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沭阳县修远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做人要有立体感

    窗前一片绿荫,绿荫下的小柴房,地上隐隐约约的光影,最后是扑面而来的徐徐清风……这就构成了一幅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折射出来的世界是立体的、多维的,也只有这样的层面才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

    事物如此,人也不例外。

    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人在两种情况下没有影子,一是在黑暗中藏匿,二是在太阳底下躺着。”可这样的情况岂能当真,人在黑暗中藏匿能几时,人在太阳底下躺着又有何意思,于是影子便有了永恒的存在。可终究说来,影子的存在会使人产生后怕。常言“身正不怕影子斜”,就是很好的反证。

    然而,也正是影子的存在,才使人有了立体感。使人的存在有了面上的延伸,点上的深化,时间上的跨度。

    生活中,一些人却不是这么想的。例如有的人为人处世瞻前顾后,生怕被影子尾追;有的人生怕露出真面目,而做出欲盖弥彰的种种举动。可以说,自作聪明者有之,自圆其说者有之,苦心经营者有之,不惜代价者有之。其实,掩藏过去,掩饰现时,遮掩未来,都是不坦诚、不真实、不全面的表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想要永不出错,没有黑点,除非他一直不干事,这好比是“在太阳底下躺着”。偶尔犯点小错,存在一些缺点和遗憾都是正常不过的。若一个人浑身罩着光环,又躲躲藏藏、看不清真面目,那谁敢请他做事,谁敢与他讲真话、做朋友?因此,要让别人看清楚你自然的一面,不要做一个没有缺点和影子的人。

    做一个人,不仅要让人看到正面,还要让人看到背面和横截面。这样,才会让人感觉到更多的亲切和自然,使人产生更多的信任和依赖。所以,做人要坦诚、真实、全面,要有立体感。

(1)、请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请说出它有什么作用。
(3)、请说说第②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乔叶《另一种珍爱》,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为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他笑道:“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会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②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③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已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要成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④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楚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要学会自己送自己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人明媚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个鸟声如洗的清晨。

    ⑤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⑥学会爱自己,这不是 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⑦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天使路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1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做一个幸福的人

    ①这纷纷扰扰的世界,太多的得得失失,不必苦苦强求,很多事情总是在时间的积淀中,忘记的忘记,化解的化解,放那些往事渐行渐远,更允许生活留白,对人对事,留几分斡旋的余地,不去苛求那些客观的氛围,学会改变自己内心的境地,时光从此刻到将来,怎样的改变,在于自己的态度。

    ②生活不是用自己的固执活成一种自我的孤独,不管走在哪一段旅程或哪一个角落,每个人都想活成幸福的自己,但这个时候恰恰需要一种看穿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需要具备哪些拓宽内心的努力,和在纷扰生活中需要坚守的那些信念与规矩,做一个幸福的人,需要遵守那些幸福的方圆。

    ③每个人对于幸福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这变幻莫测的生活里,更有不同的答案,不要为幸福定一个狭隘的定义,或者是在狭隘里作茧自缚,幸福在于对生活的尊重和认可,包容那些缺憾与曲折,更不必要固执地认为幸福是一个固定的结果,幸福是一种具有坚强意识的选择、包容宽阔的接纳、人生行程中的伴随。

    ④幸福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从简单中的发现,更是一种内心的历练与欣赏,同时也是一种内心境界的提升与放下,不是让内心如何填满故事,而是留给生命更多的记忆空间,所以更需要不断地内心拓展,或者说在那些突破狭隘中的思索,调整状态和方向,和生活达成一种沟通和合作。

    ⑤每个人走过艰辛,恰恰需要坚持,幸福不是按照每个人对生活的满意来界定,它是考量一个人不去自寻烦恼的能力,或者是跨越烦恼的气度,需要调整一种更宽阔的思维方式,去改变那些分别,规范那些抱怨,让那些经过的缘来缘往,能够用更宽松的形式出现在生活、经过生活。

