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动物眼中的色彩》,完成小题。
                                                                                                                                             动物眼中的色彩
        ①在正常人的眼中,能看到红的花,绿的树,蓝的天,白的云……人眼中的世界是多姿多彩、五彩缤纷的。那么,大自然中其他动物眼中的色彩是什么样的呢?科学家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②研究证实,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色盲。如我们常见的马、牛、羊、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观看斗牛表演时,斗牛士用红色的斗篷向公牛挑战,人们会以为是红色激怒了它,而实际上是因为斗篷在公牛面前不断地摇晃,使它受到烦扰而发怒,如果换上别的颜色的斗篷,公牛也会出现同样的反应。狗也不能分辨颜色,它看景物就像一张黑白照片。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我们人类的“近亲”猿猴也是色盲,天天过着平淡无奇的灰色生活。田鼠、家鼠、黄鼠、花鼠、松鼠、草原犬等也不能分辨颜色。
        ③值得一提的是斑马,虽然它也是地地道道的色盲,但它却能利用色彩来保护自己。斑马和其他动物混在一起吃草,黑白条纹可以引起注意,因此在出现危险时,只要领头马一动,所有斑马会迅速逃走。当斑马奔跑时,黑白两色条纹的晃动使得捕食动物难以快速测定距离,斑马便可以借机安全逃脱。
        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色盲,鹿对灰色的识别力最强。长颈鹿能分辨黄色、绿色和橘黄色。
        ⑤鸟类的情况便好多了。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活的鸟类,如猫头鹰等,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认色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的感觉。鸟在高空飞行,颜色会帮助它们判断距离和形状,这样它们就能够抓住在高空中飞行的虫子,在树枝上轻轻降落。鸟类的辨色能力也有利于它们寻找配偶。雄鸟常用艳丽的羽毛吸引异性,试想,如果它们感受不到颜色,那雄鸟还有什么魅力呢?
        ⑥多数水生动物都其有辨色能力。鲈鱼能感知颜色,生物学家用染成红色的幼虫喂它们,待其习惯后,改用红色羊毛喂它们,鲈鱼竟然照吃不误。龙虾、小虾以及爬行动物里的甲鱼、乌龟和蜥蜴等,也都有色的感觉。
        ⑦昆虫虽然属低等动物,但是它们的辨色能力比哺乳动物高明。
        ⑧据悉,蜻蜒对色的视觉感最佳,其次是蝴蝶和飞蛾。苍蝇和蚊子也能看见颜色。家蝇最讨厌蓝色,因而不愿接近蓝色的门窗、帐幔。蚊子能够辨别黄、蓝和黑色,并且偏爱黑色。勤劳的小蜜蜂生活在万紫千红的花丛中,却是红色盲,红色和黑色在蜜蜂眼里没有什么区别。蜜蜂能分辨青、黄、蓝三种颜色,但橙、黄、绿在它们看来是一样的,它们也搞不清蓝与紫有何不同。可是,蜜蜂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紫外线,并能把紫外线和各种深浅不同的白色和灰色准确地区别开来。

(1)、

从全文看,文中介绍的几种动物对色的感受能力有何不同?请完成下表。

(2)、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到人眼中多姿多彩的世界?

(3)、从文中看,某些过惯夜生活的鸟类为什么不能辨别色彩?

(4)、下列语句中的划线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狗追捕猎物除了靠四条腿外,主要靠嗅觉和听觉。”
我的品析:                                                                                                                                                                                                                                  

(5)、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鹰眼的敏锐,由其特殊的结构得以保证。鹰眼有两个中央凹:正中央凹和侧中央凹,它们分别集中在眼睛 的不同区域。前者能敏锐地发现前侧视野里的物体;后者则接收鹰头前面的物体像。在鹰头的前方有最敏锐的双眼视觉区,是由两个侧中央凹的视野交盖而成,这 样,鹰眼的视野便近似于球形,所以鹰能看到非常宽广的地域。
材料二:蛙的眼睛有这样一种奇特的功能:凡是静止的东西它什么也看不见,但若只要有东 西稍微一动,它立马就能敏锐地感觉到。正是靠了这一奇特的本领,小小的青蛙能以静制动。人们利用蛙眼的功能开发研制出一种称作“电子蛙眼”的雷达,广泛应 用于航空、航天及民用、军事等领域,极大地提高了科学发展水平。
材料三:安徽五河县的领导也有着这样一双蛙眼:好好的第一中学却硬安插进一个不懂 教学业务的外行领导,学校教学质量因而迅速滑坡,管理混乱,且有人多次反映情况他看不见,但却对教师的“短信上访诗”却如临大敌,伸出国家机器这根“舌 头”,把他“吞”进狱中。还要在电视上示威似的宣告“成功破获一起诽谤案”,发出“犯罪嫌疑人已经落网”的“蛙声”。
我的探究:                                                                                                                                                                                                                   

