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石拱桥(节选)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③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④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什么?
(2)、上面几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3)、第②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第③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5)、选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理解。
                                                                                                                   细菌的繁殖力
        细菌的繁殖力极强。其中劲头大的在不到10分钟里边能产生新的一代;那种引起坏疽的讨厌的小生物“产气荚膜梭菌”在9分钟里就可以繁殖,接着又马上开始分裂。以这种速度,从理论上说,一个细菌两天内产生的后代比宇宙里的质子还多。据比利时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里斯琴·德迪夫说:“要是给予充分的营养,一个细菌细胞在一天之内可以产生280万亿个个体。”而在同样的时间里,人的细胞大约只能分裂一次。
        大约每分裂100万次,便会产生一个突变体。这对突变体来说通常是很不幸的——对生物来说,变化总是蕴藏着危险——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一个新的细菌会碰巧具有某种优势,比如摆脱或抵御抗生素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另一种更加吓人的优势会很快产生。细菌能共享信息,任何细菌都能从任何别的细菌那里接到几条遗传信息。正如马古利斯和萨根所说,实际上,所有的细菌都在同一个基因池里游泳。在细菌的宇宙里,一个区域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很快会扩展到任何别的区域。这就好像人可以从昆虫那里获得长出翅膀或在天花板上行走所必需的遗传信息一样。从遗传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细菌已经成为一种超级生物——又小,又分散,但又不可战胜。
        无论你吐出、滴下或泼出任何东西,细菌几乎都能在上面生活和繁殖。你只要给它们一点儿水汽——比如用湿抹布擦一擦柜子——它们就能滋生,仿佛从无到有。它们会侵蚀木头、墙纸里的胶水、干漆里的金属。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有一种名叫嗜固硫杆菌的细菌生活在浓度高得足以溶解金属的硫酸里——实际上,它们离开了硫酸就活不成。据发现,有一种名叫嗜放射微球菌的细菌在核反应堆的废罐里过得怪舒服的,吃着钚和别的残留物过日子。有的细菌分解化学物质,而据我们所知,它们从中捞不到一点儿好处。
        我们还发现,细菌生活在沸腾的泥潭里和烧碱池里,岩石深处,大海底部,南极洲麦克默多干谷隐蔽的冰水池里,以及太平洋的11公里深处——那里的压力比海面上高出1000多倍,相当于被压在50架大型喷气式客机的底下。有的细菌似乎真的是杀不死的。据美国《经济学家》杂志说,嗜放射球菌“几乎不受放射作用的影响”。要是你用放射线轰击它的DNA,那些碎片几乎会立即重新组合,“就像恐怖电影里的一个不死的人到处乱飞的四肢一样”。