    ⑥一个人的心地,留出足够的余地去反思和发现,去凝聚那些失落中的勇气,悲观中的突围,幸福从来就不拘一格,它是一种乐观的意志和心态,去改变那些生活中的苦难和艰辛,或者是一种积极的面对,能够在面对磨难和悲观的时候,发挥积极的帮助。古人说的苦尽甘来,说容易,活不容易。

    ⑦幸福需要每个人去体验和感知、培养和努力,更是生活艰辛中的一种超越和升华,幸福本身就来自于认识幸福的能力,和相信幸福的智慧,幸福不存在于对生活的裁判和分别,它来自于对生活的创造与作用。

(选自读者文摘在线阅读2016年1月2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珍视我们自己的信仰

    ①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人信仰什么,常常引起外国人好奇。因为世界上自认为有宗教信仰的人约占全部人口的84%。确实,大多数中国人不信仰宗教。因此有外国人经常问:既然没信仰,那你生活有什么准则?用什么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②一位资深的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对我说,载于旧约的“黄金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是最重要的信仰。我说,中国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直是中国人的信条。

    ③那位神学家说,这和我们的“黄金律”很相近,的确也很伟大,但我们是宗教信仰,有神在监督着,你们的信仰靠谁来监督?我回答说,我们的信仰是“文化信仰”,有“诸神”在监督,就是家人、朋友、同事、邻居,这种来自周围人的社会监督很有效,无处不在;还有自我监督,就是“良心”,我们讲“天地良心”“君子慎独”,说的就是自己监督自己。天地是“道”,对于“道”的信奉、崇敬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的核心。这是一种有别于西方信仰形态的信仰。它具有非人格神的特点,但具有最高命令的意义,对整个社会有确立价值、约束行为的功能。

    ④宗教信仰在世界许多地方培育了人们的道德,建立了生活秩序,凝结了人群,固然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现象。但没有宗教信仰绝不等于没有信仰。信仰具有多种形态,文化信仰也是一种坚定的信仰,而且它不排斥宗教信仰,具有极大的共融性。

    ⑤其实,人类信仰是多元的。对一个人而言,也可能除了宗教信仰、文化信仰外,还有科学信仰、政治信仰,乃至生活信仰。比如,科学信仰,它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与执着,哥白尼、布鲁诺因坚持地动日心论受到迫害,甚至牺牲生命。维萨里研究血液循环被判死刑,居里夫人研究镭而罹患癌症,都是坚持科学信仰的伟人。

    ⑥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也存在着不同的政治信仰,如在中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碧血一腔染山河”的马本斋。很多人坚持自己的原则,甚至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一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那么多人为之流血牺牲,不都是因为坚定的政治信仰?

    ⑦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反而有的人变得困惑迷茫了,许多人在感叹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失去了传统的信仰,又没有补充新的信仰。有人因此提出,传统的东西是不是真的过时了,是否应当建立新的价值体系?其实,传统的价值是千百年来由民众一代又一代沉淀形成的,不是由圣贤们规定的。今天不是要把传统的东西全部推倒重来,而是要结合新的时代环境,重新提炼和发展,形成契合当前时代特征的价值信仰,它应当是在传统价值信仰上的继承和扬弃。

    ⑧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延绵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有文化信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当坚持信仰的自觉,更加珍视我们祖先传下的信仰,同时亦应展现更加进步、更加包容、更加自信的胸怀。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赵启正 筑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把坏生活过好,是一种能力与才华

文/打盹的下午茶

    最近,我开始抗拒和同事小刘待在一起,哪怕只是单纯地吃个午饭聊个天。她习惯抱怨。她说不满意上司安排的工作,感觉在打酱油,她给自己的职位直接打个大大的“差评”: 按照她的能力,老要干一些打杂性质的工作,既琐碎,又累人,也看不到明显绩效,简直就是一种没价值的消耗,而且——经常要加班!

