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阜阳市第九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请和我保持距离

张爱国

       ①十年前,我还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那天刚下课,邮递员送来一封信,没有寄信人的姓名和地址,只写着“张爱国收”。

       ②待看了信,我很吃惊,这位在信里也没有留名的学生,整封信从头至尾都在辱骂我,不仅给我起了一系列侮辱性的绰号,还一次次说我是“误人子弟”,是教师队伍里的“害群之马”……

       ③我很快就断定写这封信的是刚毕业的学生马力。初二时,一次,我批评他时的确过了分,一定是给他带来了伤害和怨恨。

       ④虽然马力的信太过分,但我还是深刻反思了自己。反思的结论竟然是我真的有点在“误人子弟”。也在这时,我有了一个下海的机会,于是毅然辞了职。

       ⑤就像我教书时总是优秀教师一样,从商的我很快也成了一名出色的企业家,但我一直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习惯,并没有买车。

       ⑥一次,我乘公交车,竞意外地在车上碰见了马力。

       ⑦马力触电一般地站起身,跑过来,握住我的手:“张老师……张老师……我……”

       ⑧我说:“你这个东西,毕业这么多年了也不来看看老师,也不给老师写信。”

       ⑨马力只是不断地说:“对不起,对不起老师……”

       ⑩渐渐的,马力的紧张和尴尬消失了,他大概是确信了我并不知道那封信是他所写。下车后,马力坚决要请我吃饭。

       ⑪饭间,我知道马力大学已毕业一年,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我说:“马力,当年那么多学生,就数你小子脑瓜子最活,愿意在我公司干吗?”马力一听,感激得眼泪都下来了。

       ⑫或许是作为对自己当年错误的补偿吧,马力的工作十分卖力,也十分出色。我也对马力越来越欣赏,不断地给他提职、加薪。

       ⑬对于那封信,我差不多忘了,即使偶尔想到,也是淡然一笑:谁在孩子时代不犯错误?

       ⑭两年过去了。一天晚上,马力陪我吃饭,他一次次举杯敬我,也一遍遍说着感谢我的话。

       ⑮我分明喝高了,笑了笑说:“马力啊,要说感谢,应该是我感谢你啊!”

       ⑯马力赶紧说:“恩师,您这是说的哪里话?”

       ⑰“我是实话,马力,我真的感谢你!”我打着酒嗝却又真诚地说,“要不是你当年提醒了我,我如今可能还是那匹误人子弟的害群之马呢。”

       ⑱马力短暂的吃惊后,就满脸通红,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很快,马力找了个理由,结束了晚餐。

       ⑲第二天,马力没来上班,手机关机。第三天,第四天,马力都没有来——他竟然与我不辞而别!

       ⑳很长时间我都无法理解马力的不辞而别,直到不久前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的话:“人与人应该有一些距离,就像你隔着一层窗户纸看室内,你觉得很洁净,但一旦捅破这层纸,你会发现其实房子里充满了灰尘和污垢。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污点’,你只能将它保留在心中,哪怕是双方的心照不宣也可以,但就是不能说出来……”

       ㉑只是我明白这一点太迟了,因为直到现在我也没有见过马力一次。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我”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十年前

收到刚毕业的学生马力很过分的一封信

发展

偶遇马力后

高潮

两年后的一天晚上

结局

看杂志受启发,明白马力不辞而别的原因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表现了马力当时怎样的心理。

①马力触电一般地站起身,跑过来,握住我的手:“张老师……张老师……我……”

