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乐支点】七下语文自主阅读测评第1周

班级开展“好文推荐会”活动,请你结合《桃花》一文,与同学们进行探讨与推荐。

桃 花

谢志强

A城最年长的阿婆卧床不起了,她的气息微弱。床头摆着一竹篮水蜜桃,这回,是外孙采摘的。本来, 这是她的事, 而且, 由她去一户一户挨门赠送。 院子里的桃树已纷纷落叶, 秋风驱赶着地面的叶片,盲目地拥来拥去。

外孙递一个粉红的水蜜桃给外婆。桃子已软,表皮发皱,她连捧也捧不住了。

阿婆终于捧住了桃子,那桃子却随时要滑落出她的手一样。她的嘴唇嚅动着,似乎要发出声音。她慢慢地撑起身,倚着床头,喝了一口外孙送上的一瓷勺温水。

外孙看到, 水蜜桃表皮的皱纹已平展,他接过来时,桃子已硬滑了。 阿婆起身,粽子般的脚伸进鞋子。

这当儿,外孙嗅到了淡淡的鲜桃的气息, 刚打树上采摘的一样。外婆来了精神气儿,颤颤巍巍走出房门。 外孙以为这是回光返照的迹象。 外婆竟不让他搀扶。

起风了,不知哪儿来的风, 不大。石板地面上的叶片像羊群一样簇拥着。 叶片竟然漂浮起来,如一群惊飞的鸟儿。外婆手里的竹枝扫帚在地上空空地划拉着。外孙几乎叫出来, 因为,叶片登上了树枝。

外婆像轰一群鸡雏儿那样, 哦哦哦地吆喝起来。 外孙发现, 外婆白发渐渐地变黑, 像染过了似的。他听见屋里有什么东西蹦跳的声音,还没回过神, 眼前飞过一群桃子, 争先恐后地栖到枝杈上边。

外孙乐开了。一树水蜜桃,沉甸甸地缀满了枝头。外婆去拔刚刚拱出土的青草, 可是, 青草如同捉迷藏, 一缩身子, 钻进了泥土里。 外婆说: “看你们再淘气。”外婆拎起吊桶, 去院子东隅一口井汲水。小小的“金莲”点着石板地,很有节奏。外婆的皮肤红润了,而且腰板儿直了起来,发出了外孙常听到的像母亲一样青春的女音。

外孙担心树枝承受不了桃子的硕重,不过,他察觉,桃子表皮仿佛卸了妆,退去了粉红。果实青青, 而且,像在收缩, 眼见着小起来。他想,桃红传到外婆脸上了。

外婆的动作那么麻利——本来都是支差他汲水的呀。外婆舀着桶里的水,浇着桃树根部的那片泥土,还有附近陶盆里的花花草草。她额头闪着发亮的汗珠,像一粒粒珍珠。

A.桃子已缩小到指甲盖那般大小, 生出绒毛。枝条舒展起来, 显出轻松的姿态, 悠悠地晃着,仿佛突然卸去了重荷。(批注:此处描绘桃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活泼而充满生机。此刻的桃子“仿佛突然卸去了重荷”是指____)

外婆却不在意什么。她去挑掉一条绿色的毛毛虫。一只母鸡兴奋地赶过来啄食了。整棵桃树的小青果像被桃树本身吸收了一样,绽开粉嘟嘟的桃花。紧接着,他听见了蜜蜂“嗡嗡”的吟唱,它们在花丛中飞舞忙碌。

外婆摘了一朵桃花。她喊着自己的名字: “桃花。”桃花似乎害羞了,蜷缩起花瓣,便是一树的花骨朵儿。 只有外婆手中的花朵还保持着盛开的状态,却渐渐干枯, 风一吹,脱出她的手指,飘落在木花格的窗框里。

外孙喊: “外婆外婆。”外婆站在他旁边。他打量着外婆。 外婆说: “怎么, 你咋这么看我?”他吞吞吐吐地说: “外婆,你像个小妹妹。” 外婆发出小姑娘一样的笑声。

