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湖北省襄阳市第七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摘自《人民日报 》2016 年5 月16 日第5 版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在段首横线处补写一句能表明本段观点的话(句式要与前后段段首句一致)。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4)、文中第③段画波浪线句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外,还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这一种论证方法。 B、第②段“由 , 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句中划线词“是”指的是“在生活中体悟”。 C、在第⑤段省略号处,还可以补充上这样的事例——“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D、本文语言生动诙谐,再加上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淡泊,是一种智慧

佟晨绪

    ①前不久,我回到了故乡,见到了儿时的伙伴。大家畅所欲言,从儿时的单纯有趣,到毕业前的难舍难依。更多地聊到毕业后工作的经历,有人谈及工作中的一些成绩时,眉飞色舞,一脸的优越感;而也有一些人是满腹牢骚,面对工作与生活和实际中有极大反差时,自怨自艾,满是沮丧和失落感。

    ②我那时是他们忠实的听众,没有表现出大起大落的心情变化来。一方面,自己工作业绩平平,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我只是尽自己的心力而努力工作,然后就是踏实地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自己曾有过生活的艰难和工作的磨砺,走过之后,才会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淡泊,时刻保持一颗淡泊、豁达、平静的心,这才是大智慧!

    ③淡泊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一种情致,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雅趣,一种乐观,一种洒脱,是人生的一种气韵!淡泊是从容、平和、谦卑的人生态度。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人以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好高骛远,总想能金戈铁马乘风破浪,或是战天斗地壮志凌云,梦想轰轰烈烈地成就一番事业。

    ④然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英雄毕竟是少数,更不能唾手可得。从古到今,那些英雄、贤才,哪一个不是从平凡开始,经过重重磨砺,最终才能赢得辉煌的人生呢?而有一些人功成名就后,就沾沾自喜,甚至饱食终日,不思进取了,有的甚至挥霍无度,以至晚景凄凉可悲。

    ⑤面对成功,我们更需要从容、淡泊,就如商坛一些杰出人士,既能坦然面对事业的一次次成功,也能在失意和落败中,总结教训,东山再起。

    ⑥淡泊也是一种豁达、宁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背负难以承载的压力,工作、家庭、爱情中不如意十有八九,一些人面对挫折会迷离彷徨,不知所措。“路遥知马力”,“疾风知劲草”,可曾明白倘若没有“路遥”、“疾风”,怎能知道它们有多少能力。对于挫折,我们应坦然面对,淡然处之。

    ⑦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是激烈的,如果人们一味地追求心目中的“成功”,恐怕总有失落和不平衡。实际上,成功的喜悦,不在结果,而在追求的过程。因此,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你不妨给自己定一个前进的方向,一个远期目标,然后脚踏实地认真工作,只要你用心工作和观察,就会获得人生意外的收获。这就需要人们应该多一份人生的淡定,少一份浮华。

    ⑧人生的潮起潮落,人生的迷惘困惑,人生的失意痛苦,这么多的风雨,我们总要经历,这就更需要我们拥有一份淡定。这是一个人的修养,是坦然的人生态度,是人生的积淀,是一种气韵!

(选文略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抓住你的暗时间

刘未鹏

       ①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大脑也是如此。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他的思维时间来计算。所谓暗时间,即一个人用来思维的内在时间。举一 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呆在一个特殊的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 取途径,18年后,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②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是一个错觉。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你用自己所花费 的天数来衡量,很容易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你 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把你要做的事、要学的 东S當驻在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如果你走路吃饭做梦,心心念念想的都是这﹣事,你的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投入的时间才真正等于实际流失的时间。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像沙漏,沙漏里装的沙子总量是相当的,不同的是,有的沙漏颈部 较扫,有些较粗。那些颈部较细的沙漏能够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虽然沙子总量一样,但相对 扣拥有更长的生命。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

       ④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额外的花销。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间 来回倒腾,就会消耗大量的时间。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 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在时间利用效率上高得多的原因。

       ⑤另外,大脑在开始一件任务时,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来“热身”。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儿 书,感到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10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的状态 却需要一段时间把记忆中相关的内容再次激活。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 10分钟的上网,其实就花了 25分钟。

       ⑥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迅速进入状态,还要看能保持状态多久。

       ⑦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工作时,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把任务的优 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难免在做一件事时心里还惦记着另一件事。

       ⑧这就涉及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备高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地利 用暗时间。抗干扰能力可以通过练习获得。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比如公交车上看 书,是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好办法。

(摘自《青年文摘》2012年第15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幸福没有榜样

       ①有时,我们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够幸福,不如人家的日子过得那样滋润甜美,还常常拿别人家的幸福作榜样,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唯独这人追人寻、人见人爱的幸福,没有榜样,常常是求而不得,甚至徒生烦恼。

       ②幸福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答案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但是,同样的“境遇和生活”,不同人却有不同的感觉。乞丐得到一顿饱饭,心情会很舒畅,感到幸福的降临;不说一顿饱饭,就是一桌山珍海味,在大款大腕那里,大概也激不起一点快乐的心情吧。作家史铁生的境遇,很让我们同情,他不幸患有尿毒症,但他说:“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并说:“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我们身体还算健康的人,能体验到不发烧也是一种幸福吗?会把幸福的底线放得这样低吗?

