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上海市闵行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一模)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悲伤的裁缝

    ①她做的是服装定制生意,近十年来真的不错,购大套房,开“大奔”,通过自己的手艺跻身于较高的社会阶层。

    ②她的业务流程是这样的:在店里展示最流行的款式,然后根据客户需要“依葫芦画瓢”,复制服装卖给客户。她有15年的裁缝经验,对各种体形的客户有自己的“心传”。

    ③但是去了一趟上海科技馆后,她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她说她在上海科技馆里看到了服装业的未来,也许时间不需太久,像她这样的裁缝会被一种新技术取而代之。

    ④她很悲伤。

    ⑤这种让裁缝悲伤的新技术叫“全息测量”。一个人       站在测量仪前,几秒钟后       可以精准地测量身材,并且可以精准计算出衣服、裤子每个部件的大小。更为令人感叹的是,这台人工智能机器积累了海量的大数据,它可以在几秒钟内给你“制订”出最佳的着装方案,并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就给你生产出服装来。

    ⑥本来,一位出色的裁缝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就是“经验”和“手艺”。但“经验”在强大的计算机面前显得太渺小了,一个人积累经验,需要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历练,“阅人无数”。但是机器不需要,只要输入累积下来的数据,几秒钟后,这台机器就具备了人类需要几十年积累的“经验”,而且机器的“经验”可以比人类多出成千上万倍。

    ⑦再来说手艺。除了文学、书画等以人脑的主观能动性为主的行业外,在非常广阔的领域内,人工智能机器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我看到一段让人惊讶的小视频,拍摄于离我居住的地方只有30公里的一个名叫“云栖小镇”的地方。在一座厂房内,几十个通信基站构成了一个5G 网,里面高速行驶着各种无人驾驶汽车,它们在里面超车、变道、避让等,可以做到精确无误。当我们还在为“特斯拉”汽车无人驾驶技术频出事故而吐槽时,还应该想到,只要等待信号技术、物联网技术升级到位,无人驾驶必然会超过人工驾驶,“特斯拉”偶发性事故将越来越少。

⑧美国作家库兹韦尔被盖茨称为“预测人工智能未来最权威的人”,在美国他拥有13项荣誉博士头衔。他提出了一个奇点理论:大多数人对未来技术的预测,都低估了未来发展的力量。20世纪人类所取得的成就,等同于过去2000年发展所得到的成就。人类从狩猎时代到农业时代用了十几万年的时间,从农业到工业时代用了几千年,而从工业时代1.0机器制造时代到2.0电气时代,再到3.0自动化时代只用了200年。他认为人类文明创造技术的节奏正在加速,它会在某一个“奇点”出现后出现指数级的爆发式增长。如果我们固执地认为人工智能会像以前的新技术一样,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他预测,在21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人类智能中的非生物部分将无限超越人类智能本身。

    ⑨曾经担任过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顾问的沃伦·本尼斯说,未来工厂只有两名员工:一个人和一条狗。人的职责是喂狗,而狗的任务是让人不要碰机器。因为机器可以胜任一切,不再需要人来打扰。

    ⑩几十年前,觉得这是一个笑话。而现在,你还会觉得这是一个笑话吗?

(1)、请为第⑤段空白处选择适当的关联词(    )
A、只要   就 B、只有   才 C、即使   也 D、因为   所以
(2)、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是
(3)、文章①-④段写“悲伤的裁缝”的故事,有何作用?
(4)、阅读第⑦段和第⑧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机器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 B、终有一天无人驾驶会超过人工驾驶。 C、人们都低估了未来技术的发展力量。 D、人工智能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
(5)、以下语段放在文中哪两个语段之间比较恰当?请阐述理由。

一位技术娴熟的司机需要多年的实际操作,在驾驶时还需要保持高度的清醒度和判断力,但人工智能不需要。控制汽车行驶的是性能强大的各种感应元件和电脑中枢,人类驾车最多可以判断100米内的情况,但智能驾驶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感应技术等判断几公里范围内的各种情况,并做出最合理的精准驾驶动作。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夭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它是一棵新的老槐树。
        年复一年,我已同我的洋槐度过了六个春秋。在我的一生中,我与槐树无言相对的时间将超过所有的人。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选自《读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数学滚出高考”的主题阅读

【相关新闻】

    继北京英语分数从150分降到100分后,数学也“躺枪”,“数学滚出高考”的话题成为微博热门话题之一。数学该不该“滚出高考”?参与调查的网友中,超过七成把票投给了“赞成”。在网友的吐槽中,几乎都说到数学学了那么多年,不在数学界工作,在生活中只用到小学里学的加减乘除,在买东西的时候能够数钱就足够了。

【报刊时文】

如果数学只为数钱(节选)

    古希腊学者认为数学是“学问的基础”,当时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更是直言“万物皆数”。到了现代,数学是整个科学体系的基础,每一次数学的重大突破,几乎都带来科学的重大突破。甚至可以说,在我们理解宇宙的诸多途径中,数学是最接近于真理的捷径之一。

