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人文信仰”,它的启发来自现代学者提出的“人文宗教”。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不出世的却具有超越性的东方宗教,它不像其他的宗教,需要有神,有耶稣、安拉等外在权威。它不需要外在的权威,它有一种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信仰。内在超越性,也就是道德心,如孟子所谓“仁义礼智”。儒家传统的这一特质,若称为中华“人文信仰”更准确。

    “人文信仰”在儒释道中都有,儒家比较典型,儒家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在世俗社会中要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一是个体生命的健全,即诚意、正心、修身;另外就是建功立业,即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人生追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具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文化的属性。但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

    信仰体系当中,儒家肯定人首先要解决肉体的存在问题,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儒家是重义轻利的。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这也是治国理政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如孔子所说“富之”“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所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在这个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文化。这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主要内涵。

    儒学是仁学,但一般只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关于“爱他人”,孟子曾发挥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爱他”或“他爱”推展为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个由近及远的层次。实际上,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就彰明了儒学仁学的首要内涵就是“为己之学”。 “为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他是先成就自己。这和现代人生存理念是一致的。一个人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开发出来,成长为一个士,再成长为君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然后你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说过:“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义”在孟子这里发挥得比较到位。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这是孟子对儒家核心价值的阐发。儒学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认为在功利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价值,更高的原则,并借此来引领、驾驭功利。这也是对道义上的担当精神的高扬。

    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了“礼法”范畴。他把“仁”“义”这个基本的人文信仰转化成内规矩和外规矩。内规矩即德的柔性约束,外规矩即法的刚性约束。德与法统一起来就是礼或礼法。德与法一起,共同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因此,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

(本文选自2017年4月1日新华网发展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东方宗教,它不需要外在权威。内在超越性,亦即道德心,是儒家传统的一个特质。 B、儒释道中均有“人文信仰”,但儒家比较典型。它是“以出世的心态行人世的功德”,它要完成在世俗社会中人之为人的使命。 C、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道德文化属性都是人类所具有的属性。但其中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和最高本质。 D、一般人认为儒家重义轻利。实际上,儒家也看重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治政者必须关注“利民”“富民”“裕民”,这体现了儒家的生命大智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文信仰”这一说法是受现代学者“人文宗教”的启发而得来的。儒家的“人文信仰”就是要完成健全个体生命和建功立业的使命。 B、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利民”“富民”“裕民”的言论,是为了证明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 C、儒家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要“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荀子则把“仁义”转化成内外规矩,此即儒家所讲的“礼”。而“礼”是用来协调义利关系的。 D、儒学即仁学。仁学不仅仅讲爱他人,也讲爱自己。但不论是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还是孔子的“为己之学”,都应该是儒学仁学的重要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也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体现,而这对当代治政者来说,也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 B、孟子的“亲亲”“仁民”“爱物”,从家庭、社会到宇宙万物,层层深入地阐发了“仁”的内涵,树立了儒家仁者形象。 C、“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蕴含了欲为“大丈夫”必先为“士”的道理。一个人首先要成就自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D、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儒学由此向政治儒学转化。后世很多儒学家的治政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所用就是明证。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阿法狗大胜,人类该怎么办

    起源于中国的围棋一向是智者的运动。其变化多端以及对大局观和战略观的高度要求常常被人称道,围棋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无法战胜人类的最后一项棋类运动。然而事情发生了变化:最近的人机大战中,电脑阿法狗(AlphaGo)以4:1的总比分将韩国围棋名将李世石九段挑落下马。这不仅是世界围棋史上的大事,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

    围棋是中国的国粹,在南北朝时传入日本。在唐朝年间,两国棋手有过不少切磋。进入16世纪,日本围棋开始走上职业化的道路,棋手水平开始反超中国。特别是进入近代之后,中国国力贫弱,围棋水平不升反降。围棋名手吴清源甚至不惜在抗战期间背负骂名加入日本国籍,以此来维系自己的职业生涯。

    国运兴,棋运兴。日本棋手横行棋坛的时代正是日本国势强盛的时代;韩国棋手称雄棋坛的十年正是韩国经济腾飞的十年;而中国棋手统治棋坛的那一年,中国的C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然而,正当人们对世界围棋格局的中国王朝进行展望时,一位“棋手”横空出世,“他”不是中日韩棋手,甚至不是人,而是人工智能棋手﹣﹣阿法狗。

    2016年1月27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文章称,谷歌的人工智能系统阿法围棋2015年10月份以5比0的战绩完胜欧洲冠军,这是人类历史上,围棋人工智能(AI)第一次在公平比赛中战胜职业围棋手。2016年3月,人机大战开始升级:阿法狗的对手换成了韩国名将,世界冠军的获得者李世石九段。

