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含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 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五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迦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觉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第一段说“感受”的“含义极广”。请根据文意,说明“含义极广”表现在哪些方面。
(2)、下面是两个推论句,但作者省略了推论的中间环节。请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分别补写出句中所省略的内容。

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3)、比较第5段中的小林一茶的俳句与中国诗人的诗句,指出它们在境界上有哪些相同点。
(4)、本文可分为三大部分,1—3为第一部分,4—5为第二部分,6为第三部分。请分别从每个部分中找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每处2个字),概括出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5)、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A从主题思想的角度赏析《谈静》

B从说明技巧的角度赏析《谈静》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东坡的秋天

武志强

    ①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后人来读。

    ②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倒。

    ③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④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正是它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⑤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竖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⑥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

    ⑦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或泪流满面,默立无语,秋天都接纳了,并把它仅有的余温给予我们,送我们上路。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上路了,至今都向我们展示着一条明净的人生之路。

    ⑧繁华喧嚣所给人的多是过眼烟云,而一些真正沉埋在心底的东西并不怕冷寂,它在等待勃发,就像一棵生了根的树定能将枝叶烘托出来。有成熟就有失落,有大的成熟就有大的失落,不怕失落,怕的是失落之后不再振作、奋起,不再否定、超载。这就是苏东坡给我们的启迪,也就是秋天给我们的启迪。

    ⑨秋天其实就是一坛酒,苏东坡已品过这坛酒了,也该我们今人品一品了,我们应该比苏东坡品得更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开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和乐观的革命精神享誉海内外,被人们广为传诵。

    毛泽东的诗词中充满着豪气和霸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是何等豪迈的气魄啊!从这些诗词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介书生,而是一位策马扬鞭、驰骋疆场的英雄。

    毛泽东一生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毛泽东的诗词,就是读中国人民的革命史。他的诗词多以重大历史题材和形势为背景,有感而发,一气呵成。他的心中始终装着革命,即使看见山、河、雪、梅等自然界的景物,也能联想到革命,给景物以非凡的气势,以借景抒情。如《念奴娇·井冈山》《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等,没有一首是纯粹写景的。他的一喜一忧都与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形势有关,喜时“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忧时“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他为善打硬仗、屡立战功的爱将彭德怀所写的“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直抒胸怀,毫不掩饰。

    毛泽东的诗词很少言及个人感情。就连在得知爱妻杨开慧惨遭敌人杀害后,他也没有作诗悼念,只是满怀悲愤地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直到1957年,他在给柳直荀烈士的妻子、杨开慧的好朋友李淑一女士回信时才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一词,深情悼念杨开慧:“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可见并非英雄无情,他对妻子的思念几十年来从没有断过。可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更多的时候是投身于革命。他先后有六位亲人为革命牺牲,然而他顾不上太多的儿女私情,他的心中,装的是亿万百姓。

    毛泽东的诗词更多的是战斗的武器,是鼓舞人民前进的号角。他的诗词体现出了蔑视一切困难,坚信革命必胜、人民必胜的乐观与豪迈之情。他不论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时期,不论是面对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情况,还是面对国际反华势力的封锁和绞杀,从来没有低下过高贵的头颅。

    毛泽东的诗词被广为传诵,深受人们喜爱。也许是毛泽东的诗词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恢宏气势能够激起书写者的激情,很多书法爱好者抄写过他的诗词。 他的诗词中的佳言妙句也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影视作品中。很多景点因他的诗词而名扬天下。他的诗词和他的思想一样熠熠生辉,光照后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牧场

李娟

    传说中最好的牧场是这样的:那里“奶水像河一样流淌,云雀在绵羊身上筑巢孵卵”——充分的和平与丰饶。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现实中,大家还是得年复一年地服从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牧人们追逐着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前来收购马匹的一位生意人告诉我:再过两年——顶多只有两年时间,就再也看不到这样搬家游牧的情景了!从明年开始,南下的羊群到了乌伦古河畔就停下,再也不会继续往南深入。

    我大吃一惊:“也太快了吧?”

    我的反应很令他生气。他放下茶碗,庄重地面朝我说:“你觉得我们哈萨克受的罪还不够吗?”

    我噤声。其实我的意思是,虽说这种古老的传统生产方式本身正在萎缩,但这么突然的大动作,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该是多大的冲击和摇撼啊。

    过了半天我忍不住又问:“是真的吗?有上面的文件?”

    他说:“文件肯定有。反正大家都这么说嘛。”

    其实我还想问:“你们觉得定居好吗?”再一想,真是个蠢问题。定居当然好了!谁不向往体面稳定、舒适安逸的生活呢?