②马力短暂的吃惊后,就满脸通红,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3)、结合具体情节,分析文中“我”的形象。
(4)、文章以“请和我保持距离”为题有哪些好处?
(5)、朋友之间应该“亲密无间”“推心置腹”呢,还是应该“保持距离”呢?请你结合选文写出自己的看法。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拓展生命的宽度
      ①我们一来到世间,社会就在每个人的面前,树立起了一个硕大的问号:你将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人的一生,其生理年龄作为一种生命的长度,以时间为计算单位,这不仅仅取决于我们自己;但是,人的一生,如果与造福社会、施惠他人联系在一起,其人生价值作为一种生命的宽度,以贡献为评判标准,却是自己可以拓展的,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因此,做人,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是值得好好思量的。
      ②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每个人出生站在这个过程的起点时,不由自主;每个人去世离开这个过程的终点时,也不由自主。没有哪一个人能永葆自己的青春年华,永远地留在世界上。一个人如果懂得珍惜这个过程,勇于作为,让这个过程有意义、有价值,就能使生命的宽度延伸。世间一切事物中,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希望自己健康长寿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把生命的长短看得过于重要,因为,衡量人生的价值,是品格与事业,而不是寿数的多少。
      ③唐代诗人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流传至今的诗文有170多篇,他的《滕王阁序》字字珠玑,句句生辉,其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名句,千古传诵,一直在延长着他的艺术生命。明末的少年英雄夏完淳,5岁读经书,7岁能诗文,9岁写成《代乳集》,12岁“谈论国事,凿凿其中”,可谓少年壮志,英气勃发。夏完淳16岁时因痛心国事,所作的《大哀赋》文采宏逸,辞情感人。17岁被捕时临危不惧:“人生谁无死,贵在死得其所。”(A)并在狱中写下感人肺腑的《狱中上母书》和《遗夫人书》。他的生命长度虽然只有短短的17个春秋,但在历史的舞台上,却演出了极其绚烂壮烈的一幕。一个人能有如此的生命宽度,谁能说不是一种幸福人生呢?
      ④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贤者对于生命,正如同他对于食品那样,并不是单单选多的,而是选最精美的;同样地,他享受时间也不是单单度量它是否长远,而是度量它是否最合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既不决定于年龄,也不决定于权力,更不决定于金钱,而是决定于自己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只要自己做了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事情,生命就是有价值的;如果不仅做了,而且做得很多,做得很好,生命的价值就会更高。一个人只要还活着,他的生命就属于社会,只有不虚度人生,才能真正算作是珍惜生命。因此,我们不应以生命的长度论人生,而应以生命的宽度论人生。
      ⑤生存是一种简单的生命活动,生活才是一种高质的生命活动,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一个人如果懂得如何利用生命的长度有所作为,那么他的生命也就会有新的宽度。波兰音乐家肖邦虽然只活了39岁,但毕生把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音乐创作中,用催人奋进的旋律,表现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弥留之际,他紧紧地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波兰的地下。”法国数学家伽罗华,少年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曾坚定地表示:“如果为了唤起人民需要我死,我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他20岁前就开始了方程理论的研究,并提出了“群论”,虽然21岁就离开人世,但他的“群论”却攀登了数学的高峰。
      ⑥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对于生命的意义,曾作过许许多多的论述。其中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的比喻就很形象:“生命如同寓言,其价值不在长短,而在内容,生命如果充实就是长久的。”(B)诚然,岁月可以在一个人的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他的灵魂刻上一丝痕迹。每个人的生命长度都是有限的,但如果积极利用这个有限来充分提升自己,帮助他人,创造财富,回报社会,就能够在拓展生命的宽度中,彰显人生的意义,创造一个快乐人生,进取人生。

阅读《与一珠蒲公英的默契》,完成各小题。

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

王本道

     ①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里,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萎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

     ②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退休后,一次在庭院里散步时,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每年惊蛰过后,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初夏,小院姹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清香阵阵,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似有似无的幽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白色的绒球,阵阵微风中,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 

     ③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的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④那是1963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当时讲授语文课的老师四十出头,讲课操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情色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第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  

     ⑤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蒲公英也随处可见。采集之际,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老师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他顿了顿,指着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那些低矮的蒲公英也有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劳动返校后,老师以“春日的田野”为主题,让大家写一篇作文。记得我的作文标题是“蒲公英也有梦想”。

