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安徽省巢湖市第三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阶段性检测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石崖上的枣树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一大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又只能兴叹。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三两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枝头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⑧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⑨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有删改)

(1)、文章叙述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儿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章第一段开头对山崖进行细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4)、第⑤段说“我”当年摘枣“悻悻离开”,第⑥段又说“不再悻悻了”,结合上下文和你的理解说说各自的原因。
(5)、文中不吝笔墨写到《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
(6)、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说一说你对第⑥段中画线句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 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
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
       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 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
       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
       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穿上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 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
      “那你怎么看到的?”
      “用心。”
      “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
      “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羊肚子手巾

    ①记忆深处的陕北农民,不论是老汉还是青年,几乎人人都会有一条毛巾。陕北盛产山羊绵羊,人们常吃羊肉,表面布满绒毛的毛巾就像羊肚子(羊胃),所以我们陕北人都把毛巾称为羊肚子手巾。不过那时候的人们不是拿它洗脸——洗脸用一块破布就行了,而是把它当御寒、遮阳、挡尘的帽子用。

    ②每当吃了早饭,汉子们去上地的时候,都是顺手从墙上或炕头拿了羊肚子手巾,往头上一扎,然后扛犁,牵牛,甩鞭子,走进一天的辛劳。羊肚子手巾好像一首绝美的小诗,年年月月,点缀着他们的“日出而作”和“日入而息”。

    ③其实羊肚子手巾也点缀着苍莽的陕北高原。陕北高原少雨少河流,更距大海很远很远,但连绵起伏的山峦就像一望无际的滚滚波涛,而山野间处处晃动的羊肚子手巾,就像片片白帆。若是逢集,眼前便成了羊肚子手巾的世界,白花花一片躁动喧嚣。

    ④羊肚子手巾是有味道的:风的味道,雨的味道,太阳的味道,男子汉的味道,渴望着过好日子的味道,广交朋友和攻难克险的味道。戴着它,即使在大旱之年,人的头上,总是充盈着湿淋淋的雨雾,仿佛近谷谷绿,近豆豆嫩,它美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牡丹。哦,令人眼馋迷醉的羊肚子手巾!

    ⑤而生来就是光着脑袋的娃娃们,已经八九岁了,十二三了,还是光着脑袋,这时候就往往由不得要向大人的头上瞅瞅,眼神里充满了艳羡之光。大人便笑眯眯地捏一下他的小脸蛋:“娃呀!你才多高!急个甚!好生长吧,一棵草终究要开一朵小白花哩!”当娃娃们确信自己已接近于成为后生的时候,大人们也几乎在同时默认了这一事实,就把用旧了的羊肚子手巾给儿子郑重地往头上扎去,这时候茫茫环宇的纷繁风景中,一定有树的舞蹈,河的歌唱,这几乎等于在举行一场极富文化意味的陕北式成人礼了。

    ⑥陕北汉子更多的还要为生计操劳不息,所以羊肚子手巾还常常浸透着劳作的艰辛。人们总能看到,在锄地的山上或砍柴的崖边,疲惫的汉子们常从头上解下羊肚子手巾,去擦掉脸上膀上滚滚欲落的汗水,拧干了汗水再来擦。寒冬的西北风放肆嘶吼的时候,连泥土都能冻成石头,但它吹到羊肚子手巾上边,冷便被滤掉大半,那风到脖子,到脚尖,到全身,几乎没有丁点的冷意了。要是哪天干活时受了伤,羊肚子手巾又成了包扎带。

    ⑦我虽然自小生活在陕北的城市,但因为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是秧歌队的成员,甚至担任过秧歌队的伞头,所以在我的头上,也无数次地被羊肚子手巾艺术过、生动过。每到那时候,我就感到自己跨入了另一种境界,甚至感到自己就代表了淳朴勤劳善良。

    ⑧大概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回到延安,蓦然发现我的农民乡亲们头上的羊肚子手巾,那栖息了二三百年的白鹤,徒留鸣声,一夜之间全都飞得无影无踪了。后来经过深入探访,发现那些白鹤并未远离,其数量和种类反而更多了,只是都在人们家中筑了巢,巢在洗脸架上、枕头套上。我同时发现陕北农村有了大鬓角和休闲帽,有了丰富的五颜六色。对此,我感到高兴,又有些失落,心情复杂。时代的恢弘大书上,陕北曾经拥有的一页韵味深长的文化图景,是无可挽回地翻过去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