阅读《动物眼中的色彩》,完成小题。
                                                                                                                                             动物眼中的色彩
        ①在正常人的眼中,能看到红的花,绿的树,蓝的天,白的云……人眼中的世界是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那么,大自然中其他动物眼中的色彩是什么样的呢?科学家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②研究证实,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色盲。如我们常见的马、牛、羊、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观看斗牛表演时,斗牛士用红色的斗篷向公牛挑战,人们会以为是红色激怒了它,而实际上是因为斗篷在公牛面前不断地摇晃,使它受到烦扰而发怒,如果换上别的颜色的斗篷,公牛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狗也不能分辨颜色,它看景物就像一张黑白照片。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我们人类的“近亲”猿猴也是色盲,天天过着平淡无奇的灰色生活。田鼠、家鼠、黄鼠、花鼠、松鼠、草原犬等也不能分辨颜色。
        ③值得一提的是斑马,虽然它也是地地道道的色盲,但它却能利用色彩来保护自己。斑马和其他动物混在一起吃草,黑白条纹可以引起注意,因此在出现危险时,只要领头马一动,所有斑马会迅速逃走。当斑马奔跑时,黑白两色条纹的晃动使得捕食动物难以快速测定距离,斑马便可以借机安全逃脱。
        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色盲,鹿对灰色的识别力最强。长颈鹿能分辨黄色、绿色和橘黄色。
        ⑤鸟类的情况便好多了。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活的鸟类,如猫头鹰等,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认色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的感觉。鸟在高空飞行,颜色会帮助它们判断距离和形状,这样它们就能够抓住在高空中飞行的虫子,在树枝上轻轻降落。鸟类的辨色能力也有利于它们寻找配偶。雄鸟常用艳丽的羽毛吸引异性,试想,如果它们感受不到颜色,那雄鸟还有什么魅力呢?
        ⑥多数水生动物都其有辨色能力。鲈鱼能感知颜色,生物学家用染成红色的幼虫喂它们,待其习惯后,改用红色羊毛喂它们,鲈鱼竟然照吃不误。龙虾、小虾以及爬行动物里的甲鱼、乌龟和蜥蜴等,也都有色的感觉。
        ⑦昆虫虽然属低等动物,但是它们的辨色能力比哺乳动物高明。
        ⑧据悉,蜻蜒对色的视觉感最佳,其次是蝴蝶和飞蛾。苍蝇和蚊子也能看见颜色。家蝇最讨厌蓝色,因而不愿接近蓝色的门窗、帐幔。蚊子能够辨别黄、蓝和黑色,并且偏爱黑色。勤劳的小蜜蜂生活在万紫千红的花丛中,却是红色盲,红色和黑色在蜜蜂眼里没有什么区别。蜜蜂能分辨青、黄、蓝三种颜色,但橙、黄、绿在它们看来是一样的,它们也搞不清蓝与紫有何不同。可是,蜜蜂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紫外线,并能把紫外线和各种深浅不同的白色和灰色准确地区别开来。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北极燕鸥
      ①在南极,给人印象最深的动物自然是企鹅。而在北极,令人肃然起敬的却并非北极熊,而是北极燕鸥。企鹅虽然待人亲切,憨态可掬,但看上去却有点傻气;而北极燕鸥虽然小巧玲珑,但却矫健有力,往往能给人以激情。
      ②北极燕鸥可以说是鸟中之王,它们在北极繁殖,但却要到南极去越冬,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行程数万公里。人类虽然为万物之灵,已经造出了非常现代化的飞机,但要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也决非一件容易的事。因此,燕鸥那种不怕艰险而追踪光明的精神和勇气特别值得人类学习。因为,它们总是在两极的夏天中度日,而两极夏天的太阳是不落的,所以,它们是地球上唯一一种永远生活在光明中的生物。不仅如此,它们还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1970年,有人提到了一只腿上套环的燕鸥,结果发现,那个环是1936年套上去的。也就是说,这只北极燕鸥至少已经活了34年。由此算来,它在一生当中至少要飞行150多万公里。
      ③北极燕鸥不仅有非凡的飞行能力,而且争强好斗,勇猛无比。虽然它们内部邻里之间经常争吵不休,大打出手,但一遇外敌入侵,则立刻抛却前嫌,一致对外。实际上,它们经常聚成成千上万只的大群,就是为了集体防御。貂和狐狸之类非常喜欢偷吃北极燕鸥的蛋和幼子,但在如此强大的阵营面前,也往往畏缩不前,望而却步,三思而后行。
      ④不仅这些小动物,就连最为强大的北极熊也怕它们三分。有人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在一个小岛上,一头饥饿的北极熊正在试图悄悄地逼近一群北极燕鸥的聚居地。然而,它那高大的身躯过早地暴露了自己。这时,争吵中的燕鸥突然安静了下来,然后高高飞起,轮番攻击,频频向北极熊俯冲,用其坚硬的喙雨点般地向熊头啄去。北极熊虽然凶猛,却回击乏术,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只好摇晃着脑袋,踮着屁股,鼠窜而去。
      ⑤燕鸥也是一种体态优美的鸟类,其长喙和双脚都是鲜红的颜色,就像是用红玉雕刻出来的。头顶是黑色的,像是戴着一顶呢绒帽子。身体上面的羽毛是灰白色的,若从上面看下去,和大海的颜色融为一体。而身体下面的羽毛都是黑色的,海里的鱼若从下面望上去,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再加上尖尖的翅膀,长长的尾翼,集中体现了大自然的巧妙雕琢和完美构思。可以说,北极燕鸥,真是北极的神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海洋垃圾能否变废为宝

      在人们的观念中,海洋有着世界上最博大的“胸怀”,对人类丢给它的那点物品完全可以“笑纳”,于是海洋被当成了天然的大垃圾场。时间证明人类会因为这个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而付出巨大的代价。随着海洋垃圾的与日俱增,海洋生态景观受到破坏,对航行安全、海上作业、海上搜救也造成了极大的干扰。

                                                                                           垃圾岛成“新大陆”

      海洋垃圾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和跨部门问题,它对全球海洋、沿海环境和人类活动都具有重大影响。据美国科学组织统计,每年约有640万吨的垃圾进入海洋,平均每天约800万件垃圾入海,其中15%的垃圾停留在海滩上,15%的垃圾漂浮在水面上,超过70%的垃圾直接沉降进入海底。据估计,每平方千米的海域内,海洋垃圾的密度约为1.3万到1.8万个。

