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泰兴市济川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阅读邓迎雪的《古梨树有春天》,回答下列小题。

       那年我高考失败后,我一个人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河北老家。

       那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小村庄,山青水秀,河水潺潺,但优美的环境也无法让我摆脱寂寥忧伤的心境。我常一遍又一遍地想:为什么结果会这样?为什么原本成绩不错的我,考了这么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分数?

       我就这样陷在自责和绝望的牛角尖里,不可自拔,一任失败的痛苦啃噬我的心灵。

       爷爷知道我的心事,每当我难过的时候,他就坐在离我不远的地方,默默地发呆,满是皱纹的脸上镌刻着忧愁。一天,爷爷对我说:“妮,后山上有棵三百多岁的老梨树,我领你去看看吧。”

       初见古梨树,我立即被它惊艳到了。

       那是一株高大粗壮的老梨树,枝叶葳蕤,遮天蔽日,枝干犹如蛟龙,虬劲有力,扭曲盘旋,高高的树冠仿佛一座堆云积翠的山峰,把碧蓝的天遮盖得严严实实。我伸开双臂试着拥抱这棵古树,可连它的一半也围不住。

       爷爷说:“你看看这棵大树结了多少果子?”我好奇地仰望满树苍翠,却失望地发现,浓密的枝叶间很少有梨子的身影,仔细寻找,才在叶间找着了几只像拳头大小的青梨。这和它苍劲的长势相差十万八千里。

       “怎么才结这几个梨子?”我很纳闷。

       “今年是结得少,去年它最少结了有5000多斤果子。”爷爷说。

       “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年小年吧?”

       爷爷解释说:“也不算是大年小年吧,这棵树连着好几年,都结了好多果,每年摘过果后,村里人都会补足料肥。今年春上开花也很繁盛,只是因为一场大风雨,几乎将花全部吹尽,于是就成了这样。”

       “哦,原来古梨树也遇到了挫折。”

       爷爷点点头说:“对呀,古梨树和我们人一样也遇到了挫折,不过,它应该是非常坚韧的。想想这几百年间,它遇到的风雨该是数不胜数吧,如果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拒绝生长,它也不会成为这远近闻名的古梨树王。梨树今年不结果,并不要紧,因为它还有下一个春天呢。孩子,你也要这样啊,不要再想那个失败的果,往前看,你的春天还会有很多。”

       爷爷的话,让我思索了好久。

       那个夏天,我无数次地坐在老梨树的臂弯里静静地疗伤,山风吹过,阵阵清凉,看着老梨树那些零零星星的梨子,再想想它去年丰收的繁荣景象,内心的挫败和浮躁渐渐离我远去。我知道,就像爷爷说的,再过一个春天,老梨树又会迎来一个妖娆的丰收季节,而我,只要不放弃努力,在下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也会如老梨树一样,应该有更多一些的收获。

       毕竟人生不是只结这一次果,也不是只赛这一次。

       我告别老家,离开爷爷的时候,已不再是那个哭哭啼啼的灰头土脸的女孩了,我的心里开始绽放出像阳光一样温暖明朗的憧憬来。

       那年秋天,我以平静恬淡的心接受了自己的失败,去读了一所非常普通的大学。四年大学时光,我一直没有放弃提高自己,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国内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录用。

       那件事让我明白,当遭遇失败的时候,一定要鼓起勇气,重新出发,古梨树还有下一个春天,你也会有的。

(1)、请按照地点场景和我的感情变化,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地点或场景

回到老家时

初见古梨树

仰望古梨树

听完爷爷开导后

离开老家时

情感变化

惊艳好奇

自信乐观

(2)、请从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6段划线的句子。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4)、本文第15段和链接材料都说了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希望,两位作者都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各自认为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希望?

