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2016-2017学年海南省澄迈县第二中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州园林》节选

    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②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②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以为主。
(2)、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3)、指出第①段中划波浪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4)、第二段“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中的“大多”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
举一反三
                                                                                               为何出现金融危机
        ①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②当今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他危机有相似之处。
         ③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他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④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今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⑤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他途径,刺激经济增长。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所说的“市场的魔术”——而我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⑥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他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7%。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⑦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筷子春秋

    我们的祖先何时开始使用筷子,已无可考。但这两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练操纵,使用起来灵巧无比,难怪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文明代表。

    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 桮’。”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是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虽明代已经有人称“箸”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仅收录了“箸”而并未收录“筷”。

    《礼记》有所谓“饭黍毋从箸”,先秦时人们吃饭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夹菜。从饮食进化推想,原始社会以手抓食可谓自然不过,其后的食器发展为“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发展而来,但总不及用箸夹菜更为方便。

理论上,促成“箸”的诞生,契机应是熟食烫手。先民发明钻木取火,将食物煮熟后,随手用树枝捞取是合理推测,因为原始人类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树枝。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筷子虽是餐具,却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学者指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经系统的活动。

    筷子不过是小小餐具,却魅力十足,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样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和谐传送的物质”。

(作者李阳波选自2016年5月6日《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①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②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③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40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⑤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漫谈古代的书信

①现在大家把“书信”当作一个复合词来用,而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信”指使者,即传达信件之人。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请母亲谢绝县令派来的媒人:“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诗句中的“信”,指的就是来说媒的使者。“信”的这一意义,常见于汉魏六朝的文献,不能误解为后来兴起的“书信”。但在《晋书》内,“书”和“信”已经结合成词,唐人诗亦多见“书信”,而且有了单以“信”指函札、信件的用法。如王昌龄《寄穆侍御出幽州》中“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等句,便以“书信”连言。可见“信”的函札之义虽系后起,但时间并不很晚。而以“书”指信件的古义,一直沿用至今。写“惠书奉悉”,作为“收到来信”的文言,是很常见的。

②书信重在实用,以陈述为主,论事、抒情,写景等,无所不宜。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有悠久的传统。《文心雕龙》中说:“详总书体,本在尽言。所以做郁陶,托风采;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文明从容,亦心声之献酬也。”可见写信贵在敞开怀抱,尽所欲言。古代许多流传众口的名篇,如司马迁《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直抒己见,发泄愤悒之情,全都酬畅淋漓,毫无掩饰,不愧为显示心声之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③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格式。像上下款的称呼,因人而异;开头结尾的致敬祝颂之辞,有许多习用语;抬头、空格等,也有通行的行款。

④书信大致可以分为给长辈的、给平辈的、给晚辈的三种。上款写受信人,下款写作书人,中间叙正文,三种书信均同,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却都先写自己的姓名,后列受信人。《报任安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太史公,官名;牛马走,是司马迁自谦之辞;再拜,表示行礼;足下,为对任少卿的敬词。这种先署已名的格式,直到近代仍有人沿用,不过不像先写受信人上款的那样普遍。

⑤给长辈写信,上款当然不具名,旧时在称呼之下要加“大人”,后面还得有敬词和领起正文的习用语,如对父亲,一般上款都写“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末尾写“敬请福安”和“男某某叩禀”的下款。以给老师写信为例,上款“大人”下的敬词,多用“座下”“道席”等。正文之前,可以“敬惟”领头,表示问候。下面接写正文,叙述事情,就是一种常见的格式。朋友之间通信,或称仁兄,或称先生,视关系亲疏而定。称呼下面的敬词,一般用“阁下”“执事”等。“足下”,在战国时多以称君主,后来成为书信中的普通敬词,习惯用于比较亲近或年轻的朋友。给晚辈子侄写信,比较随便,往往于开头直呼其名,书“某儿见字”,末尾问好与否,也不一定。若致函后进或世交晚辈,则与一般朋友通信无大区别。

⑥古人书信中的杰作佳篇不胜枚举,它们之所以被誉为“书信艺术”,除了文情俱胜之外,乃因为它们是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的结晶。中国的古人用雅致的毛笔,磨墨展纸,笔花飞舞,或娟秀,或端方,或俊逸,那当然堪称为“艺术”,特别是出自名家笔下的信。可惜那些信的真迹大都已不存于世,例如桀骜不羁的李白,也曾无可奈何地写过两封求援的信,然而现在只能在《古文观止》之类的书中读到了。

⑦书信,作为众生用书面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最普遍的方式,在当今与后世还会流传下去,邮政部门绝无关门或失业之虞,但是作为一种艺术,它恐怕将成绝响。艺术书信已面临严重的现代危机,今后再不可能出现古代那种尺牍小品的大师了。

(选自《古代礼制风俗漫谈·四》,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蒲公英旅行记

刘小方

①有乡村旅居史的朋友一定对蒲公英不陌生,很多人也都有轻轻一吹,帮助蒲公英果实飞到远方的经历。从植物学科属上看,蒲公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叶生于根部周围,呈锯齿状;枝干空心,细长而直,向上延伸到花序部分。成熟的蒲公英顶端呈棕色或黄色的绒球形,微风一吹,种子漫天飞舞,旅行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它对生长环境不甚挑剔,有草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因此,它的旅行足迹逐渐遍布世界各地。

