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背向大地的爱
        ①父亲带着七岁的女儿去十里外的村子走亲戚。原本阴沉的天色,渐渐变得越来越黑。父亲对女儿说:“我们要快点儿走了,天可能要下大雨。” 
        ②天上铅灰的乌云越聚越浓,天色越来越暗,仿佛真正的黑夜来临。闪电如利剑一次又一次刺穿黑暗,雷声伴着狂风隆隆滚过天际,然后像炸弹一样在头顶炸裂。
        ③女儿瑟缩着小小的身子:“爸爸,我怕!”他将女儿紧搂在胸前:“丹丹不怕,把头埋进爸爸衣服里,闭上眼睛睡觉。”
        ④一道雪亮的闪电划过大地,他突然听到一种奇怪的呼啸声由远而近向自己的方向逼来。这声音像几十台拖拉机同时爬坡发出的吼声,又像无数条响尾蛇同时发出的嘶嘶声。在闪电的强光里,他看到一个顶天立地的巨大黑色烟柱飞速移来——龙卷风!
        ⑤他大骇,他知道龙卷风的厉害。小时候经历过一次,所到之处,大树齐腰斩断,树皮被剥掉,只剩白花花的树干,地上的东西被吸上天空,人和牲畜都会被摔死!
        ⑥他本能地想要加快脚步。但一刹那间,脚下陡然失去了支撑,身子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吸得轻飘飘。他知道此刻他和女儿都被吸到了高空,几分钟后就要被抛到九霄云外,然后粉身碎骨!
        ⑦“爸爸,我怕!”紧紧贴着父亲胸膛的女儿颤声叫道。“乖女儿,爸爸在和你做飞的游戏呢,你不是一直想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吗?我们现在跟许多小鸟一起飞翔呢,闭紧眼睛,我们开始数小鸟,一只,两只,三只……”
        ⑧他感觉自己像一个面团一样被一只巨手揉来揉去,五脏六腑都翻腾起来。他什么也不敢想,只是尽力地躬身将女儿更紧地搂住。
        ⑨不知道过了多少时候,他感觉这只巨手的力量渐渐小了,身体也开始慢慢下降,他知道龙卷风风力渐小,开始将吸入的物体抛向地面了。女儿,我的女儿,他心里痛苦如焚。
        ⑩突然,他感觉自己的背撞到了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勒过他的衣服,勒进他的背—电缆!他心里滚过一阵狂喜,一瞬间,他一手搂紧女儿,另一只手拼尽力气死死抓住那根电缆!
        ⑪他就这样单手悬吊着支持父女两人的重量。
        ⑫天慢慢地变亮了,狂风也小了。渐渐地,他感到手臂发软打颤,被深勒过的后背正在流血。然而不等血滴进土地,就被吹散在风中。最要命的是,女儿睡着了,睡着后的女儿会不自觉地放松抱紧父亲的双手!他不敢再往下想。
        ⑬女儿的手一点点松开他的身体。不能再犹豫了,他看到脚底十多米的地方是一块旱地,他搂紧女儿,紧抓电缆的那只手一松,他就成了一个背朝大地面向天空的自由落体。
        ⑭此刻怀里的女儿正在睡梦中甜甜地呓语着。他笑了。
        ⑮父亲保住了性命,却多处骨折并重度脑震荡;而女儿,毫发无伤,睡醒了还天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看到了好多好多可爱的小鸟,真美啊。”
        ⑯有人问他:“你知道不知道,你这次是侥幸从死神手里逃掉的?因为你这样背对地面从高空摔下,极有可能丢掉性命。”他憨憨地说:“我知道,但如果我不这样背对地面,我的女儿就可能丢掉性命。”
        ⑰父亲这句简单朴实的话,七岁的女儿现在还不懂。等她长大了,她会懂得,父亲对她的爱,比父亲背对的大地,还要深沉,还要厚重。

(1)、文章第②段运用了                     描写,从全文看,此处描写的作用是:                                                                                                                           

(2)、第⑦段中爸爸用做游戏的方式来安慰女儿,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⑧段中的划线句。

(4)、试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⑩段中出现“电缆”这一情节的作用。

(5)、文章以“背向大地的爱”为题,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走出沙漠》回答小题。
                                                                                                                                     走 出 沙 漠
        ①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②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我们上午曾发生过。
        ③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④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⑤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⑥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⑦“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⑧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⑨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⑩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⑪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⑫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⑬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⑭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 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⑮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⑯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⑰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⑱大伙都惊住了。
        ⑲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⑳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父亲的斧头

       一把斧头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①。

       父亲的习惯是把一把刚刚淬过火的崭新斧头钳起来,将斧头对准砧子后的那尖角,在那上面用力啃一啃,看这把斧头的钢口如何,它能否吃得动这铁。

       正因为这样,那只砧子的尖角斧痕累累,刚刚削过的新痕泛着银白。而那把父亲才试过后用力抛在地上的斧头还很烫手,新斧头发着蓝光。

       这时候,父亲瞅一眼躺在前面的斧头,一只脚踩在砧墩上,端起那只水烟锅, 咕嘟咕嘟抽起烟来。而此时,我就能歇歇手,赶快离开打铁铺,跑到大门外边去。 我始终想远离这丁当作响的日子,跑到外面的世界闯荡。那时候我像一把刚刚打造好的斧头,准备磨快刃子,等待机会,狠狠砍生活两斧头。

