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部编版2017-2018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测试

下列对课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自然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第四自然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第七自然段以“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第十一自然段作者以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演奏快乐
        ①曾经有人对我说过:“听说,摩天轮的每个格子里都装满了幸福。在我仰望摩天轮之际,是否也能感到些许的快乐?那么,幸福为什么离我如此遥远?”我对这个人说:“既然想要幸福快乐,为什么只是仰望摩天轮,而不去亲身体验一番?只有真正体验过的人,才会感悟到幸福与快乐……”
        ②的确,快乐的人是会演奏快乐的。
        ③演奏快乐,就是品位快乐。不论是巍峨雄壮的高山,广袤无垠的大海,云彩飘飘的蓝天,还是沁人心脾的气味,绚丽斑斓的色彩,感人肺腑的话语……这些如宝石一般晶莹璀璨的快乐总是在我们身边盘旋。眺望高山,我们应有心田豁然开朗之感;遥望大海,我们应为生命的宽广而骄傲;仰望蓝天,我们应为云朵飘散后的重聚而高兴……懂得品位这些快乐的人,自然会得到快乐的青睐。
        ④演奏快乐,就是留住快乐。流星瞬间的消逝,昙花一现后的凋零,蒲公英随风飘零……这些转瞬即逝的美好,总会带给我们瞬间的幸福与快乐。快乐的人知道将快乐延续:流星消逝,还有宁静美好的星空;昙花凋零,还有来年绽放的期许;蒲公英飘走了,还有随风飞舞的绚烂……即使人生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试图留住这些快乐,学会将快乐延续。那么,快乐的天使终将降临在你的身上。
        ⑤演奏快乐,就是寻找快乐。童年时的我们是那般天真灿烂:一个硬币能让我们玩儿出许多花样;一张纸能让我们折出各式各样的图案;一个易拉罐能让我们踩成高跟鞋;一盒火柴能让我们摆出各种图案;一只蚂蚁能让我们捉弄半天…… 那时的我们有什么忧郁?有什么烦恼?那时的我们总是寻找快乐,沉浸在快乐的梦幻里。现在为什么不能?考试没考好会难过很长的时间,比赛失利了会不停地责怪自己,恋人离开了会惆怅得难以自拔,工作不顺利会一个人生闷气……难道这些都是我们成长的代价?在历经沧桑,饱受岁月的洗礼之后,那份童年时寻找快乐的本能也消逝得无影无踪。万世沧桑,悲欢岁月,痛苦难免,可是,懂得寻找快乐的人,快乐的旋律总会在他的心头回响。要相信,仰起头,就有蓝天!
        ⑥你是否还在仰望摩天轮,期盼些许的快乐?不妨亲自去坐一下吧。独自转动的摩天轮,会带你领略你所想不到的快乐!快拿起你心爱的乐器,从现在起,用你的心灵去演奏快乐。相信你能演奏出无比精彩的乐章!
        ⑦相信,快乐的乐曲可以演奏到地老天荒!

阅读《人生需要自我雕琢》,回答问题。

人生需要自我雕琢

宋阿芬

       ①漳浦天福石雕园的石雕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其中“自我雕琢”的石雕寓意深远。“自我雕琢”为一位体格健壮的青年,手握铁锤,刻苦磨炼,为拥有完美的形象不懈地自我雕琢,不断地自我提高,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这种情景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

       ②石雕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③回顾历史,纵观世相。许多成功人士都是经过自我雕琢,攻坚克难,昂扬奋进,一步步走进成功的殿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年临池学书,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徐悲鸿刻苦努力,备发向上,才不愧对艺术大师的称号;邰丽华不懈努力,以_精美灵动的《千手观音》演绎着聋哑人的美丽与坚强,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和世界。由此可见,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自我雕琢的精神十分重要。

       ④自我雕琢需要静心。俗话说:“心静乾坤大。”面对物欲横流、觥筹交错的世界,必须拥有一颗宁静的心。“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告诉我们:在喧嚣与浮躁的生活状态里,在欲望与诱惑面前要沉着淡定,静心修炼;宁静才能致远。

       ⑤自我雕琢需要恒心。“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要花苞的长期孕育。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才查《本芏纲目》的问世。“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自我雕琢的过程是漫长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内心丰盈的过程。只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就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⑥自我雕琢需要方法。外塑形象,更需内强素质。给自己的思想增加高度,高度决定视野,才足以在金钱名利前抵御诱惑;给自己的知识增加厚度,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浸润心灵,才可以在竞争的时代里自由驰骋;给自己的心灵增加纯度,豁达乐观,宽以待人,爱心常伴,感恩相随,才足以在漫漫人生中绽放美丽。

