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安徽省蚌埠市经济开发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目送

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题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⑩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⑪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⑫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⑬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⑭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⑮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简析文章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2)、下面的句子是原文中独立成段的句子,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

A、④⑤段之间 B、⑦⑧段之间 C、⑨⑩段之间 D、⑪⑫段之间
(3)、结合全文内容,从下列两个角度谈谈你对第⑨和⑮两段的理解。

作为母亲

作为女儿

(4)、《目送》一文红遍东南亚,在美国影响也很大。读完此文你得到了哪些关于生命的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阅读陈村《回想铁生》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他跟我很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谋生,都属于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②他的体格,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塞给他另外一条路,母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住下来可以多说话,可他的身体禁不住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

    ⑤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使他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

    ⑥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知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他也抽烟,吸两口就掐了,过会儿再点上。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这两天里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飘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病隙碎笔》,就是他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的。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两个小时内耗尽。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他床边有架国外买来的机器,将他从轮椅上吊起,转移到床的上方再放下。有时,他将自己悬挂起来,让受压的皮肤休息一会儿,以免患上褥疮。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

    ⑦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50周岁。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1月6日民俗说的“头七”晚上,中国二十多个地方的读者自发追思史铁生。我从没见过一个中国当代作家被读者这样整齐地认可。史铁生来自平民,他的写作属于人民。

(《散文•海外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一只空瓶子的温暖

    ①星期天,一家人购物回到小区,女儿把空的纯净水瓶子顺手放到了垃圾箱旁。13岁的女儿是进步了,以前她可是随手乱扔。但裁没有表扬她,我想,这反倒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②我不动声色,走过去把空瓶子又捡了起来,随手放进了我的手提袋里。这是我的习惯,我不会把它们扔掉的,我家里不缺几个瓶子的钱,但瓶子问题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素养。今天,我更是要做给女儿看的。

    ③我知道女儿会不屑一顾,还会说我老土。如今的孩子,把面子看得很重要,穿名牌,吃肯德基,而且会比着谁会浪费。不过我会用事实告诉她,即使像有钱的比尔·盖茨

    ④果然,女儿看到我的举动很吃惊,她竟然要把瓶子从我手提袋中拿出来重新给扔掉。看女儿进入我设的圈套,我这才谆谆地教导她:“孩子,不是老爸吝啬,一只瓶子一毛钱,不值什么钱,但这也是钱,节俭是从一个空瓶子开始的。”

    ⑤我等待着女儿的惭愧,或者向我道歉,或者默默地从我身边走开。不想,她趁我不备,伸手把空瓶子从我手提袋里取了出来,回过头,又重新把它放到了原处。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又轻快地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臂撒娇:“爸,一个瓶子对咱们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人很重要。咱小区每天都有一个捡废品的老人在这转悠,好可怜哪!把瓶子放在这里,她就可以轻松地拿走。我知道,她不是乞讨的,她是靠劳动吃饭的……”

    ⑥看着女儿清水般闪亮的眼眸,我忽然有些惭愧了。那个老人我是知道的,每天靠捡一些废品养活自己,平时我见到她时,偶尔也会递上一两块硬币,想着自己的慈善,会自我陶醉上好一阵子。我怎么没有想到女儿说的这一层意思呢?帮助一个人,更主要的是给她劳动的尊严。

    ⑦我没有说话,只是感激地冲女儿笑,夸她长大了。我看到,暖暖的夕阳下,那只空瓶子稳稳地站在垃圾箱旁边,等待着一个真正需要它的人。

    ⑧它带去的,有温暖,有尊严。

阅读文章《去灵宝看苹果花》,完成下列小题。

去灵宝看苹果花

王剑冰

    ①春天来了,灵宝的朋友邀我去看苹果花。

    ②人们喜欢看杏花,看桃花、油菜花,还没有听说这么兴师动众地说看苹果花的,我有些不以为意。可是朋友口气很坚定,说来看看,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惊喜。

    ③想起大学时期到灵宝实习,正是秋风爽爽的时节,周日去到街上,到处散发着苹果的甜香。以致实习结束,大包小包都塞满,个个都像搞批发的。那时顾不得到山上去。一晃三十年过去,一直没有见过朋友说的不一样的惊喜。在这样的好奇心驱使下,我踏上了旅途。

    ④漫山遍野的苹果花,无始无终。就像农家刚刚染出的花布,大块地晾在阳光下。又像是一山的精灵,睡了一冬,猛然间闹嚷嚷地醒了。其实山野间还是静得出奇。一片花瓣被风吹着舞,接着就是一群地舞。后来才看清,那不是花瓣,是蜜蜂。它们把自己嫁接在花上,也使劲地开放。在这样的春天里,没有谁不想开放的。

    ⑤面对这花山花海能不惊喜?我立刻有了与喧嚣的隔离感,更有了与乡间的亲切感。陪我来的园艺师千森说,苹果花也会变,开始是微红的,渐渐红里透白。单个的花不那么大,也不那么耀眼,但是架不住多,多就成了气势,千山万壑的气势。由于光照的不同,苹果花也是前山开了后山开,波浪般变幻着光泽。另一位朋友沈诚说,苹果开花也就七八天,你来得正是时候。

