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蚂蚁的文明

    ①据统计,全世界有7000多种蚂蚁,它们的个体数远远超过所有其他陆生动物。蚂蚁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很强,无论是高山洞穴,还是冰天雪地,或者戈壁沙滩,到处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

    ②昆虫学家发现,蚂蚁是一种高级社团性的昆虫,它们的行为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刚出生的蚂蚁,它们在专门的“托儿所”里度过自己的童年。在“托儿所”里有职业“保育员”,这些“保育员”经常带领“婴儿”在“托儿所”附近散步。蚂蚁一旦生病,有“医生”给以精心治疗。“医生”每天实行预防性检查,当蚂蚁受伤时,“医生”就小心翼翼地舔它的患处,分泌一种胶质为“伤员”治病。

    ③在南美洲有一种会种庄稼的蚂蚁,它们先在树木裂缝中装满泥土,然后在这些独特的土地上栽种各式各样的作物。一到收获季节,所有成员全力以赴,一起参加收割庄稼的劳动。有些蚂蚁的家庭里用自己的前院后宅来种植庄稼。它们把收得的果实作为粮食,而把又短又长的禾秸作为建筑材料。

    ④在墨西哥南部森林中,有一种会放牧的蚂蚁,它们能“豢养”和“放牧”一种罕见的蝶形昆虫,以获取它们身上的分泌物。每晚,它们把幼虫驱赶到寄生植物的顶叶上去“放牧”。拂晓,蚂蚁又把幼虫赶回地面洞中,留下一些蚂蚁守卫。

⑤蚂蚁还具有一种类似人的灵敏性和感情的本能。当同伴或幼蚁生病会明显表现出闷闷不乐,它们还有送葬仪式哩!“掘坟穴的工人”把已故者抬到坟地,坟地通常位于自己的家园附近,掩埋深度在2~2.5厘米。

    ⑥罗马尼亚昆虫学家认为,蚂蚁的某种先天性本能对其生命活动具有极大的意义。至于说到与人类的关系,某些专家认为,蚂蚁是害虫。这是因为,它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例如有些红蚂蚁专门鲸吞植物的根和茎,使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然而,有不少蚂蚁却是十分有益的。据有关昆虫学家称,有一种竹筒蚁可食害虫__种以上。在我国的台湾和福建,利用竹筒蚁防治甘蔗螟虫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前苏联科学家发现,有些蚂蚁是森林的天然保护者,因而他们正在对蚂蚁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和对植林效果影响等进行研究。

(1)、请联系全文,思考:“蚂蚁的文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第⑥段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划线句中的“据有关昆虫学家称”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举一反三
阅读《紫檀》,回答小题。

紫檀的特性

      ①紫檀是一种名贵的木料。假如你去故宫参观,会发现宫殿里的紫檀家具比比皆是。在雍正、乾隆年间,皇家对紫檀的使用十分频繁。清官用了100年的时间把家具都替换成了紫檀木的。

      ②那么,紫檀有哪些特性呢?

      ③紫檀颜色沉静,有光泽。当紫植被开启、打光以后,颊色非常沉静。闪着一种如同金属、绸缎一样的光泽。这种光泽可不是一种单纯的木头的光泽,这种光泽只有当你见到最优良的紫檀时才能感受到。

      ④紫檀出料少,特名贵。我们没有证据证明过去有非常大的紫檀料,绝大部分的料都比较小,偶尔才有大一些的。紫檀长大了以后,90%上内心都是空的,所以常常不出材料。紫檀因出料少,而显得更加名贵。据说,乾隆时期,工匠们连了一个两层楼高的紫檀大钟,乾隆知道后大发雷霆。可见,皇上在用紫檀的时候也是非常心疼的。

      ⑤紫檀应力小,不易变形。应力小俗称“性小”,就是脾气小,不怎么变形。普通的木材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遇冷收、遇潮胀,非常容易变形。比如我们家里的木门木窗,有时候打不开,关不上,这都是变形造成的,但紫檀的变形率却非常低。一般来说,紫檀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外形。