     ⑥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

     ⑦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而语。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即使无人问津。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许多年过去,这些 “小伞”飞向了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尤,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⑧明年春风拂面之时,我还会在庭院那熟悉的角落搜寻蒲公英倩影,而它也一定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的无言的默契。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季节十二帖(节选)

林清玄

二月 立春

    春气始至,立春是在四日的七時一分。

    “日光开始温柔照耀的时候,请告诉我。”地上的青虫对荷叶上的绿蛙说。

    “我忙得很呢!我还要告诉茄子、白芋、西瓜、肉豆、荇菜,它们发芽的时间到了。”蛙说。“那么谁来告诉我春天到来了呢?”青虫说。

    “你可以静听远方的雷声或者仕女们踏青的脚步声呀!”蛙说。

    青虫遂伏耳静听,先听见的竟是抽芽的青草血液流动的声音。

六月 芒种

    “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曰芒种。”

    坐火车越过田野,偶尔会见到农夫正在田中插秧,点点的嫩绿在风中显得特别温柔,甚至让人忘记了那每一株都有一串汗水。

    芒种,是多么美的名字,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承担是芒种,高粱的波浪是芒种,天人菊在野风中的盛放是芒种……有时候感觉到那一丝丝落下的阳光,也是芒种。

    六月的明亮里,我们能感受到四处流动的光芒。

    芒种,是为光芒植根。在某些特别的时候,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就仿佛把光芒种植。

七月 小暑

    院里的玫瑰花,从去年落了以后就没有再开,叶子倒仍然十分青翠,枝干也非常刚强。只是在落雨的黄昏,窗子结满雾气,从雾里看出去,就见到了去年那个孤寂的自己。

    这一次从海岸回来,意外看到玫瑰花结成的苞,惊喜地感觉自己又寻回了年轻时那温婉的心情,这小小的花,小小的暑气,使我感觉到真实的自我。

    泡一杯碧螺春,看玫瑰花在暑气里挣扎开放,突然听见从遥远海边传过来的涛声,一波又一波清洗着我心灵的岬角。

九月 白露

    “阴气渐重,凝而为露,故名白露。”

    几棵苍郁的树,被云雾和时间洗过,流露出一种沧桑的神色。我站在这山最高的地方向下望,云一波波地从脚下流过,鸟声从背后传来,我好像也懂了站在这里的树的心情——站在最高的地方可以望远,但也要承受高处的冷,还有那第一波来的白露。

    候鸟大概很快就要从这里飞过,到南方的海边去了吧?

    这时站在云雾封弥的山上,我闭上眼睛,就像看见南方那明媚的海岸。

十一月 立冬

    “冬者,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故名立冬。”

    如果要认识青春,就要先知道青春有终结的时候。

    为花的开放而欢喜,为花的凋落而感伤。这样,我们永远不能认识流过的时间是一种自然的呈现。

    在园子里紫丁香花开的时候,让我们喝春天的乌龙吧!

    在群花散尽,木棉独自开放的冬日,让我们烘着暖炉,听维伐尔第,喝咖啡吧!

    冬天多么美,那枝头最后落下的一朵木棉,是绝美的!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闻一多先生

