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锁定)中考语文押题模拟试卷(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奇的碳纳米管

    ①据《科技日报》16日报道,清华大学在超级强度材料上获得重大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制备了超长碳纳米管管束,其拉伸强度超越了国际上已知的其他所有纤维材料,拉伸强度超过80GPa。

②目前市场上强度最好的碳纤维是日本东丽公司制造的T1000,其拉伸强度只有7.02GPa,该公司还处于研制中的最先进碳纤维的拉伸强度也只有9GPa。一些超级汽车钢、超高强度钢板的拉伸强度只有1.5—2GPa。

    ③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应用于大飞机、大火箭领域已经是当前的潮流,其原因就在于碳纤维等复合材料重量很轻但强度却非常大,这就意味着这些航空航天装备在降低空重的同时,还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那么我国研制的C-919大飞机、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在性能上就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④此外,这些结构完美的碳纳米管还展示出了惊人的“拉伸一复原”的可逆性以及疲劳寿命,因此在机械能存储上具有极大的优势,无论是能量密度还是功率密度,碳纳米管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储能材料或设备。碳纳米管储存机械能的能量密度是飞轮储能密度的3倍,是锂离子电池储能密度的5—8倍,超过一般金属弹簧储能密度的25000倍。可以应用在电磁弹射、电磁炮、激光炮等能量武器上。

    ⑤碳纳米管因其独特的电学性质,具有尺寸小、速度快、功耗低等特性,在制造晶体管、存储器、逻辑电路、传感器等器件方面展示出了巨大的优势。事实上在2017年IBM就公开表示碳纳米管生产技术可令芯片的运算速度提升一千倍。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使用新材料碳纳米管成功制造出芯片的核心元器件——晶体管,其工作速度是英特尔最先进的14纳米商用硅材料晶体管速度的3倍。

    ⑥材料科学是基础性科学,中国在很多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短板,归根结底和材料科学研究不到位有很大关系。相反,只有加大在基础科研领域的投入,才能让中国实现真正的后发超越。

(有删改)

(1)、下列关于“碳纳米管”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碳纳米管的拉伸强度超越了国际上已知的其他所有纤维材料。 B、碳纳米管重量很轻,但强度非常大,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C、碳纳米管结构完美,具有惊人的“拉伸一复原”的可逆性以及疲劳寿命。 D、碳纳米管具有独特的电学性质,在制造晶体管、存储器、传感器等器件方面其有巨大的优势。
(2)、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碳纳米管,开篇即展示了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B、本文采用逻辑顺序,逐一介绍了碳纳米管的特点。 C、第③段的画线句中,“可能”二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④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清华大学制备的超长碳纳米管管束,其拉伸强度超越了国际上其他所有纤维材料。 B、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因其自身特点,应用于大飞机、大火箭领域已经是当前的潮流。 C、碳纳米管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储能材料或设备。 D、中国在很多核心技术方面存在短板,归根结底和材料科学研究不到位有很大关系。
举一反三
       ①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余人死亡。
       ②究竟什么是海啸?
       ③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火山爆发、宇宙天体撞击等,都可能会引起海啸。海底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海底发生强烈地震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猛然上升或者下沉,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平常所见到的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未增加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十分惊人。海啸的物理实质是大量海水在短时间内的激烈运动,如果海底地震不引发海水的大规模位移,就不会引发海啸。只有发生在深海区的里氏6.5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引起海啸。
       ④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有两种形式。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一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某些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随后海水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
        ⑤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形成“水墙”,时速可达数百千米,形成“四海翻腾云水怒”的惊人奇观。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能量损失很小。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海啸能裹挟着重达数吨的岩石及般只、废墟等杂物,向内陆扫荡数千米,甚至会沿着入海的河流逆流而上,沿河地势低洼的地区会被淹没。
       ⑥通常,如果岸边的海水出现异常的增高或降低,则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岸边的人应尽快转移。海啸的排浪与通常的涨潮不同,海啸的排浪非常整齐,浪头很高,像一堵墙一样,看到这样的排浪,必须立即设法逃生。海啸到达前会发出频率很低的吼声。与通常的波涛声完全不同。在海边旅游,如果听到奇怪的低频涛声,应当尽快撤离。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古蜀栈道  
                                                                                                        刘小方
       ①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②秦中自古帝王之都。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然四塞。”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③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200多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④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同时,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古往今来,在蜀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沉淀为难以统计的文化遗产,凝结成灿若星河的文化景观。这些故事、遗产和景观,无时不在温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合成新生命并非“玩弄上帝之手”