【链接材料】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都用了的修辞手法。

本文第15段作者认为:在实现理想和希望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挫折,不要,要,并且要,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希望。

链接材料的作者认为:为了新生活的到来,要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事业篇
柳斌杰
自然造物,最美好的莫过于人的生命。然而它来去匆匆,惟其珍贵而短暂,所以在人类进步的历程中,每一代青年,在人生之舟起锚开航之际,总要探索人生永存的秘密。
把它裹进花前月下的男女柔情之中?把它交给吃喝玩乐的享受?把它关在金钱筑起的象牙塔里?把它置于戒备森严的高楼 深院?古往今来,有多少风华少年,在酒色财气的迷惘中浪费了最宝贵的一生。在前人用生命所写的启示录中,有一个个惊叹号在警告后人:要谨防灵魂的蛀虫、人生的蟊贼。金钱、财产、享乐,都只能是人们生活中的奴仆,一旦让它们变成人生的主宰,那将是最大的不幸。人们不停地探索,终于找到了人生永存的保险柜,这就是伟大的事业。
事业是人生的常青之树。它植根于人民幸福的土壤中,汇合千千万万的人生,永远生气勃勃,枝繁叶茂。谁的人生与事业不分离,谁就找到了最好的归宿。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进步的事业是永存的。把人生溶进伟大事业的人,它就同事业一样永远年轻,不会消失。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为千秋万代传诵,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祖冲之、毕昇之所以永远为人们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技术领域留下的发明创造,使后人享用不尽。谁做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树了一座人生的不朽丰碑。
和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业相比,共产主义事业是最宏伟的,它将给人类创造彻底的、全面的、永恒的幸福。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人们,英名和业绩将永远留在人民心中。我们为能赶上这样辉煌的时代而自豪。新一代青年,只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共产主义,那无疑就是在建造人生永存的金字塔。
时代的发展总是把我们青年置于新的起跑线上,注目那无垠的空间和广袤的大地,也许你会感到自己的渺小。是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伟大的事业需要汇集平凡的劳动。只要胸怀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脚踏实地为之奋斗,把人生献给你的岗位、你的工作、你的祖国,你的人生就将洋溢着永久的光彩。
(选自《中国青年》1984年第6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语言

王力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现代文阅读

沙枣

梁衡

    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断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大家在门前的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第二天傍晚我去担水才发现,原来醉人的香味是从不起眼的灌木丛里发出的。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侧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

    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被蚊,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不是人像沙枣,而是沙枣像人。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向:“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尝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学校开展“月是故乡明”的中秋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活动。

老家的月亮

刘世河

①最早对月亮的记忆,是奶奶给我的。

②“月姥娘、亮堂堂,一照照到光腚上,乖孩子、睡觉觉,快呀快呀入梦乡……”儿时的印象中,许多个晚上奶奶就是哼着这支歌谣哄我入梦的。往往我并无睡意,就缠着奶奶讲故事。

③奶奶说,这月亮啊原是王母娘娘梳妆时不小心失手碰掉的一面银镜,它顺势滑下天庭,滚呀滚呀,后来就悬在半空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宫殿。可是馋嘴的“天狗”却以为它是一张香喷喷的大饼,就纷纷扑过来撕咬(后来才知道是月食),天便会一点点地暗下来。乡亲们以为此乃不祥之兆,就赶紧跑出家门,拼命地敲锣、敲铁盆、敲锅盖,还有敲犁铧的,大家边敲边扯着嗓子朝天上大喊,目的是快点把可恶的“天狗”赶跑。

④这情景在我十岁那年的秋天终于得以证实了一回,我亲眼目睹了乡亲们不约而同跑到大街上,那场面颇为壮观。不一会儿,“天狗”果真吓跑了,月亮又露出了它圆圆的笑脸。这时候,乡亲们并不着急回家,而是聚在那里欢呼雀跃,于是幸福的热浪满大街流淌……

⑤上学后,从书本上得知月亮原来是地球的一颗卫星,但这个新知并没给我带来丝毫惊喜,反而更让我觉得无趣。我还是执拗地以为奶奶讲的那个版本才更生动更有意思,而且更让我心生敬畏。后来读了一些古诗,才知道原来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居然也不知月亮到底为何物,有诗为证“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便有些小得意,这“白玉盘”跟奶奶说的“银镜”实乃半斤八两。