②7世纪中期,中国人率先发现蒲公英的药用价值。唐初,“药圣”孙思邈在《千金婴方》中记录了蒲公英的药性。他采制并验证药效,留下“治方”,即用其根茎白汁涂抹在上。《唐本草》中,则有可食用记录:“公草,叶似苦,花蕾,断有白汁,人皆咦之,”到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潴公英归属于“菜”部,肯定它的食用价值。从唐初药学家初次认识蒲公英,到唐末有意识地栽种,不难看出蒲公英药用、食用价值在民间的拓展。从地域流转角度看,蒲公英在中国的人工种植从关中、蜀地自北而南,逐步“旅行”到全国。

③蒲公英西行到欧洲,一开始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它的早期记录也相当模糊。欧洲人对蒲公英的认识源自波斯人阿尔·拉奇。他在自己的传统草药著作《秘典》中提及蒲公英“具有利尿和解毒的功效”。德国的一位植物学家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植物图志》中,对不同种类的蒲公英及其药用、食用价值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记录。而在今天的欧洲多地,人们都熟悉和喜爱蒲公英。它常被制作成蔬菜沙拉,成为一道不错的开胃菜;也可以晾晒后变为茶叶,解渴消暑;也能作为重要的辅料添加进葡萄酒、果冻等食物。

④在北美洲,无论加拿大、美国还是墨西哥,蒲公英都漫山遍野地生长。当初,蒲公英抵达美洲可能是无心之举。16世纪从欧洲带往美洲的蒲公英,不全是特意携往,其种子可能是夹在纺织品折层内、泥块中、牛粪里,或者以其他方式抵达。

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蒲公英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升。美国当代药学家路易斯·范瑞那对蒲公英的药效评价颇高。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网站则指出,北美的蒲公英可用于治疗脏器肿胀、皮肤病或胃部不适等疾病。这加速了蒲公英的旅行步伐。

⑥真正推动蒲公英旅行全球的不是它的药用价值,而是它含有的橡胶元素,即长盖中的“白汁”。橡胶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材料,它来源于热带的橡胶树。20世纪30年代前,“世界工厂”美国每年使用全球一半以上的天然橡胶,绝大部分需从东南亚国家进口。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不得不节约橡胶使用,并积极寻找替代品。生物学家发现蒲公英橡胶的可靠和实用,积极培育并从中提取橡胶成分。与橡胶树相比,蒲公英具有生长周期短、遗传转化相对容易、地理适应范围广、适合机械化生产等特点,是最具开发潜力的产胶植物。20世纪40年代, 美国人从蒲公英中提取的橡胶,比东南亚和巴西等地橡胶树生产的橡胶密度更大、质量更好。

⑦蒲公英橡胶成分的发现,不仅丰富了人们对蒲公英价值的认识,更刺激了人们栽培蒲公英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推动了蒲公英的旅行。

(选自《百科知识》2022年第31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微生物有大用处

黄和

①面包、酸奶、豆腐、泡菜,这些人们经常享用的食物都与微生物关系密切。顾名思义,微生物是我们瞪大眼睛也难以发现的微小生物。常见的微生物杆菌宽

0.5微米,即使80个杆菌“肩并肩”地排列成行,也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宽度。当然,万千微生物中也有特殊者,并没有那么微小,比如蘑菇、灵芝。这些或大或小的微生物在食品、农业、医药、环保、能源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②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三大类。细菌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它像是一间毛坯房没啥家具但也能维持正常生活。真菌是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好比一座精装修的房子家具、家电齐全。而病毒是非细胞型微生物,和前两种细胞型微生物截然不同,喜欢利用其他细胞来供养自己。动植物患上病毒性疾病,其实就是病毒正在利用动植物细胞来快速繁育子子孙孙。不过,我们不必谈“微”色变,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生存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人体内微生物数量多达数百万亿个,总重量可超1公斤。

③食品加工是人类利用微生物的最早实践。古人利用微生物创制了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种类繁多的发酵食物。这些食物保存期长,消化吸收率和营养价值高,还包含有益健康的生理活性物质。今天,食品工业领域到处都有微生物的身影。以酶制剂为例,它由传统或经基因改造的微生物发酵、提取制得,具有催化功能,能够改善食品的色、形、味,提升食品的功能和品质,可用于淀粉制品、乳制品、烘焙食品、酒和饮料等的制造。

④农业生产,也是微生物的用武之地。随着环保和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微生物农药需求日益增长。微生物农药的最大优势在于,不会像传统化学农药那样产生污染,还可以提升农副产品品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以典型的微生物农药赤霉酸为例,它是一种天然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进而增加产量。

⑤近年来,人工合成微生物作为活菌药物,为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打开了一扇窗口。科学家利用新技术,创制了富含酶的高活性细菌药物,罕见病患者吃下去后,可以补充自身缺乏的酶。下一步,若能提高这些酶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和效率,将为万千罕见病家庭带来希望。在癌症治疗中,微生物经过基因改造,可以成为抗肿瘤药物的“运输车”,携带激活免疫系统的成分,深入化疗等现有疗法难以触及的地方,有望成为抗击癌症的利器。

⑥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称得上微小却强大。数十亿年前,微生物就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体。在生物圈中,微生物作为“分解者”把动植物遗体、粪便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回归自然,促进物质循环。没有微生物,地球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随着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微生物在生态保护和能源开发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⑦相比于物理和化学降解,微生物降解塑料更温和、更环保、更可持续。它不需要高温、高压或强酸、强碱等极端条件,只需在适宜的环境下,就能自发降解。微生物降解还可以将塑料转化为有价值的生物降解产物,进一步用于农业、化工等领域,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不同种类塑料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稳定性,微生物降解也是“一物降一物”。找到针对不同塑料特性的微生物,提高降解效率,是当前的研究重点。

⑧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发挥聪明才智,探寻微生物的未解之谜。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微生物种类被发现,微生物的潜在应用也将得到更加充分的挖掘。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5月8日,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