举一反三
阅读《最好听的音乐》,完成小题。

最好听的音乐

        地下220米深处的巷道里,刚才还是抱怨声哭声一片。

        “孬种,脑袋掉了碗大的疤!怎么还哭哭啼啼的?”自掘进班班长刘大牙的一句怒吼之后,此时,巷道里一篇寂静,寂静的令人窒息。

        “吱吱——吱吱——”巷道的一角突然传来两声老鼠的低叫。“老鼠,这巷道有老鼠!”老矿工赵大嘴的情绪立刻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他欢快的叫起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不就是一只令人作呕的老鼠吗?能意味着什么?”到这矿上打工还不到两周的李小耳情绪还被沮丧包围着。“既然老鼠能钻进来,说明这儿有空隙与外面相连,说明咱们不会憋死在这里,那么,我们大伙儿就有活路了。”刘大牙接过话茬儿胸有成竹的说。黑暗中几个人情绪高涨起来,欢呼雀跃,劫后余生一般:“我们不会死了,我们有救了!”

        就在几小时前,突如其来的一次冒顶,把刘大牙他们8名矿工堵在了这个狭窄的不足20米长的巷道,好在他们有水和能够维持两天的食物,没有的却是见到阳光的信心和勇气。

        “大伙儿都别吵,让我们仔细听听,刚才那是不是老鼠的叫声?”赵大嘴招呼其他人说。

        8个人屏气侧耳,真真切切确确实实又听到了老鼠“吱吱吱吱——”的低叫声。“是的,真的是老鼠的叫声。”有人说。“我还听到老鼠的走动声”刘大牙绘声绘色的说。“老鼠在哪儿?找到它,我们是不是可以跟着它,挖一个出口出去呀?”李小耳兴奋地说。他好像看见老鼠“吱吱”叫着在前面带路,带到一个豁口处,一缕亮光从那里透进来,他刨啊刨啊,然后“哐当”一声大片的阳光随着土堆砸了进来。“你电视剧看多了吧!”刘大牙兜头给了他一瓢冷水,“这巷道里本来空气就少,再瞎折腾,找死啊!”巷道里再次安静下来。

        “要是在平时,俺听到老鼠的叫声简直能恶心死,今儿个听起来咋恁好听呢?简直就像美妙的音乐!”赵大嘴的声音又打破了沉静。“对,是音乐,这是我平生听到的最好听的音乐!”对音乐有点偏爱的李小耳很赞同。“那就让咱们听着音乐等待外面的人来救咱们吧!”平生最讨厌老鼠的刘大牙躺在巷道的一角,告诫大伙说,“你们没有听老矿工说过吗?在地下,所有的动物都是生灵,千万别伤害它们,它们在,人就能活。眼下我们大家要做的是,尽量少活动,少说话,保持体力。”

        巷道里又是死一般寂静、墨一样漆黑,只是隔长不短地能够听到一两声“最好听的音乐”。

        第一天,他们在漫长的等待中,欣赏着世上“最好听的音乐”,熬过了24小时。

        第二天,他们又在漫长的等待中,欣赏世上“最好听的音乐”,熬过了24小时。

       ……

        第五天,四肢无力,肚皮已贴到脊梁上的李小耳说:“班长,你说这老鼠它饿不饿?它吃啥?”赵大嘴接过话头:“这老鼠嘛,它的生存能力远远高于人类,就是十天不吃不喝也能存活下来。”“你说它到这昏天黑地的巷道来做什么?”李小耳百思不得其解。赵大嘴咧嘴一乐:“来跟你比赛呀,比比谁更有耐力。”

        第六天,8名矿工被救援人员救了出来,他们已经断粮四天,相当虚弱了,可喜的是,经过检查,均无性命之忧。让救援人员感到奇怪的是,刘大牙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尽管已经昏厥,但嘴里竟时不时发出“吱吱——吱吱——”的低唤。

        “他这是怎么了?”有人问。

        躺在邻床上的赵大嘴早已泪流满面,他哽咽着说:“他这是在演奏世上最好听的音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用善良做底色

松韵

       ①天气冷得出奇,寒风咆哮着卷起雪花,升腾起呛人的白烟。

       ②温暖的红砖房里,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柴火在灶坑里噼啪作响,锅上冒着润白的蒸气。我和弟弟早就饿了,正眼巴巴地等待着第一锅酸菜肉蒸饺出笼。

