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性学习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西省高安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练习。

材料一:各种媒体上经常可见“绯闻”一词,许多人甚至一些著名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把“绯”读为“fěi”,其实“绯”的正确读音是“fēi”

材料二:有人对某中学高二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全班共45人,其中39人认为“绯闻”的“绯”读“fěi”6人认为读“fēi”;前者还认为“绯”是多音字,在“绯闻”中读“fěi”,在“绯红”中则应读“fēi”。

材料三: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对“绯闻”的认知来自平时收看电视、网络及广播的娱乐节目,而“绯红”一词则是通过正式的课堂学习获得的。

材料四: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绯闻”一词常被误写成“诽闻”。如“编造同事诽闻被判3000元。”(注:“诽”读“fěi”,意思是说别人的坏话。)

(1)、从第二则材料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绯”字读错的原因有几条?
(3)、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纠正这种错误?
举一反三
关于劣质一次性筷子的主题阅读 【事件概述】

    3月17日晚,演员黄渤在微博上吐槽自己在饭馆用餐遭遇劣质一次性筷子,并晒出对比照片。照片中,一双一次性筷子泡在发黄的水里,右边则是一杯清水的对比照。黄渤微博解释道,“饭店上了一次性筷子,外观包装均精美无挑,热水中涮了几下,刺鼻的味道马上出来了,低头一看,结果……”黄渤还无奈调侃称,“这汤你敢喝吗?不用一次性筷子不是环保是保命啊!”

【记者走访】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位市民随手拿起一双带有黑色斑点的筷子使用。记者告诉他,出现小黑斑说明筷子很可能已经发霉,小黑斑里含有各种霉菌,具有极高的致癌风险时,这位市民很吃惊:“这么严重啊,还真不知道,以后坚决不用了。”

    从事瓷砖销售的王女士对记者说:“吃外卖本身就是图个方便,如果自带餐具,洗洗刷刷很麻烦。”当记者问她,知不知道一次性筷子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时,王女士说:“我周围很多人都用一次性筷子,不都没事吗?再说,这筷子都用这么多年了也没有听说谁因为用一次性筷子得病,是不是小题大做了?”

    另外,市民孙小姐告诉记者,她发现有些小餐馆根本就没有消毒设备,而有些餐馆即使有也不用。有一次,服务员给她拿的筷子都是湿的,还一直说是消过毒的。一次性筷子虽然不卫生,但至少没入过别人的口,不会传上什么病,循环使用的筷子如果消毒工作没做好,岂不是更脏吗?与其这样,她宁愿选择一次性筷子,至少只有自己用过。

【专家观点】

    天津科技大学木材科学系主任马晓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小作坊在生产一次性筷子的过程中,为美观而采用工业硫磺熏蒸,筷子在使用时遇热会释放出二氧化硫,所以劣质筷子在热水中涮一涮,就会泡出一碗“黄汤”。马主任还说,在一次性筷子生产中,需要对木质或者竹质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部分小作坊为了节约制作成本,使用工业硫磺来替代价钱较高的食品添加剂。消费者长期使用这种被硫磺熏蒸的劣质一次性筷子,可能导致中毒。刺激物对口腔、食道、消化道造成腐蚀,也可能导致呼吸道疾病,出现咳嗽、哮喘等症状。

    食品药品管理局的王君聪科长介绍说,生产劣质筷子的作坊式工厂会找一些价格低廉的边角料来进行生产,并且经过去皮和切割后不会进行热力消毒,之后也不会进入无菌车间进行操作,一些条件差一点的企业甚至将半成品的烘干放到了室外,只是简单地晾晒,到该进行材料分拣的时候,这些企业会将那些残次品用硫磺进行熏蒸或双氧水浸泡,把那些有污物、色泽不好、发霉的半成品漂白成卖相好的筷子;之后加工成型和包装成品也都是在普通的车间进行,细菌很有可能乘虚而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埃博拉病毒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是刚果(金)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临“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致使数百人死亡,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目前,对于埃博拉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但基于现有证据,专家们认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该病毒可在低温零下70℃至高温60℃间存活,患者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呕吐、出血等,而此次几内亚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中,“扎伊尔型”最高致死率可超过90%。它是人类迄今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死亡率高达50%~90%,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预防疫苗,主要靠对症治疗。

——节选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

    埃博拉是通过密切接触到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而传给人类的,且传染速度极快。人与染有埃博拉的动物发生接触,并感染上病毒,就可能在社区造成人际传播。病毒的传播缘于与感染者的血液、其他体液或分泌物(粪便、尿液、唾液、汗液和精液)的直接接触(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当健康人接触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污染物(如脏衣物、床单或者用过的针头)时,也可发生感染。总的来说,埃博拉病毒不经过空气传播,只有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才可能被感染。2014年2月,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国家几内亚再次爆发,随后蔓延至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及尼日利亚。2016年1月14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公布的最新数据,此次西非埃博拉疫情共计吞噬超过1.13万条生命,确诊和可能感染病例超过2.85万例。

——节选自《羊城晚报》

材料三:我们这里安全吗

    11月初,北京首都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得到确切消息,有7个从境外归国的乘客被怀疑可能患有埃博拉出血热。旅检处赵良刚副处长说:“飞机到达后,7名乘客中确实有两位正在发烧,我们马上对他们进行了隔离。”事实证明,这就像以前的无数次经历一样,又是一场虚惊。这7名乘客经过确诊不是埃博拉出血热。目前,北京检验检疫局针对埃博拉病毒已加强各口岸的查验力度,在首都机场开展严密防控,通过体温探测仪等快速检测手段对旅客进行检疫,并对来自非洲等疫区的航班进行重点查验。

——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材料四:目前,随着西非埃博拉病例数破万,各国都加紧从国家层面采取应对措施,严防病毒进一步蔓延。对于疫区之外的普通百姓而言,如何从个人层面做好防范?

