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入学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宝库里,喜剧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俄国思想家巴赫金就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应包含有笑的因素。”

    当前,喜剧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电视娱乐化浪潮此起彼伏;喜剧电影日趋繁荣;在戏剧演出市场,喜剧颇受观众青睐。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喜剧艺术奏响了这个时代的喜剧大合唱。

    不过,当下的喜剧发展也是问题丛生。各种搞笑、逗乐、嬉闹,都被视为喜剧,将喜剧等同于娱乐,喜剧成了一个容纳所有娱乐形式的大箩筐,搞笑的东西都往里装。当今时代,喜剧的处境非常尴尬,有些所谓“喜剧”,实际是闹剧而已,甚至为了逗乐而陷入低俗娱乐。喜剧被扭曲、被矮化,喜剧因戴上了名缰利锁而失魂。何谓喜剧之魂?乐观自信、理性超脱、自由狂欢的喜剧精神乃是喜剧之魂。

    伟大的喜剧艺术作品一定是喜剧精神高扬的作品。以戏剧为例,中外戏剧史上,真正优秀的戏剧作品,要么悲剧精神强烈,要么喜剧精神鲜明。而优秀的正剧也并非悲喜调和、不悲不喜,而是悲喜交融、有喜有悲。而当代不少所谓的“喜剧”作品,则多是不喜不悲、平淡寡味的平庸之作。

    数年前,哲学家俞吾金曾断言,一个“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当今时代,人们需要通过喜剧的笑声来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喜剧是嘲讽愚陋、抨击邪恶、褒美贬丑、祛邪扶正的艺术。喜剧就是vx理性的精神、敏锐的眼光、智慧的头脑、批判的视角审视纷繁复杂的现实人生,让人对自己的存在及其周围的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够以“轻松、幽默和爽朗”的乐观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

    一部喜剧艺术史证明,那些贴近现实人生、针砭时弊、鞭挞邪恶、追求真理、充分高扬起喜剧精神的作品,才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可是,多年来,已经很难看到这种精·心构思、发人深思的喜剧作品了。有追隶轻松效果、浅薄庸俗的滑稽楚剧,却缺少从心灵深处汲取的智慧;有对历史的随意篡改和戏说,却失去了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和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勇气。有“巨无霸”式的大制作,却没有灵魂的大震撼。

    当代的喜剧精神内涵容易被“一种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所取代”。如果将喜剧等同于平庸浅薄的逗乐、搞笑,那将是喜剧的矮化和异化,是喜剧的悲剧。真正的喜剧是理性和智慧的产物。伟大的喜剧作家,不仅才华横溢,而且胆识超群,他正视现实、敢说真话、乐观自信。当代民众所热爱的喜剧正是那种贴近民间、直面现实、嘲讽邪恶与丑陋、维护真理与正义的喜剧。只有这样的喜剧才会是出自智慧的心灵,并能产生犀利的嘲笑和沉思的微笑。

(摘编自2017年10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各种形式、风格的喜剧艺术奏响的时代喜剧大合唱,表明喜剧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 B、在艺术的宝库里,真正优秀的喜剧艺术作品一定是高扬着乐观自信、理性超脱、自由狂欢精神的喜剧作品。 C、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悄然来临,是因为喜剧的笑声能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 D、当代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取代了喜剧精神的内涵,使喜剧变成了平庸浅薄的逗乐和搞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喜剧艺术的重要性和在当代繁荣发展的情况人手,引出当代喜剧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B、文章用较多篇幅列举了当下喜剧存在平庸浅薄、逗乐等现象,引发人们思考喜剧应该具有的精神和灵魂。 C、文章通过对喜剧作用的阐述,进而说明贴近民间、直面现实、鞭挞邪恶、追求真理的喜剧才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 D、文章通过正反对比论证,阐发了因平庸浅薄的逗乐、搞笑而使喜剧矮化、异化是喜剧悲剧的主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种由轻松的情调、浅薄的俏皮话和滑稽的双关语引发的笑,都不是真正的喜剧应有的笑。 B、只有将套在喜剧身上的名缰利锁去掉,喜剧才能摆脱被扭曲、被矮化的境地,找回丢失的喜剧之魂。 C、当今,人们乐于接受轻松、滑稽、搞笑、逗乐的喜剧,只是因为生活压力的沉重和内心的孤独、焦虑。 D、经常阅读或观看真正的喜剧,有助于让我们对自己的存在及其周围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拥有乐观的态度。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里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选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捧与挖

鲁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攻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

(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美天文学家提出星光罩理念

    在搜寻太阳系外行星时,遇到的最主要阻碍不是太空光学望远镜有限的观测能力,而是恒星发出的强烈星光。它淹没了恒星周围行星的反射光,让人们无法观测行星。至今,在解决星光问题上,科学家采用的常规做法是在太空光学望远镜的镜头前安装遮光罩来遮挡星光。然而,遮光罩的方法存在局限性,部分原因是光线在遮光罩周围会产生衍射,从而影响对太阳系外行星的观测。