    荒野终将被放弃。牧人不再是这片大地的主人。牛羊不再踩踏这片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秋天的草籽轻飘飘地浮在土壤上,使之深入泥土的力量再也没有了,作为它们生长养料的大量牲畜粪便再也没有了,荒野彻底停留在广阔无助的岑寂之中……荒野终将被放弃。

    而在北方,在乌伦古河两岸,大量的荒地将被开垦成农田,饥渴地吮吸唯一的河流。化肥将催生出肥大多汁的草料,绰绰有余地维持畜群度过漫长寒冬。这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无穷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这么安静。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它们是从哪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在这无可凭附的荒野,人又能依赖什么呢?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地。我和加玛高高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断他们的财富。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中他们最倔强。

    有一天早茶后,加玛唤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队伍经过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进着。但是加玛又提醒我:“看,没有马。”仔细一看,果然,队伍里只有一个人步行牵着驼队,同时还兼顾赶羊。看来看去再也没有别人了。比起之前几支又是摩托车又是座饰华美的马匹的队伍,可真寒碜啊。加玛判断道:没有马是因为他家昨夜驻扎时,马跑散了;只有一个人前进是因为其他人都找马去了。

    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

程耀恺

    ①董桥偶于市,上得到一枚闲章,材质也许不敢恭维,印文却是绝妙好辞:“我是个村郎,只合守篷窗、茅屋、梅花帐。”这十五个字,印在纸上,无论怎么读,感觉都是一首诗,而诗眼就在“只合”二字,上,这个村郎,肚子里肯定贮了些墨水,却不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若以为他是一个胸无大志、不求上进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篷窗、茅屋、梅花帐,是他的选择。

    ②我也是个村郎,因为时代发生了骤变,“篷窗、茅屋、梅花帐”像云彩一样飘逝了,我够不着了。这时候,城市吸纳了我,没办法,我只有在城市里过日子。城里的日子,有采采流水的好日子,有蓬蓬远春的美日子,有举步维艰的难日子,有平淡无奇的小日子,也有鲜花着锦的大日子。在这当中,我偏偏选择了小日子,我只适合过小日子。

    ③别看这小日子,就是“白菜豆腐保平安”,没这么简单。过小日子,还有不管风吹浪打,自有风景可看的一面;过小日子,还有在你不想走的路上来来往往,在你不想待的地方安家落户,与你不相识的人同舟共济的一面。说到底,过小日子的真谛,就是不拘酸甜苦辣,自然而然地生活。

    ④诚如托尔斯泰所言,各家各有各的幸福与不幸,小日子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至于我的小日子,说得好听点,就是锅碗瓢勺交响曲;说得直白些,便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只不过,因为我粗识几个字,在开门七件事之外,我也买些书籍与刊物,这样一来,烹文煮字也就和我的小日子水乳交融在了一起。

    ⑤过小日子,当然要精打细算了,但绝不仅仅是精打细算。有朋自远方来,曾经共患难,而今相去三干里,相隔三十年,最难风雨故人来,开茅台,泡龙井,倾其所有款待,也在所不惜。又譬如,买一件羊毛衫,通常要问问价,说不定还要货比三家。若是添置电脑、数码相机之类,那就只在贵的里挑,拒绝便宜货。花钱的事,正如女人的面霜,往脸上抹不心疼,但绝对不会往身上抹。总而言之,铢积寸累,是小日子的本色;一掷千金,是小日子的彩色。如此说来,小日子不是富,小日子也不是穷,贫困与富有,在小日子里,是没有重量、没有颜色的词儿。小日子好比量体裁衣,无所谓峨冠博带,称心如意才是根本。

    ⑥像我这样过着小日子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两重世界里的人。八小时之内,我是必然王国里的臣民,只知道为生存而生存;八小时之外,我是自由王国里的臣民,可以为看云而看云。我当臣民的时候,就听天由命;我当百姓的时候,就笑骂由心。我知道,一个人活着,就得忍耐我们必须忍耐的,也要创造我们必须创造的。幸亏还懂得这一点点小道理,才不致被两重世界撕裂开来,依旧是个完整的过小日子的人。