⑥对那面“银镜”从敬畏到感觉美好是从12岁那年跟着父亲在田里守秋过夜后开始的。那也是迄今为止我记忆中见到的最清澈的月亮了。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白露一过,地里的玉米、花生、红薯便都相继熟了,却离收割还差些日子。担心劳作半年的成果被贼人惦记上,父亲便领了我在田里彻夜守秋。父亲很少躺下睡觉,实在困得厉害,他就蹲在那里一锅接一锅地抽烟斗。而我则四脚朝天地躺在那个玉米秸搭成的窝棚里探出头来默默地看天。秋日的风,丝绸一样裹挟着夜的滋润和薄凉在田野上滑行。许是快到中秋节的缘故,那晚的月亮格外明朗、清澈,圆圆的、大大的、毫不吝啬地把如水的光泼洒下来,漫过田野、漫过窝棚、漫过父亲“吧嗒吧嗒”抽烟斗的身影……

⑦就因为这个画面,我曾经一度想去学绘画,好亲手画一幅大大的油画,让那份美好永远定格。尽管终是没能如愿,但那幅油画却早已涂在了我的心里,而且直到今天,呼啦啦30多年过去,却从未褪色。

⑧再后来,上了中学,看的书渐渐多起来,又发现这同一轮月亮在不同的人笔下却各有各的模样。而且还多与思乡有关。彼时因为年少,又从未离开过老家,所以总觉得那些借月思乡的词句有点矫情。而且,我还在心里暗暗发力,就凭这个我也得想办法走出这个小村,去看看外边的月亮到底有啥两样!18岁那年,征兵的消息一公布,我便赶紧报了名。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家乡的月亮点亮了我的梦想。只是在千里之外的军营里再抬头望月时,终于明白,这外边的月亮的确与老家的那个有所不同。

⑨我当兵的地方是在鸭绿江畔的丹东,顺着江岸,我有幸见识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阔;也领略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盛景;后来转业到济南,在大明湖边,千佛山上,都分别细赏过那轮皎月,尤其天上的那轮月亮和湖里的那轮月亮相映成趣,煞是美轮美奂;再后来定居青岛,诸如崂山看月,海滩赏月等等这些附庸浪漫的事儿更是没少干了,当然也实笃笃地体会了一把古人“山高月小”以及“海上生明月”的那种情怀,也有片刻的沉醉与惬意,可是,这些都还是比不过我心里的那幅“油画”,因为,越是看到它们就越发地想那轮老家的月亮,很想、很想!虽然我也懂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道理,但还是坚定的以为同一轮月亮在老家看,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我想当年于良史能写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样的神来之笔,想必也是置身于自己家乡的那轮明月之下才有此等闲情的吧!

⑩人人都有一个老家,所以人人也都有一轮老家的月亮,想老家时,也就想这轮老家的月亮,年龄越大,离家越远,就越想。老家的月亮,是游子心里头最柔软的惆怅。

文学作品阅读

散步

我在腊月二十九晚上回到家。大年三十我们大扫除了一通,晚上我们边吃年夜饭,边商量明天怎么过年,后来妈妈想出一个主意来,她说:“我们一大早起来,穿得厚厚的,暖暖和和的,把家里的三条狗也带上,一起穿过村子进入荒原,一直向南面走,直到走累了为止。”她还说:“这一次要去到最远的——远得从木去过的地方看看。”我们都是喜欢散步的。

于是,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吃得饱饱的上路了。最近几天天气非常暖和,清晨一丝微风也没有,天空明净地向前方的地平线倾斜。远远的积雪的沙丘上,牛群缓缓向沙漠腹心移动,红色衣裙的放牛人孤独地走在回村的途中。

除此之外,视野中空空荡荡,大地微微起伏。

十七岁的大狗阿黄已经很老很老了,皮松肉懒的,牙齿缺了好几颗,其他的也断的断,烂的烂,没一颗好牙。狗最爱的骨头它是嚼不动的,只能吃馍馍菜,阿黄是我今年回家看到的家里的新成员。原来的大狗琼瑶死了。

阿黄原先是邻居家的狗,后来邻居搬家,嫌它太老了就不要它了。于是我们就把它带回了家。它一副懒洋洋的模样,整天趴在墙根下晒太阳,叫它三声才爱理不理地横你一眼。但一出了门就立刻变了样,精神抖擞,远远甩开赛虎和赛虎的狗宝宝小蛋蛋,从东边跑到西边远远的地方,再从西边跑向远远的东边。一会儿逮着野兔子狂追,一会儿从柳丛中拼命扒土,一刻也静不下来。总是跑着跑着就跑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急得赛虎和蛋蛋四处找它。

