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 难易度:困难

【乐支点】七下语文自主阅读测评第1周

班级开展“好文推荐会”活动,请你结合《桃花》一文,与同学们进行探讨与推荐。

桃 花

谢志强

A城最年长的阿婆卧床不起了,她的气息微弱。床头摆着一竹篮水蜜桃,这回,是外孙采摘的。本来, 这是她的事, 而且, 由她去一户一户挨门赠送。 院子里的桃树已纷纷落叶, 秋风驱赶着地面的叶片,盲目地拥来拥去。

外孙递一个粉红的水蜜桃给外婆。桃子已软,表皮发皱,她连捧也捧不住了。

阿婆终于捧住了桃子,那桃子却随时要滑落出她的手一样。她的嘴唇嚅动着,似乎要发出声音。她慢慢地撑起身,倚着床头,喝了一口外孙送上的一瓷勺温水。

外孙看到, 水蜜桃表皮的皱纹已平展,他接过来时,桃子已硬滑了。 阿婆起身,粽子般的脚伸进鞋子。

这当儿,外孙嗅到了淡淡的鲜桃的气息, 刚打树上采摘的一样。外婆来了精神气儿,颤颤巍巍走出房门。 外孙以为这是回光返照的迹象。 外婆竟不让他搀扶。

起风了,不知哪儿来的风, 不大。石板地面上的叶片像羊群一样簇拥着。 叶片竟然漂浮起来,如一群惊飞的鸟儿。外婆手里的竹枝扫帚在地上空空地划拉着。外孙几乎叫出来, 因为,叶片登上了树枝。

外婆像轰一群鸡雏儿那样, 哦哦哦地吆喝起来。 外孙发现, 外婆白发渐渐地变黑, 像染过了似的。他听见屋里有什么东西蹦跳的声音,还没回过神, 眼前飞过一群桃子, 争先恐后地栖到枝杈上边。

外孙乐开了。一树水蜜桃,沉甸甸地缀满了枝头。外婆去拔刚刚拱出土的青草, 可是, 青草如同捉迷藏, 一缩身子, 钻进了泥土里。 外婆说: “看你们再淘气。”外婆拎起吊桶, 去院子东隅一口井汲水。小小的“金莲”点着石板地,很有节奏。外婆的皮肤红润了,而且腰板儿直了起来,发出了外孙常听到的像母亲一样青春的女音。

外孙担心树枝承受不了桃子的硕重,不过,他察觉,桃子表皮仿佛卸了妆,退去了粉红。果实青青, 而且,像在收缩, 眼见着小起来。他想,桃红传到外婆脸上了。

外婆的动作那么麻利——本来都是支差他汲水的呀。外婆舀着桶里的水,浇着桃树根部的那片泥土,还有附近陶盆里的花花草草。她额头闪着发亮的汗珠,像一粒粒珍珠。

A.桃子已缩小到指甲盖那般大小, 生出绒毛。枝条舒展起来, 显出轻松的姿态, 悠悠地晃着,仿佛突然卸去了重荷。(批注:此处描绘桃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活泼而充满生机。此刻的桃子“仿佛突然卸去了重荷”是指____)

外婆却不在意什么。她去挑掉一条绿色的毛毛虫。一只母鸡兴奋地赶过来啄食了。整棵桃树的小青果像被桃树本身吸收了一样,绽开粉嘟嘟的桃花。紧接着,他听见了蜜蜂“嗡嗡”的吟唱,它们在花丛中飞舞忙碌。

外婆摘了一朵桃花。她喊着自己的名字: “桃花。”桃花似乎害羞了,蜷缩起花瓣,便是一树的花骨朵儿。 只有外婆手中的花朵还保持着盛开的状态,却渐渐干枯, 风一吹,脱出她的手指,飘落在木花格的窗框里。

外孙喊: “外婆外婆。”外婆站在他旁边。他打量着外婆。 外婆说: “怎么, 你咋这么看我?”他吞吞吐吐地说: “外婆,你像个小妹妹。” 外婆发出小姑娘一样的笑声。

外孙呆呆地去看桃树, 那眼神,像是在寻觅什么。树上的花骨朵儿连影子也没有了。树叶嫩嫩的,树身好似缩起来, 原来碗口粗的树干, 却只有他胳膊那么细了。 他担心树藏进泥土里, 溜了呢。

外孙赶过去, 想设法阻止树的行动, 树已成了一棵幼树。 外婆在培土。 外婆说: “种下这棵桃树,你等着将来吃水蜜桃吧, 多汁、甜蜜。”

这时,外孙听到屋里传出哭声,是他母亲的哭声,他闻声奔进屋。B.外婆平躺在床上, 已闭上了眼,脸上凝固着微笑,像在回忆 件甜蜜的事。 (批注:这里的“凝固” 词用得极妙:____)

