯洁的心,就像花儿一样。

    “人在做,天在看”,依我看,也不妨改作“人在做,花在瞧”。我们做事,可要对得

    起孩子和花儿呀,因为他们正捧着小脸瞧呢……

(摘自《教师博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冰湖

    ①“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打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②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③“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④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招呼儿子起网。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⑤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⑥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⑦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⑧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⑨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⑩“咔嚓”一声,桨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⑪“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⑫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珍惜那些麻烦你的人

①父亲在老家算是半个木匠,不以做木匠活儿为生。而让我曾一度颇为不解的是,父亲虽不以此为业,但却颇喜欢置办工具,锛凿斧锯,样样俱全。如此一来,倒是大大方便了四邻八舍的乡亲们。谁家要是锯块木头、安个锄把啥的,便会很顺脚地来我们家借。每每父亲不但笑脸相迎,而且一旦遇到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儿对方却一窍不通的主儿,还会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

②每次被帮的那人,都会很感激地说着客套话:“真不好意思,又给您添麻烦了!”

③“不麻烦,顺手的事儿。”父亲爽朗地笑着,随后便大步流星地跟着人家走了。

④因为有时候恰巧赶上吃饭,或者自己手头也正有活儿在忙,父亲却二话不说,立马就走,所以母亲难免会唠叨两句。父亲并不急,还很耐心地对母亲说:“这样做原因有二:一是举手之劳给人帮帮忙;二来也是对咱这些工具的一种保护,工具长期不用也爱生锈。咱不要怕麻烦,人家之所以肯来麻烦你,那就说明人家觉得你这人还行。”

⑤母亲虽尚有余怨,但却不再唠叨。而让母亲以及我们全家人都彻底折服的是在我十二岁那年,家里盖房时的“盛况”。那也是我记事以来我们家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兴土木。

⑥众所周知,修房盖屋和婚丧嫁娶乃乡下人的头等大事。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乡下找不到包工头和建筑队啥的,所以谁家建房盖屋的都是靠乡亲们义务来帮忙,东家只需尽其所能地管管饭就可。记得那年村里同时盖屋的有两家,一是我们家,还有一家就是村西头的田叔。田叔当时在镇上的供销社干经理,整天大背头梳得铮亮,走路老爱仰着头背着手,很有派头的样子。大概是总觉得自己无求于这些穷乡亲吧,反正他只要一进家,就马上大门紧闭,跟村里人鲜有来往。

⑦田叔不但走南闯北的见过大世面,而且还是我们村的首富。所以一不小心跟他家赶在一块盖屋,母亲甚是发愁。因为同样是帮忙,人家田叔家喊出的伙食是猪肉白菜炖豆腐加净面的大白馒头,而且还有好酒好茶叶随便享用。而我们家的条件却只能是玉米面的窝头加不见丁点儿荤腥的菠菜汤。酒倒也备了,不过只能是廉价的散白酒。

⑧可是,出乎母亲预料的是,那天一大早,乡亲们就好像相互约好了似的,呼啦啦地涌进了我们的家院。大家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而听他们议论说,那天西头的田叔家却只有两三个人过去。

⑨也正是这件事情之后,父亲的形象在我们全家人的面前,一下子就高大起来。变化最大的当数母亲,再遇父亲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的事情时,她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会笑脸相送。

⑩后来,我参军离开家乡,然后又转业到了现在居住的这个城市。受父亲影响,平日里不管是对同楼而居的邻居,还是同舟共济的同事,抑或素昧平生的路人,只要有求于我,我都尽力为之,能力所及的事儿自不必说,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也会实言相告。尤其那些从老家来的亲戚或者发小、同学和战友,只要找到我,我都会热情款待,最起码让他们在异乡多多少少也能体会到一丝举目有亲的温暖。

⑪每当目送他们满意而归的背影,我都感动地想:“一个人在世间行走,其实就是生活在相互的麻烦之中,在麻烦之中解决事情,在事情之中化解麻烦,继而在麻烦与被麻烦中加深感情,体现价值。这就是生活,不要怕,更不必躲。因为倘若果真有一天,当孩子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他们已经长大成人远离你了;当父母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他们已经不在人世了;当朋友不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你们已经有隔阂了。”