       一次,放暑假,父亲要我给他搭下手,打造一批镰刀。满山遍野的庄稼都黄了,都在等待镰刀来收割。人们需要镰刀,庄稼更需要镰刀,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父亲心里很着急。我不在乎这些,我想我的事。

       我对父亲说,我不想打镰刀,我想去采药。我想像着采到了一大麻袋药。那时候我们那里的秦艽②正在卖着好价钱,我想自己挣回自己的学费。我觉着打镰刀挺费事的。

       父亲并没有反对我去采药。他说,去吧,去干你爱干的事。

       其实,我不知道什么是我爱干的事。比如说父亲,打一把斧头,打一张镰刀,然后抽一锅水烟,睡时喝二两烧酒。这些他都肯定爱干,而且每样都干得从容不迫。我呢?截止那一个秋天,还没有干成一件事。我总喜欢想入非非。

       我打定了主意去采药。我在离家二十里的山上转悠了三天就没有耐心了。别人总在低头 工作,而我却怎么也找不到药,那些长在灌木中的药材总是与我擦身而过。

       二十里外我似乎听到父亲锻打镰刀的声音。我想,那些刚刚打好的镰刀正被它的主人磨得锋利无比,一张张镰刀正伸向成熟的麦子。

       父亲打完了镰刀,紧接着又开始打造斧头。父亲的斧头总是供不应求。

       我垂头丧气地站在父亲面前,父亲一声不吭,他钳起一把刚淬过火的斧头,在砧子上狠狠啃了两下。

       这时候,我确实该为我自己羞愧了。我不能眼看着自己这把刚出炉的斧头就这样白白地锈掉,然后当废铁处理掉。我总得好好用上两下子,砍出两道新印子。父亲打造了大半辈子钢口很硬的斧头,不能败在我这把斧头上。

      【注】①淬cuì火:把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浸入冷却剂(油、水等)急速冷却,以增加硬度。②秦艽“jiāo草本植物,可入药。

阅读美文《低到尘埃的愿》,完成下列各题

       ①路过一个工地,几个农工吃完饭,聚在一起打牌,每个人面前堆着一堆面值很小的角币。“要是每个月给我们发两倍的工资,那我们打牌就不像现在这样说手缩脚了。”“是啊,是啊,那就妥妥的了。”

       ②在东北,人们爱说“妥了”,那是一种心灵满足后的肯定。就像给生命放了一张舒适的床,生命跟着熨帖了。知足是一种境界,口袋里只有5元钱,妥了,那就吃4元钱的“大餐”——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炸酱面。剩下的1元给蹲在墙角瑟瑟发抖的小乞丐,他已经给路人行了无数个礼,却还没有“开张”;没钱坐车去上班,妥了,那就骑自行车或者跑着去,正好这个年龄该减肥了。

       ③人的心永远想去山那边看上一眼,并非为了明白,也非为了征服。人的心总在远方——财富、权力、名声以及许多,人常常会忘记当下。殊不知,回到自己的生活,一样可以精彩。简单如一的生命,也可以是那根最优美的琴弦,上面满是快乐而炫目的音符。听着那几个民工畅快的笑声,我想这何尝不是一种生的境界,简简单单的向往,踏实而天真,温暖着社会你死我活的残酷。

       ④人世间有多少愿望,在旁人看来触手可及,可于他们却是奢侈的。比如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他的愿望是在假期多编几个篮子卖掉,有了学费就可以继续上学了;比如一个拾荒的老人,他的愿望是明天早上可以第一个去占领那个富人区的垃圾箱;比如一个乞丐,他的愿望是今夜不要下雨,因为窝棚盖被风刮掉了;比如一个流浪汉,他的愿望是冬天再迟一天来,缩在墙根儿再多取一天阳光的暖;比如两头相爱的猪抢食吃,彼此希望明天早上自己的重量超过对方而被宰杀,那样就可以让对方苟活下来;比如一个车辙里的两尾鱼,希望能再吐出一点唾液给对方,以求延长一秒此生的幸福……

       ⑤苏轼写过“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无灾无难,便是他对孩子的愿望。安德烈问他的母亲龙应台:如果将来我成为一个普通的人,你会失望吗?龙应台告诉她的儿子: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无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朋友在新年短信里说,不祝愿我飞得有多高,只祝愿我飞得不那么累……这些很低很低的愿里,藏着很深很深的爱。

       ⑥忽然想起自己一个个简朴的生日和一张张亲人的脸,那很低很低的愿的蛋糕里,不是一样插着很饱满的蜡烛吗?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味蕾上绽放的爱