    2016年3月9日,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打响,最终比分定格为1比4.阿法狗之所以获胜,在其具备的三个巨大优势:第一,学习能力。阿法狗的核心技术是深度学习方法,它的围棋知识不是编在程序里的,而是它通过大量棋谱和自我对弈自己学会掌握的。而且,这种学习能力具有相当大的通用性。自己学习的能力,使得计算机有了进化的可能。

    第二,局部落子和整体棋局着法的平衡能力。阿法狗通过深度学习产生出来的策略网络(或称走棋网络),在对抗过程中可以实现既考虑局部得失,又考虑全局整体胜负。而这种全局性“直觉”平衡能力,正是过去我们认为是人类独有的。

    第三,超出人类对围棋博弈规律的理解能力。阿法狗的着法有些超出了人类棋手的预料,但事后评估又认为是好棋。意味着阿法狗的深度学习算法,甚至可以从大数据中发现人类千百年来还未发现的规律和知识,为人类扩展自己知识体系开辟了新的认识通道。

    然而这场人机大战的意义不仅但是在围棋领域,更在于人工智能方面。一般说来,机器智能主要分为三大类: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在计算智能领域,以科学运算、逻辑处理、统计查询等形式化规则运算为核心,在有些方面计算机早已超过了人类。但也有些还无法超越人类,比如复亲符号推理。在感知智能领域,以图象理解、语音识别、语言翻译、运动控制等为代表,近期由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突破,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始连步趋于实用水平。

    但是,在认知智能领域,以理解、推理和决策为代表,强调“会思考”、“能决策”等,因其综合性更强,更接近人类智能,研究难度曼大,长期以来一直进展缓慢。阿法狗在深度学习技术上的突破,使其在自主学习、理解和推理能力上取得重大进步,使我们终于在认知智能万面看到了曙光,尽管现在还非常非常的初步。

    然而这种进步对人类来说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由于人工智能在催生更多的聪明武器和自主化无人平台、提高对战场态势的认知速度、拓展认识信息化战争机理的新途径、助推兵棋推演实现真正的人机对抗、使指挥信息系统克服智能辅助上瓶颈等防务领域的巨大价值,必然会被用于战争,如果是这样,恐非人类之福。

(摘自《世界博览》2016年7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谈美

[英]毛姆

    ①我发现美是个终点。我仔细考虑美的东西,觉得我所能做的惟有凝视和赞赏。它们对我引起的情绪是高雅优美的,可是我既不能保持这情绪,又不能重复感受它;世上最美的东西最终也使我厌腻。我注意到,从未臻完善的作品中,我倒能获得更持久的满足。正因为它们还没有达到十全十美,所以它们使我的想象力得以有更大的活动范围。最伟大的艺术品已经是尽善尽美,我无以复加,我不安宁的心灵只能疲于消极的沉思默想。我觉得美好高山的顶峰,你攀上了那里,就只有重新回下来。完美无缺是我们都追求的,却又最好不要真正达到这境界。

    ②我曾试图从美学家那里寻找出人性中有什么因素使我们可能产生美的情感。我们惯常认为美源于人要求表现的本能,而我得说这是一种身心的状态。或许在身心的结构中存在着一种生理功能,使某些声音、某些节奏、某些色彩特别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也因为我们爱某些东西、某些人、某些地方,或者时光的流逝增添了感情价值,所以我们觉得美。

    ③还没有人研究过时间对于美的作品的影响。不仅仅是我们越熟悉它们,越看到它们的美,而且历代的赞赏不知不觉地增加它们的美。济慈的颂歌现在比他刚写下它们的时候更美,所有从这些优美的诗歌中得到安慰和力量的人们积聚的感情使它们诗意更加丰富了。审美情绪决不是一桩简单明确的玩意儿,它是非常复杂的,是由各种不同、而且往往相互矛盾的因素综合形成的。美学家们教你不要因为一幅画或一曲交响乐激起了你的本能冲动,或者因为它们挑动了你忘怀已久的往事,或者因为通过它们引起的联想,使你进入了神秘的狂欢状态,就为这些图画或音乐所感动。这样的劝诫没有用,事实上你还是被感动。

    ④一个人对于一件伟人的艺术作品的反应究竟是怎样的呢?比如说,他在罗浮宫观看提香的《埋葬》,或者在听着《歌唱大师》中的五重唱的时候,他所感觉到的是什么?我知道我所感觉到的是什么。那是一种刺激,使我感到既是心灵上、却又是肉体上的高度兴奋,使我感到幸福,似乎觉察到自己的力量,摆脱了人生的羁绊;同时又感到自己产生一种充满仁爱的温厚心情。我觉得安定舒泰,而精神上又似超脱人世。但是我问自己,这种情绪有什么用处呢?当然,它令人愉快,而欢乐本身是美好的。