⑫所以,请好好珍惜身边那些麻烦过你和曾经被你麻烦过,抑或正在麻烦着你的人吧!因为正是这些“麻烦”才让你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丰盈,也更有况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一棵常青树

李汀

①穿过县城的一条小街,来到一处普通的居民小区,赵老师的家就在这里。小区不大,有一棵粗壮的小叶榕树,郁郁葱葱,很醒目。赵老师住在三楼,小叶榕树的树枝伸到窗前,触手可及。

②赵老师家里的陈设再简单不过了:一张旧书桌、一台老电视机、一张木质旧沙发、一张简易木床。

③就在两个多月前,九十三岁的赵老师把他一生的积蓄三十九万余元,全部捐给了四川苍溪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设立“良才奖”,用于资助特困学生完成学业。捐资时,工作人员问他:“捐这么多钱,您自己还有钱吗?”赵老师笑着说:“还有呢,还有呢。”说着,从衣服口袋里掏出皱巴巴的六元钱,对工作人员说:“看嘛,还有六元呢,够吃一顿早饭了。”

④谈起这笔“巨款”,赵老师对我说:“有每月退休金中结余的生活费,获得国家、省、市荣誉的奖励,撰写稿件所得的稿费……”赵老师就是这样省吃俭用,一笔一笔,把“小钱”攒成了“巨款”。赵栋贤老师常说,最好的投资是教育。他捐出毕生积蓄,就是为了帮助有志学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也让更多有识之士关注支持教育。

⑤从赵老师家里出来,我回望那棵小叶榕树,它是那么高大,茂盛。金色的阳光洒在树上,有一种安静的力量。赵老师站在窗前,向我挥手告别。这情景,让我突然觉得,赵老师就像是一棵树,默默奉献,绿意浩荡。

⑥20世纪50年代初,贫苦家庭出身的赵老师被选送就读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教育系。毕业后,他在南充五中开始了挚爱一生的教书育人事业。从南充五中,再到苍溪中学、三川中学、苍溪师范学校,赵老师先后在四所学校当教师、任校长,他呕心沥血、开拓实干,可谓桃李满天下。

⑦在赵老师曾经工作过的苍溪师范学校校园里,有一棵桂花树。秋季开学,满树金色的桂花盛开,香气四溢。四十五年前,赵老师调到苍溪师范学校任校长,一干就是十二年。那时学校刚刚恢复办学,赵老师一手抓校园建设,一手抓教学质量。短短几年的时间,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教学成绩成为全市三所师范学校的第一名。

⑧这棵桂花树,就是恢复办学时赵老师从学校附近山上移栽过来的。刚移栽来时,桂花树纤细瘦弱,来到校园里,像是积攒了全身的力量,没过几年,就枝繁叶茂,树干有碗口粗壮了。如今,桂花树茂密的枝叶仿佛撑起一个天然的大帐篷,微风过处,满枝绿叶沙沙作响。桂花香伴着琅琅的读书声,惬意美妙。

⑨赵老师闲不下来,退休第二年就马不停蹄地投入苍溪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中。从那时起到现在,三十多年里,他跑乡镇,去学校,到农家,与乡镇干部、学校老师、贫困学生座谈。他到各地筹集资金两百多万元,用以资助一千多名学生。

⑩上世纪90年代,学生小林父亲亡故、母亲生病,身处辍学边缘。一筹莫展时,赵老师来到小林身边,帮助他解决生活困难,资助他上学。提起赵老师,如今已是大学教授的小林满怀感激:“当年要不是赵老师及时伸出援手,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

⑪小樊也曾得到赵老师的资助,如今,她已经大学毕业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老师。我问她:“如果赵老师是一棵树,你觉得他是一棵什么树?”

