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试题来源: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阶段测试试卷

    阅读何伟良的《回家的敲门声》一文,完成小题。

        ①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的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的嗔怪:“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得比兔子都快!”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②后来为我开门的只有父亲一个人了,因为母亲病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父亲竞争的能力,腿脚已不太灵便的她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坐在床头迎接我的归来,目送我的离去,而我也很难听到母亲那风风火火细碎而轻柔的脚步声了。母亲久治不愈的病带走了父亲很大一部分活力,他的脚步声不再像重锤般的有力而变得有些迟缓了。除了他亲切的问候,温和的眼神未变,父亲脸上的皱纹已增加了很多,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很多……

        ③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我的依恋似乎更浓更深了。有时晚上加班回家迟一些,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地看着儿子来时的路……大老远我就能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地、久久地凝视着远方,他们灰白的头发不时被风吹起,来回飞舞……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等我回家。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我多久,但我肯定想像得出从家到街口,他们已经进进出出很多遍了。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进大门我发现门口忽然多了一把椅子,起初我很奇怪,不知道椅子放在这里究竟有何用?后来我知道了椅子是父亲放在这里的,是他专门坐在这里等着为我开门的。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耳朵都有些发沉,母亲怕我敲门时他们听不到,便建议父亲在门口放一把椅子,快到我回来的时间,父亲便坐在这儿等着我的敲门声……

        ⑤再后来,我结婚了,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但是放在门口的那把椅子却始终未动,我曾经几次想把椅子搬走,都被母亲拦下了,母亲说:椅子就别动了,你爸爸已经习惯坐在那儿了!不知怎的,我的心猛然动了一下,我知道父亲的习惯是因为我养成的。

        ⑥作为一名游子,虽然漂泊在外,沧海桑田已是平常事,但我又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

    (选自《思维与科学》)

    (1)阅读文章,理清文脉,以“父母”或“父亲”为陈述对象,概括相关的情节。

    123→父亲坐等为“我”开门

    【答案】
    (2)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
    (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地看着儿子来时的路。此句描写父母的翘首以盼、望眼欲穿,主要是还原生活的真实,让读者读起来更觉实。 B .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更具真实性,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的心情。 C . “回家的敲门声”是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 D . 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此句中“丝毫”体现儿子的深深自责之情。
    【答案】
    (4)比较本文第⑥段和下面链接材料,说说它们在手法上的异同点和写作意图方面的异同点。

    【链接材料】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萧乾《枣核》)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29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爬上楼顶的男孩儿

    蓝月

        我把车子开得飞快。我时不时拿眼睛橫一下副驾驶座这个叫陈小雨的孩子。小家伙似乎有点不安,一会儿玩玩手指,一会儿又将眼神飘向窗外。哼,你也有怕的时候?

        你说现在的孩子玩什么不好,居然要玩爬楼顶的危险游戏,这不是给我们警察添乱吗?有多少事情等着我们去处理?这个孩子居然一而再再而三的爬楼顶玩。最可恨的是,这孩子居然对我说,明天的新闻上别忘了写上他的名字。

        同事小马怒气冲冲把陈小雨带到我办公室。也难怪小马会生气,这孩子爬楼顶爬出瘾来了,开始几次还有点害怕,低着头不敢吭声,后来居然用满不在乎的眼神看我们,嘴角还露出一丝叛逆的挑衅。

        我拉着陈小雨走到外面。我用很温和的口吻对陈小雨说,小雨,你告诉阿姨,你为什么要去爬楼顶呢?你那样做很危险的,如果你有什么闪失,你父母该会多担心呀!陈小雨低下头不说话。我一看有戏,继续开导。小雨,你爸爸妈妈一定是在外面打工吧?他们肯定也不希望你有事。你好好上学,爸爸妈妈在外面才能放心。陈小雨还是不吭声,但是我看他的眼神已经不再抗拒。我决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孩子家里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啥也听不见的奶奶,这孩子蛮可怜的。

        我拍了拍陈小雨的肩膀说,你有什么难事,尽管和阿姨说,阿姨一定帮你。好不好?我的眼睛看着他,眼睛里装满了十二分的真诚。小雨终于抬起头看了看我,但是又立马低下去了。我不禁在心里叹了口气,看来我还是无法走进孩子的心。我再次拍了拍小雨的肩膀,站起身准备离开。阿姨,你说我妈妈会看到我爬楼顶的新闻吗?