    ⑤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效果。倘若它只能给予快乐,无论是怎样的精神上的快乐,它也没有多大意思,或者至少不比一打牡蛎和一盅葡萄美酒有更多的意思。倘若它是一种安慰,那是够好的;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邪恶,人们能够常有个隐逸的去处,确是好的,但并不是逃避邪恶,而是积聚力量去迎战邪恶。艺术若要作为人生的一大价值,它必须培育人们谦逊、宽容、智慧和高尚的品德。事实很奇怪,艺术家只有在无意之中才能收到这个效果,正如蜜蜂是为了自己需要而制造蜂蜡,全然不知人类会拿去派各种各样的用处。

(选自《毛姆随想录》,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古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场出现了三股大的文化潮流:一是“国学热”。在经济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相应而生,社会大众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情被重新点燃。二是关注现实的影视作品受到大众追捧。三是网络游戏悄然诞生。上述三者以“国学热”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但如果从大众消费文化的角度来看,后者才是最大的赢家,它经过10多年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处于上升趋势。网络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和成长起来的。

    ②网络文学年轻的作者们刚刚走出校门,甚至仍然在读,他们涉世未深,缺乏社会阅历,几乎未接受过写作训练,对文学的理解和认知亦处在懵懂阶段。然而,他们热情好学,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熟悉网络虚拟环境;他们思想活跃,在线编写故事毫无心理羁绊。他们占据的时空优势和读者优势是传统作家所缺乏的,读者喜欢是他们写作的动力和唯一目的。由于作者读者是同代人,人生经历与感受容易产生共鸣,网络文学的读写现场迅速形成并日渐扩大,新的文化标识和偶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国学热”和“在线游戏”成为网络文学两个重要的文化基因或许是一种偶然,但其促使一代人文化消费范式的形成实是一种必然。

    ③网络作家与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首先是在审美上的高度认同,其次是在形式、内容上的直接借鉴和翻写、延伸,再次是打破时空限制赋予历史以现代想象。在男性向写作和女性向写作中,这一关系又显示出不同的特点,男性向写作多取其意蕴,女性向写作则取其形态。

    ④网络文学极少有效仿现代文学之作,取法古人的却比比皆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往往都曾流行于民间大众当中,书场、茶舍是其生根发芽的场所。网络文学通过网络辽阔的虚拟空间,实现了与大众的心灵契合与对接,在这一点上网络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存续有相通之处。

    ⑤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夹叙夹议,对历史人物心理活动的大胆推测,其借古论今的演绎技法继承了古代话本小说的叙事传统。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孙晓的《英雄志》、打眼的《黄金瞳》等,无不承袭古人智慧,而又具有现代视野。树下野狐的《云海仙踪》则直接脱胎于《白蛇传》。

    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网络文学作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宝藏,逐渐与中国古典文学建立了特殊关系,从《后宫甄嬛传》《悟空传》等网络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但网络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继承与发扬,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零散而浅显的,表象化的成分居多,真正吸取精髓、发扬光大的作品只是凤毛麟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位澳洲学者叫约翰·巴恩斯的,出了一本《一派谎言》(A Pack of Lies)的书,书名就让人耳目一新。不过,书名下还有一个副标题,比较学术化——关于说谎的社会学。

    巴恩斯指出,说谎在社会学上而言,实际上是社会制度的建构与维持所必需的。首先,没有谎言的存在,就没有“真话”的概念,真实是在与虚假的对比中产生的。在社会学家看来,说实话有着实用的原因,即维持社会的正常交往。同样,撒谎也有着类似的实用意义。例如,精神病学上认为,儿童第一次撒谎是“迈向独立自主的关键一步”,从不说谎反倒意味着没有想象力。其次,说谎在人类历史中源远流长,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演化的产物,而且兼含文化演化与生物性演化的影响。不止是人,动植物上也常见欺敌或诱猎的特征,作为其求生存繁衍的手段。而在人类身上,撒谎也作为一种维持内心平衡的策略存在。再次,从撒谎的动机和目的而言,谎言并不一定是恶意欺骗。为了顾及听者的感受,言者可能撒个“善意的谎言”;为了激励自己,我们会用谎言“自我催眠”。