    人们认为数学“无用”,可能由于中小学阶段所教授的代数、几何等等,都属于基础数学,而不是说明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数学。基础数学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内容,仅以纯粹的数理形式来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所以表面上看起来 “无用”。

    但即使“无用之学”也分两种,一种是关乎技能的“无用之学”,另一种是关乎素质的“无用之学”。对于前者大可不必学习,因为世界上的技术技能林林总总,人们只学习自己需要的部分即可,其他的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全部学习掌握。比如一辈子都不可能开飞机的人,就不必去学习飞机驾驶,木匠也不必去学习电焊。但对于后者,却是多多益善。比如哲学、文学、历史、美学等等学科,对很多人来说也是“无用之学”,既看不到直接的功能,也无法收获直接的效用,但它们是国民素质的基本内涵。

    同样,“数学是大脑的体操”,数学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精准性,对于历来相信直觉、力求大概的国人而言,恰恰是非常宝贵、非常缺少的思维训练。数学思维的训练,是民族走向科学化、理性化,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个缺乏数学思维训练的民族,往往只能徘徊在前现代的思维状态之中。

【专家话语】

不必要的必要(节选)

    应该说,如果只以最低限度的生存界定,那么生活中将充斥着无数的“不必要”:不需要为了屏幕大一吋、分辨率多几个dpi每两年换一次手机;不需要研究DM,规划“双11”该如何抢购化妆品;你不需要《甄嬛传》,“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看云也是一种娱乐;几头家禽、一块田、一条能生饮的小溪(在现代这倒是很高难度的要求)就能生活。

    正因为累积了许多派不上用场的事情,我们才能过着有趣、便利、存不了钱的生活。从这个层面来说,它们是必要的。比起其他“不重要但必要”的产品,数学还有下列优点:数学很便宜,只要从书本下载到一百年后依然是最强大的主机——人脑里就永远是你的了。

    数学可以培养逻辑能力。人们普遍有“数学好的人等于聪明”这样逻辑上的误解,但逻辑好的数学人可以选择不指正这项错误。

    数学不像101大楼那样矗立在人们面前,它是地下水,在事物背后静静流过。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老夫子提过,阅读《诗经》可以培养我们的各种能力。事实上,数学也是可以阅读的,它不只是乏味的符号与公式,不只是冗长的错了就要扣分的计算过程,它藏在生活的各个细节里,但它绝对不等于魔鬼。

    只要你愿意蹲下来,花点时间阅读,你得到的不会比阅读《诗经》少,不见得会比看《海贼王》无趣。

【海外之声】

    斯坦福大学博士石毓智说:“在世界上,中国人赌博的历史最悠久,人数最多,也最疯狂。然而从赌博中产生的两门学科——概率论与统计学,却与中国人无缘,是欧美人的首创。”

    知名华人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曾在杭州与一群取得好成绩的数学尖子见面。结果却让他颇为失望:“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清晰的概念,对定理不甚了了,只是做习题的机器。这样的教育体系,难以培养出什么数学人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愚公”

①再次走进这间教室,已是三年后了。同学们相聚母校,寻找久违的亲切感,可我,还是习惯性地看向那个挤在墙角孤零零的座位。

②他姓于,个子很高,有点驼背,长相有些滑稽,有着一张仿佛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脸,同学们常取笑他。他一年四季都穿一双黑布鞋——如他黝黑的脸,破破烂烂坑坑洼洼的。自从学过《愚公移山》一课,班里几个同学便给他起了一个外号——“愚(于)公”。

③听说他家境不好,父母甚至不愿意供他读书。他自己倒是一直很努力地学习,由于不注意姿势,背也有点驼了。虽然他竭力想掩饰这一点,在同学面前总是努力挺胸抬头,可这只是让他的身形显得更加可笑。班上有同学称他这是“王八出水”。这让他很是窘迫,再在同学面前时,更加手足无措,似乎连自己是不是要挺直腰板都不知道了。他学习很刻苦,下课的时间总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念念叨叨,可他的成绩并不出色——最开始刚来的时候,他倒也很想积极融入班级,下课时努力地想和同学聊天,但一来插不上话,同学们聊天的内容似乎都离他很远,他倒也分享过家乡乡里的风光,但迎来的也只是同学们鄙夷的目光;再者他毕竟来自偏远的小地方,那浓郁的口音总让人半懂不懂。久而久之,他自己也识趣的不会凑上来了。只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倒也不会再念念叨叨,只是一味地沉默了。