       ③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大准确的。即使同一境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生活在大体相似的环境里,一百个人眼中的幸福观,或许还不止一百呢,有时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观。幸福观的模糊,对幸福理解的个性化,这大概也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模式;幸福,没有榜样。④幸福,没有榜样。梁实秋也这样说,“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一位远房的侄女,日子本来过得很快活。一次同学聚会,看一位当处长的同学,居有豪宅,出有宝马,很是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抱怨自己的男人只会教书,不会捞钱。原有的快乐也因寻找幸福的榜样,而逃之夭夭。

       ⑤还有,我们眼中的别人的幸福,有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常常喜欢用世俗的眼光看别人的幸福,常常认为有权势,有财富,有显赫的名声,有骄人的业绩,就会有幸福,有舒心的日子。其实,幸福有时恰恰与权势、与财富离得很远,与名声、与业绩也并不怎么亲近。侄女那个同学,近日,婚外恋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她家。孟德斯鸠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仅仅希冀幸福,这不难做到;但期望像别人那样幸福,这总是难以做到,因为我们认为别人会比实际更幸福。“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然而,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又各有各的不同。这大概与人们的不同追求有关。勇敢的人,追求刺激,冒着生命危险或是攀登高山,或是漂游湍流,感到是种幸福;沉静的人,喜欢安闲,甘愿生活寂寞,或是一部《庄子》,或是一首古曲,也会心中溢满快乐。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把人生的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幸福大概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行风行风,能行雨行雨;能运筹帷幄,可当经理;有一身力气,蹬起三轮车也有歌声相伴。幸福,其实只是一种感觉,自己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感到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美好,你感觉到了,你便拥有幸福,这和他人的评论毫不相干。

       ⑥幸福,完全在于自己。自己有个真实的人生,对自己的人生尽力了、负责了,对得起社会、对得起家人,就是充实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心存快乐,就是幸福。

       ⑦幸福,在自己的心中;幸福,没有榜样,也无需榜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

    ①看中国诗词大会,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脑子里残存的诗词记忆好像一下子被激活了。当电视屏幕上那些零零散散的字句呈现出来的时候,或许你已记不清诗的作者是谁,也说不出上下句还有些什么内容,但那些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诗词,似乎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于脑海。

    ②可见,小时候熟记的古诗文,长大后也很难忘记,即使长时间不用,但只要一提起,与之相关的记忆便会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这种扎根在脑海深处的诗词印象,这是浸透在血液之中的古文积淀,这就是“童子功”的厉害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小诵读古诗文,让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

    ③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想要练就古诗文的“童子功”,必须要多读多记,才会烂熟于心、出口成章。若是腹内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莲花。诗词大会舞台上,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不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④当然,多读多记不等于死记硬背,理解体会至关重要。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填鸭式灌输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在实际运用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⑤比如,我们说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许多孩子只记住了这四个字,但究竟什么叫沉郁顿挫、怎么沉郁顿挫的、为什么沉郁顿挫却一概不知,更不用说再进一步去了解杜甫这个人和他背后的时代。某地考试时,出题人出了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明明是赏心乐事,但学生总认为杜甫就应该是沉郁顿挫的,所以强行歪解,硬要把诗意往愁闷失意上引。如此古诗文教育显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⑥古诗文的底子要从小打下,更要常读常新。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就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来说,小时候我们按照表面意思理解,或许只能明白这是苏轼借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但若干年后,当我们一个人身居异乡,又恰逢中秋之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圆月,心中再次涌现出这句诗时,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对词的意境和感情的理解也更深了一层。所以,从小打下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会终身受益。

    ⑦当我们从小诵读古诗文、练就“童子功”时,不妨想想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显摆炫耀、获得关注,为了提高成绩、寻求加分,还是为了让我们获得审美的体验,为了让传统文化得以血脉相传?恐怕后者才是我们期待的答案。就个人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成长在一个美的环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民族而言,读古诗文能让我们接续古人的思绪,继承先人的智慧,让古今文化互联互通,从而建立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自信。

    ⑧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歌赋浩如烟海,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们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练就一身古诗文的“童子功”,在我们心中刻下传统文化的基因,如此,中华文化才有十足的底气,才能生生不息。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简单

    ①台湾作家三毛曾写过名为《简单》的散文,结尾的话是这样的:“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②在这个世界上行走,是不易,是很累。不可知的危机等着你,剪不断理还乱的无尽纷扰纠缠着你。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渴望着简单,也就不奇怪了。