       ③这时,有人叫门。父亲出去片刻,带回一个衣着单薄的外乡人来。看上去是个20多岁的农民,但是很年轻,嘴唇都发青了,显然在风雪中冻了很久。

       ④“这丝棉很好的,你看看。”他说着,卸下肩上的旧麻袋,就要往外掏丝棉。

       ⑤“别拿了,我不买丝棉。”父亲止住了他,“外面太冷,请你进屋暖和暖和!”“哦,不买?不买啊?这丝棉好,真的很好。”他有些失望,坐在暖和的火墙旁,一时却也并不想挪动。

       ⑥这时,母亲端上了两大盘热腾腾的酸菜肉蒸饺。“你一定饿了,吃几个饺子挡挡寒吧!”母亲看着仍有些哆嗦的他,把筷子递过去。

       ⑦那人的确是饿了,推辞了一下,便接过筷子狼吞虎咽起来。当他意识到我们一家人还没吃饭时,两盘蒸饺只剩下了小半盘。他尴尬地抬起来,窘迫不安地嗫嚅道:“这……我……我……你们,你们还没吃吧?”

       ⑧母亲笑道:“还有呢,你要吃饱了啊!”

       ⑨蒸饺的确还有,可那一笼是纯素馅儿的,一丁点儿肉都没放。

       ⑩弟弟捏了捏我的衣角,嘟起嘴来。

       ⑾一盘半的蒸饺,对他来说可能也就六分饱,但无论如何他也不肯再吃了。

       ⑿接下来的聊天中,我们知道他是安徽的农民,跟父亲弟弟一起到北方贩丝棉,没想到折了本,近年关了,打算把剩下的丝棉低价处理了,好歹挣回返乡的路费。

       ⒀“我兄弟的脚冻坏了,他跟我父亲在车站蹲着呢。今儿天太冷,没让他们出来,我寻思把最后一包丝棉卖了,今晚就跟他们坐火车回去。”他说。

       ⒁母亲听了,感叹道:“唉,你们做点小生意,也挺不容易啊!”

       ⒂父亲跟母亲轻声说了点什么,母亲便去仓房找了三双半新的棉鞋,还有半面袋的冻豆包回来,递给这个年轻人说:“我们也不是有钱人家,要不然,就把你这丝棉买下了。这双棉鞋你换上,另两双拿去给你父亲和弟弟穿,北方不比南方,脚冻伤了可了不得!冻豆包我们今年蒸得多,你带几个让你的父亲和弟弟尝尝吧!”

       ⒃年轻人站了起来,拘谨地搓着手,一遍遍地说:“这可咋好呢?这可咋好呢?我这是遇上好人家了!”

       ⒄我们把他送出门时,年轻人一眼瞥见院子里一堆锯好的圆木。他突然放下肩上的包,三步两步抢过去,“我干点儿活再走。”说着便抡起大斧,劈起柴来。母亲正要劝阻,父亲说:“让他干吧!”

       ⒅寒风中,雪花飘飞,年轻人已经走了,我家院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垛劈得粗细均匀的柴火。

       ⒆弟弟吃了剩下的半盘有肉的蒸饺,玩去了。我跟父母吃着第二笼纯素馅儿的蒸饺,觉得温暖而香甜。

       ⒇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赏心悦目的,是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最温暖人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 暮年回首时,最有价值的财富,应是一颗恬淡宁静的心,和一份丰富无悔的回忆。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一颗善良单纯的心做底色。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4月3日,海军新闻发言人邢广梅表示,根据习主席和中央军委命令,中国海军舰艇执行协助撤离巴基斯坦等国在也门人员任务。当地时间4月2日,海军第十九批护航编队临沂舰从也门亚丁港撤离了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在也门公民225人,当天晚上7时许,外国撤离人员被临沂舰安全护送至吉布提共和国吉布提港,并得到各国使领馆人员妥善安置。这是中国海军舰艇首次实施撤离外国公民的国际救助行动。

       3月31日在中国海军舰艇安全护送中国公民抵达吉布提后,巴基斯坦等国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提出请求,希望中国军舰能护送本国公民。

       战乱无情,大爱无疆。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军社说,首次撤运其他国家公民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担当精神,体现了中国政府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中国海军会履行国际义务。

       在这种精神背后,中国海军面临着很大危险。军方一位人士对《环球时报》说:“在人员上舰的时候,炮弹还不停轰炸,其中有一发炮弹落到舰艇不远的地方。”

       此刻,临沂舰的全体官兵也经受着挑战。3月26日当护航编队接到执行撤离在也门中国公民任务的时候,他们将近一个月没进行补给了。在完成撤离我国公民任务之后,临沂舰又再度接受帮助巴基斯坦等国撤离公民的任务,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下,对于官兵是一个考验。