          汪曾祺

①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先生是留胡子的。报刊上发表他的照片,大都有胡子。那张流传很广的木刻像(记得是个姓夏的木刻家所刻),闻先生口噙烟斗,目光炯炯,而又深沉,是很传神的。这张木刻像上,闻先生是有胡子的,但是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那一天留起来的。当时发誓: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②闻先生原来并不热衷于政治。他潜心治学,用心甚笃。他的治学,考证精严,而又极富想象。他是个诗人学者,一个艺术家。他的讲课很有号召力,许多工学院的学生会从拓东路(工学院在昆明东南角的拓东路)步行穿过全城,来听闻先生的讲课。闻先生讲课,真是“神采奕奕”。他很会讲课(有的教授很有学问,但不会讲课),能把本来是很枯燥的考证,讲得层次分明,引人入胜,逻辑性很强,而又文词生动。他讲话很有节奏,顿挫铿锵,有“穿透力”,如同第一流的演员。他教过我们楚辞、唐诗、古代神话。好几篇文章说过,闻先生讲楚辞,第一句话是:“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是这样的。我上闻先生的楚辞课,他就是这样开头的。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放在一起讲。我记得他讲李贺诗,同时讲法国的点彩派,这样的东西比较的研究方法,当时运用的人还很少。他讲古代神话,在黑板上钉满了用毛边纸墨笔手摩的大幅伏羲女娲的石刻画像(这本身是珍贵的艺术品)。昆中北院的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

③闻先生的个性很强,处处可以看出。他用的笔记本是特制的,毛边纸,红格,宽一尺,高一尺有半,是离京时带出来的。他上课就带了这样的笔记,外面用一块蓝布包着。闻先生写笔记用的是正楷,一笔不苟,字兼欧柳字体稍长。他爱用秃笔。用的笔都是从别人笔筒中搜来的废笔。秃笔写蝇头小字,字字都像刻出来的,真是见功夫。他原是学画的。他和几位教授带领一群学生从北京步行到长沙,一路上画了许多铅笔速写(多半是风景)。他的铅笔速写另具一格,他以中国的书法入铅笔画,笔触肯定,有金石味。他冶印,朱白布置很讲究

④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只下巴下长髯一绺,但上髭浓黑,衬出他的轮廓分明,稍稍扁阔的嘴巴,显得潇洒而又坚毅。

⑤闻先生以前整天钻在图书馆楼上,同事曾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后来,闻先生走下“楼”拍案而起,献身民主运动,原因很多,我只想说,这和他的刚强的个性是很有关系的。一是一,二是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口如一,义无反顾。闻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无半点渣滓的、完整的、真实的浪漫主义者。他的人格,是一首诗。

⑥能为闻先生塑像的理想人物,是罗丹。可惜罗丹早就死了。在西南联大旧址,现在的西南师范学院的校园中有闻先生的全身石像,长髯飘飘,很有神采。闻先生遇难时,已经剃了胡子。我建议在闻先生牺牲的西仓坡另立一个胸像(现在有一块碑),最好是铜像。这个胸像可以没有胡子。

(选自《修髯飘飘》,有删改)

【注】闻一多于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熄灭

刘心武

①那天中午我心里太不痛快了。我觉得心里头火烧火燎的。这次数学考试,我竟然丢掉了一直以来都是我的第一名。考第一的是叶莲。说实话,以前她成绩一般,没想到了初三,她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这次竟超过了我!我心里头被火苗儿烧得发痛。

②这天放学后,我正收拾书包,叶莲突然过来说:“你这本习题集,太好啦!借我抄一晚上吧?”我一抬眼,才发现她正捧着我最珍贵的手抄习题集,那是考上科技大学的小表哥送给我的。我一把抢过来:“你干吗乱翻别人东西?”叶莲满脸通红:“我是从地上捡起来的……”“你这是偷看!”叶莲也恼了:“你这是什么态度!”她说完就走了。

③临近期中考试时,姥姥住院了,妈妈天天在医院陪护。考试那天,我早早就到了学校。没想到叶莲在打预备铃时才赶到教室,她眼圈好黑,昨晚准是熬了个通宵。这次考试,我很顺利地答完了试卷。

④考完试,我忙赶到医院。妈妈告诉我:“夜里,姥姥折腾得挺厉害。多亏有个跟你差不多大的姑娘,人家原本是来看快出院的舅舅的,看我忙不过来,便主动帮忙,天亮才走……”我忽然看到床头柜上有一个蔚蓝色的硬皮本儿,好眼熟。