⑫小樊沉思了一会儿,坚定地告诉我:“赵爷爷就是一棵香樟树。”

⑬小樊说,她每次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找赵爷爷,一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棵高大的香樟树。在小樊心里,赵爷爷就像那棵香樟树,坚定地守护着、帮助着他们这些遇到困难的孩子,给他们前行的希望和信心。“我现在也学习赵老师,关心关注失学学生。这也是一种传承吧。”小樊说。

⑭那一天,我怀着敬意,专门去看了那棵香樟树。树冠蓬勃,撑起一大片绿荫。我手抚树干,把脸贴上去,眼前是赵老师和蔼亲切的模样。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阅读

____

黄晨

①阳光抚在屋顶的青瓦上,早起的鸟儿已经高歌着展开双翼,迎接清晨的第一缕微风。乡村的空气总是那么的清新且平和,充满了令人舒适的气味。每当这时,我的耳畔总会响起雄壮高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想起他。

②仲春时节,我们这个坐落在万山围子中的小村庄,便被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包裹成一片鲜红。映山红,也就是杜鹃花,它们的颜色真像在血水中浸泡过一样,重叠的火红、深红、鲜红、浅红,把延绵的山染成了一片红色的晚霞。在映山红的海洋中,最醒目的并非青瓦白墙,也并非是蓝得高邈的天穹,而是同为红色的,每天五点准时升起的五星红旗!升旗手就是我记忆中的他——一位耄耋老人。

③天还未亮,老人在他同样银丝如雪的老伴儿的搀扶下,手捧那面叠得整整齐齐的红旗,来到了村子前高高竖立的旗杆下,在威武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目送国旗冉冉升上蓝天。老人颤颤地举起了右手,挺直脊梁,一个标准的军礼使漫山的杜鹃花都黯然失色。盯着冉冉升起的红旗,老人的眼中充满了孩童般的热望神采。每每这时,他的老伴儿——那个慈祥的妇人,便端坐在一旁的青石上,微眯着双眼,见证着这一神圣的时刻,目光中流露出无法掩饰的自豪与骄傲。

④“风雨无阻”就是村里人对这位升旗老者的评价,也可以说是对他最高的赞扬。老伴却以一种嗔怪的口气道:“老头子就是倔驴脾气,要是一天不让他去,还跟我置气呢!”但其实大家都听得出来,老妇人的嗔怪语气中更多的是自豪,她正以这种方式向众人炫耀着她那位“退伍不褪色”的军人丈夫呢!

⑤升旗的老人身体尚还健朗,只是有些记事不清了。但每每孩子们围着他要听故事时,老人总能很清晰地说出一句:“当年在部队……”于是滔滔不绝,如溪水般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孩子们静静地倾听着,老人这看似无头无尾,却真挚感人的故事。“那时候条件很不好,去当边防兵,整个班我最小,只18岁……”老人讲着故事,眼中闪着光,“那时大雪封路啊!里面出不去,外面进不来。班长照顾我,把他的干粮给我,一直坚持到雪化掉,外面的给养送上来。我活了下来,而班长却因为营养不良体质衰弱,被高原反应夺去了生命……”讲着讲着老人语塞了,转过头偷偷地抹去了眼角的浊泪,“班长临死前只留下了一句话:一日为兵,终生为兵……”

⑥我问老人:“爷爷,每天这样您不乏味吗?”老人笑了,摇摇头。

⑦村民问老人:“老头,怎么?还想回部队啊?”老人笑了,点点头。

⑧记者问老人:“您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是出于什么目的吗?”老人笑了,既不摇头也不点头。

⑨还有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会问他各式各样的问题,但老人只是笑,那种笑容没有任何刻意的着色,只是一个军人本色的微笑。

⑩老人去世那天,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正艳。村民们自发地给老人举行一个简单而庄重的追思会,老人安卧在血红的杜鹃丛中,身上覆盖着他那面升了四十年的国旗。村口的大喇叭里,《义勇军进行曲》高亢而嘹亮,一遍又一遍。

安葬老人的第二天,村门口那根高高的旗杆上,又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那鲜亮而光辉的色彩,像一枚火炬,点燃了山村的这片蓝天。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