    说谎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如何察觉谎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能力。在巴恩斯看来,说谎是成长的一部分,察觉谎言的能力也是伴随着社会化的过程而发展的。成功地说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语言本身潜能的开发,这主要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但拥有成功说谎的能力并不表明具有识别谎言的能力,后者同样需要学习,即需要对日常语言的暧昧性具有敏锐的感应。不过,正因为语言具备怪异、特殊与暧昧的性质,才使作为叙述传统的“小说”成为可能。看过《西游记》的人不会天真地认为当年玄奘是在一只猴子的保护下去西天取经的吧?小说虽然充斥不实陈述,但却刻意不想成为谎言。尽管有人要一厢情愿地在不实陈述和真实之间进行联系,但小说毕竟不同于说谎。由此扩展开去,我们会发现,以道德语汇审视说谎,和以社会学的语汇评价说谎,是完全不一样的。道德上对说谎的谴责,相比于社会学上对说谎意义的解释,目标有别,后者是要对社会如何运作有更好的了解。在社会学家看来,诚实固然是人际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但现代文明的一些制度正是在信任缺失之下繁荣茂盛的。例如,合同法律制度,正是拜社会缺乏信赖所赐。从这种意义上说,我很赞成巴恩斯“谎言是一种福祸参半之恩赐”的断语。

    那么,我们非得说谎吗?我们能根除谎言吗?这就要看谎言伴随我们有多久。有人或许会认为,历史上曾经存在没有谎言的时代,甚至认为谎言是因商品经济带来的副产品。事实上,说谎在原始的农耕社会就已经存在了,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老祖先猿人甚至更早。巴恩斯在全书最后非常简洁地指出:“我们全部会说谎。”学会在适当场合说适当的谎,懂得何时该拆穿谎言、何时该装糊涂,拿捏说谎的分寸,或许还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呢。但需要强调的是,谎言的存在有弊有利,依赖人们怎么适度分配,以及在社会制度层面上对它进行必要的约束。例如,在科学的领域,我们应当强调真实的调查和研究;社会生活中恶意伤害他人的谎言应当受到惩罚;政府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欺骗民众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些人缺少的是一双辨别真假的慧眼,但有些人,缺少的或许是戳穿谎言的勇气。面对欺骗和谎言,特别是假公权力而行之的丑闻,我们是愿意做《皇帝的新衣》中那个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一团和气的旁观者?谎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谎言盛行,反而被认为是真理。

(摘编自吴丹红《说谎的社会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纵观中国传统品牌的命名,大多以激发文化中善意美好的内涵为基础,兼顾汉语平上去入的韵律感知,增加品牌传播的能力。在选字用词时,老字号品牌多选用“福、庆、德、泰”等中国人认知中与吉祥喜庆相关的字词,如“全聚德”“隆庆祥”“瑞蚨祥”“盛锡福”等,这就很容易激活汉语母语者对品牌产生积极的联想,增加认同性。另一方面,传统品牌塑造过程也重视语言所代表的意象的产生。如“同仁堂”中,“同仁”源于《易经》,意为和同于人,宽广无私;“丰泽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丰富而味道润泽的情景。老字号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潜意识。同时,传统品牌名称在发音上多为三音节,在音节上,既凸显于平淡的双音节词,又不会像四音节,乃至更多音节词那样增加记忆负担。而第三个音节的声调多为阴平(一声)和阳平(二声),这就使得这个音节音响效果出色,朗朗上口且易于汉语语言使用者记忆。传统中华文化的自信通过老字号的汉字、意象、韵律得到多方面表达。

    作为美式快餐代表的“麦当劳”(Mcdonald's),进入中国后,作为外来词,“麦当劳”采取的是直接音译的造词方式,即将英语中的发音与汉语中最相近的汉字读音对照起来,但这很难使人直接从语言形式中把它的意义推断出来。“麦当劳”代表的意义已突破了作为一种食品的基本词汇内涵,而成为美国快餐,乃至美国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20世纪美国文化的强势蔓延,麦当劳文化席卷全球。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本身是两类相异文化的一种无缝对接。但由于不同文化背后的实力之差,这种音译词曾一度成为“时尚”的代表。2017年10月12日,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其各地分公司也将陆续更名。据介绍,此次名称的变化也体现了企业进一步中国本土化的需求。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洋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放弃了以前直接音译的命名方式,更多的选择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向中国文化靠拢的做法来为自己的品牌命名,以达到迎合中国消费者的效果。如全球著名的民宿网站Airbnb将自己的中文名定为“爱彼迎”,此名可使中国人明显感受到该品牌内涵中浓烈的“彼此相迎之意”;瑞典享誉全球的家居品牌IKEA译名为“宜家”,这一译名取自《诗经》“之子于归,宜室宜家”,使熟悉中国文化的消费者非常容易与舒服适宜的家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共鸣;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旅游点评网站TripAdvisor将其译名定为“猫途鹰”,通过汉语中同一语音的汉字变体而创造出的一音双关的汉语名字,不仅让该网站猫头鹰的标识深入人心,还能自动激发中国人头脑中与旅途和行程相关的合理联想。

(节选自翟甜《品牌命名的语言之美》)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