有好几次半天也没见它出现,我们便加快脚步,一边四面寻找一边大声呼喊。结果喊到筋疲力尽时,它却幽灵一样从背后冒了出来。

小狗蛋蛋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一路上兴奋又紧张。我想它是崇拜阿黄的,看上去它极想跟着阿黄乱跑,却又不敢远离我们。于是不停地在我们和远远的阿黄之间来回奔波。结果,它一个人走的路估计比我们四个加起来走的路还要多。

赛虎已经是妈妈了,非常懂事,一点也不乱跑,大部分时间跟在我们脚边一步一步地走。偶尔去追赶一下蛋蛋,有时也会去找阿黄。但阿黄总是很凶,就牙咧嘴的,不许它靠近。

戈壁坦阔无动,我们微渺小地行走在大地的起伏之中。有时来到高处,看到更远处的高地。起风了,三条狗蹲立在风中向那边眺望,狗耳朵吹得微微抖动。我们把领子竖起来,解下围巾包住头,继续往前走。渐渐走进了一道干涸宽阔的河床里。这是一条山洪冲刷出来的沟壑,每年夏天下暴雨时,洪水都会从这里经过,奔向地势低的乌伦古河谷。长长的风刮去平坦处的积雪,裸露出大地的颜色。走在上面,脚下的泥沙细腻而有弹性,背阴的河岸下白雪皑皑。赛虎和蛋蛋一头扑进雪地里打滚,我和我妈顺势把两条小脏狗塞进雪堆里,用碎雪又搓又揉,好好给它们洗了个澡。等洗完了,我们的手指头都快冻僵了。

    越往前走风越大,天空越蓝。我妈说拐过前面那座沙丘会有树。不久后,果然就看到了,已经走过那么远的空无一物的荒野,突然看到树,真是难以言喻的感觉。在阿克哈拉,以为树只长在乌河两岸,想不到离水源那么远的戈壁滩中也有。

    大约一共十来棵,都是杨树。有三棵在远一点的地方安静地并排生长着,其余的凑成了一片小小的树林,林子里长着芨芨草、红柳和铃铛刺。我们走出河床,向三棵树那边走去,看到树下有毡房驻扎过的圆形痕迹。这些树离地2米高的地方一点树皮也没有,全被骆驼啃光了,裸露着光滑结实的木质。但它们并没有死亡。

    我妈向我描述了一下她所观察到的骆驼吃树叶的情景:先用嘴衔住树枝的根端,然后顺着枝子一路撸到枝梢上——于是,这条树枝上的全部树叶一片不剩地全都进了嘴里,又利索又优美。骆驼真聪明,不像牛和马,只会逮着叶子多的地方猛啃一通,一点也不讲策略。

    出了林子继续向南,风越来越大。快中午了,赛虎和蛋蛋都累得直吐舌头,只有阿黄仍兴致勃勃地东跑西跑,神出鬼没。我们又走上一处高地,这里满地都是被晒得焦黑的拳头大小的扁形卵石,一块一块平整地排列在脚下,放眼望去黑压压一大片。而大约两百米处,又有一个铺满白色花岗岩碎片的沙丘。两块隆出大地的高地就这样一黑一白地紧挨在大地上,相连处截然分明。天空光滑湛蓝,太阳像是突然降临的发光体一般,每当抬头看到它,都好像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一样——心里微微一动,惊奇感转瞬即逝,但记起现实后的那种猛然而至的空洞感却难以愈合。月亮静静地浮在天空的另一边,边缘薄而锋利。

    我的额头和后脑勺被风吹得冰冷发疼,咽喉有些疼,大家便开始往回走。回去的路恰好正迎着风,于是我们都不再说话了。满世界都有风声,呜呜地南北纵行、通达无碍。狗儿们似乎也累了,再也不乱跑了,三个并成一排跟在我们脚边。赛虎本来就身体不好,更是累得一瘸一瘸,我们只好轮流抱着它走。

    我妈边走边骂阿黄:“刚才我们叫你,为什么不理?就只顾自己瞎跑。哼,现在再听话再摇尾巴也没有用了。”

(选自李娟的《我的阿勒泰》)

返回首页

试题篮