    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科罗拉多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韦伯斯特·凯什宣称找到了解决星光问题的更好方法——将遮光罩从太空光学望远镜前取下,放置到太空中。据7月6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介绍,凯什基于19世纪法国物理学家菲涅耳创立的光学理论,设计出一种专门用来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的太空望远镜系统,这一系统由“恒星遮光板”和太空望远镜两部分组成,该星光罩呈花瓣形状,直径大约35米,安放在离太空光学望远镜2万公里的太空中,“花瓣”用来遮挡恒星的光芒,而“花朵”中间的孔洞可以供行星发出的微光通过。这不仅能够免去光线衍射现象,同时也能几乎完全阻挡住强烈的恒星星光。当天文学家要聚焦观测某个特殊的星系时,他们可以让星系、太空中的星光罩和太空光学望远镜处于三点一线,最终在没有星系星光干扰的情况下研究恒星附近的行星。

    凯什介绍说,他用计算机模拟和1/1000大小的模型对花瓣形状的星光罩进行了测试,两者的结果均显示星光罩能够极大地减少星光的干涉作用。如果将星光罩同先进的望远镜(如美国宇航局计划于2013年发射的韦伯太空望远镜)相结合,天文学家就可以直接获得太阳系外行星的成像。凯什估计,星光罩和光学望远镜这种一前一后的设计能观测到远在100光年处的行星,因此在以地球为球心、半径为100光年的宇宙天体中,那些类似太阳系的星系都可以是其研究的对象。

    对于凯什提出的方案,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太阳系外行星专家马克·库兹内表示,星光罩的概念没有得到相关的检验,因此可能会出现无法意料的技术问题。加州工学院的太空望远镜专家查尔斯·贝奇曼就认为,让星光罩精确地在某个位置稳定一定时间以便望远镜捕捉到行星图像也许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凯什表示,最新提出的设计方案比现有的方法具有更佳的光学特性,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凯什说,“恒星遮光板”可以让恒星发出的光芒衰减百亿倍,使太空望远镜能观测到行星,甚至辨认行星上大陆、极地和海洋等地貌特征,以及甲烷、氧气和水等可能与生命有关的物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越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②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③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④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存在的价值。

    ⑤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遇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05版,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己任的文艺创作,既是时代的视窗,又是精神的花朵,并由此而铸就其“新”的禀赋与“美”的特质。这就使任何内容与形式的文艺创作,都必须以独具的魅力和特殊的方式传递出一种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以使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既可观瞻生活的胜景,又可实现认知的提升;既能获取艺术的欣悦,又能采撷思想的果实;既会驱散心灵的空虚,又会增强进取的信心。

    文艺作品所充盈和辐散出来的向上、向前的力量,其最大的聚焦点就是真善美,而真善美在意识层次和社会层面,则属于道德范畴。虽然各种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文本与辞章、形象和故事永远都是其基本的构成要素,并由此形成了文艺创作的道德决定论。诚然,文艺作品中的道德传递确实不像社会伦理学那样富于思辨力和逻辑性,但这只是存在方式的不同。

    事实上,自从《诗经》《离骚》开启了文艺创作的先河之后,道德含蕴与道德评判就一直是文艺的主体形态和至高绳墨。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被广泛接受和认同,并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甚至被奉为经典,正是隐匿于其中的道德内曜所致。孔子所作的《春秋》,之所以能让乱臣贼子闻而生“惧”,便是因为书中融贯了强大的道德力量;鲁迅的小说,看似在讲故事、写人物,但力透纸背的文字无一不是鲜明而强烈的社会道德评判。

    这并不是个例,而是一道铁律。任何文艺创作都必须恪守和遵从。否则,只玩形式、玩技巧,忽视作品的精神品位与道德内涵,注定是难成正果的。文艺的天性和天职从来就是发现美和创造美,就是弘扬良知与布达道义,就是宣示真理和传播文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文艺始终以创造文明和弘扬道德为己任,并以优美的形式和诗性的表达忠实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足迹,使我们得以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并为此而由衷地将之称为“经典”与“史诗”,永远地将之定格为思想的圭臬和道德的范式。

    在文艺创作中,真善美是道德的最大极和文明的最高值。创作主体只要在创作实践中抓住了这个关节点,并加以艺术化、审美化的实施与表达,就一定会创作出社会认可、受众认同的优秀作品。做到这一切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必备条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切,则是须经过多方砥砺和艰苦磨炼的。除了艺术技巧方面的艰苦磨炼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思想、精神、道德上的不断淬冶与提升。处于改革时代与发展大湖中的艺术家们,更应当源源不断地用精品佳作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点亮人生、纯化生活、助推发展。

(摘编自艾斐《发掘和表现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使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