       “这检验了编队执行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能力。”张军社说,“这也说明了海军远海行动能力增强,才有能力履行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至于撤离我国公民和他国公民的差别,张军社表示,主要体现在程序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进行身份甄别。“这需要中国和其他国家外交渠道进行协调,对上舰人员进行身份甄别。与本国公民相比,身份甄别的难度也相应增加。”

       军队战斗舰艇作为武装集团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搭载了诸多外国公民,如果一旦有恐怖分子和不法分子混入其中,对于舰艇和人员生命安全都是不可想象的。

       据张军社介绍,此外,在人员安置上,以及食品提供、饮食等方面也更复杂。

       这份“出手相助”并不是事先约定的。3月31日上午,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已完成在也门中方人员撤离任务,当时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说,舰艇编队将返回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继续开展护航行动。

       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说,“中国海军的快速行动,让中国公民感到放心,他们在全世界都能受到保护。”

       现在,这种中国军队带来的这份安全感惠及到巴基斯坦等国身上。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会走路的花

毕亮

    ①我在昭苏高原垦区住了四年,见了四年昭苏的云起云落。当我意识到昭苏的云是一道风景时,我已经快要离开了。

    ②昭苏的云每时是不同的,常常让我应接不暇,让我的笔尖落在纸上,凌乱不堪。而昭苏的云有时也是凌乱的。凌乱只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地上的人的观感,说不定他们正在汇聚,向雨水即将落下的地方靠拢,给亟需雨水的干涸土地来一场透彻的漫灌,让需要的土地都湿润,让这片土地上的牧草都能喝到水,让麦子和油菜在该有雨时就会落雨。

    ③高原上的人,大多都可以分辨出哪一片云可以下雨,甚至下在什么地方都心知肚明,比天气预报都准确。他们抬头看看云,再看看天,用手一指,喏,山那边有雨,还不小呢。有一回我正巧路过落雨的地方,算是去验证,结果当然准确无比。这是在昭苏高原生活多年的经验积累吗?

    ④在昭苏高原,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

    ⑤有一年的雨水真是多。看见云就是雨。雨说下就下,有时滴下几滴就停了;有的时候下得没完没了,许多人就会喝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走在雨水中,就像是麦地里的麦子在风雨中被吹的样子。

    ⑥雨停了,云还在。

    ⑦乌鸦似乎和雨水相约而来。雨水多的年成,乌鸦也特别的多。我在昭苏生活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乌鸦在高原周围绕来绕去,到处都是乌鸦的影子和声音,在空旷的草原听着乌鸦啼鸣,丝毫没觉得疹人,草原实在太安静了。不光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乌鸦,那些在高原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军垦也见得不多。夏天的清晨或者晚饭后的黄昏在漫步时,就常听到他们在讨论乌鸦之多,带着许多地方口音的老人,走在高原的路上,云跟在他们身后,默默看着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老人。云跟在他们身后,不断地看着他们往更远的地方走去也无能为力。

    ⑧乌鸦并不是一直都在空中,更多时候都停在树上,树是老军垦们初来高原的五六十年代栽下的。五六十年过去了,树上停歇的乌鸦和落下的叶于一样多吧。乌鸦也并不是一直歇在树上,天气正热的正午,他们会成群地落在草地上,喝草地喷灌、滴管洒到地上的水,也会踱步,黑压压的一片落在草地上,绿色就成了点缀,这时候再抬头看天上的云,黑白相映。乌鸦们在草地上不会待得太久,就会一齐飞走,几乎和云层相碰。

    ⑨乌鸦飞走了,云还在。

    ⑩云一直都在

    ⑪云在许多人的手机和视线里。我的手机里、电脑里就存着近千张昭苏的云。上班路上,散步路上,去连队的路上,看到云漫不经心地在天上飘啊飘,就拿出手机随便拍几张,随手发到微信朋友圈,引起的赞和评论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看来,这是我生活中的云,再普遍不过了,完全无须大惊小怪。当越来越多的人评论说从来没看到这么干净清澈的云时,我才慢慢意识到,生活在这里我是幸福的。不用为空气担忧,也无须担心喝的水,吃的菜蔬和粮食。

    ⑫当工业文明发展到许多人随手可以用智能手机记录下每时每刻云的不同姿态,也让许多人想看一片没有杂质的云而不得,许多人从出生就未见过蓝天,更未见过诗句中的白云万里,“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真的只成了一句歌词。

    ⑬当我每天面对着不同的云,苦闷于无法描述时,有一天在一家哈萨克人的切面店里买鲜面,店主五岁的女儿正拉着她妈妈的衣角说:“妈妈,快看,会走路的花。”她的手指的正是天上在移动的云群。我知道,这一刻,她是天生的诗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间草木·槐花

汪曾祺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返。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