外孙呆呆地去看桃树, 那眼神,像是在寻觅什么。树上的花骨朵儿连影子也没有了。树叶嫩嫩的,树身好似缩起来, 原来碗口粗的树干, 却只有他胳膊那么细了。 他担心树藏进泥土里, 溜了呢。

外孙赶过去, 想设法阻止树的行动, 树已成了一棵幼树。 外婆在培土。 外婆说: “种下这棵桃树,你等着将来吃水蜜桃吧, 多汁、甜蜜。”

这时,外孙听到屋里传出哭声,是他母亲的哭声,他闻声奔进屋。B.外婆平躺在床上, 已闭上了眼,脸上凝固着微笑,像在回忆 件甜蜜的事。 (批注:这里的“凝固” 词用得极妙:____)

第二天,A城的报纸, 报道了他外婆无疾而逝的消息, 仿佛一段历史隐去了。 文中称:桃花谢了。

(1)、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并向同学推荐这篇文章。 

推荐语:这个故事的情节充满了离奇色彩。文章将外婆的人生经历与桃子的生命相结合,两者的生命都是从④          变得⑤         

(2)、有同学读了选文后,认为文章的语言细腻生动,并在A、B两处画线句旁写下了批注。请你选择其中一处,帮助他完善批注。

我选择

(3)、有同学探究外婆与桃子之间的关系时,产生了以下分歧。请你根据理解,谈谈你对二者关系的看法。

小明:我认为是外婆赋予了桃子生命力。外婆一生都在种植和采摘桃子,是她的辛勤付出让桃子有了生命与价值。 因此, 外婆死了,桃花也谢了。

文文:我认为是桃子赋予了外婆生命力。 外婆的一生都依附在桃子的价值之上。 只有当桃花盛开、桃子满枝的时候, 外婆的付出才有价值。所以当桃子没了,外婆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我的看法:

(4)、班级同学读完选文后,打算将其编入《班级好书推荐》中的一个板块。请你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板块,并简述理由。

A.生命的本质 B. 美好的向往 C.亲情的温暖

我选择。 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向袁隆平致敬

陈家兴

         百亩试验田亩产926.6公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再次刷新世界对杂交水稻的认识,也再次让世人看到了这位中国科学家几十年不变的科学精神和民生情怀。

         当科学家把关切的目光投向百姓,投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民生问题,投向人民群众的重大利益诉求,他就会获得一种不息的科学生命,一种不竭的精神动力,一种不止的奋斗追求。甲   __正是这份割舍不下的民生情怀,驱使科学家为解决人民群众的重大现实难题不断攀登科学高峰。袁隆平47年的杂交水稻科研路,即是对此的生动诠释。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半个世纪来,袁隆平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与百姓贴得更紧,与大地贴得更近,袁隆平找到了更高的目标,找到了更大的舞台。乙    一个个贴近民生的目标,激励着袁隆平攻坚克难,在民众中获得矢志创新的动力,在稻田里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时,这位81岁的世界科学大师却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坚持下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产生灵感,‘灵感=知识+汗水’。我想,搞科学研究是这样,从事其他任何工作也是一样的。还要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因为改变世界粮食格局的一个发明——杂交水稻,他已经获得过国家特等发明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数十项国际、国内大奖。但这些奖励对袁隆平来说“都差不多,没有高下之分”,

        丙     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向袁隆平致敬!致敬他“让人类远离饥饿”的崇高理想,致敬他“我是人民农学家”的民生情怀,致敬他甘于奉献、惠泽苍生的科学精神。年过八旬的袁隆平为我们树起了一个标杆,愿更多的人受益于他的成就更受益于他的精神,愿更多的科学家景仰他的成功更景仰他的人格,将关切民生的深厚情怀转化成永不停歇的科学追求。

(摘自《燕京都市报》2012年3月18日)

