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四川省雅安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米粉

    天有些冷,父亲突然对我说,你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到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车站的旁边就有不少卖米粉的,我说,我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可一次也没有坐下来。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他才发现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他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店主看出他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你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后我一定把钱给你寄过来。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去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只知道他姓杨。

    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住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父亲开始带着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没有办法,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

    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的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找到了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父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紧走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可找到你了,我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

    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返回的途中,电话响了,是那位姓杨的店主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后,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

    挂上电话,我的眼中留下了两行泪水。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

(1)、简要概述文段内容
(2)、联系选文语境,理解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

②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3)、结合文意,说说你对选文最后一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4)、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妈妈的额头

蒋平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摘自《天津工人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躬订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富甲一方者最快活……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班级开展“好文推荐会”活动,请你结合《桃花》一文,与同学们进行探讨与推荐。

桃 花

谢志强

A城最年长的阿婆卧床不起了,她的气息微弱。床头摆着一竹篮水蜜桃,这回,是外孙采摘的。本来, 这是她的事, 而且, 由她去一户一户挨门赠送。 院子里的桃树已纷纷落叶, 秋风驱赶着地面的叶片,盲目地拥来拥去。

外孙递一个粉红的水蜜桃给外婆。桃子已软,表皮发皱,她连捧也捧不住了。

阿婆终于捧住了桃子,那桃子却随时要滑落出她的手一样。她的嘴唇嚅动着,似乎要发出声音。她慢慢地撑起身,倚着床头,喝了一口外孙送上的一瓷勺温水。

外孙看到, 水蜜桃表皮的皱纹已平展,他接过来时,桃子已硬滑了。 阿婆起身,粽子般的脚伸进鞋子。

这当儿,外孙嗅到了淡淡的鲜桃的气息, 刚打树上采摘的一样。外婆来了精神气儿,颤颤巍巍走出房门。 外孙以为这是回光返照的迹象。 外婆竟不让他搀扶。

起风了,不知哪儿来的风, 不大。石板地面上的叶片像羊群一样簇拥着。 叶片竟然漂浮起来,如一群惊飞的鸟儿。外婆手里的竹枝扫帚在地上空空地划拉着。外孙几乎叫出来, 因为,叶片登上了树枝。

外婆像轰一群鸡雏儿那样, 哦哦哦地吆喝起来。 外孙发现, 外婆白发渐渐地变黑, 像染过了似的。他听见屋里有什么东西蹦跳的声音,还没回过神, 眼前飞过一群桃子, 争先恐后地栖到枝杈上边。

外孙乐开了。一树水蜜桃,沉甸甸地缀满了枝头。外婆去拔刚刚拱出土的青草, 可是, 青草如同捉迷藏, 一缩身子, 钻进了泥土里。 外婆说: “看你们再淘气。”外婆拎起吊桶, 去院子东隅一口井汲水。小小的“金莲”点着石板地,很有节奏。外婆的皮肤红润了,而且腰板儿直了起来,发出了外孙常听到的像母亲一样青春的女音。

外孙担心树枝承受不了桃子的硕重,不过,他察觉,桃子表皮仿佛卸了妆,退去了粉红。果实青青, 而且,像在收缩, 眼见着小起来。他想,桃红传到外婆脸上了。

外婆的动作那么麻利——本来都是支差他汲水的呀。外婆舀着桶里的水,浇着桃树根部的那片泥土,还有附近陶盆里的花花草草。她额头闪着发亮的汗珠,像一粒粒珍珠。

A.桃子已缩小到指甲盖那般大小, 生出绒毛。枝条舒展起来, 显出轻松的姿态, 悠悠地晃着,仿佛突然卸去了重荷。(批注:此处描绘桃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活泼而充满生机。此刻的桃子“仿佛突然卸去了重荷”是指____)

外婆却不在意什么。她去挑掉一条绿色的毛毛虫。一只母鸡兴奋地赶过来啄食了。整棵桃树的小青果像被桃树本身吸收了一样,绽开粉嘟嘟的桃花。紧接着,他听见了蜜蜂“嗡嗡”的吟唱,它们在花丛中飞舞忙碌。

外婆摘了一朵桃花。她喊着自己的名字: “桃花。”桃花似乎害羞了,蜷缩起花瓣,便是一树的花骨朵儿。 只有外婆手中的花朵还保持着盛开的状态,却渐渐干枯, 风一吹,脱出她的手指,飘落在木花格的窗框里。

外孙喊: “外婆外婆。”外婆站在他旁边。他打量着外婆。 外婆说: “怎么, 你咋这么看我?”他吞吞吐吐地说: “外婆,你像个小妹妹。” 外婆发出小姑娘一样的笑声。