      ⑥紫檀纤维细,易雕刻。紫植材质的优点在雕刻它的时候最容易体现。紫檀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它的横断面雕刻时运刀特别流畅,与竖着运刀的感觉差不多。用雕工们的行话来说,就是“横向走刀刀不阻”。它不像竹子,横向不能走刀,因为根本切不断它的纤维。竖着运刀时还不能用力过大,否则就会“势如破竹”。紫檀没有这些毛病。横向、竖向,任何一个角度去雕刻,感觉都是一样的。另外,当紫檀被雕刻、打磨以后,它有一种模压感,花纹就像是冲压出来的。有些上乘的紫檀雕刻,甚至给人的感觉不像是雕刻出来的,像机器在高压下压出来的。正是由于它的这些材质好处,所以紫檀倍受众多雕刻家的青昧。

      ⑦几百年来,紫檀在家具行业中长盛不衰,牢牢地坐稳了中国古典家具材质的第一把交椅。

    【注】势如破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①动物大都有自己的窝,鸟类也不例外,大都有自己的巢。古代诗人常以归鸟返巢比喻久客恩归的心情,如“鸟宿池边树”,“倦鸟思归林”。而“鸟宿树”,“鸟归林”。是因为在树上或林中,有鸟儿的巢窝。鸟归巢,犹如人归家,是它获得家庭温暖和休养生息的场所。

    ②鸟巢的产生,远比人类住屋的产生为早。远古时代的人类,就是受了鸟巢的启示,才开始从穴居山洞和荒野移到树林高处栖身,以避免野兽的袭击和侵害。鸟类筑巢的技术是异常高明的。有人说,如果把自然界洲奇特建筑排一个名次,那么鸟巢的奇特多样和精美灵巧,一定能名列前茅。

    ③一般的鸟巢,都是就地取材,用树枝、树叶和泥土做成。

    ④造巢技术最高明的是那些建造别开生面的悬巢的“艺术家”。北美绿鹏的巢象一个小篮,挂在横空的树丫上,黄鹂的袋形深巢,险悬在细枝的末梢;马来亚的绿色阔嘴鸟,编一条长绳,把它们精致的巢挂在林中池边的树上,褐雨燕的巢,变为奇异。它们造巢原料灶使用自己的唾液,再加上羽毛和海藻,将巢筑造在石崖上,坚硬。为了造一个直径2﹣5厘米的小巢,有时要花上一个月酬时间。其中以唾液为主的金丝燕巢,采集后就是我们熟知的霹贵中药和佳肴﹣﹣燕窝。

    ⑤我国无论老幼妇孺,都熟悉衔泥筑巢的家燕。汉,乐府诗就有“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的诗句。民间还有“燕子来巢,吉祥之兆”的说法。家燕筑巢的本领,是非常高超的,堪称鸟类中出色的“建筑师”。它们在池塘边、田边、地萋等湿泞的泥土上,啄一口混着杂草根的湿泥便飞回选定的巢址在路上,湿泥混合着唾液,使泥料更加粘稠,吐出的泥丸被风一吹很快就变得坚硬而结实。家燕的窝象半个饭碗,上面的口敞着,窝里铺着柔软的羽毛、软草、松针等细软物。唐代樊晦所作《燕巢赋》这样描述燕巢:“垒轻蕊而矜暖,布重泥而讶湿,迹似连球,形如聚粒。”这是很贴切的。

    ⑥鸟儿为什么具有筑巢的本领呢?

    ⑦动物学家认为,鸟巢的始创,显然与鸟类繁殖后代的需要紧密相关。比如燕鸥在开始求爱对,雌鸟会以胸部为轴心擦着地面旋转,雄鸟则双翼下垂,绕着雌鸟不停地奔走。这样雌鸟很快就在沙地上挤出一个浅碟形的沙窝,成为它们的新居,在其中产卵孵化。当然,许多鸟巢比这复杂得多,但其起源都是为了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能安全地繁殖后代。

    ⑧鸟类的筑巢行为,还受到本身生理上变化(如内分泌周期)的影响。多数小鸟的巢,通常需花一星期左右筑成。而歌雀由于内分泌周期短,急需寻求配偶,可以在三天内急速完成一个很不错的巢。

    ⑨鸟造巢,人们总以为是生而知之的,是天生的本领。有这样的事例:有一批第五代织巢鸟,虽然它们前四代都困在樊笼中从未筑过巢,但这第五代在获得筑巢材料后,就能无师自通地筑出鸟巢,而且工艺之精巧并不比野生的同类鸟筑的巢差。但是,英国生物学家华莱士做过一个试验,他把一只小野鹪鸟捉来进行人工喂养,与亲鸟完全隔离。等它长大后,由于没有看到过鸟筑巢,因此,给它一些树枝枯草,它只会胡乱堆在一起,筑不成巢;而野生鹚鸟却是一种很会筑巢的鸟。看来,鸟类也并非完全是天生就会筑巢的,有的也需要一个后天的学习过程。