        我看向小雨,发现他正忽闪着眼睛看着我,眼神深邃,如一口望不见底的深潭。这样的眼神不该出现在一个九岁孩子的眼睛里。我的心猛然疼了,这孩子一定是想他的妈妈了。他是希望妈妈看到新闻后,回来看他。小雨,阿姨负责帮你找妈妈,阿姨保证,一个星期之内,帮你找到。但是,你要保证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吗?我抿着嘴认真地看着小雨,等待小雨。终于小雨重重地点了点头。我没有辜负小雨的期望,我为小雨带来了他妈妈的亲笔信。小雨的妈妈在信中说,让小雨好好学习,她外边为小雨挣取学费,以后每月都会给小雨写信,小雨在生活上需要什么,尽管写信告诉她,她会寄过来。

        小雨看到信,并没有我想象的高兴,相反眼神很复杂。我拍了拍小雨的肩膀,说,你要体谅你的妈妈,妈妈一切都是为了你。如果你不嫌弃,让阿姨来做你的好朋友,好不好?小雨不相信地看了看我,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小雨腼腆地笑了。我松了口气,这孩子的心结开始松动了。

        从此我的生活中多了一份牵挂,那就是小雨。从小雨的眼神中,我也看到了他对我越来越信赖和依恋。他变得越来越开朗,每次都会和我分享他学习的进步。

        我问小雨,小雨,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我要和你一样当警察。小雨毫不犹豫地说。我开心的说,好,那你更加要努力学习呀。我一直伴着小雨一路成长,帮着照顾他的奶奶。而小雨的妈妈铁打不动每月都会给小雨写信,寄生活费。十年后,小雨真的顺利地考上了警察学校。

        看着已经长成帅小伙的小雨,我想是时候该告诉他一切了。

        阿姨,我想告诉你一件事。

        好啊,小雨,你说吧。没想到这孩子也有事要告诉我。

        身穿制服英姿飒爽的小雨,向我立正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说,谢谢阿姨像妈妈一样陪伴呵护我,没有阿姨就没有我今天的小雨。我知道,所有的信都是阿姨写给我的。我的妈妈在那年就去世了,但是我一直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而且很愤恨命运对我的不公,我爬上楼顶,就是为了和我天堂的妈妈更近一些。当我看到那些人都兴奋地看着楼顶上的我的时候,我心里面的愤恨就更深了,于是就想戏弄他们一下,看到这么多人为我忙碌,还有记者扛着摄像机赶过来,我找到了恶作剧的满足,看到警察被我气个半死的样子,我就想笑。阿姨,是你治好了我的心病,让我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我立志当警察就是为了像你一样去帮助更多需要我帮助的人。

        小雨,阿姨为你高兴。看着满脸阳光的小雨,我由衷地笑了,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用说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5期,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 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 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 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 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 里。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 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 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泠泠风雨声

    胡竹峰

    平日偶得闲情,我会看看碑帖里笔墨的旧影心迹,古琴素手纸窗瓦屋灯火青荧天与地合,意与神会,情通自然。意与神兮如痴如醉,情通自然兮惠风和畅。

    春雨绵绵,阴寒不散,夜里悠悠忽忽读了些旧人诗词。元人柳贯《题宋徽宗扇面诗》云:“扇影已随鸾影去,轻纨留得瘦金书。”瘦金书我很熟,想起小时候玩过一枚“大观通宝”铜钞,钱文正是赵佶手笔。

    赵佶的帖读过不少,《千字文》《牡丹诗》。瘦金体的线条仿佛金戈银丝,有一年把玩《秾芳诗帖》,看久了,越发觉得线条薄利,笔锋可以削水果,手不敢触。我看瘦金体,老想到春秋时候的尖首刀币。

    《秾芳诗帖》,大字楷书长卷,每行二字,共二十行,清人陈邦彦曾题跋道:“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