第二天,A城的报纸, 报道了他外婆无疾而逝的消息, 仿佛一段历史隐去了。 文中称:桃花谢了。

(1)、请根据选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并向同学推荐这篇文章。 

推荐语:这个故事的情节充满了离奇色彩。文章将外婆的人生经历与桃子的生命相结合,两者的生命都是从④          变得⑤         

(2)、有同学读了选文后,认为文章的语言细腻生动,并在A、B两处画线句旁写下了批注。请你选择其中一处,帮助他完善批注。

我选择

(3)、有同学探究外婆与桃子之间的关系时,产生了以下分歧。请你根据理解,谈谈你对二者关系的看法。

小明:我认为是外婆赋予了桃子生命力。外婆一生都在种植和采摘桃子,是她的辛勤付出让桃子有了生命与价值。 因此, 外婆死了,桃花也谢了。

文文:我认为是桃子赋予了外婆生命力。 外婆的一生都依附在桃子的价值之上。 只有当桃花盛开、桃子满枝的时候, 外婆的付出才有价值。所以当桃子没了,外婆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我的看法:

(4)、班级同学读完选文后,打算将其编入《班级好书推荐》中的一个板块。请你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板块,并简述理由。

A.生命的本质 B. 美好的向往 C.亲情的温暖

我选择。 理由: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①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②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的,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我们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我们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③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上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二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④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⑤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⑥我们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cāng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题目。
                                                                               遇到今天的我,你是幸运的
      ①初春时节,到凤凰山去踏青。不经意间往水塘上瞟了一眼,看到水面上点缀着一个个梭状的漂浮物,菱角大小,浅褐色,东一个,西一个,像是谁随手抛到水上的;俯身细看时,发现每个“小梭子”都由水底一根细线袅袅地牵着。纳罕地问我夫:“你说,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我夫仔细观瞧半晌,哑然失笑道:“荷钱儿呀!”——对呀!不是荷钱儿,又能是什么呢?只是,未及舒展的荷钱儿居然是这般楚楚可怜的模样,我真真是头一回见着。
      ②几天之后再来看,却见那一个个褐色的“小梭子”已欣然打开了蜷曲的自己,变成铺展于水面上的翠绿荷叶了。看着它们不由分说抢占水面的阵势,不由人心生快意——春天不就该这样么?不谦让,不讲理,先将暗淡浑沌的画布涂一层逼人眼目的绿色再说。
      ③荷花不能开口说话,我替它说了:遇到今天的我,你是幸运的。
      ④周敦颐赞美莲花道“濯清涟而不妖”。曾有个女学生指着这个句子问我:“老师,为什么作者说莲花‘不妖’?那么,谁‘妖’呢?”我被她问愣了,想了一会说道:“‘不妖’嘛,就是说这花不显妖媚之态,它不会魅惑你的手,让你轻易就可以把它摘回家去,它是一种自重的花;谁‘妖’呢?芍药‘妖’吧——你看,刘禹锡不就有诗道‘庭前芍药妖无格’嘛!”站在盛开的荷花前,我又忆起这段有趣的师生对话。其实,“妖”也罢,“不妖”也罢,不过是文人强加于花的一种自我情愫。我单喜欢荷花对污泥的报复!立足于那么污浊的环境,却义无反顾地用完美报复着丑陋。我喜欢在荷塘边的柳荫下小坐,听任那一派清芬涤尽我浑身的庸懦。我殷殷叮嘱自己:看一回荷花,你就要添一些勇气。
      ⑤莲子不能开口说话,我替它说了:遇到今天的我,你是幸运的。
      ⑥溽暑中,我像孩子一样,擎着两支青青的莲蓬。一粒一粒抠着吃白嫩嫩的莲子,就像在欣赏一个荷塘精妙的季度总结。是谁,把荷钱的心思、荷花的心思,一股脑地提炼出来,凝成这一颗颗饱满沁香的子实?这子实,不就是一个池塘的锦心绣口么?吃罢了莲子,也不要丢掉那空空的莲蓬,带回家,插进花瓶,看它慢慢褪掉青色,用萎顿却不失风致的姿态忆念着远方的池塘。谁见了都会夸:“好美的插花!”这时候,你就可以驱遣着思绪幸福地回到那个快乐的日子,向朋友娓娓讲述起一粒一粒抠着吃白嫩嫩的莲子的故事。尽管你仅仅吃了有限的几个莲子,但你心中那美好的回味却是难穷尽的。
      ⑦莲藕不能开口说话,我替它说了:遇到今天的我,你是幸运的。
      ⑧在这池塘中安家的,就是这样一种植物,无论你在哪个时刻遇到它,都会觉得它是绝好的——幼年有幼年的疏狂,盛年有盛年的风光,中年有中年的奉献。有谁,能像它那样,把一生活成一个美妙的寓言?有谁,能像它那样,在生命中的任何一个时刻都可以说:遇到今天的我,你是幸运的——
                                                                                                                                                      (节选自《青年文摘》2014年)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后母的三巴掌
        从六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嗯?”后母揭开席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我吃饭时说。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阅读《你为什么拿这一个》,完成下列各题。

你为什么拿这一个

张晓风

      ①回家之前,我去买了一些水果。

      ②我买了一根香蕉,两个橘子和一个泰国椰子。中秋节刚过,家里水果没吃完的还很多,随便买一点即可。今天选的三样各有理由,香蕉是因为今年盛产,大家帮忙吃一点比较好,所以买它几乎是出于道德的因素。至于橘子是因为它初上市,皮还青青的,闻起来香味却极辛烈,令人想起千年前的老苏写给朋友的诗:

      ③“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④只需花少许钱,就能买到季节的容颜和气味,以及秋来的诗兴,何乐不为——所以,买橘子,是基于美学理由。

      ⑤而买椰子却有个非常简单明了的诉求:我口渴了。此刻已是晚上十点半,我在外工作了一整天,非常辛苦,自己带的水也喝完了,买可乐或矿泉水会留一个塑胶瓶来伤害大地,不如买椰子,椰汁甘美近酒,而且椰子壳对大地是无害的。

      ⑥但我在排队付钱的时候,收账的老板娘却用非常奇怪的眼神望了我一眼,说:“喂,阿姨,你为什么要拿这一个?”

      ⑦她指的是那个椰子。

      ⑧咦?这一个不能拿吗?难道顾客有义务告诉店家自己为什么要选某一个水果吗?这年头连父母都不见得敢问子女为什么要选某人为配偶了.我却黄=要回答这么一个奇怪的问题。

      ⑨“没什么,我随便拿的。”我说的是实话。

      ⑩付完钱,我请她帮我在椰子上凿一个洞。她凿好,替我插上麦管,然后,她转过身来,又追问了一句:“那么多个椰子,你为什么偏偏拿这一个?”

      ⑪奇怪,原来她还没有放弃要问我真相,这一次,轮到我好奇了。

      ⑫“这一个,有什么不该拿吗?”我问。

      ⑬“大小都是30元一个,这一个,特别小呀!”她叹气,仿佛我是白痴。

      ⑭“所以,刚才那根香蕉我没跟你拿钱……但是,怪呀,你为什么要选这一个呢?”

      ⑮她的年纪看起来不算小,从事这一行想必也有些岁月了,阅人大概也不在少数,看到我这种顾客不选大反选小,简直颠覆了她用专业知识归纳出来的金科玉律,所以想穷追猛打问个明白。

      ⑯但我并不想挑个大大的椰子,我此刻并没有太渴,就算渴,我也快到家了,我只想有点什么润润喉而已,有什么必要花时间去精挑细选找个椰汁饱足的大椰子呢?这跟道德的修养不太有关系,我只觉这样做比较合理而已。如果我此刻行过正午的沙漠,喉干舌燥之际,看见椰子摊上有大小不一而价钱一样的椰子,我大概也会拣个大的拿吧?

      ⑰可是回顾前尘,我的大半辈子好像都没碰上什么非争不可或非挑不可的事,我习惯不争,可也没吃过什么大亏。像此刻,老板娘不就免了我的香蕉钱吗?也许她可怜我的弱智吧?其实她没算我香蕉钱我也是经她说明才知道的。我习惯不看秤,不复核,店家说多少我就给多少。我不是个全然不计较的人,但生命、义理、文章都够复杂了,实在顾不上水果的价钱啊。

      ⑱我当场把椰汁喝完了,那分量不多不少,刚刚够润我当下的枯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报答别人和促进自己

江舟人

    ①路遥弟弟王天乐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得茅盾文学奖,路遥在电话里告诉我:“去领奖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想办法。”名满天下后尚且为钱所苦,路遥出名前遇到过多少生活上的困难,也就不难想象了。

    ②生活上有了困难,自然少不了接受别人的帮助。于是,随着《人生》破空而出,路遙名气渐长之后,一些曾帮过他的朋友,便有事没事都去找他。对此,专心于创作的路遙则一概置之不理,甚至连见一面说会话的简单要求,他也不能给予满足。随之而来的,自是充斥着“路遥忘恩负义”之类的埋怨之声。

    ③一天,实在听不过去的好友海波找到路遥,提醒他应该知恩图报。闻此,路遥点上一根烟,猛吸一口后徐徐道:“像咱这种出身的人,要想成点事,就不能报这些恩;要报恩,肯定一事无成。为什么呢?因为咱来自社会底层,每前进一步,都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那些帮助,对于当时的咱都很重要。有人给咱借钱花,有人处处抬举咱,你说这恩情大不大,是不是都该报?该报的恩这么多,咱又有多少能耐呢?除了能写几个字,打官司不如法院的人,处理纠纷不如派出所的人……那些求咱的人,以为咱面子大、分量重,一句能顶他们一万句。你说是这样吗?”也不等对方回应,他又吸上一口烟,继续道:“另外,如果咱把工夫花在这些事上,还怎么看书搞创作?创作搞不上去,像一只光叫唤不下蛋的鸡,谁还能看得起咱?这样说,绝非不讲人情,不愿报恩,而是要实事求是地报恩,脚踏实地地报恩,把报答别人和促进自己结合起来。”

    ④“所以,咱一直努力地写东西,出作品。如果写出的作品能说出他们的真处境、真感情、真担心、真期望,那么这恩就报深了:不但他们能感觉到,他们的儿孙也能感觉到,历史也能感觉到。”这番极具生命智慧的话语,在令海波茅塞顿开的同时,也让他看到了路遥那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

(选自《杂文选刊》2019年2期)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