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人生难活一份“静”》完成小题

人生难活一份“静”

路来森

    ①人生在世,俗事缠身。为生活而忙绿,为名利而追逐,再加上红尘喧嚣,“静”就成了一份难得的享受。有时候,很羡慕乡下的那些老人。冬春时节,农事不忙,他们喜欢晒太阳。拿一只脚凳,坐在篱笆下、南墙根、柴草垛前,老棉袄一揣,旱烟袋一端,一袋一袋地抽着。闲话家常,或者就只是眯着眼,任煦暖的阳光照在身上,懒洋洋的,一蹲就是一个上午。抬头望望太阳,午饭时间已至,于是拿起脚凳,姗姗归家而去。生命里透着一份从容和潇洒。

    ②其实,这些人并不富有,粗茶淡饭,布衣旧衫,可他们懂得顺乎自然,顺乎性情,不贪婪,不岢求,于是心中无欲。无欲则心静,心静则体闲,晒晒太阳,便也成了一件心满意足的事情。说到底,这些人终是因了心态正,不失真。

    ③《菜根潭》的作者洪应明说:“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则悠然共逝,雨滴则冷然俱清,鸟啼则欣然而会,花落则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生机。”

    ④心动,则物欲生;物欲生,则心愈难静;心难静,则杂念丛生。若然心静,则自然万物皆成佳景。看白云,则白云悠悠,一派悠闲;看新雨,则新雨冷然,一派清爽;看花开,则花开潇然,一派灿烂;听鸟鸣,则鸣声欣然,一派欢愉。世间万物,皆成佳境;世间真情,俱成美好。

    ⑤身边有一帮“文人”,特别喜欢聚会。终日呼朋引伴,招引欢谈。餐桌上,喜欢议论是非,臧否人物,似乎天下唯我独尊。这些人似乎什么都“能”,就是不能坐下来认真地写写文章,就是不能写出上好的文章。

    ⑥其实,真正的文人是耐得住寂寞的。一向心如止水,安静得很。在寂寞和安静中,用生命的火燃烧自己,照亮前路;在精诚进取中,创造着辉煌。

    ⑦钱钟书,博闻强记,聪颖明慧。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沉浸在书山文海之中,聚沙成塔,终成皇皇巨著《管锥编》。晚年的孙犁,深居简出,粗茶淡饭,过得纯然是一介布衣生活。人们见到的孙犁,也只是室内读书,户外散步而已。可孙犁,就是在静默中阅读,在静默中思考,以一颗淡定平静的心,对抗着世俗的喧嚣。看看孙犁晚年的那些作品吧,无论是《芸斋小说》,还是《乡里旧闻》,篇幅不长,都散淡得不得了,也真诚得不得了。特别是他那套《耕堂读书记》,书海捞珠,发论深刻,篇篇都饱满得不得了,深邃得亦不得了。孙犁太静了,静出一份寂寞,静出一份孤独。可他却让自己的生命在孤独寂寞中开出了芬芳的花。花香,足以流芳百世。

    ⑧人生难活一份“静”,谁守住了心中的那份宁静,谁就处世坦然,万古清芬;谁就成为君子贤哲。

(选自《思维与智慧》)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守住心中的那份宁静”?
(3)、选文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选文⑤到⑦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文章内容及下面两个链接,简述人生中多一份“静”的好处。(从选文和两个链接中各选出一条)

【链接一】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诸葛亮《诫子书》译文)

【链接二】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从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静”是一种内心的修炼。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朱光潜《谈静》)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

    ①高尚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读书的,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②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的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一种境界。进入新世纪后,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际科学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读书求知。

    ③读书求知,对道德大厦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今世说》上有名言曰:“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读书与德,确实不可分开。无德是一种愚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刘向《说苑》)。不读书的人,只会在黑暗中摸索,不可能脱离愚昧的苦海。无德,是一种邪恶的品性,是兽性的一种表现。“学则正,否则邪”(扬雄《法方学行》);“学则治,不学则乱”(黄宗羲《明儒学案》)。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必须认真读书。

    ④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仅要读书,而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法轮功”痴迷者的一个沉痛教训,一是不读书,心灵愚昧;二是虽读书,但读的是李洪志《转法轮》一类鼓吹邪说的坏书。陈果、刘思影就是受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毒害而走上绝路的。到目前为止,已有239名“法轮功”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这种悲剧的产生,便是愚昧的产物。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进入德的境界;读坏书、邪书,会使人走向绝路;不读书则会导致人进入黑暗的深渊。只有多读好书,才能治邪、治恶,促使美善之树长出文明的花朵;无德,是灵魂的卑鄙,是干坏事、办错事的一种动因。“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语),“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语)。“腹中有书气自华”,多读好书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灵魂伟大,不干坏事,少办错事。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和鲁迅、茅盾、邓拓等有作为的作家,都是一生手不释卷、博览名著的知识渊博者;反之,历史上那些昏君奸臣、邪恶歹徒、民族败类一类人物,很少有喜欢读书的,是谈不上读好书。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些人能够读点好书,他们会成为历史罪人吗?“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应当从读书开始。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只能是一个愚昧的国家,而愚昧的国家是不能进行“以德治国”的。