阅读《素颜如雪》,回答各题。

      ①在凤凰古城遇见一家卖银饰的店铺,店名“素”。银镯子上刻着缠枝的莲花,不华丽,不张扬,雅致素朴。一件件银饰上,有的镶嵌一块刺绣,有的镶一片青花瓷,或一块黝黑的沉香木,有着光阴的味道。我在心里默念着,仿佛一位小家碧玉的名字,素颜如雪。似一杯萦绕在舌尖的清茶,少有的清雅,淡如微风。

      ②暮春时节,院中的栀子花开了,白色花朵立在翠绿的枝头,如白衫绿裙的少女站在清清溪水边,说不出的素洁和美好。摘几朵插在透亮的瓶中,连梦里也是栀子花幽幽的清香。

      ③读明人张岱《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时茫茫天地之间,山长水远,万簌寂静,只听见雪在枝头簌簌落下的声响。天地粉妆玉砌,一派洁净。他在舟中,手捧一卷书,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苦茶香茗,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优雅的事吗?

      ④几百年来,赏雪吟诗的文人们来去匆匆,唯有张岱手中的笔,极简极淡。他似乎信手在西湖的舟中泼洒一幅水墨丹青,寥寥数笔,清淡、素净之极。好文字原来正是这样,不是花满枝丫,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风尘俱静,素雅纯粹。那些文字有画意,有诗情,有韵味。

      ⑤读季羡林先生暮年的文字,也是满目素洁和干净。不唱高调,至情至性,质朴无华。好文字原是清新自然,素面相见。他放下枝头所有的繁华,沉浸在文字的泥土中,简静,纯粹。人生到了他那样的境界开始做减法,删繁就简三秋树,留下清绝、风骨的枝丫伸向天空,如一树清寒的梅。

      ⑥我喜欢画家林风眠的画,他笔下的仕女真是冰清玉洁。白衣女子坐在堂中,黑发挽起,细细的眉,朱唇一点,纯洁素雅,安详从容。一身素衣,却胜过万紫千红。她们在画中,或凝神,或抚琴,或低眉。你会感到,原来娴静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⑦记得在中国美术馆看吴冠中先生画展,我站在那幅残荷前,惊呆了。荷塘结了冰,只剩下一朵朵残荷在冰雪中挺立着,与我素面相见,清远静美。一瞬间,荷的清气扑面而来。那些雪中的残荷,犹如一个人的暮年,霜严雪寒中,自有一份气定神闲。

      ⑧一对夫妻,暮年时的爱情是素净如雪。有一幅油画,傍晚昏黄的烛光下,屋中桌前坐着一对老人,白发的男子戴着老花镜在看报纸,老妇人低头在编织毛衣。桌上放着一台收音机,俩人似乎都没有听。他们默默相伴静坐着,不说一句话,素净安详如两尊佛。老年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是一对相濡以沫的知己。有人来访,敲开门,杨绛先生不说话,递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先生在读书,不能接见来宾。原来,杨绛先生不说话,是怕惊扰了钱钟书先生读书。他们之间没有甜言蜜语,连爱情都显得多余。终无语,竟是最深情时。

      ⑨读唐诗宋词,你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风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灵,有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清澄和素洁。眼前似乎有了一幅画,山寒水瘦,一个人独坐茅屋,听雪落寒窗,一抬头,见一叶孤舟正泊在江面。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隔着漫漫岁月,清凉和安然的气息迎面扑来。

      ⑩素,是生命的大美和庄严,也是人生另一个难得的境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其实很简单

       ①深冬的一天,我乘52路电车回学校。车厢里不算拥挤,有人蜷在座位上,有人低头摆弄着手机。我在车的后门口站着,旁边坐着一个老妇人,花白的头发、粗糙的皮肤、褪了色的军大衣,一看就是乡下来的。她把一个大大的编织袋子放在过道上,脏兮兮的,我皱皱眉头,下意识地把脚挪了挪。

       ②离学校还有一站,车门打开,一股强劲的冷风灌了进来,让人禁不住打个寒噤。上车的是一个小伙子,他向车厢里张望了一下,里面已经没有空座,便一边抓着扶手,一边慢慢往里移动。

       ③老妇人突然站了起来,招了招手:“来,小伙子,过来坐。”我不由得一怔,这老太太,竟然要给小伙子让座,真有意思!我往旁边瞄了一眼,发现周围人也纷纷投以异样的眼光,老妇人却似乎并没有注意到。也许她马上就要到站了吧,可我分明在她旁边都站老半天了,要让座也应该先让给我呀!

