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北京市顺义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淬炼智慧的火花》,完成题小题。

淬炼智慧的火花

    ①瞬息爆发的闪电,可以照亮静谧的夜空;突然萌生的灵感,激发人们创作不朽篇章。在科学研究领域,偶然迸发的智慧火花,往往能催生意想不到的创新。

    ②回溯科技史,那些曾经点亮文明星空的光亮,至今令人难忘。阿基米德发现浴盆里的水因自己坐入而外溢,顿悟测量王冠中黄金成分的办法,提出浮力定律;瓦特看到壶盖被水蒸气推开,脑海中闪过电光火石般的灵感,继而开创了蒸汽时代。不少真理的探索、创造的诞生,看上去竟然得益于偶然事件。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想要在科学上有所作为,只需等待偶然迸射的智慧火花呢?

    ③其实不然。智慧之火花,恰恰是长期砥砺实践的结晶。马克思曾对此作过一个比喻,“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例,以往人们总是把它和苹果落地的偶然性联系在一起。其实在这之前,伽利略、开普勒就分别在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领域研究出了斐然成果。“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继承前人成就,悉心钻研力学与天文学,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日渐深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苹果落地的现象才会在他的心中激荡起涟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伽伐尼发现电流的故事,令人深思。一次,他无意中把一只解剖的青蛙放在静电机旁的桌上,一位助手用解剖刀触及蛙腿的神经时,发现蛙腿突然收缩,另一位助手则发现静电机突然放出火花。面对奇特未知的现象,助手们也只是感到惊讶而已,但博学多才的伽伐尼却被其中的奥妙紧紧攫住。从此他锲而不舍地钻研,终于为电流和电池的研究开辟了道路。现实中,从火花到燃烧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如果自身不是可燃体,即便四周火花飞溅,也无法持续释放光与热。智慧的火花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照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

    ⑤“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点燃智慧的火花,还应保持敏锐,葆有时不我待的忧患意识。正因此,面对稍纵即逝的灵思妙想,不少人的办法是“先捉住、再消化”。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总是随身带着小本子和笔,随时为作诗储备矿藏;发明家爱迪生,经常记录新鲜题目和见解,然后再回过头来翻阅、思考。苏东坡诗云:“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捕捉智慧的火花并非易事,这离不开枕戈待旦的警觉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⑥勺水渐积成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从经年累月的潜心钻研、电光火石的灵感乍现到熊熊燃烧的智慧火焰,人类取得的累累硕果背后,都历经了一番煅烧、冶炼的过程。笃信实践出真知、勤奋出灵感,积蓄沉潜的韧劲儿,智慧的火花必能在我们身边频频闪耀。

(来源:人民网)

【注释】淬(cuì)炼:指反复经受考验,磨练。工艺中,淬炼即把加热至红热的金属(如钢)立刻浸入冷水,增加物体的强度和硬度,减小物体的韧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我)急忙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歌,恐怕稍有延迟,那清丽的景色便从脑海中消失,再也难以描摹。

(1)、文章作者针对“淬炼智慧的火花”的观点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结合文本有条理地阐释。
(2)、在第③段结尾横线处填入总结性语句。
(3)、从下面所给材料中任选一项,说说它可以证明本文的什么观点,并结合该材料阐述理由。

A.李冰,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都江堰的河工技术竹笼也与李冰的一次深入基层,了解民众疾苦有关。一次,李冰到都江堰灌区走访,坐在河边与一位洗衣妇女摆龙门阵。突然一个大浪打过来,放在洗衣妇女旁边水中的竹篮被水冲得东倒西歪,眼看就要被冲走,李冰正准备帮洗衣妇提起来,只见洗衣妇不慌不忙的从水中摸了一个鹅卵石,放在篮中,然后无论水怎样冲,竹篮都稳稳当当的在那里。李冰从这件事上得到启发,回去之后,命人编织了竹笼,然后往里面填充了卵石,用以隔水截流,效果非常好,这就是后来被长期沿用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竹笼技术。