    合成生命是指从其他生命体中提取基因,建立新染色体。然后将其嵌入已经被剔除了遗传密码的细胞之中,最终由这些人工染色体控制这个细胞,发育变成新的生命体。该项技术是2010年美国《科学》杂志、《时代》杂志评选的十大科学突破之一。合成生命的诞生,为生命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

    2010年5月,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世界首个人造生命细胞。克雷格·文特尔将一种称为丝状支原体丝状亚种的微生物的DNA进行重塑,并将新的DNA片段“粘”在一起,植入另一种细菌中。新的生命由此诞生,这种新生的微生物能够生长、繁殖,并产生一代又一代的人造生命。植入的DNA片段包含约850个基因,而人类的DNA图谱上共有约20 000个基因。克雷格·文特尔也是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合作绘制者。

    这个人造生命被称为“辛西娅”(synthia),即“人造儿”的意思。它的价值就在于,人工合成的细菌实现了独立复制、增殖,这是生命的特征!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表明,新的生命体可以在实验室里“被创造”,而不是一定要通过“进化”来完成。

    2012年,英国科学家宣称,他们人工合成了一种名为XNA的物质,在许多关键功能上可替代DNA,这对研究生命起源乃至“人造生命”具有重大意义。对许多人来说,简称DNA的脱氧核糖核酸并不陌生,它是携带生命遗传密码的重要载体。人工合成的XNA也能像DNA一样存储遗传信息。由于它所用的“链齿”,也就是碱基,和DNA中的一样,因此XNA链条和DNA链条之间还可互相结合,实现遗传信息的传递。XNA已拥有DNA的两个关键功能——遗传和进化。

    这项研究还被认为是在“人造生命”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不过有专家认为,人类使用XNA来人工编制遗传信息并创造一种新生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许多科学家指出,文特尔的团队也反复强调,他们所做的,远非大众所想象的那样,“玩弄上帝之手”。他们所合成的并非整个细胞,而只是细胞的一部分——染色体。当染色体被移植到受体细菌内时,它利用细胞质中原有的生命材料和机制,制造自己的蛋白质。这就像是给电脑换了个操作系统,而并非购置一台新电脑。而且,这条人工合成的染色体,几乎完全以自然界已有的基因组为模板,科学家们并没有任何大规模创新生命的举动。

    这种新方法是否会被用来制造出各式恐怖的生物武器?这种可能性极小。我们对生物的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随心所欲的程度,还不可能像拼积木一样把一堆特定基因凑在一起就得到特定生命形式。因此,不必担心世界在一周之后会发生巨变。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2月25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树叶为什么会改变颜色

       ①当春天来临时,嫩绿的树叶呈现出勃勃生机;当秋天来自时,黄叶满地,枫叶似火。为什么随着季节的更替,树叶的颜色会发生改变呢?

       ②树叶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树叶在不同季节里显示不同的颜色与这些色素本身的性质和含量有关。其中叶绿素是绿色的,叶黄素是黄色的,胡萝卜素可以是黄色、橙色或红色的,花青素可以是红色、蓝色或者紫色的。当树叶中叶绿素的含量为主时就显示绿色;当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含量为主时就变成黄色;当花青素的含量为主时变成红色:当叶黄素和花青素的含量同时具有相当量时就变成橙色。树叶的酸碱性不同以及其他的一些化学物质也会影响到树叶的颜色,例如棕色的或者紫色的树叶。

       ③当树叶呈现出绿色时,是因为其中叶绿素的含量很丰富。掩盖了其他的颜色,七色的 太阳光中蓝色、红色、黄色等光都被叶绿素吸收,唯独绿色光不被吸收且被反射回来,所以我 们看到的树叶是绿色的。当季节变换、阳光减弱、温度降低时中叶绿素的量就会越来越 少,从而绿色漸渐褪去。

       ④叶黄素的产生却不需要阳光,并在树叶中保持较为稳定的量,当秋风带来一阵阵寒 气,叶绿素越来越少时,叶黄素的含量就显得多了,所以像杨树叶、梧桐叶等树叶就渐渐变黄 了。当冬天渐渐临近时,温度渐渐降低,有些树木为了抵挡寒冬,体内的糖分增加,加上干燥的天气和白天的曰照,非常有利于花青素的产生,涞权叶、黄栌等树叶就渐渐染上了红色。当霜降后。北京香山数万亩坡地里的枫树和黄栌等红艳似火。煞是美丽。驰名中外„