    ⑥果山四周是一蓬蓬的酸枣棵子,去年的酸枣还挂在树上,红红的一片。还有野生杏树,零星的桃树和梨树,倒成了苹果花的点缀。这些不起眼的小花,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半坡有户人家,一位大嫂坐在崖边。问她贵姓,她指着门上的字说掌柜姓陈,叫陈根生,上地去了。陈嫂六十多,要不是刚做了白内障手术,她也会去。整枝呀,培土呀,嫁接呀。我看到她脚下埋有要嫁接的枝条。陈嫂说,农历四月枣样大就该套袋了,到了九月还得揭袋,上色半月又该摘了,闲不住。我忙说,套的是塑料袋吗?陈嫂说,纸袋,咋着敢套塑料袋!怎么叫上色呢?就是见太阳,太阳照了才艳。听着她头头是道的讲解,我对这朴实的农家大嫂也另眼相看。

    ⑦原来养一个苹果,同养宝宝一般精心。一棵树长三百斤,一亩地有四五千斤,陈嫂同老伴有八亩果园,一双儿女都在山下,怎忙得过来?陈嫂说雇着三个工人,连吃带住加上工钱,开销也不小。那苹果多少钱一斤批出去呢?四块多呗。她看我吃惊,就说俺这可是实打实的好苹果。她把我领进窑洞,里面还有余存的,说你看俺这苹果,是不是像上着一层釉?这可是真正的“寺河山”,市面上不少冒我们的名,卖得也便宜。她随手塞给我们一人一个让尝尝。真够大的,一口下去,那个爽脆,像头一次尝到仙果。陈嫂听说千森是园林局的,立刻笑了,说俺们去年还得了个奖哩,不过是个铜奖。

    ⑧从坡上下来,村主任正领人整修道路,不用问就知道是为了秋天的苹果做准备。现在村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大家种好、卖好苹果。果林间走过一个抱孩子的年轻母亲,身后跟着一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恰似一朵赏心悦目的小苹果花。

    ⑨一个山坳里,散着大片不同于别处的苹果花,足有上千亩。沈诚说这是刚刚引进的矮砧苹果,才一年就有了收成,别看不大,挂果却不少。走到跟前细看,葡萄棵子样的矮砧果树,上上下下都是花儿。多少年后这片山坳,当更是一番壮美景象。我不禁由衷赞叹,这花,这人,着实令人敬佩!

    ⑩寺河山周围有冠云山、燕子山,这些山都属于崤山,秦晋殽之战就发生在崤山天险,骄横的秦国军队偷袭郑国不成,到这里被晋国打了埋伏。不远还有函谷关,老子在那里写下了洋洋洒洒的《道德经》。想不到多少年过去,崤山竟然开出了大片的苹果花。

    ⑪从山上下来,车子像在井底盘旋,沈诚说别小看这条路,红亭驿就在附近,自古这里就是交通要道。抬头仰望,那山层层叠叠,无有穷尽。谁能想到呢,就在其里,蕴藏着丰厚的金矿,而在其上,铺展着无边的炫丽。苹果花,终究是要变成一枚枚苹果的。那矿石与苹果,实在是对得住灵宝二字。或者说,灵宝的名字,就是为它们而起的。

(文章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示 众

鲁 迅

首善之区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只有脚步声,车夫默默地前奔,似乎想赶紧逃出头上的烈日。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日催眠。

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了。在他对面,其时站定了两个人:一个是淡黄制服的挂刀的巡警,手里牵着绳头,绳的那头就拴在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这男人戴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胖孩子身体矮,仰起脸来看。

刹时间,也就围满了大半圈的看客。待到增加了秃头的老头子之后,空缺已经不多,而立刻又被一个赤膊的红鼻子胖大汉补满了,所以续到的便只能屈在第二层,从前面的两个脖子之间伸进脑袋去。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胖孩子看见那白背心正研究着这发亮的秃头,他也便跟着去研究。但是后面的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妈子却想乘机挤进来了;秃头怕失了位置,连忙站直,看白背心的脸:草帽檐下半个鼻子,一张嘴,尖下巴。

又像用力掷在墙上而反拨过来的皮球一般一个小学生飞奔上来 , 一手按住了自己头上的雪白的小布帽,向人丛中直钻进去。但他钻到第三层,竟遇见一件不可动摇的伟大的东西了,抬头看时,蓝裤腰上面有一座赤条条的很阔的背脊,背脊上还有汗正在流下来。他知道无可措手,只得顺着裤腰右行,幸而在尽头发见了一条空处,透着光明。他刚刚低头要钻的时候,那裤腰以下的屁股向右一歪,空处立刻闭塞,光明也同时不见了。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

忽然,就有暴雷似的一击,连横阔的胖大汉也不免向前一跄踉。同时,从他肩膊上伸出一只胖得不相上下的臂膊来,展开五指,拍的一声正打在胖孩子的脸颊上。“好快活!你妈的……”同时,胖大汉后面就有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胖脸这么说。

胖孩子也跄踉了四五步,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从胖大汉的腿旁的空隙间钻出去。胖大汉赶忙站稳,并且将屁股一歪,塞住了空隙。

抱着小孩的老妈子因为在骚扰时四顾,没有留意,头上梳着的喜鹊尾巴似的发髻便碰了站在旁边的车夫的鼻梁。车夫一推,却正推在孩子上;孩子就扭转身去,向着圈外,嚷着要回去了。老妈子先也略略一跄踉,但便即站定,旋转孩子来使他正对白背心,一手指点着,说道:“阿,阿,看呀!多么好看哪!……”

“好!”什么地方忽有几个人同声喝彩。都知道该有什么事情起来了,一切头便全数回转去,圆阵立刻散开,都错错落落地走过去。

“刚出屉的包子咧!荷阿,热的……。”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八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