    ①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②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③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④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⑤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⑥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⑦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活动二:观古画

阅读同学们搜集的关于“古画”的文章,完成各题。

画医

白秋

    北海市博物馆有三大镇馆之宝,其中一件就是郑板桥的《竹石图》。奇怪的是,这里有一模一样的两幅,品相毫厘不差,任谁也辨不出真假,成为当地一大奇闻。

    作为小城跑文化圈的“名记”,我想弄个端详,高人指点,这得找“画医”。没人知道,画医从何时起干这一行当,但就他能让霉烂蠹蚀的古旧书画“妙手回春”,被誉为远近闻名的画医,那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人,不含糊。

    初见画医,就觉得他有故事。一袭泛白蓝布大褂从头罩到脚,花白头发像个鸟巢,杂乱无章堆在肩上,黝黑脸上只有一对黑多白少的眼珠活力四射。本身就像个文物,再加上老人双手捧着一张破旧不堪的年画,纸张已经泛黄,边角破碎凋零,顿觉时空倒退了四五个世纪。

    这张年画是一张扑灰样稿,比我爷爷的年龄还要大,估计是清末民初的作品。要想它恢复原样,起码需要一个月的工夫。A. 画医用手小心翼翼地指点着每一点酥脆的画芯,像触摸刚刚出生的要儿般。满眼欢真。

    B.他先在桌面上喷上了一层水,接着将一层薄塑料抚平铺上,然后将破损的年画翻盖在上面,毛笔沾水抚平褶皱的地方。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浑然没有把我这个名记放到眼里,只管絮叨捌饬。“老先生,我这次是为了博物馆那两幅一模一样《竹石图》来的,您能给我介绍一下它们的由来吗?”

       看来我不点明话题,还不知道他啰唆到什么时候。

“哦,慢待客人了。对不起,对不起。”画医这才醒过神来。

“那两幅画都是真的。”

    “怎么可能?凭我的经验,成名画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万分珍惜自己的名誉。郑板桥什么人物,他能跟现代某些画师一样,搞些大同小异的作品胡弄人?”

    画医听说,半天不语。“信不信由你。”他眼睛白眼球渐渐泛多,嘴角一斜,抛出了一番话,让我大开眼界。

    “那年,新博物馆长刚上任,从库房里发现了这宝贝,拿来让我看。我研究了半年,断定,这是一个年代的作品,是后来人进行揭裱的结果。”

    “揭裱,懂吗?就是把一幅老画重新装裱一下。运气好,可以把一个原件裱成两幅作品。以前,有一种‘夹皮宣’,分为二层夹、三层夹,吸水性、平整性特别好。它能够分开,揭开后,每一层都能显现原作面貌,只是颜色略有区别,加笔一描就完全一样了。"

    “这两幅因为年代太久,一般人分辨不出前后,也无论真假了。不幸中万幸,两幅作品凑在一起了,若不然,还不知要制造出多少冤假错案。”

“真的,还真有这种情况?”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前段时间,听说他们还进行了碳十四验证,也没有异议。”画医很得意,话语自然多了起来。

    “我原先也不是靠修复字画混饭吃的。我们上去几代人,都是做扑灰年画生意,我一心将这门手艺传下去。只是看见那么多祖辈上传下来的好东西破损严重,毁了觉得可惜,这才试着修复。不知不觉,找到诀窍的。”

“时代不同了,现在没有几个人喜欢扑灰年画,反而愿意收藏古董,修复旧画。真没想到,这买卖反而好起来了。这不,我儿子也跟着我学医画,当画医了。”老人愉悦心态一览无余。

“您天天鼓捣这个玩意儿,就没跟着前人学学,在揭裱上做文章。像那《竹石图》一样,给自己留下一点好东西?”我灵光一闪,没忍住,把自己的坏心眼给透了出来。

老人脸色陡变。“你这像话嘛!人,要讲良心。医画,先要医心。我看你也需要治一治了。大半辈子了,这种事我从来就没干过。你一个小青年,一霎工夫就想这么多。你走吧,我不欢迎你。”

“别别别,老人家,我也就是说说而已,您别上火。”我赶紧打哈哈,希望能把他的火气给压下去。

“要说一点没想,也是假的。”画医缓过神来,接着说。“每天都有天南海北的业内人士找上门来,说一幅画修好了,价格百倍千倍增加,有的甚至能到上千万。我就想,怪了,它们哪个地方值了?你说,这好东西能是个人的?人撑死,能活三万来天,还能带进棺材里不成。

   “我觉得,好玩意儿都是大家的,越多人看懂,越多人受益。憋在自家手里,迟早是个祸害,所以我从来不稀罕这些东西。”

“我再问您最后一个问题。博物馆里那两幅画,以您这造业,真看不出真假来?”

老人脸上突然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你一定要分个是非的话,也行,区别就看郑板桥题写的那首诗。

是那首: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对,那个根字出问题的,可以说是假的!

(选自《2017年中国年度作品·小小说》)

【注释】①扑灰:即用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