阅读《看穿食品包装上的噱头》,完成下列各题。

    ①“不含防腐剂”、“不含人工色素”……究竟该如何看待食品包装上“自卖自夸”的诱人说辞?这里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来解剖其中的潜台词和产品真相。

    ②“不含防腐剂”,可没说不含其他食品添加剂。搞氧化剂、增鲜剂之类都有可能在里面。

    ③很多食品本来就不需要用防腐剂,如罐头,一些极干的食品,含盐和糖极高的食品。因为罐头在制作过程中能把里面的细菌和芽孢彻底杀灭,最后密封包装,细菌进不去,所以它不需要防腐剂。没有水,细菌无法繁殖。大量盐和糖能起到防腐剂的作用。

    ④不过,盐和糖含量太高,比含有防腐剂还要糟糕。因为大量的盐对健康的危害,要比微量的防腐剂厉害的多。比如,一些酱油、咸菜等宣称“不含防腐剂”,但它们通常都是咸味特浓,甚至再加糖掩盖的产品。

    ⑤“不含人工色素”,意思是说,这里面还是含有色素的。只不过这些色素不是合成色素,而是从天然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如红曲色素、紫胶红等。

    ⑥对号称“纯天然”的食品也要辩明其真相。商场里那种红色或绿色的“果汁”[甲]产品,看起来很像是水果浓缩而成,包装上还画着大大的水果图象。但仔细看了原料说明后才发现,它含的原果汁只有20%左右,也就是说,其中的80%都是水、糖、香精、色素、增稠剂等辅料。

    ⑦“不含蔗糖”的说法常见于糊粉类产品,或饼干、点心之类。“不含蔗糖”[乙],即不含我们常吃的白砂糖。中老年人、糖尿病人和肥胖者,都容易受其吸引。其实,这真是一大陷阱。

    ⑧能让血糖快速上升的,远不止蔗糖。精致淀粉令血糖上升的速度已够快了,而以淀粉为原料制作出来的麦芽糊精、麦芽糖浆、葡萄糖浆等,都比蔗糖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那些声称“无蔗糖”的产品中,却常能看到这些配料。糖尿病人要是选择它们,那可真不如直接吃大米饭算了

    ⑨从营养价值来说,无蔗糖了不意味比其他产品含营养素更高。不加蔗糖,往往用淀粉、糊精、油脂之类代替,除了提供能量升高血糖之外,对人没什么帮助。问题还在于,它们还常给人一种“高档”滋补[丙]的美妙感觉。

(《羊城晚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藏龙卧虎的里巷

安家正

①上海的“弄”,烟台叫里、叫巷,或者叫胡同,是最小的聚居单位。一般来说都不长,最长的坤山里130米;也较窄,最窄的隆德里1.4米。

    ②小巷不乏逸闻,见证过小城昔日的闭塞。

    ③如今已成市中心的桃花街有一个“耳朵眼”,俗谚说:“不知耳朵眼,不是烟台人。”语出登莱青兵备道第二任道台潘蔚。道台大人偶发关注民生的善念,坐了轿深入民间,走到了狭窄的小巷里,却不料进退维谷。想前进,不可能,此路不通;想后退,太不吉利。他仰天长叹:“我算钻进耳朵眼里了。”这条无名小巷由此而得名,且声名鹊起。

    ④无独有偶,还有一条“耳道街”,在今天的中银大厦附近,五条无名小巷呈W状排列,街口都通三马路,因而得名耳道街,很形象。

    ⑤小巷联结着红色文化,南山路的思永里,一幢很不起眼的民宅竟是中共芝 区委的机关驻地,当然是地下状态的,掩护在市民之中,鹰犬们嗅不出半点气息。烟台有22条死胡同,街口有硕大的“仁丹”广告,蓝底白字,异常醒目,即使在依稀的月色下也清晰可辨。原来这是地下工作者的“暗号”。抗日战争时,有了这种暗号,既可把敌 诱入,又可防止自己被堵,堪称巧妙。

    ⑥与贫民区里那些拥塞不堪、脏乱差的小巷相比,二马路上的里巷,简直是天上地下。这里的东福里、铭新里,巷口是一个敞亮的大门,蔽以醒目的照壁,上书名家墨迹“紫气东来”,显示道家底蕴,巷内是整齐的甬道,排列整齐的“大宅门”,门前垂柳,门内名士。比方,铭新里住过连任商会会长的 台玉田,他出身微贱,却以集资办瑞丰面粉公司济人危难,因而口碑高耸。烟台 1934年设市,首任长官以“七品官”自吹,登门拜访被其拒绝:“我是一品老百姓,不见七品官!”