       ④小伙子慢慢挪了过来,一边道谢,一边坐下。我这才发现,他的腿脚不太灵便。这老太太,心倒是挺细的,不过这一车的人,怎么就显出她来了,真是的!我不由得撇了撇嘴。

       ⑤到站了,我匆匆下车。好大的风啊,我把围巾重新裹紧,正待要走,听到身后有人在喊:“姑娘,俺跟你打听一下,到省立医院还有几站?”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刚才的那个老妇人。

       ⑥“省立医院?”真是莫名其妙。这老太太,没到站就把座让给别人,结果还下错了车,简直是有毛病!看着她冻得哆哆嗦嗦的样子,真是既可怜又可气,“还有两站呢,你怎么现在就下来了?”

       ⑦老妇人似乎没有在意我冷冰冰的语气,咧嘴笑了:“呵呵,刚才那个小伙子腿脚不好,站在那儿俺心里怪不舒坦的,就给他让了座。”“你这么大岁数,要让座也轮不到你去让啊!再说,就算让座也没必要没到站就下车啊!”我越发怀疑起她的智商。

       ⑧“姑娘,你不知道,看他走道那么费劲,俺就想起了俺那住院的儿子,都是妈的孩子,看着心疼啊!”老妇人哧溜了一下鼻子,“俺这么一大把年纪给他让座,他在旁边坐着肯定不自在。反正这电车一会儿一趟的,俺就说到站了,就下了车。”

       ⑨我一下子愣住了,呼啸的寒风吹进我张大的嘴里,我却感觉到心中有一股暖流随风涌动,它冲走了我心底私欲的泥沙,融化了我心上冷漠的寒冰,催开了我心中温情的花朵。一时间,我不知说什么才好。看到她还吃力地拎着那个大编织袋子,我赶忙伸出手来想帮她一把,就在搀扶她的一刹那,突然感觉到,老人的一只袖管竟然是空的!

       ⑩原来,一份陌生的关爱,可以来得这么简单,简单到仅仅是出自母亲的本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别人的孩子;原来,一份陌生的关爱,可以来得这么高贵,高贵到在施爱的同时仍惺惺相惜地维护他人的尊严。这,才是爱的真谛啊。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人不是被“制化”的

蒋勋

    我们是否能慢下来去欣赏大自然丰富的颜色?我说的颜色不是画画的颜色,而是树叶上的颜色,它不会只是一种绿色。一片叶子上的绿色有惊人的变化,因为阳光照下来,它厚的部分、薄的部分和透光的部分,是这么丰富。

    人很奇怪,要倚靠外在的东西,让自己有信心。譬如我小时候,大部分的孩子经济条件不好,营养也不好。但有个同学长得特别高大、壮硕,他走起路来就虎虎生风,特别有信心。

    人类的文明很有趣,慢慢发展下来,你会发现,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使自己有信心,但前提是要有一个比较成熟、比较丰富的文化支持。譬如说我虽然矮,可是我在另一方面很高大,可能是在心灵方面,或者精神方面,或者有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我很期盼有这样一种社会、这样的文化出现,让每一个人有他自己不同的价值。

    我们的社会的确已经在走向多元。举例来说,现在有很多地方都要求“无障碍空间”的设计。我小时候哪里有过这种东西?残废就是残废嘛。可是我们现在也不用这个称呼了,因为他并没有废。这并不只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人们重新思考过去所做的判断对不对。过去的残就是废,就是没有用的人,但现在发现他不是,他可能有其他很强的能力可以发展出来。