    ③欲求简单,简单生活,简单做事,愿望是好的。但要做到,并不简单。

    ④熊培云说:“最简单的东西我们可能看不见——但它们确实真实存在。”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最美的往往是最简单的。”简单的内涵在简单的话里凝练到了极致。

    ⑤在身心压力与日俱增的现实中,很多人感觉活得疲惫。简单做人,简单从事,成了内心的追求。学生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希望老师布置的题目最好简单点;职场男女希望老板不要把乱麻似的工作每天压到自己身上,尽量简单点;更头疼的是繁文缛节的人际交往、无休无止的应酬,在虚情假意中迎送,在言不由衷中往来,实在是驱不散的麻烦。还有职场和人际中那些搬弄是非、勾心斗角、互相倾轧,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明争暗斗……置身如此人生境地,简单成了奢望。于是,有人远离喧嚣尘世,躲进深山,刻意营造晨耕暮归、粗茶淡饭的“返祖”生活。这样的生活,形式上看来是简单了,但还没有还原到真实的简单,更不用说达到贝聿铭所言的简单之美了。

    ⑥快刀斩乱麻式的简单,只是暂时的逃避。循序渐进,对“此地”的生活删繁就简,也许才会抵达简单的真实彼岸。

    ⑦一开始就简单的事情,无所谓简单。只有经历过复杂后的简单,过滤了麻烦后的简单,才是真正的简单。

    ⑧简单不是草率从事,不是随性乱为。简单是对复杂的有效调理,是对麻烦的积极破解。简单就是要让头绪尽量少,可以不复杂就不必复杂。许多年前有个画展,其中一幅作品,是墙上一大摊溅开的色彩,说是抽象画。问画家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他轻松回答,很简单啊,把色料揉成一团扔上去就成。这不是简单,这是乱来。为使咏春拳在实战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一代宗师叶问淡化其他拳种里花拳绣腿的套路,创出了近身快打拳法。看上去比原先简单多了,但在实际搏击中非常实用。到了李小龙,不但继承了叶问的形,更悟到他的神。到美国后,把原有拳法进一步改进,自创截拳法。出拳快而准,不少人看了认为太简单,殊不知在实战中屡出奇效。

    ⑨把简单事情复杂操作,是愚蠢之举;把复杂事情简单处理,而且处理得当,才是拥有人生智慧的高明人。

阅读下面《器成还须久为功》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才的成长也是有过程的,一旦超出科学界限,所谓的速成只会营造“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②近日,故宫博物院的家具馆对外开放,许多参观者第一次欣赏到宫廷紫檀家具的绝美。紫檀虽美,但它“五年一年轮,千年孕一木”,成材实属不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与树人往往类比,因为正像树木成材一样,年轻人成长也需要过程,只有经历了打磨和历练,才能积淀下精华。

    ③但反观当下,不少现象不免有些违反常识。对“超速”的渴望正涌动成一股潮流。“我报名了翻译速成班,一个月就能拿下口译资格证”“我加了个减肥群,10天极速变苗条”“我刚买了明星快速养成手册,正在琢磨如何一夜成名”……急于工作,急于恋爱,急着看成效,似乎成为唯恐落后于时代节拍的“紧箍咒”。

    ④其实,“神速”未必变成“神话”,拼搏进取的姿态固然可取,但如果心浮气躁占了上风,就难免落入急于求成的窠臼。

    ⑤对“速度”的追求应鼓励,但对“速成”应怀有警惕之心。事物发展自有其规律,人才成长也一样。创业风口光景无限,但若缺乏优质产品,竞争过后只会留下一片狼藉;高薪职业令人羡慕,假如核心能力缺位,终非长久之策。有人向往钢琴演奏的古典优雅,可练习枯燥,每个指法要经过千百次重复方能形成记忆;有人向往芭蕾舞者的风度翩翩,可完美舞姿的背后隐藏着练功中数不胜数的伤痛。由此看来,所谓的“短期速成钢琴特长生”无非是商业招数,轻信这些并不会等来奇迹发生。

    ⑥速成背后,是偷懒投机心态在作祟。从自身角度出发,心不能沉、气不能静,浮于表面不下苦功夫,想钻空子不坐“冷板凳”,都会导致自我管理缺失缺位,信心发生动摇。现代社会选择自然是更多样了,实现选择的资源也更为丰富,从这个角度讲,所谓“速成”有一定市场。但看树知人,但凡能速成的恐怕很难让你优势独具。与其目光游移、辗转腾挪,倒不如一门深入、攀登高峰

    ⑦“十年法则”认为,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10年左右的勤学苦练;“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从平凡到超凡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稳扎稳打。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为“天才琴童”,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

    ⑧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季羡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种莲的经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

    ⑨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静待花开。

(选自《人民日报》,邝西曦)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