    跟她有90%程度相似岗位的同事小芝,也是刚入职不久,但是人家表现得很用心,将各项事务都整理得井井有条,工作起来高效,有序,快捷,很少见到她加班,见到人总是笑盈盈的。

    反观小刘,却显得丢三落四,毫无章法,又不作出任何调整改进。时间上安排得不合理,一会儿在打客户合同,一会儿又跳跃到回复电邮,不分轻重,上司一催上来手忙脚乱,到最后一件事都没法顺利完成。

    更因为积蓄了一肚子“苦水”作祟,她时常显得心不在焉,不时会开个小差,泡一杯咖啡,刷一会微信,发一下呆——不专注,偷走了上班的时间;不认真,折损了工作的效率。而她,还在那里“无语问青天”地怀才不遇,然后瞎忙着加班,哭丧着苦熬。我很想跟小刘说,姑娘,你不是“怀才不遇”,你“怀”的,只是一腔毫无意义的怨气而已!你需要沉下心来,好好分析解构一下你自身。

    只知道抱怨,被困锁在一种消沉的情绪中,而忽略了要越过这股负能量,找到症结,作出改变,即使有着再优异突出的才能,也只能折翼于抱怨。这样的抱怨,只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变得消极被动,倍感压力。和一个成天满腹牢骚而毫无积极态度的人在一起,你说累不累?这样的“差评师”,当然让人避之不及。

    抱怨是人之常情,但是,真正乐观坚强的人,在抱怨过后,会想办法自救自渡,终会看到一束明亮的希望,不会老是纠结于事物的阴暗面。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给这个世界勾了一个又一个差评,就是在给头顶的那块本来晴朗的天空不断地制造雾霾。我的一个朋友叶子说过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幸福的人不抱怨,抱怨的人不幸福。”如果我们只是被抱怨的情绪所蒙蔽、困锁,无法做出积极的改进,而任由抱怨而衍生的负能量越来越浓,只会害苦自己连累他人。

    生活不易,每个人都会有怨言。但是,只会在原地抱怨,却输给了自己的惰性,不做出改变,带着冲天的阴暗情绪来面对生活。试问,这样的人生,还能活出什么样的亮色?

    史铁生有段话:“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所以,请你不要再做生活的“差评师”,而是减少质疑,放下埋怨,及时止损,改变自己,磨炼自己,让快乐、自信的阳光照进心灵。

——选自《党员文摘》2017年第七期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读诗就是读人,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正如清人沈德潜所说:“有第一等胸襟抱负,第一等学识,才有第一等诗。”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我们可以从中感受真实的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为何能成为读者的首选阅读对象?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③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其中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有深远·教育作用。如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惠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选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①近日,一组可视化数据作品《宋词缝继,何处画人间》和《唐女诗人群像》在朋友圈刷屏。该作品由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华网数据新闻部合作,历时半年完成。团队分析了5.5万首唐诗、2.1万首宋词,用大数据技术解读古典唐诗宋词,意外发现不少隐藏的信息。

    ②从大数据解读的信息来看,诸如苏东坡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杭州:“东风”在宋词中共出现1264次;诗人作品中提到“酒”一半是在追思,三成是开心等,还有高频词牌的排行榜、唐代女诗人的社交图等。这些都是前所未见的信息,此前依靠个人解读分析很难做到,也只有在大数据的帮助下,才能将这些隐藏在数万首诗词里面的信息,逐一挖掘分析出来,用大众容易理解的图文方式,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视角。

    ③之前最常见的解读方式,就是一些诗词赏析文章,主要是站在个人的理解,受制于每个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爱好等差异,解读出来的意义不同,相对个性化,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而使用大数据技术,则就去除了人为因素,遵循科学分析理论,挖掘诗词语句背后的信息,避免信息失真,更客观地反映真相。同时,通过这些新颖的解读方法,晦涩的古诗词变得通俗易懂,摆脱说教或者沉闷的刻板印象,从而起到点亮文化魅力、推广传统文化的作用。

【材料三】

抖音古诗词数据报告

康震: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人们的生活的不断的丰富,阅历的不断的增长,人们越来越发现追求高品质的精神生活,才是人生最精彩的部分。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了穿暖了,对于更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开始成为人们奋斗的主要的目标。而这个时候古典的诗词以它非常短小的形态,以它非常精准的表达和富有感情的一种内涵,包括它的思想性,回应了人们的对精神追求的这样一种形态。

(选自《北京日报》:《都说“唐诗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最大公约数?”康震如何作答》)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