B.科学家的使命在于探索未知。从步入科学殿堂的第一天起,创新就已经深深烙入袁隆平的人生信条里。1960年7月,一株“鹤立鸡群”的高产异型稻株,吸引了湘西安江农校教师袁隆平的目光。第二年春天,他把变异稻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这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就像在茫茫大海上找到了航标一样,袁隆平立即把科研的重心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袁隆平的智慧火花在那一刻点燃。多年后,他的弟子说,“袁老师绝不是第一个见到异型稻株的人,但却是第一个找到其本质规律的人。也正因为他敢于打破常规,才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举一反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积淀,成就人生的高度
①我国南方湘粤一带有一种毛竹,漫山遍野,质地平凡而拙朴,在它一生最初的五年里,确实很平庸,几乎察觉不到它在生长。在别的竹类争先恐后攀比高度时,毛竹似乎不动声色。但是,当第六个雨季到来时,毛竹终于钻出地面,而后像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生长,迅速达到30米的高度,在六个星期内就完成了它一生所要达到的高度,并把它的同类远远地甩在身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神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寻本溯源,毛竹最后的快速生长,所依赖的就是前五年的日积月累,它以一种不易被人发觉的方式向地下生根,在五年的时间内伸展出长达几公里的根系。积微成著,蓄势后发,才造就了毛竹的一柱擎天。
②黄山松坚韧傲然,美丽奇特,但生长的环境却十分艰苦,因而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根部却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而正是由于黄山松的根扎得很深,能够汲取岩石深处的养分,才能够坚强立于岩石之上,虽经历风霜雨雪却依然永葆青春。
③毛竹在蓄势后的“魔法生长”,黄山松在风雨中的“气定神闲”,都源于基础的深厚、稳固。正是在无声中积聚了破土而出的力量,才有了毛竹喷薄而出的奇迹,才有了黄山松悬崖峭壁上的从容。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我们在逆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困难吓倒;在喧嚣中也能定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也会实现自身的飞跃,成就辉煌的人生。
⑤十九世纪,一个美国男孩靠在火车上卖报纸和雪茄烟为生,可是当旅客们谈起有关投资方面的事情时,他总会全神贯注地听着,他梦想成为一个能预测未来的交易商。为了这个梦想,他长大后整天躲在狭小的地下室里,将数万根的K线一根根画到纸上,并对着这些K线静静地思索、潜心地研究。后来他干脆把美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的记录搜集到一起,在那些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规律。整整六年,他集中研究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走势与古老数学、几何学和星象学的关系,终于发现了有关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最重要的预测方法,命名为“控制时间因素”。于是,他在金融投资生涯中赚取了五亿美元,创造的理论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他就是威廉·江恩——世界证券行业尽人皆知的最重要的“波浪理论”的创始人。
其实,生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人生埋下“伏笔”。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只有尽可能地积聚力量,不断坚实人生基础,才会在最恰当的时机,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顺利地攀登上人生的新高度。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豁达

       ①人生像一首诗,有甜美的浪漫也有严酷的现实,人生像一支歌,有高亢的欢愉也有低旋的沉郁;人生像五彩绚丽的舞台,有众星拱月的主角也有默默无闻的配角… …面对世事浮沉想要“胜似闲庭信步”,就得有火大的襟怀。

       ②豁达的人,有着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尖刻、势利、贪婪、嫉妒几乎与他无缘。他潇洒、坦荡、热情、开朗,决不会被生活中琐碎的小事所困扰,更不会文过饰非,甚至于暗箭伤人,它是一条江、一条河,滔滔滚滚,直奔向大海。

       ③豁达的人,有着宽容的气度。听到逆耳忠言会报以感激,听到谗言诽谤则一笑了之。在他面前,你不必为说错一句话担惊受怕。也不必为做错一件事而惴惴不安。因为他是个明智的人。他知道:人,包括他自己,是不可能没有错的。

       ④能战胜千百次失败后的沮丧,百折不挠,重新奋起,是豁达;不为讥讽、中伤、打击、陷害,义无反顾,走自己的路,是豁达;到山穷水尽处,仍能眺见柳暗花明,是豁达;勇于承认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和弥补自己的短处,是豁达;能够摆脱荣辱祸福、成败得失的狗苟蝇营,是豁达。豁达是人活着的一种境界,是生存的艺术。