一,个人尽可能不要去非洲疫区旅行。如果非去不可,专家建议,需要出发之前咨询相关疾控部门,了解一些注意事项,准备常用药物。抵达非洲后,先要了解当地卫生部门提供的信息,避免去已经被划定为疫区的村庄、城镇,尽量避免与确诊和疑似患者接触,减少与人握手的次数。

二,从疫区回来的人最好主动隔离3周。从疫区回国的人员应在入境时接受体检,看看是否发热,即使一切正常,也应该主动按照病毒的最长潜伏期21天,进行居家隔离。不要外出,不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不去人多的地方。

三,出现发热症状及时就医。从疫区回国的人员一旦出现任何症状,应及时告知相关卫生部门,接受紧急隔离和消毒,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病人在家中治疗,主张病人或他们的家庭成员寻求医疗机构进行专业救治。

四,个人应该减少与果蝠、猴子或猿等感染病毒风险高的动物接触。若怀疑某动物已被感染,就不要再去处理它们。血、肉等动物制品被食用前应确保熟透。

——节选自《人民日报》

阅读。
秋分
鲍尔吉·原野
    秋天到了。四季原本有许多钱,春天攒着、夏天攒着,在秋天,季候把黄金储备拿出来挥霍。在白杨上的树干上贴金箔,在一步一翘的灰喜鹊尾巴上贴金箔。冬天来到之前要把金子花掉,这是四季的律令。
    跑完步,我在小河沿大街的人行道上做俯卧撑,见路边洒一片红子,仿佛哪一种树落下的种子。做俯卧撑鼻尖几乎触地前,见地上红子是瓢虫的尸骸,秋天真是到了。
    秋分是个大节气,比白露更加严肃。阴阳此时相半,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地坛公园东门,我看到七、八棵并排而立的大柳树,高度都在七、八层楼那种样子。它们不光高,柳枝还从高高的树顶散下来,变成树的壶口瀑布。落日将余晖喷在柳枝上,使它们的盛大与堂皇让人敬佩。那一片瀑布般的柳枝似乎就在等待这一刻到来,每一片叶子都沾上了金色,实为金绿色。它们像幕布,倘若这幕布拉开,登场表演的必是天兵天将了。这情景使柳树下面装绿琉璃瓦的红墙显得矮小,好像是舞台的边沿。
    虽然秋分,午时的北京还挺热,阳光往你后背贴金箔。这金箔比赤峰的金箔科技含量高,有远红外功能,热劲往肉里钻。进入地坛公园的林阴下,夏之燥热退却,进入秋之静穆。有一位女士对脚下小黑狗说,别进树荫里面,多凉啊! 我立刻钻进树荫下,是挺凉啊。树荫内外竟有这么大差别,秋有分别矣。
    秋分了,天上的秋云摊成薄薄的一层,天比地先呈现秋天的样貌。地上呢?其实你看不出有什么变化——银杏树以巨大的耐心忍住没黄, 但它们扇形的叶子已黄了外圈儿。
    而下一步,银杏全体黄起来时,如大地漂移,如万树呐喊。银杏叶是致幻剂,述说大地竟然这么美。但银杏树现在仍然不动声色,侧身于地坛西门高大的侧柏的边上。如果我是侧柏,会被身边这棵银杏突然黄起来炫得心烦意乱,但你看银杏这会儿竟装作若无其事。
    在地坛里转,宛如见到不同时代的人。鼓楼附近下沉广场是练太极拳的场地,练拳人似乎从虚空中拈起飘摇的蛛丝,轻轻放置高处,免得蛛丝再飘摇。此乃上古人。而跳拉丁舞的人皆穿瘦黑裤,上肢一直向上举着或摆着,将脖颈果决地右转或左转,这如同改革开放初期的人。
    最好看是喂鸽子的孩子们。中轴线十字路口有亭子卖鸽食。刚学步的孩子在啄食的鸽群里冲撞,手里拎着装鸽食的塑料袋。这些孩子不会下蹲,蹲下竟站不起来,一屁股坐在地上。他们因此完不成搂鸽子、捉鸽子的愿望,只在尖叫踉跄。鸽群里混入的小麻雀也甚可爱。对麻雀来说,鸽子就是恐龙,但麻雀依然勇敢地吃吃吃。换我则不敢。
    这是眼前所见,那么秋天在哪儿呢?肉眼见不到秋天的行色,我们只是听说今日是秋分而已。
活动一:了解古代称谓

材料一

    “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屈原《离骚》里自述:“名余回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正则”就是“平”, “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唐代书法家楮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 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清代作家管同宇异之,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同”与“异”都是反义。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时取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宇”。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算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在古代,名、字的称呼是十分讲究的。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是相互称字,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大逆不道”。

材料二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一般由父母或尊长取定,号、表号一般是由自己取定。一般礼俗,名字自幼取,或先有乳名,入学有学名,年幼无号,成年后,方起别号。名多较严正,字和别号则有飘逸的风致,往往能抒发某种情感,寄寓着性格、志向、品操,以显示某种志趣,有的也是为了附庸风雅而起号。

    起号之风,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范成大号“石湖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选自李树新《汉语称谓研究》)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