    三十八岁的贺龙站在湖南西部一个长满香樟和苦竹的山顶上,目光越过山下的一大片平坝,在对面同样葱郁的山岭间游移,他想看见哪怕是瞬间闪现出来的那个熟悉的身影。
    个子不太高但显得十分结实的贺龙,与个子同样不高但显得有些瘦小的萧克之间的不 寻常的友情,在中国革命史中堪称佳话。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娶了一对亲姐妹为各自的妻子,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具有同样政治信仰的共产党人志同道合。
    山下的那一大片平坝被当地人称为十万坪谷地。一场为摆脱围困而进行的伏击战就要在此打响了。
    这是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六日的上午。在离这里大约四百多公里的湖南与广西的交界 处,中央红军庞大的队伍正在连绵阴雨中向着凶险莫测的湘江上游移动。而此刻贺龙的眼前 却是阳光灿烂,宁静的坪坝在暖洋洋的冬日阳光的照耀下浮动着一层金黄色的尘雾。
    ……
    在南腰界①,贺龙从当地小学里弄来一张国民党当局的报纸,他在报上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江西萧克匪部第六军团窜入黔东,企图与贺龙匪部会合。”两军距离如此之近,这让偶然获得了消息的贺龙悲喜交加,他立即命令七师和九师分两路前出贵州方向,他对红军官兵说:“咱们去撞六军团!”
    两天之后,红军九师到达一个叫铅厂坝的小镇。他们发现山下的小河边有一小股部队正在慢慢移动。在远远地开了几枪试探后,红军官兵在草丛中发现了一个令他们眼睛一亮的东西:一顶缀有红五星的军帽。A他们放下枪,轻轻地喊,大声地喊,然后,他们奔跑了过去,与虚弱的红六军团的士兵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这一瞬间发生在一九三四年十月下旬。第六军团以巨大的代价揭开长征的序幕,尽管这一过程使这支红军武装经历了太多的艰险与困难,但他们终于与贺龙率领的红三军在贵州、 湖南和四川三省交界处的荒僻群山中会合了。可以想象长着一张娃娃脸的萧克和留着胡子的 贺龙自南昌起义后再次相逢时的情景。
                                                                                                                                                                              (节选自王树增《长征》,有删改)
【乙】
(美国记者斯诺随一支护送物资的红军队伍去往保安,途中,“说故事的好手”、亲历了 南昌起义的红军指挥员李长林给他讲了一个又一个趣闻轶事。)
    “传说贺龙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那是早在一九二八年。贺龙躲在一个 村子里,同哥老会②的兄弟们策划起义。这时有几个国民党收税的来了。他就率领村里的几个 人袭击收税的,用他自己的一把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卫队的武装。从这一事件中,他 缴获了足够的手枪和步枪来武装他的第一支农民军。”
    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国。红军说,他可以手无寸铁地到全国任何哪个村子里 去,向哥老会说出自己的身份后,组织起一支部队来。哥老会的规矩和黑话很难掌握,但是 贺龙的“辈分”最高,因此据说曾经不止一次把一个地方的哥老会全部兄弟收编进红军。他 的口才很好,李(长林)说贺龙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
    “贺龙的外表怎么样?”我问李。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他生活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B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有一次他有一匹非常喜欢的马,这匹马给敌军俘获了。贺龙又去打仗夺回来。结果真的夺了回来!”
    有一次贺龙逮到了一个名叫波斯哈德的瑞士传教士,军事法庭因他从事所谓间谍活 动,“判处”他监禁十八个月。贺龙开始长征时,波斯哈德牧师的徒刑还没有满期,因此奉 命跟着军队走,最后刑期满了以后才在途中释放,给旅费前往云南府。使得大多数人感到意 外的是,波斯哈德牧师对贺龙并没有讲什么坏话。相反,据说他说过,“如果农民都知道共 产党是怎样的,没有人会逃走。”
(节选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注释】①南腰界:地名,位于重庆酉阳东南部,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贺龙同志在此创建 川黔湘鄂革命根据地。②哥老会:起源于湖南和湖北,是近代中国活跃于长江流域,声势和 影响都很大的一个秘密结社组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彼岸