       ⑤豁达的对立面是狭隘。狭隘的人总是斤斤计较,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吃亏。高尔基曾经说:“有些人在‘获取了荣誉’后,就长出一个极其丑陋的‘自负的脓包’。自负的人看谁都不入眼,还谈什么豁达胸襟?《太平御览》里有个“妒花女”,见花就踩,闻香说臭。因为花与容相联。花的美触痛了她的嫉妒心,于是干出蠢事。

       ⑥其实,很多人不是不知道豁达能带给自己快乐,但又无法制止内心的各种猜疑。以致陷入世事纷争而不能自拔,没一天安稳日子。

       ⑦狭隘的人如何变得豁达呢?首先要多和豁达诚恳之人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为人之道。其次,要摒弃各种世俗杂念,并自觉远离那些堵塞心胸的噪音和画面。生活中许多事,听了不如不听,见了不如不见。要有聋者、盲者的智慧,去听无声之声,去看无色之色。当我们掩上双耳,即听到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勃发之声;当我们闭上双眼,即看到心中无限的世界美轮美奂。心境变宽了,并且纤尘不染!

       ⑧“世界上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让我们真诚、热情、谦虚、勇敢、坚定,努力成为一个真正豁达的人。当然                                  。鲁迅先生的一副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做了很好的诠释。豁达的人也决不会让农夫与蛇的悲剧重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才华变成能耐

游宇明

       ①指称一个人做事有能力,吾乡不说此人很有才华,而说他蛮有能耐。所谓能耐,就是能力加耐心、耐力的意思。仔细想想,能耐这个词儿,真的韵味无穷。没有耐心、耐力的培育,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显不出才华。

       ②一个人当然需要才华,有才华,我们做事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有才华,我们才能探知事物深处的秘密,站立于生活的潮头。李白喜欢喝酒,并没有变成酒缸,而是“斗酒诗百篇”;曹雪芹“举家食粥”,并没有沦为乞丐,而是写出了反映一个时代的巨著《红楼梦》。齐白石进北京时不被画界承认,但他的独特风格却吸引许多购画者……这些都是才华改变个人生活的典型例子。

       ③然而,才华这东西像是火焰,爆发的时候非常耀眼,但爆发第一次之后是否有第二次、第三次,没有谁知道。此时,耐心会走上前台,牵着才华的手爬山沟、涉大河、攀高山、过险滩,有了它做伴,才华一次次地获得了命运的舞台,一次次地被别人察觉到。

       ④像世上的万事万物一样,才华的成长也需要时间。一个人在很年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他能力平平,有了那么五年、十年历练,你会感到此君像是变了一个人,他说的话是那么得体,他办的事是那么干净利落,他获得的成就是那么辉煌,这一切都是耐心、耐力的功劳。

       ⑤正如最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因为有了对耐心、耐力的培育,我们才可以储备充足的知识和经验,我们仓库里的东西越充足,成功的机会才会越大。更重要的是,耐心给我们一种平静的力量 , 让我们能够掌控自我,获得生活的智慧,而不是,面对生活的各种不如意,以无可奈何自暴自弃的状态或者发火呵斥暴力攻击的方式,让生活,人际,家庭和事业变成一团乱麻,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只是,现在有的人不太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他们将才华看做是一张塑料布,一经购买就可以永远拥有。有的家长舍得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比如暑假让他上绘画班,寒假让他上奥数班,但家务事不想要孩子插手,怕伤了他的小胳膊;走点远路心疼不已,觉得对不住孩子;孩子受一点点挫折,就愤怒得像个公鸡,恨不得找给孩子挫折的人决斗……这种人可以培养出孩子某方面的能力,但绝对培育不出孩子的能耐。

       ⑥因此,我们说只有将才华跟耐心、耐力结合在一起,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否则,才华很可能变成偶然一现的昙花。吾乡有个曾国藩,此君当年位居六个汉人大学士之首,被时人称为“曾相”。曾国藩当然有才华,写文章成为“湘乡派”的领袖;打仗,他能够凭一支民兵武装击垮太平天国的军队。然而,曾国藩最初几年跟太平军交手,并不占优势,还曾遭遇过重大危机。1855年2月12日夜,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100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如果曾国藩没有巨大的耐心(当然也有部下和友人的帮助),他后来的仗肯定打不下去。