⑤我拿起那个本儿,竟然是叶莲的。只见扉页上写着:“解几何题时加辅助线的技巧……”这正是我一直找都没找到的资料!昨晚帮妈妈照顾姥姥的是叶莲?她肯定是不小心落这儿的。我心里百味杂陈……

⑥第二天来到学校,我走到叶莲跟前,想道谢,却又说不出口。我索性掏出那个蓝皮本,说:“你的,我没有翻看……”她却说:“这是我专门为你抄的呀!早就想给你,可怕你不理我……前天我起初不知道那是你姥姥,后来知道了,才特意把本子留在那儿的……”叶莲惊异地望着我:“难道你没看见我给你写的字条?”我翻开本儿,这才看到字条:我们把资料合起来利用,不是可以共同进步吗?我觉得,生活中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你说呢?

⑦我愣住了,幸好这时上课铃响了,我赶忙回到座位。那张字条像一条小溪,熄灭了我心头的火苗儿。放学了,我头一个冲出教室。我要赶快回到家里,把我珍藏的习题集也抄录一份。只是里面夹的字条,我该写点什么呢……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巫师和羊

李冬梅

①一片林间空地上住着一个巫师,巫师养了一大群羊,巫师每天都需要吃掉一只羊,但每次巫师捉羊时,那只羊都要奋力反抗和号叫,所以羊群的警惕性越来越高,一见到巫师,就四处逃散。巫师每天为了捉到一只羊,要颇费一番工夫。

②巫师一番冥思苦想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要单独和每一只羊谈一谈,以削除它们的紧张和戒备心理。

③巫师像对朋友一样对第一只羊说: “你不是羊,你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你根本就不用怕我,我只是吃羊。而且你是羊群里唯一的一个人,是我最真正的朋友。”

④巫师又满脸真诚地对第二只羊说:“你为什么也像其他羊那样躲着我呢?你可是一头威猛的狮子啊,你什么都不应该怕。我只吃羊,而狮子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⑤然后,巫师又信誓旦旦对第三只羊说:“你看,你根本就不是什么羊,你是一只勇敢的狼.我还像从前一样,每天要吃掉一只羊。但你是狼,是我最知心的朋友,你有什么好怕的呢?”

⑥如此这般,巫师让每一只羊都确信自己不是羊,而是羊群里的其他动物,是巫师的朋友从此以后,羊群彻底发生了变化,不再往林子里跑,每天安然地在草地上哨青草。即使看到师捕杀哪只羊,其他的羊也只是想: “巫师又杀了一只羊,可我不是羊。我是狮子(狼、人)是巫师最好的朋友。”

⑦不仅如此,巫师每天捉羊也变得轻而易举了。只要他走过去对一只羊说: “我的朋友,我们很久没见面聊聊了。你现在到我的院子里来一趟吧。我们谈谈羊群的事。”然后那只羊当然就会自豪地跟着巫师到院子里来, 而巫师也真的会了解一下羊群里的事,那只羊当然是高高兴兴地如宾相告。但羊的话音未落,巫师就把它杀掉了。因为瞬间就没了性命,所以那只羊至死也没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⑧还有一点更让巫师受益匪浅。因为他让羊群里所有的羊都重新定位了自己,所以羊们便彻底忘记了面临的死亡,每天不再心惊胆战,而是一心一意地享用青草,享受着生活,所以内也变得格外鲜美。

⑨在以后的很多年里,巫师就这样一直顺利地掌控着一大群羊,而且让巫师倍感惊讶的是,很多羊还会主动帮助他:如果羊群里哪一天出现了一只有思想的羊,这只羊异想天开地要探究事实的真相,那么那些自以为是狮子、狼或者人的羊,就会争先恐后地把这只羊的一举一动向巫师汇报。巫师第二天就会毫不客气地把它吃掉。

⑩看究这个巫师和羊的故事,扪心自问,我们是羊群里的狮子、狼还是人呢?

(摘自《经典美文》,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