    纤细,青郁,劲挺,有力,瘦金体之味差不多就是这样。不要说书法,宋人文章也涓涓始流一派文气,不像唐朝欣欣向荣、郁郁勃发。唐人写时间流逝无可奈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宋人却是“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唐朝人慷慨,宋朝人感慨。慨慷常常是壮士,感慨往往为道家,宋徽宗恰恰是道君皇帝。

    中国艺术,道家的痕迹处处可见,阴阳为骨,无为是表。前些时日读《易经》,象曰:“风行水上,涣。”大意是水上见风,涟漪泛起,散而不乱,涣然而和,成自然之象。宋人书法,受老庄道家影响,大抵虚静,瘦金体是异数。每见瘦金体,像在冬天的梅园游玩,老树新花,四周一望,虚室生白,全是一片吉祥。

    有回在朋友画室玩,他运转提顿写瘦金体给我看。想起当年的赵佶,一笔一画运转提顿在汴京皇城里自得其乐。瘦金体的精气神是入世的,也是出世的,更多还是入世的。我读赵佶书法,读出自得其乐——天下与我何干?且写字画画去,差不多是那样的字外音,赵佶的字有弹性,有韧性,有精神,像钢丝。书画家白蕉说:“瘦金体的线条,未必输给颜真卿的线条。”瘦金体是文人字,并非帝王字。到底什么是帝王字,我也说不清;到底什么是文人字,我更说不清。我只能说自得其乐是文人字,旁若无人是帝王字。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米芾、赵佶、董其昌的手迹一片自得其乐或者洋洋得意,唐太宗、唐玄宗、康熙、乾隆的手迹旁若无人或者居高临下。字从心出,心惜字形,有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有人战战兢兢进屋来,有人桀骜不驯,有人规规矩矩,有人放肆泼辣,有人内敛斯文……

    赵佶好诗,好画,好歌舞,好花岗岩,好李师师,好鲜衣骏马,好美食华灯,好梨园鼓吹,好古董花鸟,本是纨绔儿,可怜帝王身,糟蹋了一身才华。

    瘦金体,又名瘦筋体。瘦金体三字有风雅气,瘦筋体三字有稼穑味。瘦筋,筋瘦,夏天,从水塘里挑水浇园的农夫筋瘦筋瘦。叶圣陶先生有文章说:“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每见瘦金体,总想起紫赤的臂膊和肌肉突起的小腿。

    书法的奇妙在于,每个字的点画构成以及字与字之间的连绵动感产生出的墨迹之美,我对书法的兴趣,严格说来是对墨迹的沉迷。

    宣纸上,中国文化轻流徐淌。

    墨迹间,前人气息屡屡不绝。

    现代文阅读

    云中记(节选)①(2023杭州滨江一模)

    阿来

    ①院子已经被阿巴②开辟成了一个小小的菜园。

    ②两场夜雨过后,松开的土里,就有新芽出现了。初看上去,像土上起了稀薄的绿色轻烟。 细看,是一些纤细的新芽,不是一种,而是好几种植物的新芽。

    ③不到一个星期,阿巴就发现,那些自己破土而出的新芽全是蔬菜。以前遗漏在院子里的种子,当他把院子里的泥土松开,把一块块石头清理干净后,经过两场夜雨就悄然萌发了。这些蔬菜长得有快有慢,却都一一显现出了它们自己的样子。最先是菠菜,然后是芫荽和胡萝卜,最后显出本身形状的是蔓菁。这是云中村人做酸菜的好材料。阿巴只是摘了些菠菜,凉拌,或者做汤。

    ④院子里这些蔬菜长起来后,阿巴睡觉时连门都不关。 日子过得慢,阿巴醒得越来越晚。睁眼时,刚好看见早晨斜射的阳光把那些翠绿的叶片照耀得晶莹剔透,叶片边缘上坠着的露珠闪闪发光。这情景,使他摆脱过于寂寞,以及在一个被世界遗弃的村子中特别容易产生的沮丧。沮丧?是的,沮丧。阿巴自己也对此感到奇怪。随着村里人到了移民村,寻找到新的安身之地,他就想着自己有一天会回来。他回来,因为自己是这个村子的祭师。他是为了那些亡魂回来的。一个没有一个人的村子,一个注定要从世界上消失的村子。地质专家勘探村子出现巨大裂缝后下了结论。

