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届九年级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汤里有多少“营养”?可能跟你想得不一样

    ①一位读者提问:老话讲“吃肉不如喝汤”,认为营养成分都在汤中,喝汤比吃肉有营养。但近几年又有观点认为,无论鸡汤、肉汤还是鱼汤,汤的蛋白质含量远不及原料本身,汤里所含的营养少之又少……我家是南方人,经常煲汤,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喜欢喝。“汤”和“肉”,营养差别有多大?难道这么多年都“吃错了”?请求专家指点!

    ②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分成几个小问题来讨论。一、炖肉的时候,我们要从中获取什么营养?

    ③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肉为我们提供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钙等矿物质。肉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求比较接近,消化率高,是优良的蛋白质来源。铁、锌等矿物质是许多人容易缺乏的,肉中的含量比较多,而且也比较容易吸收。脂肪是热量丰富的营养成分。据.考.究.,在古代缺衣少食的时候,脂肪也可以算是“很有营养”的成分。不过对于多数现代人,热量摄入已经太多。过多的脂肪不仅贡献了大量热量,而且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是营养指南中要求“控制摄入”的营养成分。

    ④不过,“煲汤大补”是一个传统的养生概念。在所谓的“传统养生”里,人们认为汤中有某些“培本固元”“增气生精”的神奇成分。这些成分现代科学看不见摸不着,用仪器检测不到,只是因为古人说有所以就有了。

    二,__________

    ⑤在炖肉的过程中,脂肪、水溶性的维生素比较容易从肉中跑到汤里。脂溶性的香味物质溶解在脂肪里,会随着脂肪一并进入汤里。肉和骨头中有一些游离的氨基酸,在长时间高温炖煮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蛋白质发生了水解,也会释放出一些氨基酸。有一些氨基酸会产生鲜味,比如谷氨酸,就是味精的化学成分。骨头和其他一些煲汤的食材(比如蘑菇之类),还含有比较多的肌苷酸和鸟苷酸。在炖煮过程中,它们也会跑到汤中,称为肌苷酸钠和鸟苷酸钠。这两种物质被称为“呈味核苷酸”。虽然它们自己产生的鲜味有限,但与谷氨酸“互.相.帮.助.”产生的鲜味就远远大于它们各自产生的鲜味之和。此外,在长时间的加热中,一些游离的氨基酸还能与汤中的糖发生反应,生成香味物质。

    ⑥这些来源不同的风味物质在一起,就为汤带来了浓郁的鲜味。炖的时间越长,进入汤中的这些成分就越多,汤的滋味也就越鲜美。

    ⑦但是,这些风味物质量跟营养并没有什么关系。虽然谷氨酸等氨基酸也是营养成分,但它们的量并不大,所以对营养的贡献也不值一提。它们进入汤中,并不意味着主要的营养物质也大量进入了汤中。肉中的蛋白质种类比较多,在炖的过程中只有一小部分会溶到汤里。把一块肉炖熟前后进行称重,在去除了含水量的影响之后,会发现减轻的重量其实非常小。这也说明,包括蛋白质在内的绝大多数营养成分是保留在肉中的。而铁、锌等矿物质跟肉如影随形,进入汤中的同样也很少。

    ⑧肉中的营养成分是一定的,在煲汤的过程中并不能产生新的营养成分。肉中的维生素本来也不算多,经过长时间的炖煮,还有相当一部分耐热性不高的维生素被破坏了。

    三,那浓浓的的白汤里,难道不是营养吗?

    ⑨对于煲汤来说,浓浓的白色才是成功的标志。汤之所以变成白色,是因为其中有大量的微小颗粒,这些颗粒把照射到它们身上的光线往四面八方散射,就使得汤呈现出了白色。

    ⑩而这些小颗粒多数情况下是脂肪颗粒。肉中的脂肪被在加热中跑到了汤里,在不停的沸腾翻滚中打散变小,表面上吸附了蛋白质,也就不会再融合到一起。煲汤的时间越长,汤里的脂肪越多,这些小颗粒也就越多,汤也就越白、越浓。因为包裹脂肪并不需要很多蛋白质,所以即便是很白很浓的汤中,蛋白质的含量也还是很低的。

    ⑪还有许多人认为骨头中含有丰富的钙,通过长时间的炖煮,这些钙会溶解到汤中,所以这些浓汤可以补钙。其实,骨头中的钙是以磷酸钙的形式存在的,几乎不溶于水。经过长时间的“煲”,汤中的钙还是少得可怜。还有专业人员做过实验,哪怕是加了醋来炖,溶出的钙依然不值一提。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炖了很久的骨肉变得酥软,其实也主要是其中的胶原蛋白溶解了,而不是钙溶解了。

    ⑫简而言之,白白的浓汤里,脂肪很丰富、风味物质很丰富,但是蛋白质和钙等营养成分,是不值一提的。

    ⑬长时间的炖煮“煲汤”,可以让汤中含有丰富的风味物质,从而获得美味的汤。但是,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还是留在肉和其他煲汤的食材中。所以,对于炖肉和煲汤,可以这么总结:要美味,喝汤;要营养,吃肉。