      在大西洋也发现巨型漂浮垃圾带,其规模比太平洋垃圾岛稍小。这一垃圾带距离北美海岸有数百英里,由数万块塑料构成。尽管目前科学家还未能准确测出它的宽度,但这一巨大的垃圾带覆盖的区域一直从北纬22度到北纬38度,几乎同古巴至美国弗吉尼亚州之间的距离相当。

                                                                                            危害人类健康

      有统计表明,世界每平方海里海水中有多达4万片的塑料垃圾。这些废弃塑料、渔网会缠住船只的螺旋桨,引起事故和停驶。塑料垃圾还会缠住海洋生物,使它们不能脱身,被饿死、窒息死亡或被其他动物吃掉。海洋垃圾是杀害海洋生物的元凶,例如海龟常常误食塑料袋,导致肠胃堵塞而无法进食,被活活的饿死;科学家曾解剖一只搁浅的小须鲸,在其胃中居然发现800千克的塑料袋。

      人类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海洋垃圾的威胁。有研究指出,塑料分解后的颗粒可以吸附海水中的有毒化学物质,这些毒素可以沿着食物链进入人类体内。一些垃圾会溶出有毒物质,直接威胁水体和沉积物环境质量,例如,纽扣电池进入海洋后,溶出的锰、汞、锌、铬等重金属将会污染水体,鱼类或贝类可能积累重金属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如果长期积蓄将会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功能,甚至可以致癌。另外,由于一些微生物等物种“喜欢”附着在垃圾上,随洋流漂泊,可能会来到一个以前没有这种生物的地区,干扰这一地区的海洋生态系统。

                                                                                           可焚烧发电、制造燃油

      对将海洋垃圾变废为宝,科学家已开始了一些研究。一种办法是将海洋垃圾打捞后焚烧发电。由于几乎所有塑料都由不可再生的石油制成,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所以可以用于燃烧。其焚烧后的灰烬,则可以用于填海造地或建造岛屿。不过,焚烧海洋垃圾首先要解决搁置脱水的问题,而且由于塑料焚烧可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会危及环境和生态,因此需要先解决控制有害气体排放的问题。

      另一种办法是用海洋垃圾制造燃油。由于海洋垃圾80%以上是塑料,可以用废塑料制造燃油、生产防水抗冻胶、制备多功能树脂胶等。目前,用废塑料制造燃油技术在一些国家已获得突破。

      如果这些技术成熟和投产,将可以大量地消化海洋垃圾,而且可能会让一些国家争抢这些海上无主的垃圾资源。

                                                                                                                                                                              (作者:蔡文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奇的碳纳米管

    ①据《科技日报》16日报道,清华大学在超级强度材料上获得重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制备了超长碳纳米管管束,其拉伸强度超越了国际上已知的其他所有纤维材料,拉伸强度超过80GPa。

②目前市场上强度最好的碳纤维是日本东丽公司制造的T1000,其拉伸强度只有7.02GPa,该公司还处于研制中的最先进碳纤维的拉伸强度也只有9GPa。一些超级汽车钢、超高强度钢板的拉伸强度只有1.5—2GPa。

    ③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应用于大飞机、大火箭领域已经是当前的潮流,其原因就在于碳纤维等复合材料重量很轻但强度却非常大,这就意味着这些航空航天装备在降低空重的同时,还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那么我国研制的C-919大飞机、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在性能上就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④此外,这些结构完美的碳纳米管还展示出了惊人的“拉伸一复原”的可逆性以及疲劳寿命,因此在机械能存储上具有极大的优势,无论是能量密度还是功率密度,碳纳米管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储能材料或设备。碳纳米管储存机械能的能量密度是飞轮储能密度的3倍,是锂离子电池储能密度的5—8倍,超过一般金属弹簧储能密度的25000倍。可以应用在电磁弹射、电磁炮、激光炮等能量武器上。

    ⑤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电学性质,具有尺寸小、速度快、功耗低等特性,在制造晶体管、存储器、逻辑电路、传感器等器件方面展示出了巨大的优势。事实上在2017年IBM就公开表示碳纳米管生产技术可令芯片的运算速度提升一千倍。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使用新材料碳纳米管成功制造出芯片的核心元器件——晶体管,其工作速度是英特尔最先进的14纳米商用硅材料晶体管速度的3倍。

    ⑥材料科学是基础性科学,中国在很多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短板,归根结底和材料科学研究不到位有很大关系。相反,只有加大在基础科研领域的投入,才能让中国实现真正的后发超越。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