    ⑤阿巴,是被一只鹿惊醒的。村子的废墟里,植物特别的香气吸引了这只鹿。

    ⑥起初是一丛山丝苗。 山丝苗的叶子如一只只手掌张开,鹿用鼻子碰碰,香气强烈。但当它伸出舌头想把叶子卷进口中,却觉得粗糙难咽。鹿再往村子深处走。它碰到了开花的油菜。那是某户人家曾经的院落,现在长满了叶片硕大的牛蒡,叶子嫩绿的油菜就长在牛蒡中间。这东西也不好吃,叶片带着辛辣的味道。鹿继续往前走,翕动着鼻翼,左右转动着脑袋,来到了阿巴家的院子里。

    ⑦阿巴坐在床上,不敢发出一点声音,怕眼下这不可思议的情景,像幻觉一样突然就消散了。

    ⑧鹿慢慢走进了院子,左右张望一阵,就垂下头在阿巴的菜园里挑选可口的食物了。先用鼻子去闻,然后用舌头卷一点点叶子到嘴里尝尝。它不喜欢芫荽,喜欢胡萝卜,不喜欢菠菜,喜欢蔓菁。阿巴听到鹿嚼食蔓菁叶子时嘴里发出的声音。鹿一共吃了三株胡萝卜和一棵蔓菁。 阿巴就那样静坐在床上,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一动不动。 直到鹿吃饱了,出了院子,他还是中了魔法一样一动不动

    …………

    ⑨一个月后,云丹又一次上山来,按照当初的约定,把给养给阿巴送来,还带来蔬菜种子。

    ⑩云丹看到小菜园里已经长出来好几种蔬菜,就问:“你不是没有种子吗?”云丹想想又说:“那是以前掉落的种子都发芽了。”

    ⑪阿巴笑了,说:“现在我还有一群鹿了,每天它们都从山上下来,一起吃草。”

    ⑫云丹不相信:“鹿?你以为当了个祭师,就什么都能看到了?你看到的是鹿的魂吧?你我十几岁大的时候,阿吾塔眦山上的鹿就绝迹了。”

    ⑬云丹上山来时,中午已过,每天都下山来的鹿群已经回山上去了。

    ⑭云丹脸上现出讥笑的表情:“人民公社时,为了向国家上缴鹿茸,瓦约公社的狩猎队早把山上的鹿打光了。鹿群?你是没找到鬼魂,就以为找到了鹿吧。”

    ⑮“真的有鹿!”阿巴跳到菜园里,指着只剩下几根断茎的蔓菁说:“鹿都到我菜园里来了,这棵蔓菁就是那头鹿吃掉的!那是头雄鹿,长着好漂亮的一对鹿茸!”

    ⑯“那你该打死它,一对鹿茸,那你就发财了!”

    ⑰阿巴猛烈地摇头,他口气坚定:“不,不,死了那么多生命,云中村不要再死什么东西了。伙计,没有死亡,只有生长。什么东西都在生长。瞧,连这么多年埋在地下的种子,只要松一松土,再来一点雨水,就又发芽生长了。伙计,我喜欢云中村现在的样子。”

    (有删改)

    【注】①《云中记》是作家阿来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创作的一部献给死难者和消失的村庄的长篇小说。②阿巴:云中村的祭师。祭师的职责就是奉侍神灵和抚慰死者的所谓灵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养鼠

    贾平凹

    ①买了十三楼的一个单元房做书房,以为街道的灰尘不会上来,蚊子不会上来,却没想到上来了老鼠。它一推多长,皮毛淡黄,尖嘴长尾,眼睛漂亮。那天早上一开门,它正立在客厅,门猛地一响,似乎吓了一跳,跌坐在地上,便立即起身钻到另一个房间去了。