       ⑦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自我提升,雕琢自己的思想、智能、心性,让自己健全起来。

       ⑧人生需要自我雕琢,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①人生什么是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卑以自牧品自高

王厚明

①在北京冬奥会上,两届奥运会男子花样滑冰冠军得主,被誉为“冰上王子 ”的羽生结 弦惹人注目。他的存在,推动并引领了花样滑冰项目的发展,把花样滑冰全面拉进“真四周 跳 ”时代,如此闪耀的一颗体育之星,他本可睥睨花滑界,然而在冰场下的他,却是那样谦 逊有礼,温和低调。为了不打扰媒体对队友的采访,他俯下身子,通过摄像机的拍摄地点, 看到中国队员把国旗拿反了,他热情地上去帮忙调整;比赛结束后,他还会帮着冰童一起整 理场地,如此一位既有实力又具人品的宝藏男孩,也受到了整个世界不分国家与性别的青睐。

②《易经》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谦卑的人有着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品格,尤其 本身已功成名就或位高权重者,能低调谦和,以低到尘埃里的姿态为人处世更难得可贵。“居 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谦卑的人往往自带光芒、自怀高度,因为,对人恭敬其实是对自 身品格的一种泽耀和拔擢。所谓“大音希声 ”,人格品行居高的人,总是不事张扬,也无须 自我彰显而馨香幽远。

③谦卑之品格,不仅是为人处世的低调,更有换位思考的尊重,时时处处彰显人格的真  善美。唐朝宰相、名将娄师德巡视并州,在驿馆与下属一同吃饭。他发现自己吃的是精细的  白米,而下属吃的却是粗糙的黑米,便把驿长叫来,责备道:“你为什么用两种米来待客? ” 驿长惶恐道:“一时没那么多浙米,只好给您的下属吃粗食,死罪。”娄师德并没有怪罪驿  长,而是把自己的米饭也换成了黑米。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有一次回湖南老家  看望老师,临到达时他在一拐角处停下轿子,换掉官服穿上便装,随从不解地问:“大人为  什么要换便装呢? ”左宗棠说:“我穿着一身官服,老师看到会有自卑感,就不会说心理话  和讲真话。”果然,当左宗棠出现在老师面前时,老师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百姓形象,放松了 很多,煮茶畅饮,聊得十分尽兴。直到老师去世,师生二人仍然保持着联系。

④开国大将张云逸是一位资历颇深的革命家。1956 年,张云逸前往山东视察工作时, 路过一户平民百姓家,乡亲激动地拿出一个大瓷碗,用袖子擦了擦,就这样倒上水招待张云逸。这时候随行工作人员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水杯给张云逸,但是张云逸一把推开水杯,端 起乡亲的大瓷碗把水喝了下去。此后,张云逸每次下农村调研,他都会叮嘱随行人员:“乡 亲们请咱们喝茶的时候,咱们就用他们的粗瓷碗,别拿出自己的水杯子。大事小情,都要考 虑乡亲们的感受,不要对不起咱们的衣食父母啊。”张云逸大将与百姓“有盐同咸,无盐同 淡 ”,这种敬畏群众、谦卑恤民的情怀令人钦佩。

⑤更多时候,谦卑不应是圆滑处世、谋求功利的生存之道,而是贯穿人一生的人格素养, 有之则会精神明亮、灵魂饱满、正气充盈,缺之则易格局狭隘、心气膨胀、事业滞败。20 世纪 70 年代的一个夏末,是大学新生报到的日子。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 全国各地云聚北京大学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在注册、分宿舍、令钥匙、买饭票…… 各种手忙脚乱中,把行李托付给一位穿着旧式中山装、手提塑料网兜的守门人模样的老人, “老师傅,帮我看会儿行李,我去办一下手续!”老人没说什么,答应了,认认真真地在那 儿守着。九月的北京天气依然还很炎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 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人一句话也没说就离开 了。三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同学吃惊地认出了主席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 授,竟然就是那天帮自己看了一个多钟头行李的老人!

⑥卑以自牧品自高。既是名校领导又是国学大家的季羡林,之所以能令人称道,就在于 把谦卑作为真正的修养,不学巧伪,不争名利,内藏聪慧,外显质朴,以躁世中的沉静,守 护内心的繁华。这正应了《孔子家语》中的那句箴言——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当一个人揽 谦卑入怀,把自我变得很小,格局就会变得很大,成为大音希声的真正强者。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2 年 08 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