(摘选自<生活百科>)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自诞生以来,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也包括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辅助于教育应用、建构教育场景、重组教育中的要素或者重构教育过程,均属于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人工智能与教育走向深度融合,让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内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人工智能+教育”的尝试,其效果令人赞叹。例如,在精准教学方面,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合肥、福州等一些中学开展的高效讲评课,将原本需要45分钟的习题讲解压缩至15分钟讲解共性问题,其余时间用于分组讨论或拓展学习。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分析,以学定教,提升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人工智能不仅要被作为“术”,提供科学知识与核心技术的内容载体和工具方法;也要被作为“道”,提供观念理念与思维认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

最近在科技圈,最火的话题可能就是ChatGPT了。它是由Open 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程序,似乎不管提问者有什么疑惑,ChatGPT都能给出答案。于是有人乐观地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普及,未来将不再需要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然而,这一认知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发展。目前,对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存在一些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比如,人工智能教育与智慧教育常常被等同或“混合”起来。其实,人工智能所体现的“智能”和人类的“智慧”具有本质性的差异。前者是人类赋予硬件或软件具有模拟人行为的一种能力,后者是利用知识经验作出好的决策或判断的能力。在与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地完成那些可量化的、机械重复的以及具有规定范式的工作,但难以洞察人类的情感道德和价值判断。因此,人工智能固然可以使教育过程最优化,但是并不能代替人类的智慧。

材料三

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结构来看,它相当于一个金字塔结构,分为两层: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厘清两者的关系后,我们不难发现,_。所以,人工智能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面向人的,适合各种人的新教育才是具备个性化包容能力的智能教育生态。基于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核心使命的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完成这一工程必然需要政府、人工智能教育机构、数字企业、劳动力市场等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与合作共治,这是使人工智能教育治理走向理性“善治”的制度化选择。

图1: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周 庄 的 桥

①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至今已有九百余年的悠远历史。它旖旎的水乡风光,特有的人文景观,传统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间风情,令人神往,令人流连,无愧于江南水乡古镇的典范。

②水镇之古,古在水。围绕全镇有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南湖和30多条大小河流,镇上有4条主河道,因此周庄自古有“水乡泽国”之称,总面积36平方公里。圆圆小镇四面环水宛如漂在水面上的一朵睡莲。周庄人家,因水而筑,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粉墙黛瓦的深宅大院,雕梁画栋的临河水阁,比比皆是。周庄的水,源远流长,波光粼粼的“井”字形河道,构成了水乡神韵。条条水巷游人如织,条条河道轻舟荡漾,坐在船上游览,穿桥过洞,颇有情趣。

③水乡之美,美在桥。周庄是水的世界,狭窄的青石板街道两侧,错落有致的是明清时代留下来的民居,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富安桥、双桥、贞丰桥等古桥,将老镇连为一体。周庄的桥,古意朴拙、形态各异、耐人寻味。周庄至今仍保存着的14座石桥,大多建自元、明、清三代,它们古意朴拙、形态各异、耐人寻味。最古老的一座是富安桥,修建于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桥身四周都建有桥楼,并且保存完整,这在江南水乡十分罕见,另外,有5块江南一带罕见的武康石,石面布有细小的蜂窝眼,颜色深赭,不易磨损。几百年来不知多少脚步从桥上走过,富安桥仍基本保持原状,雨雪天也不打滑。

④而周庄的双桥,则是一首立体的诗。双桥,俗称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联袂而筑,显得十分别致。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它为“钥匙桥”。这两座石桥,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入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最能体现古镇神韵。碧水泱泱,绿树掩映,只只小船在桥洞中穿过,牵着牯牛的老农走上桥阶,谁家的主妇在桥边的河埠搓衣洗菜。临河的小楼粉墙黛瓦,虚掩的蠡壳窗中飘出弦乐叮咚……

⑤1984年,旅美画家陈逸飞以周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一幅题为《故乡的回忆》的油画。这幅画连同他的多幅作品,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所属的画廊展出。当年11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访问中国时,将《故乡的回忆》高价购下,并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次年,这幅油画又成为当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钥匙桥不是钥匙胜似钥匙,它开启了国际交往的友谊之门。

⑥从此,周庄在恬静地沉睡了千年后,以优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了“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旖旎风情。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