       ⑦让能力开路,让耐心、耐力伴行,我们的一生才会有真正的远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当初,许多人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朝鲜日报》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废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如果有人需要和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与外部联系。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而不可求。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4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乐清男孩失踪:一场事先“策划”的走失

【新闻回放】

    2018年11月30日,浙江乐清一名男孩“失联”,其母随即报警。当晚,微博网友@猴子爱烧酒发布寻找“失联”男孩的信息,此事开始在网络传播。12月3日、4日,乐清警方两度发布寻人启事。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警力进行搜寻,公益组织、社会公众纷纷帮助寻找。与此同时,随着媒体报道、网友转发,此事开始引发舆论关注。

【警方应对】

    乐清警方接警后果断立案进行搜寻,12月5日,“失联”男孩被找到。乐清警方针对事件进行了两次通报,通报指出,此“失联”事件是男孩母亲陈某为测试丈夫对自己和孩子是否关心、重视而故意制造的虚假警情,警方将依法追究陈某刑事责任。5日,乐清检方称提前介入此案,案件还在进一步侦查中。

【网友反应】

    如果说孩子母亲浪费公共资源的行为令人心寒,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间我们还是能够看到温暖的一面,那便是网友对寻人信息的转发。下图是从微博网友转发、评论最常使用的表情:

【事件评论】

    乐清当地人朋友圈中对寻子信息的刷屏转发,体现出社会对于“失孤”问题的高度关注。当乐清失踪男孩真相大白之后,男孩母亲的行为却给这样温暖的关切泼了一盆冷水,扑灭了无数心系此事的网友心中希望的火苗。当代“狼来了”的故事就此上演,倘若类似事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那么对社会的信任与良知将是无比沉重的打击。因此,对男孩母亲的审判和量刑必然关系到社会信任与良知体系的未来和发展。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十多年前的“彭宇案”。众所周知,这起事件最终以当事双方和解,彭宇出钱赔偿“被摔”老人而告终。此事一出就被公众斥之为“好人被冤枉”、“司法不公”的典型案例,并被称作社会“道德滑坡”的标靶。

    “彭宇案”的出现令社会中屡见不鲜的扶摔倒老人被讹的事实摆到了大众面前,其实“彭宇案”本身并没有多么重要,其关键症结在于由此事件而引发人们对于救人成本的思考。自此当看到路边摔倒的老人时,人们总要再三忖度,考虑后果。

    可如果行善助人之前都要如此“三思而行”,那么这样的善行就变了味道。由此观之,在虚报警情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人们对于是否会引发社会信任危机的担忧也并非杞人忧天。社会这个大机器的运转秩序离不开两样东西,一个是法律,另一个便是道德,前者强调强制性作用,而后者体现在内化于心而外化于行的教化作用上。

    法律的不完备给社会的秩序带来损失,我们可以通过逐步修订,促进法律体系走向更加完善。相对于法律,社会的道德系统对于个人的影响更加深远,它潜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我们的言行举止密切相关。但是,一旦道德系统遭到破坏,其带来的后果将更加严重,甚至会达到难以修复的地步。

    知乎有网友发表感慨:“一义士受辱,则万众齐喑;一善人蒙冤,则天下心寒。”当社会的良知系统遭遇动荡,当公民的良心和信任白白被虚耗,谁还敢勇于站出来对危难之人伸出援手?

    所以,对于失踪男孩家属谎报警情这件事情而言,我们在关注孩子母亲既蠢且坏的恶劣行为的同时,更应该思索其行为对社会带来的破坏性后果。

    当真正摔倒的老人躺在路边无人搀扶,当真正丢失孩子的父母束手无措却无人伸出援手,这样人情冷漠的社会状态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但现实中发生的诸多性质恶劣的事件,却屡屡冲击着人们的认知,拍打着良心与信任的最后底线。

    尽管社会的良心与善意被“戏弄”,我们也不应因噎废食。“良人者良其心也,贵人者贵其心也”,心存善念永远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