    ⑦又如东福里的安惠民,是 “四大善人”之一,其妻辞世,乞丐列队致祭。在接待冯玉祥的宴会上,他以商会董事的身份面刺:“煥章(冯的字) 兄,你是个小人。”(指冯被称为“倒戈将军”) 弄得全场瞠目,传为佳话。

    ⑧再如白忍里,张桐人曾住在那里,那里有藏着许多孤本、善本的很大藏书楼。此人的《墨菊》在当今的香港书画市场上仍为抢手货。他首创在宴席之末,大家挥毫书画为乐,弄得许多缺少文化的达官非常尴尬。里巷中人,天生傲骨,体现了 “绅商文化”特有的风采。

(选自《齐鲁晚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样的筷子一定要扔掉

    ①筷子一般是我们不被重视的范围,其实筷子的细菌多得超乎我们的想象,除了经常用开水烫之外还要经常让它晒太阳。

    ②筷子的寿命为3—6个月,变色的筷子要赶紧换。调查发现,普通筷子在使用到3—6个月时间时,本身的颜色会随着时间和使用的频率发生变深或变浅。此外,由于使用的频率导致筷子表面的可食用漆遭受磨损。只要筷子与购买时相比发生变化,特别是颜色,就需要立即更换。

    ③筷子颜色发生变化,表示材质本身性质一定发生变化。而造成颜色变化的因素通常就是使用过程中食物、洗涤剂及空气、储藏柜内残留物附着而导致。细菌的长期堆积也是发生颜色变化的主要因素。

    ④大家在使用筷子时,每天都要观察下,筷子表面是否附着斑点,特别是霉斑。竹制品与木制品两种产品是霉斑最喜欢的生存环境,且只要环境不干燥、物质本身湿度含量达到一定程度,仅需一天时间即可生成。专家建议,一旦发现筷子上面有霉斑,必须第一时间不再使用。如果筷子上出现非竹子或木头本色的斑点,表示该筷子很可能已经发霉变质,不可继续使用;筷子显得潮湿或出现弯曲、变形,则表示已受潮或搁置时间太长,很可能已经过了保质期;闻一闻,如果有明显的酸味,都是受污染或过期的标志,不可继续使用。

    ⑤筷子晾干再储藏避免发霉,据了解,目前普通百姓家中使用筷子均以竹子和木质为主,极少数是金属等材料。但这两种材料的使用相对特别,大家却通常习惯将筷子清洗干净后,便放置在筷子筒或橱柜内。筷子在没有被完全晾晒后,湿度很大导致其容易发霉,从而对身体健康带来影响。在使用筷子的时候,必须保证筷子是干燥的放置或储藏,尽可能不提供霉菌滋生环境。专家建议:每周将筷子放入沸水中煮半小时后,放置在空气中晾晒干燥再使用,这样可以达到消毒的作用,且能有效、便捷地清除筷子内的霉菌。

    ⑥什么样的筷子更实用、更健康呢?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挑选筷子的时候,陶瓷筷子是首选,也是最佳选择。它无毒无害、环保、节能,采用新型材料纳米锆骨研制的筷子光泽细腻,制作精美,强度高,遇高温不变形,表面光滑、不残留细菌、容易清洗(适用洗碗机)和消毒,使用时,手感好,夹食物时不打滑。

    ⑦木质筷子和竹筷子也是大众化的选择。它无毒无害,也是所有筷子中价格最便宜的。但筷子结构疏松,使用久了,表面就不再光滑,会出现许多细小的凹槽,非常容易残留细菌,在潮湿的储存环境中容易导致木质筷子生菌、发霉,并随食物进入人体,危害人的健康,洗涮不彻底也容易残留细菌和二次污染,所以应注意经常消毒,保持清洁。