    这就是一个多元社会的基础:人不是被“制化”的。

    “制化”,就是用英文分数、数学分数便决定这个学生好或者不好。不要把人“制化”,才能让人身上的其他元素有机会被发现,丰富他的自信。

    我们的社会是慢慢地往这一个方向在走,但同时有一些干扰,例如唯利是图的价值观,这又会让多元趋向单一。单一化之后,就会出现这样的声音:“考上大学有什么用?歌手接一个广告就有数百万入口袋,那才实在。”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每一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定位,每个人都能够满足于他所扮演的角色。这个观念在欧洲一些国家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他们长期以来重视生命的价值,所以他们的自信,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之上。

    一味地跟别人比,迟早都会走向“制化”。

(2017年9月下18期《青年文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念一只叫阿黑的狗

    阿黑其实是我少年时期家中饲养的一只母狗。因毛发如炭黑,故美名其曰阿黑。阿黑是一位好伙伴送给我的礼物。

    当时阿黑只有三个月大,我把小黑球样的阿黑用书包背回家,安置在老屋的后院中,每天喂它一些残菜剩饭,阿黑每次享用完毕,总用湿漉漉的舌头添我的小掌心,以示报答!

    十多天后,祖母嫌阿黑长得黑不溜秋,又是只母狗,便以家中口粮较紧张为借口,叫我将阿黑送到离家五里多路的家境较富裕的三姑家,三姑一见阿黑,便高兴地说:猪来穷,狗来富,看来家里又要发财了!言毕,立即拿出剩肉汤,热情款待了阿黑!

    第二天清早,当我打开大门时,竟然发现全身沾满泥水的阿黑正在老屋门前的石凳旁,可怜巴巴地望着我,小尾巴在忐忑不安地左右摇,它嘴巴微微翕动着,像在诉说昨夜回归之途的无比艰辛。

    祖母抚着阿黑,爱怜地说,这狗通人性呐!最后祖母又长叹一声说,通人性的畜生大多命苦哇!

    从那以后,阿黑就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无论春雨夏雾秋风冬雪,阿黑总是陪伴我上学放学。盛夏酷热时,陪我在池塘里嬉戏;寒冬飞雪时,陪我在雪地里打滚……

    有一次,在去牌坊大队观看影片《南征北战》的途中,不幸发生了意外。一只恶狗忽然窜出,阿黑奋勇截住。一会儿,撕咬声愈来愈远,我欣喜地以为阿黑占了上风,但看完电影回到家中,我发现阿黑脖子下面上,有几道很深的殷红的伤口。

    祖母望着舔着自己伤口的阿黑说,这狗通人性呐,将来命苦!

    阿黑有了四只可爱的小花狗。

    阿黑经常领着它的小宝宝在后院中蹦来蹦去,阿黑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这种日子对于阿黑来说既平静又满足。谁也想不到一场史无前例同时又不可抗拒的灭顶之灾就要降临在阿黑身上。

    不知何故,全公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狗运动”。这场运动的斗争方向是针对全公社所有的狗,想达到的目的是要将所有的家养狗一律打死,就地掩埋。

    灾难降临时,阿黑正在后院给四个幼子喂奶,金黄色的夕阳照在阿黑全家的身上,象一幅静谧的油画。阿黑正斜着眼,温情地望着自己怀中的小宝贝……

    刚打死过十几只家养狗的打狗队长握着木棒不停的抖动着,不忍心下手。我大喊,阿黑,快跑!阿黑惊恐的站起来,破天荒地违抗了我的命令——它用身体挡住四只幼子,一动不动地钉在地上与打狗队长对峙着……终于打狗队长手起棒落,阿黑象黑色的闪电扑向对手,精确地用两只前腿按住了木棒,喉咙深处发出“呜呜”的哀求声,定然是在说,不要伤害我的孩子!那四只幼子被突如其来的灾难吓懵了,呆呆地看着殊死搏斗中的母亲。其他打狗队员冲上来,一阵乱棒飞舞,四只幼犬立即倒毙在金黄的夕阳中。