(1)、细读文章内容,参照一,三部分,请给文章第二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2)、文章从一位读者的提问开篇,这样写有何用意?
(3)、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划线词语。

据考究 , 在古代缺衣少食的时候,脂肪也可以算是“很有营养”的成分。

②虽然它们自己产生的鲜味有限,但与谷氨酸“互相帮助”产生的鲜味就远远大于它们各自产生的鲜味之和。

(4)、第⑦段划线句子除了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肉为我们提供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维生素、钙等矿物质,其中脂肪是热量丰富的营养成分,我们大量摄入对身体很有好处。 B、肉和骨头中有一些游离的氨基酸,在长时间高温炖煮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蛋白质发生了水解,会释放出氨基酸。这些氨基酸都会产生浓郁的鲜味。 C、肉在煲汤的过程中并不能产生新的营养成分。肉中的维生素本来也不算多,经过长时间的炖煮,还有相当一部分耐热性不高的维生素被破坏了。 D、在熬汤时划线醋会溶出一小部分钙,非常营养,可以让汤中含有丰富的风味物质,从而获得美味的汤。
举一反三
阅读《漫话对联》,完成下列各题。

漫话对联

金虎

       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     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     联。

       ④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  A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  B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 C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  D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  E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⑤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⑥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⑦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⑧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外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⑨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阅读《植物聊天》,回答问题

植物聊天

    ①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近日,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人们眼中那些被动的、只能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的植物,也像人类一样,都会构建自己的联络系统。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②在这个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使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并与其他植株共享信息。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人类的网络聊天十分相似,因此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植物聊天”。但是让人们好奇的是,植物们在这个聊天网络里都聊些什么呢?

    ③科研人员发现,一些聪明的植物会在危险迫近的时候通过这个网络传递警告信息,从而有效地减轻植物受侵害的程度,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如果有一株植物被毛虫咬食了,那么在同一个网络中的其他植物都会接到内部的警告信号。在接到警告信号之后,那些还没有被咬食的植物就会进行化学物质防御和机械防御,使自己不易受到侵害。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可见,聊天网络功不可没。

    ④当然,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利弊两个方面,植物的聊天网络也是如此。就好比计算机网络上流行的病毒,在植物聊天网络中,有些特殊病毒就利用网络进行传播,致使整个网络内的植物都可能被感染。

    ⑤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现在我们才发现,我们身边那些最常见的植物其实早就是网络聊天的高手了。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南极冷还是北极冷?

袁林喜

    ①1929年11月29日,美国海军中校理查德·伯德飞越南极,成为第一个飞越南极的人。而就在3年以前,伯德也成功飞越了北极。所以也是第一个同时飞越过两极的人。

    ②你如果遇到他,会问什么问题呢?恐怕很多人会问这个问题:南极冷还是北极冷?

    ③南极冷还是北极冷?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两极考察站。北极的黄河站位于北纬79°,夏天拜访那儿的人可以发现,考察站周围的海湾积雪全融化了,大量苔原植物生长繁茂,甚至出现很多开花植物,北极绒鸭、北极燕鸥等海鸟活跃起来,呈现出一片鸟语花香的景象,让人怀疑是否真的到了北极!相比之下,位于南纬62°的长城站却是另一番景象,考察站区常年积雪不融化,温度也低,动植物种类稀少。数据显示: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最低纪录为-70℃;而南极的年平均气温为-25℃至-30℃,最低纪录是-90℃。显然,南极要比北极冷!

    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南极比北极更冷呢?

    ⑤首先是南极与北极的地形差异。南极为大海包围的陆地,面积约 1400 万平方千米,其中约98%被大陆冰盖覆盖,而且这些冰盖的平均厚度可达近2000米,终年不化。北极地区则是陆地包围海洋,北冰洋主要被欧亚、北美大陆所包围,面积约1310万平方千米,其中冰面积约为850万平方千米,仅为南极冰面积的60%左右。而且,北极地区的冰雪在夏季会大量融化,导致夏季冰面积更小。此外,北极的北冰洋海水的热容量大,吸热本领强,吸收的热量就更多,导致北极比南极要暖和得多。

    ⑥其次,南极海拔比北极高。南极平均海拔高度为2350米,其中超过3000米的地方约占南极大陆面积的25%,最高约514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而北极近2/3的面积都是海洋,平均海拔仅与海平面相当。海拔越高温度就会越低,正所谓“高处不胜寒”,因此南极就会比北极气温更低。

    ⑦第三,南极热量交换比北极少。由于南大洋有绕南极的西风环流和南大洋环流,南极无论是大气环流还是大洋环流均比较封闭,与中低纬度的热量交换较少,得不到热量的有效补充。相比较而言,北极地区与中低纬度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的交换则比较频繁,来自于中低纬度的热量可以通过环流向北极地区进行有效输送,这样就导致北极比南极温暖。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何尊

    ①这是一件青铜尊。它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又富有变化。此刻,它被安置在国宝最高展台。