    ②我起先不愿意它留在书房,想了很多法子都无法捉住它和撵走它,毕竟是一条生命,那就养吧。一养便养了四年,我还在养着。

    ③养老鼠其实不费劲,给它提供食物就是。第一次我在晚上离开书房时将一块馒头放在一块干净的秦砖上,第二天早上再来时,那馒头就不见了。以后的日子,我常在冰箱里备有两三个馒头。数月后,到了秋天,楼下的馒头店搬走了,没有了馒头,我就放了花生,有生花生和油炸过的花生,但它好像仅吃个三粒就不吃了。我以为松鼠是吃松子的,松鼠和老鼠应该是同一类,我在超市买了一包,回书房放了,还说:“给你过个生日!”可它也不吃松子。我就有些生气了。什么嘴呀,这么挑食的?!朋友请吃饭,剩下的鱼呀,排骨呀,油饼锅盔和饺子拿回来,全给它放了,它只吃锅盔。馒头和锅盔放得干了硬了,它也不吃。有一次我买了晚饭,剩下一根火腿肠,趁晚上放在那里了。那么长的一根火腿肠,它竟吃得一点渣屑都不剩。原来它可以吃肉的,不要带骨头的那种。我每次外出吃饭便给它带些剩肉,它却又不吃了。丸子不吃,糯米团不吃,方便面不吃,核桃仁葡萄干不吃;豆腐吃过一次,再放就不吃了。那它还吃什么呢?我想起一首歌: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抓了把米放在那里,结果它根本不吃。我看过漫画,老鼠是偷油的,也会抱着鸡蛋,就在碟里放了菜油,它没有吃;放过一颗鸡蛋,它也没有动。而朋友送来的水果,比如梅子、苹果、梨、香蕉、猕猴桃,它只吃香蕉和猕猴桃。但也只是在香蕉和猕猴桃上咂出一个小洞,吃一点就是了。它还是喜欢吃馒头和锅盔。我就笑了,陕西人爱吃这些,它还真是陕西的老鼠。有时我也冒出个想法,这老鼠咋和我的饮食习惯差不多:不要求多奢华,但定要讲究。

    ④我的书房拥挤不堪,但还算乱中有序,我到了外边,尤其是晚上,想着那么大的房间里,堆放了那么多东西,那些东西都不动,只有老鼠在其中穿行,如同巡夜一般,心里便充满了乐意。

    ⑤但我仍对老鼠发过两次火。一次我翻检那些汉唐石碑的拓片,发现有三四张被咬破了。我勃然大怒,骂道:“老鼠,你听着,你竟敢咬我的拓片?我警告你,如果再敢咬书咬纸,我清理整个房间也要把你打死!”从此,再没有发现它咬碎过什么。另一次,我擦拭客房中堂的案桌,案桌上供奉着唐时的一尊铜佛和两位菩萨的石像,竟然有了老鼠的屎粒和尿渍。我再次火冒三丈,大声警告:“你去死吧,老鼠!去死吧,明天我抱一只猫来。”但我去市场买猫的时候,主意又变了,何必要它的性命呢?返回来给佛上了香,又供上水果和鲜花。我听见什么地方响了一下,我猜想肯定是老鼠在暗处耍我。我没有回头,只说了一句:“你记着!”

    ⑥它除了犯那两次错,后来再没有咬噬过什么,也不再到有佛像的条案和架子上去。我们互不见面,我就是每天放食或隔空喊话;它在某处偷偷耍我,偶尔到我梦中。

    ⑦朋友们知道我在书房养着老鼠,都取笑我。我说:“这是一只听话的老鼠。”他们说:“听话?该不会说这是一只有文化的老鼠吧。”我脸上发烧,说:“它进来了,不得出去,我能不养吗?或许是一种缘吧。”世上有那么多的老鼠,为什么偏就这一只老鼠进了我的书房?它从地面到十三楼,容易吗?它是冲着书籍来的,冲着古董玩物来的?那它真是有文化的老鼠了。如果它没有文化,那四年了,它白天里要看我读书写作,听我和朋友们说文论艺,晚上又和书籍古玩在一起,也该有些文化了吧。所以,我觉得我养老鼠并不丢人,也不是无聊。

    ⑧一天下午,我在书房里写小说,到了黄昏,写累了,摘下眼镜凝视对面的佛像。四年了,这是我第二次看到它。它还是那么一拃长,皮毛淡黄。它在那里背向着我,突然上半身立起来,两只前爪举着,然后俯下身去;上半身立起举着前爪,又俯下身去。我一下子惊呆了,也感动不已。我没有弄出声响,看着它做完三次动作,然后便去了另一个房间。等它走了,我吁了口气,放下正写的小说,就写下了这篇小文。

    (选自《贾平凹散文集•游戏人间》,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