陆颖墨

    要说这龙凤岛上的居民,海虎是老资格了。

    海虎是一条军犬,纯种的德国黑背。打从海海军陆战队驻守龙凤岛以后,一晃十年过去了,海虎老了。

    驯犬员王海生是七年前上岛的。这龙凤岛在南中国海的南端,面积不会超过两个足球场大小,四周是白花花的一片珊瑚礁。那礁石像花一样绽放在海面上,可每个海石花缝隙都是几十米深的海沟,谁要是是一失足掉进去,出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下,都要靠海虎来做向导。

    让海虎退休的命令是一艘地方上的水船带上岛的。一同上岛的还有一条从军犬训基地毕业的年轻黑背,名叫金刚。海生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没想到上级的动作竟这么快。他赶紧找到守备队队长,要求请示上级,让海虎再留一段时间,就当是超期服役。

    队长一愣,马上笑着说:“金刚不是上来了吗?再说了,真没有军犬,咱海军陆战队就守不了这么个小岛了?它老了,眼睛花了。咱们陆战队巡逻还非得让一条老花了眼的军犬领着?”

    这回海生心虚了,这狗确实眼睛老花了,其实他早就知道,只是队长刚发现罢了。不过,他有招,回头叫了一声:“王海虎同志。”

    海虎马上跑了过来。海生说:“快去把视力表拿来。”海虎一溜烟不见了,不一会儿,叼来一张大家常见的视力表。

    “你这是干什么?”队长纳闷了。

    海生把视力表用饭粒粘在了椰子树上,让海虎在五米开外坐好。他拿起一副眼镜,用橡皮筋给海虎戴上,像模像样地测起视力来了。

    海虎戴上老花镜,像模像样地伸起右前爪上下左右地挥舞,等换到第五副眼镜时,它的视力达到了一点五。海生转身问队长:“怎么样,你还能说它视力不行吗?这叫‘老狗伏枥,志在海疆,海虎幕年,壮心不已’。”

    队长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对海生说:“请示了一下,就让海虎在岛上再待一阵吧。我汇报了它的功绩,让它带带金刚。”

    海生惊喜地抱起海虎:”快亲队长一下!”

    于是,礁盘上经常看到海虎领着金刚在熟悉地形。水船走了没两个礼拜就出了事,还真多亏了海虎。

    是三号台风。台风来的时候,巨浪滔天,大雨瓢泼。忽然来了一阵怪风,把值班本子吹跑了。

    那值班本像个万轮胎朝海边滚去,等几个战士追到海边,值班本已到了海里。情况非常紧急,要知道不少国家的侦察船只经常在这片海域出没,这本子要是真落到他们手里,麻烦就大了。因为这时涨潮,太危险,没法行走,也没法游,战士们无法下水。就在这时,海虎一下子扑向海面。一个大浪打了过去。等它从浪里出来时,行动有些迟缓。海生知道是海水把海虎的老花镜打模糊了,他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但海虎没有让大家失望,它叼着值班本,凭着自己的感觉,又跳跃起来,很快回到了岸上。

    第二天早上,海生发现海虎走路时右后腿有此痛,一看,右后腿根部居然有个一寸左右长的口子,而且红肿了。海生急了更知道,虽然现在是初春,可岛上的温度却有四十多摄氏度。要是伤处理不好;海虎就会很危险。他赶紧从卫生员那里要点碘酒和消炎药,搬来一把椅子,让海虎坐上去,命令它抬起前爪直立起来,而后,用药棉蘸上碘酒。

    当碘酒涂上伤口时,海虎一阵惨叫,伤口部位被碘酒刺痛。慌乱中,海虎用前爪把海生推开,刚好抓到海生额头,划去了一块皮。不一会儿,鲜血顺着海生鼻粱流了下来。

    因为岛上没有狂犬疫苗,上级很快派直升机把海生接走了。

    海生一走,海虎开始不吃不喝了。

    海生的战友们各自拿出自己珍藏的宝贝,有排骨罐头,有牛肉罐头,还有红烧肉罐头,一共十几种,放在海虎面前。任凭香味缭绕,海虎居然没有丝毫反应。

    从军用长途电话里得知海虎已饿了三天,海生在医院急得脸都白了。他只好偷偷溜到码头,到处打听有没有到龙凤岛的船只。第三是晚上,总算找到一只去金沙岛的水船。海生苦苦哀求,船老大终于被打动,同意多绕半天航程,把海生送到龙凤岛。

    两天后,水船靠上龙凤岛码头,没等跳板摆好,海生就飞一样奔向海虎的住处。犬舍里,队长和几个战士正摇着一动不动的海虎,队长用手在试它的鼻息。海生大叫:“海虎!海虎!