    ②三千年前的日落,在大地上映射出两个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一个建立了一座至今依旧繁荣的都城,一个铸造了一件记载荣光跨越十几个朝代不朽的青铜器。他们的父辈曾经浴血并肩奋战,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③这两个青年一个是周武王之子,刚刚继位五年的周成王姬诵,另一个是同宗的贵族何。虽然王朝新的领袖姬诵才十几岁,但已经在他四叔姬旦(一位令后世孔子都尊崇的儒学先驱)辅佐下开始励精图治,并依照父王姬发临终的遗愿,为保江山永固,在距离当时王城西安三百多公里以外的洛阳建立了新的都城,这些事迹使得同是年轻人的何热血沸腾,父亲的业绩得到一国之君的认可,自己又被新王看重,为此,他也要做一件热血的事情。在得到批准后,何铸造了一件青铜尊,在尊底有限的范围里最大限度地记载了父辈们和新王的功绩,以及新王对自己的告诫。

    ④考古学家在一百二十二字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在方寸之间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谜底。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宅兹”是居住在这里的意思。在城邦的中心会树立旌旗,金文的“中”字由此而来;家园需要有护城河阻挡外来入侵,并在军队的护卫下才能得以安宁,因此金文的“国”字有兵戈守护。尊里的中国所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现在的洛阳一带。

    ⑤这些写给祖先的字迹,更像是写给数千年后十三亿中国人的信。

    ⑥三千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

    ⑦三千年过去,那对年轻的身影早已不在,太多故事也被黄土掩盖,但洛阳城繁华依旧。同样被黄土掩埋的青铜尊于1963年在陕西的一处土崖中被发现,后被命名为何尊。虽没有了最初夺目的光泽,但尊底的一百二十二字铭文却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个千年,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现在后人眼前。

    ⑧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生“三省吾身”。

⑦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时代即将来临,未来哪些职业将会被取代?

①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英文编写为Al。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自从2016年第一个人工智能围棋机器人AlphaGo 以全胜战绩击败所有围棋高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威力所在。

②近日,由三名剑桥法律系学生打造的一位名为 CaseCruncherAlpha 的“人工智能律师”在一次挑战中击了100名法律专业学生。这名机器人和100名来自剑桥的法律系学生互相反对,并给出了数百个PPI (支付保护保险)不当销售案例的基本事实,并被要求预测金融调查官是否会允许索赔。比赛现场他们一共提交了775份预测报告,结果显示 CaseCruncher 的准确率为86.6%,而学生的准确率只有66.3%

③如今,人工智能发展得如火如荼,从各个行业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处不在,人们不禁感慨:人工智能时代真的来了!然而,在感叹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开始产生担忧,因为人工智能的普及也就意味着工作机会的减少。人们担心某一天人工智能成为社会的主体,大部分人将失去工作。家长们也在担忧孩子未来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危险。

④ 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 Michad  Osborme和 Car Frey 的数据体系分析,有三百多种职业在未来将会面临被淘汰的境地。其中,电话推销员、打字员、会计、保险业务员、银行职员、政府职员、客服、人事、房地产经纪人、厨师等职业将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都大于70%!毫无疑问,这些职业的共性就是大量的重复性工作,而对于基于大数据学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这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

⑤研究还发现,演员艺人、化妆师、写手、翻译、理发师等被取代的可能都为30%左右,而艺术家、音乐家,科学家等只有8%的可能被取代。这充分体现了人与机器的差别,机器人可以胜任重复性的、模式化的工作,也可以具备分析和模仿的能力,但是无法完成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工作。

⑥另外,人类是有情感的,是感性的动物。人类在社交活动中都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而机器人能做到模式化的信息交流,无法做到进一步的情感交流。所以类似于记者、公关,心理医生等需要情感交流的职业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尽管前面的案例之中人工智能律师击败了100名法律专业学生,但这只是数据上的胜利,现实的案件中还有情感的部分和道德的部分,这是机器人无法做出判断的。下面是一张网上流传的图,姑作为一个参考而已。

未来最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

未来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

1.速记

6.司机

1.科学家

6.诗人

2.翻译

7.电话销售员

2.尼姑、道士等

7.心理咨询师

3.记分员

8.搬运工

3.企业家

·8.酒店管理者

4.接线员

9.瓦匠、园丁、清洁工等

4.运动员

9.建筑师

5.客服

10.证券交易员

5.设计师

10.手工艺人

⑦未来科技的发展我们无法阻止,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做好准备去迎接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而迎接挑战的唯一方法就是学习,不断地学习!只有学习才能提高知识层次和创造力。机器需要升级,人也同样需要升级。对于孩子的培养教育,我们更多的应该注重于想象空间的培养、创造力的拓展和主动性的接触能力。

⑧人工智能再先进也是由人类制造的,受人类控制的。人的智力有无限拓展的空间,人类是有意识的,而智能机器人有的只是算法,作为历史进程中的一份子,人生最重要的任务是“追随历史运行的方向”,不要莫名其妙被历史淘法。面对人工智能,我们许改变不了科技的进程,但是,我们可以改坚自己,以及我们下一代的知识结构,做最好的准备,迎接挑战!把难以服的,变成可以掌控的,最终为我所用。可能这就是人类的必经之路,也是我们生存的价值所在。

⑨未来已来,你准备好了吗?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