外孙呆呆地去看桃树, 那眼神,像是在寻觅什么。树上的花骨朵儿连影子也没有了。树叶嫩嫩的,树身好似缩起来, 原来碗口粗的树干, 却只有他胳膊那么细了。 他担心树藏进泥土里, 溜了呢。

外孙赶过去, 想设法阻止树的行动, 树已成了一棵幼树。 外婆在培土。 外婆说: “种下这棵桃树,你等着将来吃水蜜桃吧, 多汁、甜蜜。”

这时,外孙听到屋里传出哭声,是他母亲的哭声,他闻声奔进屋。B.外婆平躺在床上, 已闭上了眼,脸上凝固着微笑,像在回忆 件甜蜜的事。 (批注:这里的“凝固” 词用得极妙:____)

第二天,A城的报纸, 报道了他外婆无疾而逝的消息, 仿佛一段历史隐去了。 文中称:桃花谢了。

文学作品阅读

韶华①盛

任淡如

①三月暮,城南开了桃花,城北亦有。

②一时间,有尘土处皆有灼灼的桃花照眼。

③有作家说过,“桃花难画,因要画得它静”。真是匪夷所思,桃花千枝万朵,春风一路,那么得意热闹,哪里说得上静呢?

④可偏偏,我觉得这话对极了。

⑤桃树属蔷薇科,桃花原不止常见的粉红这一种,淡白、红紫、浅绿,也有重瓣、撒金。我更喜欢单瓣的桃花,它们好像单眼皮的古典美人,天真又明净。

⑥旧时书院里栽过五六株桃树。因为听人说,桃树临水的好,所以全部植在水岸边。界河边种两株,半塘边种两株,眼看着它们抽了叶,眼看着它们打了苞,眼看着它们结了果……那两年,我常常走去看它们几时开花。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坡岸倾斜,人难立足,花开得怎样,倒是忘记了。我只记得河岸边原也有几株重瓣碧桃,野得很,无拘无束,开得烂漫。

⑦我在树山见过一株极大的桃树,花叶焕然,简直似经历了“三生三世”的丰茂灿烂。

⑧旺山也有。旺山并不以桃花出名,然而此季临水的农家旁多有桃树,虽然少,却有一种天然韵味——它们只是在那里慵懒地伸展着枝干。枝干上喧哗地迸着数不的花朵和花蕾。“春色满园”这个俗气的词,就在那些花枝间不俗气地浮动起来——满是人间盎然的生趣。

⑨这种盎然的生趣,想来也曾给半隐的唐寅不少安慰。

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风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⑪唐寅的这首《桃花庵歌》很出名,后人知道桃花坞、桃花庵,多是因为唐寅。

⑫唐寅说自己“又摘桃花换酒钱”,不知是否为真事,不过桃花可食用可入药,却是真有记载。

⑬明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三月初三采桃花,七月七以鸡血混合桃花,涂在脸上,“三二日后 脱下”,可“令面 光如华”——这未免有些惊悚。而《太清方》只要求“三月三日采桃花浸酒,服之”,可“除百病,好颜色”,听起来就比较让人放心。

⑭桃花酒我们往年做过,做法很简单(这个做法也适用于所有鲜花酒):采摘开得正好的桃花,放入酒坛,倒入适量上好的白酒,浸没桃花即可,酌量加冰糖,加盖密封,浸泡三十日之后启封。到那时,桃花瓣会被酒浸得很薄很薄,好似一只蝴蝶。

⑮桃花粥我们也煮过。古方上说,将桃花置于砂锅中,用水浸泡三十分钟,再加入粳米,文火煨粥,粥成时加入红糖,拌匀即可。据说,此粥可以美颜。

⑯我们做的桃花粥没有这样复杂,也不为美颜。几个人从桃树上采摘了很多花瓣,回来直接撒在粥锅里。粥是在土灶上用柴火熬的,雪白浓稠,花片浮沉,着实是一锅艳美呀!

⑰许多方子上说采桃花最好的时间是在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前,还特别指明要13 采东南方向枝条上、花苞初放的桃花。我不知道这有什么特别的讲究,但我知道如此甚难———桃花开落,岂能由人。

⑱清代文人蒋坦在《秋灯琐忆》中有过记载:“桃花为风雨所摧,零落池上,秋芙②拾花瓣砌字,作《谒金门》:‘春过半,花命也如春短。 一夜落红吹渐满,风狂春不管。’”“春”字未成,而东风骤来,飘散满地。

⑲秋芙为之怅然。

⑳秋芙也忒多愁了。

㉑桃夭梅老,欢事皆是苦短的。我们只需记得韶华盛极时,那样满树浮动的盎然春意,这一春,便不算白过了。

(选自《读者》2023年第9期,有改动)

〔注释〕 ①韶华: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年华。②秋芙:人名,蒋坦之妻。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