    忽然,海虎缓缓睁开了眼睛,耳朵也慢慢竖了起来,它看到海生,眼珠子顿时闪亮起来。海虎抬起身,居然,吃力地挣扎着站起来了,它没有停下,继续吃力地把自己的两条前腿抬起来张开,像人一样直立起来,一头扑进了海生的怀里。海生紧紧地抱住它,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他喃喃地说:“好海虎,想死我了,快吃东西吧……”

    忽然,他停住了,感到海虎全身重量都压过来了,两只手没抱住,海虎整个身躯像小山一样塌了下去。

(选自《海军往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权威发布一】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1996年博物馆仅有1219个,到2017年,博物馆数量达到4721个,占文物机构的47.5%。

截至2017年,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5096.32万件,比上年末增长14.4%,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3938.32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的77.3%。

2008—2017年中国博物馆参观人次持续增长。2017年,全国文物机构接待观众114773万人次,其中博物馆接待观众971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2%,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数的84.7%。

【权威发布二】

    2016年由国家文物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印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网络媒介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目前博物馆领域正在探讨的重要课题。

    故宫便是其中佼佼者。根据故宫馆长单霁翔的公开发言,故宫还定了四年计划,到2020年把故宫博物院建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数字社区之一。

    2016年以来,故宫先后与阿里、腾讯、凤凰网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一方面在天猫开设了官方旗舰店,主要有门票、文创、出版三个板块;另一方面和腾讯游戏推出基于故宫文化的大型游戏,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双方合作更是介入到动漫和文学的创作,包括微电影的创作中;另外,还和凤凰网合作,利用AR、MR、3D等手段传播故宫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战略合作,故宫有望成为真正的“世界级的超级IP”。

    可以肯定的是,古老博物馆走上互联网之路将是大势所趋。而在国内,博物馆触摸新网络的不止故宫一家,2017年上海市开设网站的博物馆共68座,策划数字展览58个,开通微信、微博公众号的109座,全年利用新媒体发布信息共8672条。互联网让古文化重新“活起来”已成为共识。

(资料来源:《2018—2023年中国互联网+博物馆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

【广州调查】

    近年来,广州市博物馆事业蓬勃向上,博物馆类别日益齐全,观众人数大幅度增长,公众喜爱的展览层出不穷。截至2017年12月,广州市行政区域共有博物馆61座,其中国家一级馆4座、二级馆7座、三级馆2座,三级以上博物馆数量位居全国第三。除少数博物馆出于保护文物建筑、遗址等原因以外,已有53座实行免费开放。2017年,广州市属各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总数111个,观众人数超过1100多万人次,480多万人次免费参观博物馆,送展到社区、学校、农村170次。

    广州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将重点开展《广州市博物馆规定》配套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工作,包括博物馆发展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办法、鼓励学校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下一步还将启动博物馆统一标识征集工作。目前,《广州市博物馆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和社会实践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广州市博物馆藏品征集(征求意见稿)》均已完成,正开展征求意见工作,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将按程序公布实施。

(资料来源:羊城派)

【各方声音】

2018年初,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动“智慧国博”项目,最终目标是到2021年初步建成设施智能化、数据融合化、管理高效化、服务精准化、安防协同化的“智慧国博”建设运营服务体系。

——王春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目前我国5136家博物馆中,非国有博物馆约有1400家,行业博物馆超过800家。快速发展起来的众多非国有博物馆,已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实现非国有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平等发展是迫在眉睫的议题。

——王勇超(全国人大代表、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

公共文化场馆是宣传生态文明的重要阵地,其本身也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同时,作为一类数量多、规模大的公用建筑,也是建筑节能减排的主体。探索低碳发展道路,公共文化场馆责任重大。

——安来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希望教育部会同国家文化、文物等部门在吸取国际上高校博物馆建设的成功做法和国内一些高校博物馆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我国高校博物馆的建设规划,鼓励高校立足于本校优势学科,建设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发展的专题性博物馆。

——贺云翱(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资料来源:《学习强国》)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