    ⑤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本,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

阅读《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一文,完成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不是要选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活出平凡日子里的精气神

①前不久,一位福建龙岩的木工爷爷在网上火了。视频里,老人家熟练地在木材堆里拣选、镌刻、钉胶,不一会儿,一架造型憨态的木马车便有了模样。爷爷牵着木马车,车上骑着小孙子,咯噔咯噔向前跑,引来数十万网友在线点赞。

②老爷爷直播做手工,为何能引发网友围观?

③无论是“木马车”还是“木坦克”,那些用传统榫卯结构纯手工打造的儿童玩具,将古老的智慧和童真的趣味融为一体,外观精美,内涵丰富。一件件作品让人惊艳,而木工爷爷努力活出平凡日子里的精气神,更让人感动。视频里,老人实实在在记录着自己的日常生活,不渲染不修饰。可越是这样,越涌动出一股直抵人心的力量。每一次精雕细琢、每一道复杂工序都能引来网友的啧啧赞叹。大家的肯定,也是对他精彩人生的一种奖励。

④人或许无法选择生活的环境,却可以决定生活的态度和方式。认认真真生活、踏踏实实干事的人,总能在寻常生活中做出不凡的业绩、创造不一样的精彩。为了梦想,付出努力,心中就会养育出一片富足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越丰富,越不会被眼前的琐事和烦事困扰,看待生活、看待世界,眼光就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

⑤站在人生的大舞台,有不少人像木工爷爷一样,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年逾六旬的退休老人在短视频平台记录生活,用指尖流淌出的钢琴曲向更多人传递音乐文化;普普通通的大学保安身怀绝技,有人3年背诵了1.5万多个外语单词,能和留学生流利对话;有人自学编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扎根生活、积极向上,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为生活打开了一扇扇美丽的天窗。

⑥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不管自己从事何种工作,都应以认真乐观的态度,努力提升自我、服务社会。毕竟,生活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心中有光、全力奔跑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优秀的人,都善于更新自己

①古语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优秀的人总是在不断更新自己,不断成长进步。

②一位企业家在创业之初,因为工作繁忙,经常忽视个人形象。有一次,理发师忍不住对他说:“你的容貌代表着公司的形象。连你都这么随意,你觉得客户还会愿意购买你家的产品吗?”企业家下决心改掉了原来不修边幅的习惯,果然取得了更好的业绩。

③一个人长得是否好看是天生的,但整体形象却是可以后天改变的。好好收拾自己,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取悦。更新自己的形象,以最佳的状态面对生活,才能获得生活的垂青。

④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一种思维方式的惯性,喜欢用已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一个问题,有的人可以很快找到答案,有的人花了几天也没有头绪,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思维方式不同。有时候,成功迟迟不来,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思维方式需要更新。别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换种思维,天地可能更开阔。

世界每分每秒都在变化。一个人只有像电脑更新系统一样,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与时俱进。如果你的思维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停滞不前,那就没有新思想的产生,就不能解决新问题,也就很难在竞争中获得成功

⑥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发现,你的圈子全是消极颓废、躺平混日子的人时,就要考虑及早止损“退群”。而当你发现,你的圈子全是阳光向上、遇到困难依然无畏前行的人时,就要坚定地长期“驻扎”。你想在工作上有所收获,就要与那些事业心强、积极向上的人为伍;你想有阳光的心态,就要经常与那些困境中依然能够微笑面对生活、走路带风的人交往。不断更新你的社交圈子,才能给你的人生带来更多正向的引导,择善而交,是一种智慧。

⑦有一位工人装配零件已经十年了,他操作非常娴熟,也很努力。可是最近,企业新上了一套完全由电脑操作的自动化生产线,他的工作都改由机器来完成,他被迫下岗了。

⑧厂长诚恳地对他说:“引进新设备的计划,我在几年前就告诉你们了,也告诉你们要抓紧学习新知识。曾经和你干同样工作的小胡不仅自学了电脑,还找来新设备的说明书研究,现在他已经是车间主任了。我并不是没有给你机会,是你自己放弃了。”

⑨人最大的敌人从来都不是别人,而是昨天的自己,只有勇于打破自己,重塑自己,才能抓住机遇,在变化中找到新的出路。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