④但他也有过受“欢迎”的时候,每当老师在课上提问题时,其他同学就会异口同声的在下面起哄,齐呼“愚公”来让他答题。老师倒也乐于活跃一下课堂的气氛。看着愚公被叫起后涨红的脸,脸上的青筋也条条绽出,结结巴巴的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间或还夹杂着他那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口音,引得班上的同学都哄笑起来:教室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⑤他曾经好不容易考好一次,还被同学们怀疑作弊,老师念到他的成绩时,全班同学唏嘘不已,冷嘲热讽,他就站在角落里一言不发,头垂得很低,细瘦的脖子好像撑不住似的。他越不辩解,大家越喜欢奚落他:“分数比我还高,又作弊了吧?哈哈哈······”“你这次怎么考的,分数还没愚公高?”“我赌五毛钱,他下回上不了60分······”每到这时,他就只说一句话:“不要取笑!”可那窘迫的表情惹得同学们笑得更欢了:班级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⑥一年冬天的体育课上,运动量比较大。他穿的布鞋太破了,又没穿袜子,结果一使劲儿,大脚趾把布鞋顶了个洞。他极力遮掩,装作什么都没发生,小碎步轻轻地挪着,把脚面弓起,顶着鞋面,妄图让脚趾不从那个破洞里探出来。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任何用处,他的脚趾仍一次又一次从鞋洞里冒出来,他刻意掩饰的走路姿势让人哭笑不得。班上有同学冲他叫道:“你是在跳芭蕾吗?四小天鹅?”同学们顿时又哄笑起来。不出所料,这件事被同学们当作笑话调侃了整整一周,每次他一进教室,总有人嚷一句:“今天的鞋有没有洞?”或者冲他喊道:“来一段四小天鹅!”他就整个人呆在那里,似乎连走路都不会走了。这时班里面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⑦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他总是迟到或请假,角落里的椅子也总是倒扣在桌子上。我本以为大家这回该消停了,结果他们一次次搬出“愚公”的笑话不断调侃。在阵阵笑声中,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们打趣的主人公已经很久没来学校了。终于有一天,“你们知道吗?”一个声音打破了自习时的安静,“愚公辍学了,他家钱不够,非得让他帮家里干活。据说他父亲已经为此打了他好几次了,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偏偏就答应了······”声音到这里渐渐小了下去,到后来竟然没人再说下去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愚公为什么这次终于决定不来了,只是没有人好意思点明而已。教室里难得的一片寂静。

⑧清晨的风从打开的窗口吹进来,徐徐的;树缝里漏出的阳光,在教室靠墙的桌面上投射出若有若无的光圈。只有教室最后一排的桌椅,静默在一角阴暗里。

⑨最后一排挤在墙角的椅子,就那样,再也没有放下来。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夏日池塘

羊白

炊烟是村庄的头发, 池塘是村庄的眼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依水而居是先民传下来的智慧,但河流总是有限的,洪水也有它狂暴的一面。 于是便有了池塘,像驯服的牛羊一样,俯卧在村庄一旁。

池塘是一面天然的镜子。 上映鸟雀流云、天光月影,侧收庄稼房舍、牲畜人迹。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老先生虽然是在讲读书的道理,但依然有丰盈的画面感,一派田园美景,清新怡人。

池塘是口大水缸。每到夏天,池塘的水位便会涨高许多。池塘里不养鱼,但有野生的小鱼。池塘里不种莲藕, 但有野生的菱角。孩子们不等它们成熟便采来玩,女孩子们还会把它们挂在脖子上当装饰。

由于水的滋养,池塘边的植被分外茂盛,除了各种水草,还有柳树、榆树、洋槐等,都是野生的,斜逸而出,就像是池塘的睫毛。

夏日里,我们一帮孩子跑得出汗了,就三秒钟脱光衣服,跳进池塘里游泳、 捉迷藏、打水仗。在水里疯够了,我们会很享受地在岸边的树荫里乘凉,打扑克 牌, 或是兴致勃勃地讨论曾看过的电影里的人物,区分谁是好人还是坏人,谁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池塘里除了有鱼有虾,还有各种水虫、水鸟。我们最喜欢的是翠鸟,觉得它 很神秘。为了能看到它捕鱼的全过程,我们通常采用守株待兔的笨办法,偷偷躲 在树后或伏在草丛里, 等待着它的到来, 然后目不转睛地观察它的一举一动。为 此,我们的身上总是少不了蚊虫叮咬的痕迹,可我们依然兴致勃勃,满不在乎。

生活的艰苦,丝毫也不能夺取孩子们玩耍的天性。有时池塘边的草丛里会出现蛇,这让我们觉得很刺激,便找来竹竿用各种方 法去逗蛇。池塘里的蛇大多是草蛇,没有毒,因此我们并不害怕。当蛇被激怒竖 起头的一刹那,我们会尖叫着后退,然后是有惊无险的稀里哗啦的笑。彼此对峙 一会儿,蛇不是钻进了草丛就是游进了池塘, 而我们则坐下来煞有介事地展开讨论,讨论蛇和蛇毒、高山、大海、远方、城市等一些缥缈的话题。后来我长大了,外出求学,家乡的池塘便渐渐远离了我的视线。如今,每到炎炎夏日, 烦闷难耐的时刻,我便会站在城市的阳台上,手摇蒲扇,眺望远方。我的心里就有了一口晃动的大水缸,有了一面清凉光亮的镜子。

(选自《西安日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