    ⑦有一阵子,我在广州的一家公司做事。公司为房地产商做策划销售,我们就让甲方打广告,说什么“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买某某花园,就是买高兴!”我做策划做得久了,卖房子卖得多了,就明白买房子这件事,不见得有多少高兴,有点高兴,终归也要被折腾成落花流水。后来我退出了江湖,回到老房子里,回到小日子里,我下了决心,固守我的老巢,我深知小日子经不起折腾。小日子就像一只提水的木桶,外边至少要有一道箍儿箍着,才不致散板,不折腾就是小日子的箍儿,有了这道箍儿,小日子就能循序渐进,就能风平浪静。

    ⑧跨过了青年的混乱,越过了中年的不安,迈过了老年的苍凉,我的人生,就在小日子里生长与飘零,如同一片树叶,在森林里生长与飘零。

(选自《思维与智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①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而点不着,乃轻轻地一弹,烟灰静悄悄地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的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繚绕黯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②这时才忆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③秋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妖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笼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摆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中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意味较和。倘是烧的得法,慢慢地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④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有兴味。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

    ⑤人生在世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不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宏,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艳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①二〇一七年岁尾,《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在太热闹的时刻,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我吃 过早饭,叫了一辆的士,奔向四川北路。

②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天气晴好,又逢周末, 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 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整齐划一的舞。我努力避 让舞者,走进广场。可怜的托尔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挂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可惜我不吸 烟,不然在他左手托着的烟斗上,献一缕烟丝,安抚一下他。与他一样不幸的,是手握鹅毛笔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鹅 毛笔成了天然挂钩,挂着色彩艳丽的超轻羽绒衣。最幸运当属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难以附着。

③出了世界文豪广场,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一直排到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 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披云见 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④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了。

⑤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不过基座过高了,感觉鲁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着他的安危。

⑥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 漾。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 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为他寂寞空守了四十年的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 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怎么可能如愿。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 拉倒。”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 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

⑦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眺望鲁迅长眠之所面对的风景,有树,有花, 有草,有路,也算旖旎,也算开阔,只是那尊端坐于藤椅上的雕像,如一团巨大的阴影,阻碍着视线。也就是说,不管 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⑧墓前甬道尽头相连的路,人流不息,向右望去,可见虹口足球场的一角穹顶,像一团铅灰的云压在那里。健 身和娱乐的各路音乐,此起彼落。让我有置身农贸市场的感觉。

⑨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 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了他 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⑩离开鲁迅墓地。迎着风中被撕扯下来的艳丽的槭树叶,我去参观鲁迅纪念馆。馆藏丰富。我留意的是那些曾 与鲁迅相依相伴的实物,他戴过的硬硬的礼帽,这礼帽是再也不能为他挡风了;他穿过的棉袍以及蓝紫色的带花纹的毛 背心,这样的衣物也再也不能为他避寒了;他用过的白瓷茶碗依然好看,但它再也不能为他送去茶香了;他用过的吸痰器,不能再为他排解胸中郁积之物了(真正的郁积 , 靠它也是排解不了的吧);而那一支支笔,也再也不能随他在纸上叱咤风云了。

⑪离开纪念馆,风小了一些。我出了公园,一路打听。步行去鲁迅在大陆新村的最后寓所——山阴路 132 弄9 号。

⑫讲解员介绍着一楼会客室的陈设,餐台餐椅、墙上的画等等。而我的目光聚焦在了瞿秋白寄存此处的那张著 名的书桌上了。只三两分钟吧。就被保安吆喝着去二楼。二楼是鲁迅的书房兼卧室,不很宽敞。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近 门处东墙边的那张黑色铁床,上面还摆放着棉被和枕头。鲁迅先生就是在这张床上,吐出最后一口气的。而那最后一口 气是真的散了,还是附着在了室内的台灯上,做夜的眼?或是附着在了南窗的窗棂上,做曙光的播撒器?

⑬保安已在一楼大声呼唤讲解员,让她赶快带游人出来,说是时间到了,其实我们进来不过一刻钟。我郁郁出 了鲁迅故居。其实我很想看看灶房的陈设,萧红不是在这儿为鲁迅烙过东北特色的韭菜盒和油饼吗?

⑭我回到山阴路上,风又起来了,这条路成了风匣,回荡着风声。从鲁迅谢世之所到他长眠之地,并不遥远。 但这条路在我眼里却很长很长,它仿佛记录着一个人半个多世纪的跋涉。

⑮走在异乡的街头,只觉得这里的冬天与我故乡相比,更像春天,因为闪烁的花朵,像黑夜的笑声,从苍绿中 挣扎而出。这样的花朵也就格外明亮和湿润,就像感动的泪。

⑯我迎着风。在山阴路上徘徊。风很大——很大很大的风。

(选自《文汇报》2018 年 2 月 7 日《笔会》副刊,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