    阿黑一边凄厉地嚎叫,一边勇猛地搏斗。终于,阿黑冲出了重重包围。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极通人性的阿黑冲出二三十米远后,又悲壮地冲回院中,在每只幼犬身上不停地嗅着,打狗队长摸到阿黑背后,奋力一棒,正中阿黑的后腿,阿黑“呜”地一声倒下去,另一名队员上前在阿黑的左眼睛上补中一棒,阿黑左眼立即流出许多红色与黑色的混合物……

    所有的打狗队成员都呆呆地看着阿黑,不忍心再下手,阿黑挣扎着站起来,几步一回头,一跛一颠的走出了后院,走出了曾经养育过它,它又深深眷念的“家”。

    我庆幸阿黑以浓烈的悲情征服和震慑了所有想戕害它的“杀手”,保住了自己的性命的时候,祖母却说,一眨眼就失去了四个孩子,阿黑真是生不如死。

    这场惨烈的“打狗运动”过后不久,我们全家都搬到城里。我临行前唯一能为阿黑做的事就是永远打开老屋后院的门,假如阿黑能挺过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创伤,挣扎着活下来的话,它应该回到老屋的后院,回到那曾经属于,也永远属于它的“家园”,不至于成为一只流落他乡的野狗。我的家乡历来有捕杀野狗打牙祭的习俗。

    堂兄打电话来说阿黑回过一次“家”,瘦得皮包骨头的阿黑在老屋后院门外坐了一晌午,只是不进后院。现在全村的人都在传诵着——阿黑真是一条通人性的狗!

    放下电话,我已是泪流满面,我最淳朴的乡亲,你们怎能知道又跛又瞎的,生不如死的阿黑内心的忧伤——这后院既是阿黑曾经温暖的“家”,又是它“家”破子亡的伤心地!

(选文有改动)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红灯停”背后的科学

齐月园

    ①“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交通安全规则。交通信号灯一直都是维护交通秩序、交通安全和畅通的重要保障。

    ②红绿灯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英国中部的约克城,红绿分别代表女性的不同身份。着红装的女性代表已婚,而着绿装的女性则代表未婚。后来由于伦敦议会大厦门前经常发生马车轧人事故,英国政府1886年在大厦门前的马路上安装了两盏煤气标志灯,借鉴前面提到的服装颜色的差别,使用红色灯表示禁止通行,绿色灯则表示可以通过。同一年,汽车也问世了,红绿灯作为标志灯很快流行起来。

    ③1912年,美国盐湖城的一名警察发明了电气信号灯。1914年,这种信号灯出现在美国克利夫兰市的街道上。真正意义上的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直至1922年才出现在美国底特律市的街道上,它采用黄色信号灯作为警示信号,提醒行人和车辆谨慎行进。

    ④无论是火车的信号灯还是汽车的信号灯,都是用红色表示停止前进,这是为什么呢?

    ⑤根据物理学原理,光线在通过空气传播时会发生散射,对于相同媒质来说,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的作用就会越强,反之,就会越弱。在所有的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它可以传播得更远。特别是在下雨天或大雾天,空气的透明度会大大降低,红光的这种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⑥此外,使用红色信号灯作为停车的信号,可以使行驶中的司机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红色的信号,及时做好刹车准备,减速慢行。如果司机在比较近的地方才看到停车的信号,由于车的惯性而不能及时刹车,非常危险。同时,红色也会引起人们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它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扩张色,因而用红色信号灯就会更加醒目,便于提醒司机及早做好刹车等各种应急措施,从而防止事故发生。

    ⑦除了交通信号灯外,人们还常常在城市的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些红色闪烁灯来保障夜航飞机的飞行安全,防止撞机事故发生。红色还用来表示危险、紧急之意。例如,消防部门就采用了红色标志,而且一些消防器材和消防设备也都被涂成了红色。

(选自《科普时报》2019.2.1,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