    ⑧众所周知,塑料筷子是一种化学制品,颜色艳丽,美观,价格便宜,但塑料筷子不宜高温消毒,受热之后容易变形、融化,遇酸、碱食品高温后会产生对身体有害的化学物质。

    ⑨蛋白质在遇到重金属时会发生变性,金属在高温下及遇到酸碱食品后,会有化学反应,所以金属筷子在使用时,不免有部分金属进入人体,会和人体的蛋白质结合发生变性,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⑩半陶瓷半金属筷子是由上部为陶瓷,下部为金属组成,特性与金属筷子相同,使用时手感一般。

(文章有修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的曙光

在前不久,霍金描述了人类的命运:“在未来 100 年内,结合人工智能的计算机将会变得比人类更聪明。”但他强调:“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为人类征途画上句号。”特斯拉汽车公司与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CE0 伊隆・马斯克则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所要面临的最大威胁。

    人们害怕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会反客为主成为自己的主宰,或是刽子手。虽然这种观点还很新,但已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新趋势。而这一观点也被用来反对诸如谷歌、微软等大公司对于人工智能开发的巨大投资。随着超级电脑的日益普及,机器人在各个战场的无往不胜,只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定义在科学领域就显得太自欺欺人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该担心什么?

    得益于加工工艺的发展以及越来越丰富的数码数据,人工智能的能力得到了爆炸性増长。通过模仿人类大脑的神经元以及摄入大量的数据,如今的“深度学习”系统可以教会它们自己完成诸多任务。从图形识别到翻译,人工智能几乎可以和人类做得一样好。结局就是,那些需要动脑完成的游戏,如“青蛙过河”,现在已经可以通过电脑程序解决。

    尤为关键的是,这项能力是有特定用途的。如今的人工智能是通过简单粗暴的数值计算来伪装成“智能”,而不是像人类智能一样是在自主地思考,或是出于对某物的兴趣和渴望进行思考。现在的人工智能尚无法像人类那样拥有灵活的推测判断的能力。

    不过,人工智能已有足够的力量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它可以与人类互补,从而增强人类的能力。有了人工智能的帮助,医生可以更方便地标记癌症;智能手机中的语音识别系统可以将互联网带给数百万发展中国家的文盲人群;数字助理会对学术研究提出有用的假说;图像分类系统让可穿戴电脑将真实世界的有用信息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从短期来看,不是所有的情况都是乐观的。比如,人工智能又唤醒了机械设备对于国家安全的作用。无论是专制国家还是民主国家,这种可以监视上亿个场景,并且可以通过人脸或声音从人群中识别出每一个市民的能力,都会对民众自由构成重大的威胁。即使整个社会都能从人工智能那儿得到巨大的好处,仍会有许多个人遭受损失。人工智能可能会让整个白领阶层都丢了工作。当然,更多的教育和训练会有所帮助,而借助人工智能产生的财富也会被用于创造新的工作,不过工人们注定会失去位置。

    监视手段和混乱并不是霍金、马斯克所担心的,也不是好莱坞近期密集推出未来人工智能电影的原因。他们所担心的是更长远、更具启示的问题:这些具有超人的智慧与能力的机器人最终会与人类作对。

    不过,离这样的人工智能出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实际上它们可能根本不会被创造出来。

    人工智能危机重重,不过这也不能掩盖它的曙光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新民周刊》2015年21期,有删改)

    (链接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说过,智能机器人很难说比人聪明,当前的人工智能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要想造出超越人类智能的机器人,人类在科学研究上还有不小的距离。在看得见的未来,人工智能整体水平还难以超越人类智慧,不足以威胁人类的生存。

    (来源于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有人问社交网站 Facebook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我们难道一点都不需要担心人工智能的安全性么?”扎克伯格解释道:“我们现在担忧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就如同两百年前担心要是以后有飞机了飞机坠毁怎么办一样。如果我们总是过度担心安全性,我们就不可能造出飞机。不管怎么样,我们要先造出飞机,再担心飞机的安全性。”

    (来源于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在面向普通民众的调研中,向受访者询问“您认为未来人工智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吗?”调查结果如下图。

不会

不好判断

40.43%

38.3%

21.27%

    (链接四)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不仅关乎科学,还关乎伦理。如无人驾驶车,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楚,也就是司机是否该信任无人驾驶车或信任工程师写的程序。这是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如美国那场著名的电车难题争论,当惨痛的牺牲在所难免时,该如何选择?无人驾驶汽车程序应该设计保证车里人的安全,还是保证行人的安全?换句话说,作为同时是行人也有可能是车主的你,愿意生产商制造哪一款车?这就是伦理方面的问题。

(来源于网络,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